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阅读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王晓渔: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共和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阅读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26

《王晓渔: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共和国》

该文是阅读相关论文范文集跟王晓渔和共和国和阅读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王晓渔访谈

王晓渔,文艺评论家,现供职于同济大学,主要从事诗学和思想史研究.著有《文化麦当劳》《知识分子的“内战”》等,译有《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系“独立阅读”创始人之一.曾为大学客员研究员,文章被译为日文、英文、德文.

一张桌子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共和国”这个题目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呢?我想了很久觉得阅读好像是提供了一个共和国的作用,这个题目也不是我自己发明出来的,人经常会把受到得某种的启发,当做自己的原创.我发现阅读共和国这个题目,原来来自一本叫做《想象共和国》的书,我想这本书就是今天这个讲座题目的来源.

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愿意坐在这儿呢?我经常会说到一个桌子的重要性,为什么会需要一个桌子,不是其他的一个事物,它提供给我一个什么样的重要性呢?所以我今天刚进来就觉得特别舒服,为什么会是一个桌子而不是一个讲台,或者是面对听众的那样一种模式呢?

因为在大学里面包括研究生教育,全部都变成了老师在讲台上面学生在下面,这样一个不对等的关系,就好像主讲者的位置和空间赋予了权威一样,不同的空间感给人不同的文化仪式.有了桌子大家就可以围坐在一起,就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一种空间感.大家就保持相对而言更加平等的一种关系,面对共同的一个中心,有共同的话题,不是大家虽然坐在一起却是分散的.

我有时候会观察城市的公共空间,大家聚集在一起必然会面对公共空间的问题,我发现现在的公共空间看似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符合我理解的公共空间却变得越来越少.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公园里面的摆设,桌子越来越少,长椅越来越多.长椅我们可以并排坐,人少并且关系很亲密,但是人数很多时,我们就很难坐在上面,并保持一种交流的关系.长椅只能是相邻的一种交流,而不是交叉互相的一种交流,所以这种空间不是我所认为的一种公共空间,更多是一种集体性的空间.反而一些老公园,会有那种桌子,但是新公园这种空间没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公共空间看起来变得越来越多,但可以提供交流的空间却越来越少.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到这边来会感觉很舒服的原因,是那种大家面对面的既有熟人也有陌生人,互相之间是可以交流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接近于理想状态的一种空间.

人的属性

天气这么热,大家能坐在这里聊这么一个枯燥而抽象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和人的属性有关.人和动物的区别,我认为有两种,第一种,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一个共同体的结构,如果一个人长期一个人,他要么是神要么是野兽.作为一个正常人需要与外部发生关系,不管我们的性格如何,长期一个人,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另外一种是,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与芦苇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会思考,和芦苇没有根本区别.所以我想说,人是社会的,另外是会思考的.这两个在我看来,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排除在外的话,很难想象人是怎么存在的.

说到人是社会的,就想到了人为什么会需要交流、需要对话呢?我进来的时候看到大家之间互相打招呼,这种感觉特别好.我读大学的时候,听讲座,最受启发的不是讲座给我带来的,讲座者讲的内容可能是他某本书的内容,我用二十分钟就能读完,从效率的角度而言,未必是那么高效率的.但还是那么受启发,我觉得不仅是讲座的内容,也包括一种形式,到现场去听讲座,慢慢的,听众与听众之间开始变得熟悉起来,互相之间的面目开始变得熟悉;陌生人之间是不太会打招呼的,但如果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现,也会有点认同的感觉,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方式.文化这种东西不是我们之前说的暴走、广场舞,它是不需要人多势众的,有的时候人越少,互相之间的认同感,反而越强.

阅读共和国

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共和国.外部环境是没法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价值何在?

阅读最好的价值在于,它需要的某种前提条件是非常少的.不需要太多的前提条件,就是一本书,而且现在接触书太容易了.这些年,我发现阅读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了,很多人抱怨书价越来越贵,这是我一直不能同意的,我一直觉得书价还是蛮便宜的.

为什么我们觉得书价贵,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太不习惯文化消费了.文化消费五十块钱,我们都觉得很贵,如果我们在外面吃饭,吃个一两千块钱,我想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消费,却并不觉得贵.很多人认为文化消费是第二层次的消费,从某种意义而言,文化消费应该成为我们比较重要的一种消费.阅读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比如说一本书四十五块钱,基本上可以读一两天吧,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在书面前,是绝对的一个主人,不存在被书选择的可能,自己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随时可以抛弃,又随时可以捡起来,是以自己为主的一种方式.除了我们自己购买书,图书馆也有很多书,所以现在读书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大家对书好像又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感了,没有了一种稀缺感.

《想象共和国》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作者是伊朗人.她一共出版了三本书,这三本书我个人非常喜欢,一本是《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一本是《我所缄默的事》,还有一本叫《想象共和国》.

谈到伊朗,我们对它可能略有了解,相对而言,伊朗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政体.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看过《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伊朗的经历,作者就面临着非常两难选择:她对伊朗有非常多的不满,她喜欢摇滚这些东西,后来她完全适应不了伊朗,终于离开伊朗获得自由.离开伊朗之后她又突然发现没有文化的这种“根”了,在外面像一个漂浮的浮萍一样,非常难受.她表达了非常两难的境地,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自己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但是没有自由.离开自己的故乡,又缺乏一种文化的“根”的感受.后来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回到伊朗之后,她还是没有办法适应伊朗,于是还是选择离开了伊朗.她的经历和《想象共和国》的作者(阿扎尔·纳菲西)非常相似.阿扎尔小的时候在伊朗长大,世家出身,父亲在伊朗非常有地位,长大了之后送到国外去留学,后来在伊朗大学教书,但是在伊朗大学教书的时候是坚决不带头巾的,后来被开除.在伊朗坚持了18 年后来还是坚持不下去,于是1997 年重新回到了美国,2007 年加入美国国籍,完全成为了美国公民.

这三本书和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讲的是在不自由的国度里面,阅读能起到什么作用.阿扎尔在大学里面教书变得非常艰难,大学里面所能做的事情越来越有限,于是她在德黑兰的家里做了一个读书会,读的基本都是小说.阿扎尔认为,如果大家通过阅读,能有美的感受,这就是恢复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前提.当人失去一种感受的时候,我以为是失去了美感,对世界的感受慢慢开始钝化了.在不自由的情况下几个人怎么通过阅读,不止读了《洛丽塔》,还读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讲了什么故事,现在都知道讲了很多的故事,以至于我们都没法重复.阿扎尔认为《一千零一夜》还讲了故事本身与权力的关系.我们觉得讲故事,听故事是很没用的东西,时间多了,没事干听听故事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这故事有什么用呢?在伊朗这个环境里面讲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说《一千零一夜》阻止了国王暴力的屠杀,所以讨论故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想象共和国》这本书讲了什么呢?开始就提到她的这本书很畅销,所以到处做了很多签售会.有一次签售会,很多人都在排队,但是有一个人在跟她聊天,年轻人说我也是伊朗的,我当初在伊朗的生活和你在书里写的非常相似,为了听音乐、读某些文学什么的,我们在做地下工作.当一件事情处在被排挤、边缘的时候,反倒没有人怀疑它的意义了,这种东西有一定风险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到美国,这些书非常容易找到,人们并不关心这些书,它的意义何在呢?很多人根本毫不感兴趣,我们当年为了这些书,是挨过打的,很多人完全不会问阅读对他有什么意义.

回到我们的标题,阅读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起到一个共和国的作用,阅读共和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书产生关系,最少可以一个人,是跟作者在交流.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为了满足我们阅读的兴趣;为什么要写作,我觉得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写作,阅读,相当于硬币的两面一样,重要的不在于写到什么程度,而在于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隐形的交流.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作者重新复活一样,如果作者已经去世,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本时候,就把这个作者复活了,某种意义上,作者在跟我们保持一种交流,和我们形成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即使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多缺陷,也可以形成某种交流,形成阅读共和国这种状态;第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因为这些年我们的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当然对于做事情会方便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无论通讯手段再发达,也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比如,我刚敢于提到为什么我们要坐到这边来?如果今天把这个交流改成在线交流,我讲的内容没有任何变化,这和面对面交流到底有什么区别?最本质的区别不在我讲的内容,而在一个空间,像一种情感共同体的感受.阅读共和国不只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种实际的共同体.

说到想象的共同体,有一位学者写过一本书,他在讨论我们所说的国家和民族,到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才开始形成.他就特别讨论为什么到了近代才有了民族和国家呢?他提到民族国家,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共同体.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报纸,一个是小说.近代以来,有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就是我们一生有可能见不到,但是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的,报纸就有这么一个作用,过去我们每天读日报,我们会知道这个国家是处在这个地方.他提到另外一点就是小说,因为报纸相对而言报道的只是事件,它只是的外部某个事情,它没有讲到人的情感,那么关于所有事物中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往往跟外部的没有那么大关系,往往跟人的情感是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小说里更多涉及到人的情感戏份,当然小说不是狭义的小说,是广义的艺术,电影,音乐,包括这种含义,它使我们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阅读它,包括我们这种交流,它把想象的共同体变成自己的感受.

阅读共和国和广场舞、暴走

这些年大家对于广场舞和暴走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你看山东都已经出了那么大的问题了,还出了车祸,暴走族还是依然暴走,包括广场舞,它不仅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种共同体的感受,但是我个人对这些人还是有部分理解的.但是不赞同他们喇叭特别响,弄得别人没法休息,抛开这些成分,为什么我说会有部分的同情、理解呢?因为这些暴走和广场舞的诉求,还是和我之前说的那些有关.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没法单独一个人长期生活,大家对这样一种集体性的公共性的活动有这么强的诉求.但我们这个诉求,长期以来是被压抑的,以至于到后来我们甚至觉得这种诉求是不需要的.但人类是有这些需求的,等到有这样的空间,立即释放出来.为什么我说对于暴走,广场舞这种活动是既有认同,又不会参与呢?比如说我个人还是不会参加广场舞,也不会参加暴走,因为我觉得他和我们所说的阅读共和国,所说的公共还是有所区别的,我觉得它更像我们过去所说的一个时代,集体性的一种行动.与我所说的共和还是有一种区别的,那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相似点就是也是很多人,但区别就是广场舞和暴走需要保持一致性,相对而言,差异性还是比较小的.你看视频还是蛮可怕的,看到上千人,天气那么热,还是保持着一致.这就和共和是有一定区别的,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在这里谈话不是为了要统一大家的思想,每个人可以完全保持差异的,不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广场舞和暴走相对来说还有一个封闭性,它的开放性还是不够强的.我所说的共和是一个众人的,但同时是一个有差异的,大家今天来,下次完全不用来,没有人说下次你不来就违反规则,就要开除学籍,没这个说法.但是我们参与进来要有契约意识.阅读共和国是众人之间保持开放的、差异的,这么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是我们所说的用体力没法替代的一种交流.还有一种跟本区别,我刚刚给漏掉了,因为这种区别太明显了,暴走和广场舞都是一种身体上的满足,我们说的这种交流还是和大脑有关的.刚刚说的人与动物的两区别,一个是社会的、一个是会思考的.

人与人之间也会形成一种阅读共和国

通过阅读,慢慢形成喜欢阅读的一个群体,就形成一种共同爱好的共和国.这种共和国和现实的共和国是不一样的.这个阅读共和国是可以自我选择的.比如我对文学感兴趣,那我就可以到文学共和国里面去,比如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可以到历史共和国里面去,而且这个国与国之间不需要签证和护照的,随时都可以迈入进去,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又可以转入到另一个共和国里面去,外在的限制是比较小的.而且人数其实有时候要求也没那么多,相对而言一个人可以整天跟书打交道,但是我个人一般还是不太主张一个人永远只读书不跟任何人打交道,然而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特别喜欢读书的,后来变得跟周围所有人都不能打交道,那么我个人要提醒自己可以狷狂没有问题,特别有个性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就跟所有人都不能打交道,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的.当我们阅读某些东西,才能让我们有可能产生更多交流的诉求,而不是封闭这种交流的诉求.而且相对而言,长期一个人阅读,反而会形成一个人的自我为中心.我刚刚提到的,我以前读的那个大学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好的学校,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做这么一个实验:把两个学校的学生(他们本人不知道),把他们换一下,本来是好学校的那批学生换到差的学校,本来上差学校那批学生调到好学校.有可能毕业之后这个好学校出来的学生真的就变成好学校的毕业生,差学校出来的学生真的的就变成差的.这个跟人的能力和基础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我觉得就是跟其间的氛围是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人与书之间会形成一种阅读共和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也会形成这样一种阅读共和国.那怕我们很勤奋,每天都在看书,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和自己思考永远不能抵达的东西,而且你很容易就形成一种自我循环的论证.我们看到有些人一开始刚进大学的时候是很爱读书的,因为身边没有交流的环境,读了那么两三本书,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觉得比周围的同学都要读书多.这种观念很可怕,这不是共和国的,而是某种“暴政”的观念.我比你多读了几本书,好像就比你们那些少读几本书的人要有更多的权利.人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当中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他人的师傅,只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所以说,相对而言在比较差的环境里面,他可以交流的对象是比较少的,而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反观自己,有很多问题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有些问题我们会觉得自己想的很充分,但跟其他人交流,可以发现有些地方自己也没有想象到.

当然阅读共和国的人数可多可少,我觉得最少两个人吧,这会形成像镜子一样的关系,但是人数当然是多多益善.我觉得有五六个人,六七个人这样已经是非常好了.最好大家不要讨论前提,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提到差异,但是我还要强调一点,讨论要有基本的共识,什么意思呢?因为如果什么问题都要讨论前提的话,那么交流成本就特别高了.这交流成本高是什么意思,就是我刚刚还在讨论的诗歌问题.讨论诗歌最不想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有人问为什么你写出一堆我们读不懂的东西呢?如果我们从这样的前提讨论入手,那么后面的问题都会变得几乎没有价值.所以我们所说的阅读共和国是要越过前提的,它是要有基本共识的,不用我们今天坐在这还要讨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我们坐在这还要讨论为什么要读书的话,那我们就没必要坐在这了.所以前提的东西,就是大家要有一定共识的,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阅读交流的有效性才会提高.比如我们讨论到某个时代某个人,如果我们见面还要讨论: 你说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呢?那这个就很累了,那他还要说,希特勒虽然很糟糕,但他使德国变得很强大,那我觉得这种交流相对而言是种无效的交流.就是立场之分,而且永远是说服不了对方的.

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每个人的阅读,里面都有很多契机,这些契机都是我们在今天坐到这来的缘由.打个比方说,江阴有多少人口,这些我不知道,或者几十万,或者上百万,那为什么几十上百万人口之间是这么几十位今天来到这,除了有朋友开玩笑说因为今天家里面不如这凉快,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呢,我想一定还有其他原因的,这个原因往往不只是某一件事的,很有可能是很多事情的.比如说阅读,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阅读对我产生了很大的一些影响和变化,它完全开启了一个平行世界,所谓的平行世界就是略萨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所说的,他是一个小说作家,他所生活的国家,是有无数问题的,那些问题如果需要解决的话,大家觉得法律呀或者另外一些东西解决起来更为直接,但为什么在那么一个有无数问题的国家里面,他还在写小说,他就特别提到想象力,提供另外一个世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认为只有眼前的一个世界,就是我们眼前生活的一日三餐的世界,那我们是无法想象另外一个世界给我们呈现的美和价值的.略萨说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里面,也存在着希望,不管外部的世界有多么糟糕,多么悲观,多么绝望;我也觉得永远也不要绝望,在某种意义上,绝望恰恰是对方所期待的,他希望你绝望,就是希望你放弃所有努力,希望你干脆就认同这个已有的一个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提到哪怕是为了阅读呢?为了幻想和故事呢?我们也应该努力的活下去.

不是让阅读的世界取代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另外一种,我觉得也蛮可怕得,就像我前面所提到,有人很喜欢读书,但是他所有的世界只有阅读的世界,没有现实的世界,那对于这种人,我是保持距离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现实世界,完全按照书本规则的话,小说里面就到提过一些典型的人物,她们用阅读的世界取代了现实世界,就希望现实世界就完全按照阅读世界一样,我对这种做法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觉得现实世界有时候有它的一些规则,它的日常似乎并不那么浪漫,没有太多适合抒情的成分,那它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离开不了.

阅读论文参考资料:

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杂志阅读

杂志在线阅读

期刊阅读

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王晓渔和共和国和阅读方面的阅读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阅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