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国家治理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思路和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国家治理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3

《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思路和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

该文是国家治理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视域和国家治理体系和城市社区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决定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运用新理念做好城市社区群众工作是当前落实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城市社区群众工作还面临着党群关系认识不到位、城市社区定位与责权利不明确、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跟不上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城市社区群众工作、重新认识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功能、创新社区下情上传的渠道、创新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和创新城市社区文化机制等.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城市社区;群众工作

[作者简介]丁春华,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福建福州350014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728 (2017)01- 0056-06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进一步见成效的时候,更是凝聚全民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冲刺的时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总结和思考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时代特点、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这对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和个案访谈结合等方式,总结当前城市社区群众工作两大时代重要性、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五种思路和对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同志提出检验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标准是群众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满不满意,同志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就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战略布局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改变和清除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作风和做法.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城市社区群众工作既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一)做好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都在于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在于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于人心的凝聚.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目的就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推动居民素质提高,凝聚全体居民的力量共同建设社区.“郡县治,天下安”,同理,“社区治,城市安”.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直接面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群众的困难是否得到关注和关心、群众的问题是否被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自社区成为城市的细胞以来,城市社区群众工作一直都很重要.当前,我们面临着转结构、调方式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面临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的任务,面临着尽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仅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参与,众志成城、群策群力.

当前,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无论是形成关于城市与社会建设的共识,还是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或是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参与到社区、城市建设中来,都需要通过社区群众工作实现.这个时候,城市社区群众工作与其他群众工作一样难度增大.群众更关心眼前的实际利益,只有解决好群众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说服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和国家未来建设,但群众眼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是当前努力就都能够解决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容易,即使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一个如何恰当发挥积极性的问题.群众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的能力大于个人能力之和,要把这个集体的能力激发出来并且落到实处,同时要避免群众形成合力后非理性的一面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做好城市社区群众工作本身就是搞好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诚如总书记2015年在统战会议中所说的,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二)做好城市社区群众工作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代快速发展,世界局势不断变化,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尽快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历来重视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落到实处,需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不仅仅需要由上到下的压力,更需要由下而上的动力,这动力就来自于基层群众工作.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后也要在基层得到落实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顶层设计要在基层得以落实,中间要经过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各地的情况,把的顶层设计具体化为地方的顶层设计.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在各级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普遍现代化之上,建立在现代化了的各级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协调运行的基础之上.各级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直接体现在与群众密切接触的基层第一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科学化水平上.最终,人民群众体验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提高是直接从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提高中感受到的.

但是,基层群众工作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实现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第一线,在城市主要是社区这个层面,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这个末梢神经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它感知人民群众疾苦的能力,影响到它层层向上级政府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问题的能力.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在第一时间、第一手搜集到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资料和问题层层上传,有助于地方各级政府和政府及时微调顶层设计,更精准地规划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张的社会治理是“双向”式的,是党群互动共同参与治理的,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仅仅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上情下达是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下情上传同样是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们一起推动社会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为顶层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避免顶层设计脱离现实.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城市社区群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群关系认识不到位影响群众工作

1848年《宣言》指出了的无产阶级性质,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一致、目标一致、理想一致的.因此,党群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一体,是无法剥离的.要从人民群众中剥离出来,就失去了其性质.因此,在党的八大上说,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党群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一体.割离这种有机统一,领导干部的工作就难以继续,即使勉强做下去,老百姓可能也不买账.如在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某些领导干部认为是自己在给予老百姓好生活,老百姓被定位为被动的获取者.这种“给”和“取”的思维方式导致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容易忽视与群众的沟通,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实际参与,工作做得千难万难.老百姓也可能因为没有解决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或者因为误解等原因,不认同领导干部的付出.扶贫的主体应该是老百姓,老百姓能站能走,走得不够好,需要领导干部起到“扶”的作用,需要领导干部引导方向、提供途径和创造环境,而不是领导干部把事情全做了,把最后的成果送给老百姓,这样做的后果是老百姓有可能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在“两学一做”活动过程中,《榜样》这部专题片讲述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官章的故事.罗官章同志退休后回到村里,经过自己长达十几年的研究,成功培育了野生天麻,之后带领村民种植天麻致富.这个致富过程也是罗官章同志坚持做群众工作取得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群众不认同到逐渐取得部分群众认同,参与群众成功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的过程.

但是,在当前的群众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把党和人民截然分开的观点,如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军甚至把党和人民群众对立,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当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举措的实施,这种错误的认识基本消失,但是,由于对党群关系认识不到位,在城市社区群众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群众之上,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发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影响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二)城市社区定位不准确,责权利不明确影响群众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兴起以来,社区的功能一直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社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区的行政化色彩却一直很浓厚,这虽对上情下达有积极作用,但也导致社区责权利不明确从而影响群众工作.由于需要对接街道的各种行政职能,社区也几乎成了最低级别的行政单位,导致社区群众工作的重心是来自于各级上级行政部门的工作布置和安排,而不是在积极、主动、密切地接触群众过程中发现、上传和协助解决群众问题.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人手短缺,几乎没有时间走访社区覆盖的小区民众.此外,实施网格化管理之后,上级部门常常把发现的问题下传,要求社区在期限内解决,而这似乎正与网格化管理的初衷相反.网格化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和问题,社区要做的是上传这些资料和情况,寻求解决办法或者解决问题的指导.同时,在上级部门要求社区解决问题时,社区往往面临着有责无权或者无经费的尴尬局面.

(三)国情、民情变化,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跟不上形势变化影响群众工作

国情变化对群众工作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社会分层越来越多,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由于职业经历、生活经历等不同,思想观念、需求类型、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单一的群众工作模式难以通用.二是社会流动性增强,特别是农民工人口进入城市,流动性给社区群众工作带来难度.三是拆迁、城中村改造等让原来以农业种植或者养殖为主业的农民转变身份成为市民,但是在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完成这种转变还需要时间.四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也要求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更灵活多样.

民情方面对群众工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一是群众主体意识觉醒,维权意识增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群众维权意识提高有积极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了,但是维权的方式未必合法、合规范,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去引导和指导,这也是新时期群众工作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期待也高了.这是好事,说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距离美好生活更近了.但是,这也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难免听到一些社区干部感慨现在做事越来越难,事情要做好越来越不容易.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也影响着群众工作.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多数为编制外职工,工资水平低,流动性大,缺乏专业的、及时的培训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式方法更新等.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创新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同时结合时展需要,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明确和突出城市社区的群众工作定位和功能

城市社区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足,往往不是社区本身能够解决的,需要上级政府根据城市建设明确社区的行政、功能等定位和社区的责与权.社区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部门,要以公益性为主,获利不应在社区规划考虑中.要解决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以社区为中心建立基层社会服务网络.“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内各社团、志愿者、慈善团体为主体,构建一个覆盖区内所有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日常生活中临时需要帮助的居民的服务网络,并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为民众提供信息咨询、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娱乐聚会场所和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2]

要解决城市社区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街道的工作向基层社会治理倾斜,城市社区的工作重心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在这方面深圳市罗湖区的做法值得借鉴.“罗湖区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基层治理为目标,自下而上推行了‘社区一街道一区级’改革.”这里的关键是“自下而上”,立足社区群众工作规划,调整街道和城区工作.从做好社区群众工作出发,界定街道的工作内容,明确街道社区的职责,即“下大力气聚焦‘主业’、剥离‘副业’,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职责交由区职能部门承担,注重强化街道在党的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3].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城市社区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应该定位在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上,逐渐用建立在真抓实干获得人民群众信任基础上的威信代替行政职权的权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二)联合人大、政协等部门,创新社区下情上传的渠道

城市社区长期以来主要发挥着上情下达的作用,城市社区工作者的目光主要盯在上级部门,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有人为定位、时展需要等主客观原因,但是下情上传没有成为工作重点这种状况需要得到改变.对于城市社区群众工作来讲,收集民意呼声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搭建平台,畅通民意渠道,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能及时、真实地传达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为了创新社区下情上传的渠道,全国各地普遍增加了微博、电子政务、网上在线交流、博客论坛等新的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后期维护还有待加强,现在一些地方的这类网页由于缺乏及时更新、关注和回应,成为“僵尸网页”,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了创新社区下情上传的渠道,有的地方用业缘、趣缘取代地缘建立社区互动平台,把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理想的人聚集起来,加强联系沟通,把“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党的凝聚力.有的地方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微信等建立“民情连线”,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反映给相关部门解决.如重庆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通过“远程视频、留言搭建‘民情连线’,居民代表当‘民情联络员’,传递最基层选民的声音”[4].有的地方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运用全会、常委会议反映群众呼声.当然,下情上传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巡视、调研、开座谈会等,深入群众中间,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倾听群众呼声,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或拿出有效解决措施.在掌握人民群众所想、所求、所愿、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第一时间对人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

(三)创新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如社会转型中出现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差距大等不平等现象引发群众不满情绪.再如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社区居民的职业、阶层等不再是单一的,更加多样化,需求也随之多样化.社会基层利益诉求因此日趋复杂多变,涉及征地拆迁、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环境卫生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腐败虽然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腐败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那就是让群众看到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大行其道.这个影响会导致老百姓担心自己遇到的问题不能通过正规途径解决,因此采取过激行为,如集体性事件的发生.

因此,我们不但要正视当前社会矛盾,更要致力于完善公平公正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下情上传本身就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解决,但是更多时候下情上传仅仅是解决矛盾的开始.“要时刻牢记,群众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找政府解决,如果漠然视之,不加理睬,那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5]在这方面,上海市黄浦区紫荆居民区的“三会苑自治理事会”的经验值得借鉴.这里的“三会”是指“决策听证会、监督评议会、矛盾协调会”,“三会”发挥了倾听、关注社区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的作用,也发挥了群策群力解决矛盾的作用,还发挥了监督落实解决矛盾的决策的作用.从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具体落实解决方案到最终群众对问题解决是否满意的反馈,形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长期机制.因此,有了长期健全公正的机制,群众有问题不再担心没人管,不再担心解决问题方式不透明不公平,不再担心解决问题的方案形同虚设,群众工作做到实处,社会治理水平自然会提高.

(四)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动员、引导群众自治,推动社会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定位是民间自治组织,这个定位在当时并不具备实现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行政方法的广泛使用,形成了行政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甚至一些社团,在组织架构、人事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方式、资源来源、工作导向等方面呈现出行政化特征”.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正在发生方向性转变.一些学者的观点是未来社区改变的方向是由行政化社区向专业化与群众自治结合转变.“社区治理本质上指的是在社区场域,政府、企业、社团、居民等相关主体通过平等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也是各主体在一定结构下和机制下的参与过程.”

当前社区治理由行政化向群众自治发展有了实施条件,社会也有相应的需要.居民自治将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心内容,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居民自治,学术界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思路.更为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动员群众参与自治,要动员和引导群众自治,就需要推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其他自治性组织等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具有专业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上海市长宁区的经验是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的成立,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近年来长宁区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关注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8]随着群众参与意识和热情的不断增强,由过去“习惯于被安排”逐渐转变为“主动寻求共建”的新生态,党群工作形式由过去单一传达向多渠道、多方协商转变,呈现出更强的交流互动的特点.“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9]

(五)创新城市社区文化机制,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素质

随着社区治理方式的改变,社区的作用也从展示“硬实力”为主,转为展示“软实力”为主.“硬实力”主要是指场地、设施、平台和经费等:“软实力”主要是指让国家的政策、法律、文化价值等深入民心,成为全民行为规范.“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为了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为了在社区治理现代化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上,所有的治理都是文化,或者说最后所有的治理都要通过转化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发挥作用.文化是提高社会治理的途径,文化的最终沉淀形成的文明是社会治理的目的.

新形势下,社区文化机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社区文化建设要有价值内涵.城市社区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完善社会治理,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摒弃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社会中出现的反道德等不良思潮,培养有热情、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市民.第二,社区文化建设要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把社区建成居民的精神家园.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社区又是“陌生人社会”为主,生活中解决不了的家庭问题,社会上解决不了的矛盾,积累多了会超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导致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心理承受能力趋于极限时,有人倾听、劝解,可能就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因此,群众工作也未必都是解决现实的物质问题,也可以是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特别是面对困难和遭遇挫折的社区居民,即使事情暂时无法解决,心理关怀和疏导也会给人希望,能让居民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和温暖.第三,社区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社区文化建设不能拘泥于眼前,也不能局限于局部.文化的建设和文化作用的发挥都是系统的长期性工程.一套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0]如果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过河任务的话,那么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在建桥造船.

国家治理论文参考资料:

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国家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国家论文网

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

国家一级刊物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国家治理本科国家治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视域和国家治理体系和城市社区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