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成都医学类本科论文范文 与成都医学城生态圈建设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效能激发策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成都医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8

《成都医学城生态圈建设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效能激发策略》

本文是成都医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生态圈和效能和青年类本科论文范文。

摘 要:本研究以医学城企业和青年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的主体,调研方法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中了解成都医学城的运作现状及对青年大学生的需求,结合成都医学城的建设发展蓝图,分析青年大学生在成都医学城“生态圈”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由表及里,将调查数据和案例进行分类整合,立足于成都医学城的发展现状及条件,从提高大环境联动、搭建宣传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实干能力等方面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吸引青年大学生来蓉服务的措施与建议,从而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服务成都医学城“生态圈”建设.

关键词:成都医学城、人才供给、校地合作、效能激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7.01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7—0064—03

一、对象全貌与调研背景

(一)地理及空间布局

成都国际医学城坐落于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内.温江区位于成都腹心,是具备国际地位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区域.

成都医学城总规划面积41.15 平方公里.A区为医药工业制造区,总规模30.35 平方公里,主要聚集医疗器械、医药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存量企业.B区为医学医疗聚集地,占地10.8 平方公里,聚集大医学+大医疗产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二)战略定位及发展规划

成都医学城以医疗应用和健康服务为牵引,以医学创新和研发创业为主线,以医药生产和医疗器械制造为支撑,实现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和互联网+生物医学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其在西南地区、全国范围甚至全球相关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制定整合医疗健康业上下游资源,使产业链融合互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发展规划.构建以医疗产业区、康复预防区、新城镇区、预留发展区为支撑的健康产业集群,并构建“高端健康产业链”.从打造三大平台(政策平台、创新平台、协作平台)出发,聚集四大要素(投资要素、人才要素、科研机构、企业资源),形成四个支撑(投资、贸易、金融、商务便利化),以实现核心竞争力(创新力、集聚力、辐射力).

在发展阶段的规划上分为三个阶段,近期定格局(2016-2018 年):夯实三医基础,积极培育增量,推动“三医融合”,实现“二三”联动.中期快发展(2019-2020 年):深化“三医融合”,发展“三医+”,跻身全国生物医学产业基地前八强.在2021-2025 年将围绕“三医+”,形成创新优势突出、国际化特征明显的发展格局.

(三)已有政策扶持

为推进成都医学城的快速发展,已出台包括四川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等在内的多个试点政策;颁布包括《关于加快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等在内的各项优惠政策;提供多项政策服务,知识产权方面全国领先.此外,实行“4+4+1+X”并联审批工作模式,提高效率.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医学城大环境:“生态圈”各方联动仍需加强

1.生产方面企业横向互动少,纵向沟通差,缺乏产业集聚优势

医学城的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构造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生产维度上,各处于生产前、中、后期的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纵向产出合作;不同规模企业间沟通联系机会少,缺少相似资源共享的横向合作,集群效应发挥不理想.

2.科研方面企业自身研发周期长,缺乏外部科研力量支援

截止2017 年底,园区已聚集生物医药重点企业66 家,高端医疗机构11 家,研发机构43 家,建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42 个.但是,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多数属于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高端科研成果、科研人才、优秀技术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依然是本区域发展的最大限制.

3.服务方面服务型企业数量少,缺乏完备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

致力于专业企业服务的机构较少,无法提供充足的市场信息来源保障,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整个医学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劳动力资源方面人才供需不平衡,缺乏良好的人才输送渠道

大量的优质人才是促进医学城生态圈企业的发展的智力支撑.目前人才供需处于较为不平衡状态,企业通过现有形式找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及普工的难度较大.

5. 基础设施方面需进一步建设,缺乏完备的公共交通体系

目前规划中,温江区将实现双地铁覆盖,极大改善温江区与其他区域的沟通.但门到门的公交服务还不能满足医学城民众的日常所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刻不容缓.除此之外,温江区的外向型道路交通路况复杂,上班高峰期拥堵问题仍无法得到合理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温江区医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6.宣传力度仍需加强,缺乏“医学城”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目前针对医学城建设主要的宣传方式以利用一系列新闻报道对其现状和发展进行介绍为主.但宣传的广度不足,深度不够,品牌打造不鲜明,在人才引进和吸引投资等方面对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限制.

(二)创业微视角: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1.创业团队与技术研发间的信息传达不及时当地的创业型企业、孵化性基地大多已初具规模.但在各个园地的孵化项目之中,成功率低,没有超过10%.

在园地得到重点孵化及发展状况良好的项目集中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类,以及在相关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高位次的研发项目,但是并非所有研发类项目都得到了相同程度的成果转化.在孵化园地建立起初并未对入驻团队或企业进行严格的条件管控,从而导致并未形成联动互相促进的带动氛围.

创业孵化园地配备的创业相关服务很难顾及到园地所有单位,在孵化园区中存在着载体不足或园区不够的隐患.

2.校企合作间信息不对称

各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基础信息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与方向信息不匹配.在人才供需方面,在校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强,但实操技能很薄弱,这不能满足企业对于熟练普工的需要.但是部分医疗、医药方面工作的针对性高、精度高,很难通过大方向的课程培养来获得有针对性的实用型人才.

(三)对策与建议

1.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开展,但是项目少,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浅,难以支撑企业用人需求和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建议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推进校企合作多维度深入开展.

首先,积极出台相关针对性政策,为企业招贤纳士保驾护航.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创新奖励方案,例如设立创新合作项目成果的专项奖励基金,建立对高精尖人才的补助体系等,从而充分改善温江区的整体就业环境,提高企业人才引进的成功率.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针对要求专业背景契合度要求高的医药型企业,可借鉴“订单式”甚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的问题.

再次,完善相关机制,并进行合理推广,以使其效益最大化.可尝试小规模试点中检验成效,待成熟后大规模推广.

最后,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其多维度深入发展.可尝试推动企业进校园,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双向合作.尝试筛选优秀的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开设公选课;可尝试建立实训基地库,并实现与高校的自主对接;可进一步推动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园区、高校和企业资源,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为重点,推动党建、人才、科技、产业协同发展.

2.加大内外联动,搭建品牌推广平台

(1)搭建合作平台,增加其合作机会,进一步提高各方产业附加值.

通过搭建项目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合作活动,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项目合作以及企业之间的共建项目发展,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推动医药城生态圈联动发展.

(2)借助“北林”的产业优势推动彼此发展.依托现有“北林”产业优势打造“健康文化节”,大范围吸引目标人群到医学城健康旅游消费,体验文化、享受服务.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医学城的影响力.

(3)开拓交易市场,实现成果效益最大化.医学城集聚有众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成果需要市场,此外致力于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的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也极大,这些都依赖于交易市场的发展.可尝试拓宽其交易渠道,拉近科研与市场的距离,节省交易费用,达到对外联动的效益最大化.

(4)创新宣传方式,构建“医学城”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热点事件效应,合理营销.紧贴青年心理,加强与青年互动,拉近与青年距离.医学城方面积极策划,努力联合企业和校方,推进“医学城”进校园活动,增强其在青年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可靠值,使其进入该区域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一级备选范围,从而增强该区域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能力.

3.发挥青年智力,贡献青年力量

(1)完善创新创业大赛筛选平台,促进成果落地建议大赛组委会在增强比赛专业性、以多种方式吸引参赛选手的基础上,积极与温江区相关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对接,必要时给予一定补助和扶持,努力推进项目后期继续发展,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产品.

(2)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年轻人整体创业成功率低,这在根本上是由创业性质决定的,但创业人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人为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营造生物健康创业的良好氛围,甚至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效果.对有意向的创业青年,引导创业青年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合理利用校园资源,从零起步,长久打算.鼓励其在自发努力的前提下积极向政府或相关组织寻求支援,以度过难关或寻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 以青年创业引领新兴产业方向温江区信息网络产业蓬勃生长[N].成都日报,2010-4-27(A02).

[2]吴昊.成都市温江区青年创业中的政府服务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

[3]张克俊,侯智龙. 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高新区的比较研究[J].科技工业园,2003,(8).

成都医学论文参考资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医学生论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国家级医学期刊有哪些

此文评论,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成都医学专业范文可作为生态圈和效能和青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成都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