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通信和信号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徐伟业相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范文 类别:文献综述 2024-01-08

《通信和信号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徐伟业》

本文是关于课程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教学内容和设想和信号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针对目前理论课时的不断压缩,比对课程间内容上的重复问题提出了课程间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策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学习时间的同时,构建合理而可行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系统级实践,使学生有极大的自由度和成长空间投入到系统级实践.

关键词学时压缩整合与优化系统级实践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Course Groups // Xu Weiye,LiXiaoping,Song Yufe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tinuous compression of theoreticallessons,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contentsbetween courses he been propo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petitionof contents between courses, allowing students to hemore free time for learning and to build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system-level practice that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thusenabling students to he a great deal of freedom and room forgrowth into system-level practice.

Key words learning hour compression;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system-level practice

随着高校史的推进和办学经验的积累,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与实践课程学时和自由支配学时提出了新的分配要求[1].为此,从2014 开始,我校从上到下在专业设置与发展情况方面进行整改,我所在的专业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团队对学生的培养思维也进行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动,教研教师基于工程培养与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对所在的专业进行了不同发展方向和课程资源的组合与重整[2].将CDIO 理念引入教学,将各课程学时压缩并整合为不同的课程群模块,然后顺着知识主线,结合工程背景为学生创造一个整合过的良好的实践应用开发环境[3].

1 课程群模块划分

按照这种思想,我们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几门重要的课程进行群划分,大概分为电子技术基础模块,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模块,智能芯片与电子系统设计模块,射频与微波模块,传感网设计模块等,每个模块安排相应的课程组合成群,并按照相互关系和应用发展,采用CDIO 理念设置对应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其中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模块主要包含课程如下:

2 课程群理论整合思想

2.1“积分变换”课程与“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业内教师都知道,“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在通信和电子类专业中的重要位置,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之前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特别是工程数学中的“积分变换”,就是“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前奏,但是由于两门课程分属不同的教学部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略有分化.主要表现在“积分变换”课程的三大变换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 变换完全由数学老师按照常规的数学计算进行,没有引入系统的概念,没有建立系统级方程并进行系统级求解,这样在进行“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中就要花必要的精力进行系统求解,这样就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上[4].但是“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中的性能分析,如信号提取、信号合成,信号滤波、频谱成份、带宽分析以及功率谱、能量谱计算与估计等等都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位“积分变换”课程的作用,不要将此课程作为一般的工程数学课,而是狭义的或者说着重地作为后续“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数学引导课,从而使这2 个学分的课程具有更鲜明的前导作用.

2.2“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来说,Z 变换一般在“积分变换”课程会学,在“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中系统求解中会学会用,但是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还会涉及,如一般信号及系统的Z 域变换以及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特性等,这些内容这三门课都会有,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想重复讲解,完全可以将Z 变换放到“积分变换”课程中重点讲解,将系统特性放到“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重点讲解,因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一带而过.另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重点讲解数字滤波器设计,其设计重点就是Z 系统函数的Z幂系数,这在“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中也有重复的内容,因此,在“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在讲到Z 域系统级联的结构时点到为止,不再展开.

2.3“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与“通信原理”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和“通信原理”课程是两门核心的理论课程,“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为“通信原理”课程建立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信号频域变换中的频带分析,带宽分析、采样定理以及滤波、移频特性,为随机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一般信号的频带传输,信号调频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5],因此,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可以对信号谱分析,谱计算以及FM 调频波可以一带而过,从而当理论学时压缩之后,不会压缩之前的教学内容.2.4“通信原理”课程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整合与优化“通信原理”课程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之间虽然各自理论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但在通信系统模型外形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某些内容上也有许多重复的东西,市面上有些教科书甚至将“通信原理”课程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进行糅合,编制成一本书.特别是在噪声,信息度量和信道容量方面,两门课程教材中都有介绍,而一般这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很好地区分出先开哪门,再开哪门,一般都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不但有许多重复,而且不能形成互补.最明显的是香农的信道容量公式,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只是简单的给出了容量极限,没有做具体推导,而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则是从离散信道的容量过渡到单符号连续信道再到多维连续信道等层层递进,最后推导出限功率限频带加噪连续信道的容量极限公式,直线型思维逐级推进,有理有据,易于掌握[6].另外“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信道编码中,一般线性分组码纠错检错能力,以及信息位监督位的产生于排列等也可为“通信原理”课程中的信道编码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理解线性分组码的产生原理.基于此,将“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学时压缩到2 个学时,并置于“通信原理”课程之前,既可以扩展学生编码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通信原理”课程打下基础,尤其是信息论的基础内容—信息度量的相关计算全面而又系统的讲解,使“通信原理”课程中常用的码率和信息率等概念完全不会混淆.

3 课程群实践整合与设计思想

目前,各课程都有对应的实验学时,帮助理解各课程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模块综合性的、提高性的实践还可以继续深入.考虑到各课程的关联性,以及我们设计出比较综合的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信系统与信号模块.主要设计思想是“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就从奈奎斯特的信号采样定理起始,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采样之后进行信号的谱分析,并通过信号谱结构进行信号提取和变换,利用通信原理中的量化编码进行信号的PCM 编码,之后引入失真,进一步降低分级再增加哈夫曼等高效编码进一步提高编码效率.编码之后信息在信道传输时叠加AWGN 噪声并对信息流增加监督码元,可采用CRC 码或者一般的线性分组码,然后利用高频正弦波进行发射,在接收端可以利用仿真环境进行检测,统计误码概率并且纠正一定的错误.最后对发射前的所有节点采用逆过程正确接收.这种综合性实验可以将“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通信原理”课程及“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等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包含了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7].

4 课外自由学时

通过对相关课程之间的整合与优化,不但做到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而又不重不漏,还可以将该模块的学时有效压缩,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空出更多的自由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的课程虽然取消了课内实验,但是依然可以布置足够的课外实践,供学生选择性地参与.此外,增加了通信模块的综合实验,既贯穿相关理论,又可以为学生构建系统级概念,极大地吸引学生去探索与实现.

5 结论

通过课程之间的相关原则和重漏知识点.在压缩了原有学时的基础上还展开了新的实践环节,具体如表1 所示.

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该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课程本科课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学内容和设想和信号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