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计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对一节计算教学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计算教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19

《对一节计算教学课》

本文是关于计算教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思考和计算教学课和教学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计算教学受制于答案的唯一性,计算方法很单一,并形成许多固定的解题方法.但是,学生在计算中也会发现许多另类的解题方法,往往超乎想象,教师不能用保守的经验来禁锢学生,而应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吐故纳新,修正并丰富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经验的正能量.

[关键词]经验;乘法;算序;竖式;交换

近日观摩了一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首先展示情境图,启发学生通过读图提取信息,然后询问图中透露的信息.学生回答:“订一份学生奶,每月28元,一年需要多少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列式计算.汇报展示时,教师随机抽取三名学生上台板演,他们不约而同地用竖式演算.

全班反馈交流时,教师评价生2的做法:“虽然结果也是336,但计算方法有误,值得商榷.”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赞同的少,反对的多.这时,教师小结:“虽然生2的计算结果正确,但计算方法有误,同学们应向生1看齐,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将第二个乘数拆分,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求解,即拆分乘数12,先用2乘28,再用10乘28……”接着,教师用所谓“正规方法”的标尺来评价生3的竖式,并着重指出错处和造成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又重新演示了一道标准竖式作为模板,并用红色粉笔标注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一、改变算序,异曲同工

在课后访谈时,我们和授课教师、生2进行面对面交流,生2陈述了自己的演算过程:“我分两步计算,先用8乘12,得到96,再用20乘12,得到240,最后累计96+240等于336(元),就是一年需要的钱.”

我们仔细斟酌和推敲,生2的思路虽然很特别,但其实也符合算理,与所谓的“正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生1的“正规方法”(如图1),算理分解如下:把12个月分为2个月和10个月,第一步计算2×28等于56,即2个月所需的钱;第二步计算10×28等于280,即10个月所需的钱,最后由56+280等于336(元),就能知道一年所需的钱.对于生2的做法(如图2),算理分解如下:把28元分为8元和20元,第一步计算8×12等于96,表示每月月头征收8元订金,12个月就是96元;第二步计算20×12等于240,表示每月月末征收20元尾款,12个月就是240元,因此12个月的订金和尾款合起来就是96+240等于336(元).

以上两种算法,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的竖排版,生2的做法应该交换两个乘数位置(如图3),这样看来更合理.换言之,生2的算法在算术和算理上都是过关的,只是生2使用的格式不同于常规,容易引起他人误会.

二、谁乘谁,并无分别

案例中,授课教师之所以极力否定生2的算法,并不是教师本人不理解,归根结底,其实是教师在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传统的权威.多年来积累的竖式“经验”让教师墨守成规,也可以说,按照这种经验从未出错,所以对其深信不疑.

当然,我们不能把原有经验一棍子打死,但我们可以在充分尊重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去鉴别和接纳“经验”以外的新鲜事物,吐故纳新,不断保持生命力.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慢下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那么教师和其他学生都会受到启发,有所发展.

其实,新型算法正体现了生2 对乘法竖式结构深入细致的认知.在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以一位数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本身没什么区别,如计算“124×3”时,第一步计算4乘3或3乘4其实没什么不同,都是同一句口诀,只是感觉上有先后差别而已.这是生2当时的心理状态,但没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

三、经验之后,孕育创新

在教学“用竖式计算124 × 3”后,教师通常都是照本宣科,提出用交换律来验算,但验算的目的仅仅在于结果的一致性,对于“竖式验算时,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乘积为什么不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在学生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时,以包容的姿态,大大方方让新方法和旧方法来一次正面交锋,就会促进学生的认知更有深度.

要想进步,经验必不可少,经验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但任何经验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发展变化的,如果因循守旧、无视甚至排斥这种改变,那么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计算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上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思考和计算教学课和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计算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计算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