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政策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朱元璋特殊政策酿恶果:凤阳沦为逃难乡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策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24

《朱元璋特殊政策酿恶果:凤阳沦为逃难乡》

该文是政策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朱元璋和酿恶果和凤阳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在全国政治布局中默默无闻.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所作所为,也对风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都凤阳的兴建与废除

公元1367 年,朱元璋收复濠州( 即凤阳),马上升濠州为临濠府.洪武四年(1371 年),临濠的领地由四县一下子扩展为九州十八县,洪武七年又更名为凤阳府.凤阳新府管辖十八个州县,是一个跨淮河两岸、占地广大的行政区,政治地位大为提升.

开国不久,朱元璋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理由是首都南京距中原颇远,难以有效控制北方.而凤阳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

对于此议,除了一些淮西籍的功臣们赞同外,其他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定为中都,这实在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 凤阳经济落后,且“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定都之地.性格耿直的刘基( 伯温) 甚至直接对定都凤阳表示反对.

然而,朱元璋固执己见,大家也只好服从.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罗列论证了那么多,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洪武二年(1369 年) 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临濠营建中部,令有关部门仿造京师规制建置城池宫阙.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自己的故乡将成为未来的正式首都,南京将降为陪都.

朱元璋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调集百万民夫,选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异常雄壮华丽.

洪武八年(1375 年),工程基本完竣,朱元璋亲临凤阳验收工程质量,“验功赏劳”.在参观完这座美轮美奂的新都之后,朱元璋却作出了一个让全帝国惊掉下巴的重大决定:废弃中都!

原来,在这次验收中,朱元璋听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因为劳动太苦,又不给工钱,那些被迫调来兴工的匠人心怀不满,实施了“厌胜法”,在宫殿的一些关键部位,埋下了一些咒符、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等东西,据说这样将给居住者带来噩运.

建筑已经完成,要想清理出这些镇物,除非全部拆除.为此,朱元璋要把修造宫殿的所有几千名工匠全部杀掉( 注:明史说他“将尽杀之”),工部尚书薜祥冒死进言,说只有木匠才能下镇物,铁匠和石匠没有责任,于是,“活者千数”.然而,凤阳因此不可能再成为首都了.

朱元璋对凤阳的“特殊政策”

虽然没能成为首都,但作为龙兴之地,凤阳地位仍然非同寻常.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在此设置中都留守司,此外,凤阳还设有众多政府机构,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机构,还是江北四府三州的乡试之地.各类官员合计达1400 人,各级吏员总数达数万.

此外,朱元璋还将凤阳作为皇子的教育基地.诸皇子就藩之前先到凤阳忆苦思甜,成为明初“定例”.朱元璋还将凤阳用作因禁犯罪宗室的地方.到明末为止,此处共过116 批皇族.

如何复兴凤阳这块“龙兴之乡”,保护好这块国家“根本重地”,让家乡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让乡亲们生活得好一些,朱元璋没少费脑筋.经过深思熟虑,他为凤阳提供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特殊政策”是大移民.由于战争的破坏,凤阳“民多逃亡,城野空虚”,大片土地荒芜.据资料记载,在大明开国之际,凤阳县的本地居民仅有3324 户,不到1.7 万人,整个凤阳府人口不超过13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5 人.

为了迅速改变家乡面貌,开国之后,朱元璋在凤阳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洪武年间的移民,总计达到6 次之多,数字大概在20 万到30 万之间.除了普通移民外,凤阳还有约为6.5万人的庞大驻军.

第二项政策是减免赋役.朱元璋建国之初,宣布减免凤阳、临准二县土著十年徭赋.洪武十六年(1383 年),朱元璋读刘邦传,发现刘邦永免家乡的赋役,于是效仿,再发谕旨,声称对凤阳、临准二县之民永不课征.但事实上,据《明史》载,朱元璋所免的,只是原住民的赋役,并不包括后来的移民.

其他的特殊政策还包括兴修水利、发展交通.除了各项特殊政策外,朱元璋在此兴修大量工程.中都罢建之后,朱元璋在凤阳继续修建皇陵、十王四妃坟和龙兴寺等,工程浩大,动用人数众多.此外,因为朱元璋鼓励开国元勋们退休回乡.洪武十八年(1385 年) 八月,朱元璋特赐给公侯每人钞1 万锭、银500 两为买木雇工之用,一时间,凤阳数百里之间,公侯府第修建成风.大批淮西功臣来到凤阳居住,日常消费巨大,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凤阳当地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

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凤阳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荒芜许久的凤阳土地又出现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兴旺景象.很多荒田被开垦出来,土地数量达到了40 万顷.凤阳的临淮关“居民稠密,商贾辏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

谁知“特殊政策”竟酿恶果

然而,谁也没能料到,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关爱,最终却给家乡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恶果.凤阳的环境,在历代人口压力之下早已长期恶化.朱元璋的大移民,一时虽给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如此巨量的移民一下子拥入,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凤阳的土地,最好的部分已经被勋贵圈占,凤阳本地人又占据了中等土地,移民们所获,多是人们挑剩的低产土地.没有好地,山地附近的新来移民就上山毁林开荒,对山地的肆意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当地生态的自我循环.

除此之外,修建中都、凤阳皇陵、泗州祖陵及勋贵府第等一系列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开采附近山区的大量山林,用于燃料供给和建材,使许多山变成了荒山秃岭.

最要命的是,为了保护祖陵风水,人们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生态循环.

例如,位于洪泽湖畔的泗州是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埋在这里.由于害怕洪水淹没祖陵,导致“王气中泄”,所以,自明中期淮患日益严重之后,明政府定下了这样的治水策咯“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也就是说,治水要考虑的因素第一是祖陵,第二是要保证向北京运送粮食的航道,最后才是老百姓.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明一朝,凤阳周围渐渐变成荒山秃岭,森林损毁殆尽,湖泊淤塞,淮河则经常泛滥,水患频仍,两岸百姓民不聊生.凤阳由此十年更有九年荒.淮北地区原是著名的水稻产区,由于土质越来越差,到了清代,这一地区的地方志中,出现了许多“不宜稻产”的记录,由原本种植水稻改变为种植小麦.

当初朱元璋强制迁来的移民的后代,也在一次次灾荒中不断逃亡他乡.由此,“凤阳花鼓”也随着这些逃荒者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而闻名全国.

直到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既不及苏南富裕发达,也不如鲁中的蓬勃兴旺,同为沿海开发地区,差异如此之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在明代遭到了严重破坏.朱元璋当初做梦也想不到,他的一片好心,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 据《书屋》)

政策论文参考资料:

形势和政策论文开头

政策论文

时事政策论文

大一形势和政策论文

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

形势政策论文格式

本文点评,此文是适合朱元璋和酿恶果和凤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政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政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