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合作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困境与相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合作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31

《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困境与》

本文是有关合作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本科和中外合作办学和困境方面论文范文。

2016 年2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1]为贯彻落实《意见》,同年8 月,教育部牵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鼓励有合作基础、相同研究课题和发展目标的学校缔结姊妹关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2]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目前唯一需要报国务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和备案的涉外办学模式,截至2017 年5 月,经审批的各类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计2539 个;其中本科层次项目931 个①,本科层次项目办学规模大、涉及范围广,是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主体.

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地域特征

评估是对办学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督的依据主要来自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项目出具的自评报告.其中项目自评以举办者的视角看待问题,通常客观而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其现实发展困境.

(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公布的《2017 中外合作办学自评报告》(以下简称《自评报告》)中录入了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06 个,整理各项目自评报告中“自评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计划及措施”部分的文字表述后发现,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突出的共同问题集中在师资、学生、管理机制、课程教学、沟通合作、人才培养、知名度及办学特色七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和课程教学,明确在该两方面存在困难的项目在项目总数中占比高达68%和66%.其余问题依次存在于师资、管理机制、沟通合作、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占比分别为53%、48%、33%、20%.仅有3%的项目认为自身在知名度和办学特色方面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目举办者对影响项目长远发展的“知名度和办学特色”意识不深,关注不够(见图1).

数据来源:依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2017 中外合作办学自评报告》统计而得.

(二)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突出问题的地域分析

人才培养的质量通常是教育机构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上文所述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7 个问题中,“人才培养”一项作为问题的综合体现而不纳入统计;“知名度及办学特色”一项因所占份额过小,亦不纳入统计.西北地区仅录入1个项目,故也不纳入统计.

注:参照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以及《2017 中外合作办学自评报告》中本科层次项目所涉省市,西南地区包括川、桂、滇;华中地区包括豫、鄂、湘;华南地区包括闽、琼、粤;华东地区包括沪、苏、鲁、浙、皖、赣;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华北地区包括京、津、冀、晋、蒙.从师资问题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来看,华北和华东地区表现较好,可推断该区域内高校师资基础较为雄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较强;项目运行相对顺畅也说明,其在财务、管理、学制衔接等方面所遇困难较小.学生方面,各区域均反应存在困难,区域间难度落差不大,说明学生问题是项目发展的共同难题.课程教学方面,华南和东北区域内所有项目均反映存在困难,西南和华中区域,约70%的项目表示存在困难,华北和华东区域也有约50%的项目做出了同样的反映.中外双方沟通合作问题方面,东北地区项目表现最好,因与俄罗斯接壤,东北地区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早期就已经成立了大批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其于长期磨合过程中积累的沟通合作经验值得其他区域项目借鉴学习(见图2).

二、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困境的具体分析

总体看来,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突出问题存在于师资、学生、管理机制、课程教学、沟通合作五个方面,其中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可落实为更为具体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纵横交错,相互影响,构成了办学的发展困境.

(一)学生问题

1. 生源质量不高,招生规划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大多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但因其学费较高,给部分家长造成了要降分录取的印象.②有的项目启动时间短,宣传工作未能及时开展,而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受地域限制,也难以招到满意的生源,现实中部分项目生源录取分数偏低、甚至没有达到申报的招生规模.有的项目因专业热门新颖,家长认为有利于未来就业,并不考虑学生兴趣意愿,强制填报,非常不理性.艺术类项目存在因生源艺术功底不足而致使专业课程学习吃力的现象.部分项目招生范围过窄,所录取生源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承担赴外学习的费用.生源外语基础薄弱,且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造成了后续学生学习难、老师教学难的窘境.也有少量项目出现了超计划招生的情况.例如某项目单列计划招生,但其所在省招生考试院规定考生可以同时填报多个平行志愿,并按照超过1:1 的比例向其所在高校投档,因该项目属于热门专业,学生报考踊跃,且在招生计划人数内,学校原则上又不能退档,致使该项目超计划招生.

2. 学生课业负担重,赴外留学难以成行

中外合作办学特殊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需要大量自主学习和网上研读,而外方教师来华授课时间又比较集中,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有的学生甚至因跟不上学习进度、不能适应外方的授课模式而被迫留级.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但学生受费用、信心、能力等影响并没有赴外学习,出国留学部分形同虚设,这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使得中方举办者对外方高校学习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全面预估.

(二)师资问题

1. 师资力量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而这样的教师资源非常稀缺.《自评报告》中许多项目坦承其中方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亟待拓宽、英语水平亟需提高.即使项目加大力度招聘高层次师资,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师资薄弱的问题,因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的多为新兴专业,受专业特点所限,高水平、高职称的人才引进非常困难.

2. 师资队伍稳定性差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稳定性一直是难点,影响稳定性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项目因地处边城,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地缘优势,很难留住人才;有的项目因科研设备、文献资源不足,即使引进了高层次师资,也很难长远的留住他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外方教师往往受签证政策更新、师资编制与本土课程“撞车”、教师个人情况变故等影响而不能按时授课.外方师资的稳定性还受到外方高校运行状况的直接影响,如外方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教师委派,造成了外方专业课程教师派出不足.

(三)课程教学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中外课程融合不佳

中外课程体系的差异常常使得课程协调比较困难.外方教师承担的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开设的方式,授课时间短,信息量大,进度快,这不但给教务安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项目在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的课程分配上也存在难以抉择的情况.外方专业课程是引进教育资源的精华,《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引进外方专业课程做出了“不得少于专业课程总数1/3”的硬性规定[3],应在此基础上尽量增加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对于公共课部分的语言课程,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以及生源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使得语言课程削减不得;而思政课则是中方学位授予的必修课程,且事关保证大学生思想纯洁、先进的重要性,不可随意删减.通识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国内教育的特点和课程体系结构决定了必修课学分多,选修课学分少,选修通识课程所获学分太少降低了通识课程的吸引力.如何在满足每一门课程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的课时着实难倒了很多项目举办者.

在中外课程的融合方面也存在问题.学生对外方课程的专业词汇陌生,如某生物技术专业项目在办学实践中发现,国内课程讲授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与外方国家的不同,这给学生学习外方课程带来了困难.在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方面,由于中外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课程内容及课程隐含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继而使得课程教学大纲考核点、课业评价体系存在对接盲点.

2. 外文原版教材难以获得,专业教材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

引进外方教学大纲、教材、讲义等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手段之一,但直接引进国外大学教材存在的困难较多.首先,外文原版教材昂贵且稀缺,据透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原版教材高达2000-5000 元每科.其他诸如原版教材影印版权到期、学生兑换外汇购书可操作性不高等因素使得学生很难接触到原版教材.其次,部分项目专业教材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合作办学的专用教材对两国经济发展现状反应不够全面,教材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 课程教学缺乏新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课程教学方面,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部分项目授课方式缺乏新意,有的项目坦言,其授课模式与非合作办学相比,除了多些外教授课外,其他方面几乎雷同.有些项目甚至不能保证外教履行面授教学.实践教学方面,有些项目受办学模式影响,学生疲于应对外语,对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项目的实验条件和设备还不能完全达到引进课程的实验要求,部分中方教师对于合作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了解不够,项目也未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实习基地.

(四)管理机制问题

1. 管理制度建设不够

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的地方在于,其一,项目在管理运作上缺乏前瞻性.办学过程中,中外双方往往因事先沟通工作做的不够细致而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临时发现外方派出教师讲授时间与中方法定节假日或学校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时间相冲突.有的项目对外方高校重大变故未能及时出台应对措施,导致项目运行受创.其二,对外教的考核模式需要改进.依据《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须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1/3 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须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 以上.[4]外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的执行和完成,而现阶段并没有针对外方教师制定出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能得到双方认可的考核、监督、评价、淘汰机制,使得项目未能及时对教学效果和道德修养不达标的外教进行清退.其三,多数项目在管理上采取了“统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通常模式为,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由合作专业方学院负责,外语教学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外教管理和对接由外事处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工作协调难度大,部分教师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与更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不足.

2. 财务运行不畅

较多项目反映当前的学费标准难以支撑项目良性运转.有的项目反映物价上涨过快,项目成本和投入逐年增加,而物价局的政策限制和审批周期使得之前制定的学费标准低于当前合理水平.工科类项目投入大、聘用小语种外教费用高等原因加重了财务困难.有的项目直言其学费标准比国内其他发达省市同等项目偏低20%-40%左右,此标准几乎无法支撑项目按照国家要求的“4 个1/3”良性发展.有的项目因为与地方财税管理部门衔接不到位,引发了连锁问题.

3. 学制衔接有待加强

中外高校学制上的差异容易造成双方在管理步调上难以默契配合,有的项目因外方开放申请赴外注册系统的时间与国内教学时间冲突,导致注册人数不理想.而有的项目则表示,受限于中外合作办学学制与课时量,无法在学期中扩大与其他国外院校的短期交流与学分互换项目,仅能借用寒暑假以及学生课余时间,通过暑期培训和项目等来实现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沟通合作问题

1. 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文化和语言差异对中外教师之间、外教与学生之间沟通效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中外教师因为教学理念、方式以及工作习惯存在差异,如果交流互动不够充分,往往会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进度不一致.而学生也常常碰到与外教沟通不畅的问题,因为缺乏对外方国家民族文化、风俗传统的了解,学生虽然渴望与外教沟通,却苦于不知如何沟通而作罢,这不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术合作有待加深

学术交流是提高合作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部分项目合作的外方高校在专业领域内有着较高水平,理论上有助于提高中方科研水平.但现实是,不少项目虽然开启了双方共同申报课题、共同承担企业委托研发课题等合作模式,但实质性的合作不多、范围不广、联合研发力度不够,双方并未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我国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过程中的困境,既各自不同,又相互雷同;有的问题虽然暂时潜伏未现,但随着项目的发展必然会逐步显露出来.针对既有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项目处置问题的前瞻性和发展的持续性.

(一)充分预测招生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前布局干预

对于生源方面出现的问题,项目在招生之际应提前做好布局.其一,提高项目的知名度.项目不但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还要改进宣传方式,可邀请外方共同参与招生宣传工作;更重要的是应设法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源基地.其二,严格执行对生源外语水平的要求.项目可拟设置外语单科录取分数线或者增加外语口试.其三,增大学生赴外学习的可能性.一方面扩大招生范围,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边疆省份项目应将招生范围扩至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以便招收到经济条件较好的生源;另一方面扩大合作办学的社会效应,争取让企业资助,从而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应制定预案.其一,建立教师助课制度.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项目可聘请有合作方国家留学背景的教师为助教,在外方教师授课之前介入,将先期收集整理的课程等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在课后解答学生上课、作业和复习过程中的疑惑.此助课模式还应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其二,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外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教学语言,项目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如将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以促进专业外语的学习;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定期举办雅思考试辅导,设立英语沙龙等.其三,帮助学生适应外方教学模式.为使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项目可在入学前加大外方教学理念的植入力度,提前开设国外教学模式及教学要求方面的专题讲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对课程考核模式认知.

(二)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加大对教材本土化及联合开发的力度

针对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情况,首先,积极探索创新课程体系.鉴于外方专业课教师集中授课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消除,为保证外方专业课的教学,将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外语听力课课时转给专业外语课,同时增加学生到外企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亦可尝试对通识课程、思政课程由单一课堂面授改为“课堂+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达到压缩其课堂教学时数的目的,从而增大课程调整的空间.其次,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项目应跟踪学生毕业去向,采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时获知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继而据此调整专业方向型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

针对教学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引进国外“一期多考”的考核模式,敦促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给予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足够重视,这一环节通常被认为是成熟的本科教学方式才能具备的特点,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和锻炼.[5]针对教材的问题,可采取三管齐下的应对办法.其一,充分利用外方信息资料库,提前下载专业主干课程的电子教案;其二,加大对外方教材本土化的改造力度,并与出版社合作研究课程匹配教材的引进和出版方案;其三,加快中外双方共同开发教材的进度,并设定教材开发的量化目标,严格执行之.

(三)深入培养既有师资,建立健全师资聘用制度

针对师资普遍存在的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问题,多数项目的应对措施是“外引进,内培养”,然而部分项目受自身条件所限,虽然加大了优秀师资招聘的力度,依然收效甚微,当前工作的重点还在于培养既有师资.常规的举措是派送骨干教师赴外方交流学习,但此举必须深入执行,短期交流等浅层次进修难以收到实质性效果,建议选派教师赴外长期研修,并紧密结合人才联培方案有针对性地学习外方核心课程.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资聘用制度,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来保障教师权益,如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的课酬与普通师资的课酬拉开一定差距,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名师工程等,从经济上、心理上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从而稳定师资队伍.

(四)科学构建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寻求外部经费支持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困境的特殊性,其规划设置需兼顾中外办学主体的运行情况,故有必要建立管理上的沟通联络机制,在措施上做好中外双方的秘书间合作互访,为学生提供前瞻性服务;这一理念亦适用于解决学制衔接不够带来的问题.鉴于外方师资授课课时数和课程数占有相当比例,应建立针对外教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教的管理和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全面掌握外教教学状态及教学效果,并对不合格的外教及时清退.对于“统分”管理模式固有的弊端,应修订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适时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出台针对项目责任相关单位人员的激励措施,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对于项目运行经费短缺的问题,不少项目表示将择时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然而中外合作办学的高学费一直饱受诟病,且在生源竞争激烈的当前,贸然提高学费,很可能使来自普通家庭的考生望而却步.建议项目将寻求经费的思路转向争取外部支持,例如与企业达成科研项目合作,对接外企需求,争取人才培养订单.

(五)设法促进中方师生与外教间的沟通,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中外教师的有效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故应建立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机制,定期召开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研讨会议,通过Email、视频会议等便捷方式加强中外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国外有学者将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按一定标准配对,形成学生间的导师制(Mentor),并对其定性分析后发现,本科层次受试者提高了学习信心,硕士层次受试者的指导技能得到改善.[6]鉴于此,可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设置留学生Mentor 机制,提高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项目应充分利用外方优质学术资源,积极搭建两校教师科研合作平台,采取在学校教改立项课题中专门设立中外合作办学专项课题、组织外方教授带队开展专题性研究等措施,提高合作专业的学术水平,以优秀的学术成果反哺教学工作,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作论文参考资料: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汇总:本文是关于经典合作专业范文可作为本科和中外合作办学和困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合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