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管理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供需双侧管理述评和展望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管理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4

《供需双侧管理述评和展望》

本文是管理类本科论文怎么写和展望和述评和供需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350116)

[摘 要] 供给侧与需求侧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供需双侧的协同管理与有效耦合是未来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供给侧与需求端都存在不少问题, 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深入挖掘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总量、结构、长期、短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政府的重心应放在制度创设上, 助力市场决定性地位的发挥及各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调动.而未来应着力研究供需双侧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并对供需双侧协同管理予以绩效评价, 总结经验, 修正错误, 扬长避短, 逐步实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需求侧;协同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8)02-0006-05

自2015 年11 月层面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来, 学界就开始从理论解读、原因剖析、对策思考等方面对供给侧改革展开热烈的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在重视供给侧改革的同时, 需求侧的配合同样很重要① (刘亮, 2015), 供给侧改革不能忽视短期需求管理(任保平, 2015; 姚洋, 2015), 供给侧与需求侧应统一考虑(林毅夫, 2015), 把供给和需求割裂开来是错误的(邱海平, 2016), 二者必须同时改革(Michael Spence, 2016).在经济演化过程中, 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影响, 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黄凯南, 2015).只有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双管齐下, 才能避免阵痛或减少阵痛(李邦耀, 2015).供给侧与需求侧如硬币之两面,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应也不宜片面强调单一侧.供需双侧的协同管理与有效耦合是未来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供需双侧管理是什么?

(一) 供需双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截止到2017 年4 月, 中国知网上共收录了26 000 余篇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题的文章, 而以供需双侧为主题词的文章不足百篇, 当然, 有一些作者是将需求侧的分析耦合至供给侧的分析中.关于供需双侧管理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刘卫红,2016) 主张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西方的供给经济学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王海军, 冯乾(2016) 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思维逻辑与供给学派的基本原理一脉相承.还有以贾康为代表的新供给学派(2016) 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破” 与“立”, 梳理了“供给侧” 经济学派发展中呈现的“否定之否定” 规律, 认为应该用新供给经济学来指导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的学者是阐述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与里根经济学的区别, 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邱海平(2016) 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视角, 主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来正确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综合分析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制度根源, 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强调制度变革和创新, 唯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范式, 才能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新华, 余江, 2016).谢地, 郁秋艳(2016) 从社会生产总过程、微观、中观、宏观、国际关系等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下的供给结构与供需关系,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充分考量供给侧运动规律的经济学,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晨(2016) 结合中国面临的供需矛盾认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轨道.笔者也认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但关于“我国所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供给学派毫无共同之处” (张晨, 2016) 的观点未免有些武断.

关于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 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源自凯恩斯主义.刘卫红(2016) 认为需求管理代表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 我国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需求侧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盛朝迅, 陈蕾, 王颂吉等人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2016) 主张需求管理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其理论源自凯恩斯革命.然而, 林毅夫(2016) 认为我国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是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是把需求和供给的增加相结合的政策, 当然, 现在的政策也并非供给学派的政策.

(二) 何谓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

1.需求、需求侧、需求侧管理

需求一般被理解为有购买力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而言, 购买力比购买更重要.需求是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投资、消费、出口一般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 称为需求侧(丁任重, 李标, 2016).需求是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简新华, 2016).“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2016) 认为需求侧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 采取扩大出口、扩大投资或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需求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策等涉及市场需求方面的政策.需求侧管理侧重短期效应, 好比“西药” (刘亮, 2016).

2.供给、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供给一般被定义为愿意提供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 同样的, 提供能力一定意义上比提供意愿更重要.供给是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供给侧是指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有效作用(丁任重, 李标, 2016).供给问题就是生产问题, 是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任保平, 2016).简新华(2016) 也认为供给就是生产, 包括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及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供给侧主要是指社会生产,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邱海平, 2016).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 调整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现供给质量的提升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此谓之为供给侧改革(王海军, 冯乾, 2016), 其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革, 是强调在生产关系四个环节中“生产” 这一环节上的改革(龚万达, 2016).

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2016) 主张供给侧改革是包括要素端和生产端的改革, 指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用于总供给方面的宏观管理政策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工资政策等涉及生产供给方面的政策(任保平, 2016).供给侧改革更重长远, 好比“中药” (刘亮, 2016).当然, 要特别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是不一样的(简新华, 沈越, 2016).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本身状况的改变优化(简新华, 2016), 属于发展主题(沈越, 2016), 结构性改革是与经济结构有关的制度改革(简新华, 2016), 属于改革主题(沈越, 2016).

(三) 需求侧与供给侧有何区别与联系?

供给相当于生产, 可决定需求或者说消费;需求和消费也可决定供给和生产, 不适合买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属于无效供给和盲目生产(程恩富, 2016).丁任重, 李标(2016) 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说明了供给与需求的同一性, 需求决定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辩证关系就是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供给侧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四大引擎;需求侧由消费、投资、出口组成, 供给与需求作为经济管理的政策手段, 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不可偏废的(张慧芳, 艾天霞, 2017).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畴(何自力, 2016).

李娟, 沈沛龙(2017) 认为供给侧改革是长期, 需求侧调控是短期; 供给侧是产品管理, 需求侧是货币调控; 供给侧改革适用于结构失衡,需求侧调控适用于总量失衡.张慧芳, 艾天霞(2017) 也认为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短期需求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图解决潜在增长率下降问题, 前者为后者创造有利条件, 后者为前者增添后劲.需求侧管理力度大、见效快, 副作用也大; 供给侧管理更强调市场的作用, 见效慢,副作用也小(孙大鹏, 王玉霞, 2016).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着眼点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 更强调“治本”, 需求侧改革则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入手, 更偏重于短期(“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2016).简言之, 很多学者认为需求是总量、短期问题, 而供给是结构、长期问题.然而, 简新华(2016) 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即任何经济现象都有总量、结构、长期、短期问题, 供给或需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同样也有总量、结构、长期、短期问题, 也要进行总量、结构、长期、短期问题的分析.李佐军(2015) 也提到消费也受收入水平、投资也受预期回报率、出口也受国际贸易关系等长期因素的影响, 因此, 需求同时也有长期因素.

何自力(2016) 认为需求侧管理是间接性宏观调控体制, 主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控, 具有间接性、诱致性、全局性和事后性等特点; 供给侧管理属于直接性宏观调控体制, 主要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供给进行调控, 具有直接性、强制性、倾斜性和事前性等特征.

刘晋陆(2016) 还从趋同求异的视角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区别.认为需求侧管理具有“趋同” 内涵, 即经济主体行为的目标和途径是高度“趋同” 的, 由此显现出“经济结构的简单化、经济政策的单一化” 的趋同效应; 供给侧管理则具有“求异” 的内涵, 有助于促进经济动能的更迭, 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为什么要实施供需双侧管理?

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 既是政府的初衷, 学界也基本达成共识(张慧芳, 艾天霞, 2017)②.

中国经济增长既有供给问题, 又涉及需求问题(任保平, 2016).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经济效应都是双方着力的结果(金碚, 2016).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 因此, 必须同时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改革(简新华,2016).现实世界本身并无绝对的界限, 同一类经济行为(现象) 往往都会具有供需的双重含义; 尽管供给侧改革着眼于实体经济, 但也离不开货币经济; 每一个供给行为都表现为对应的需求行为; 实体经济改革必须有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合; 供给侧改革虽然更注重长期, 但长期是由短期构成的, 倘若短期过不去, 也就达不到期望的长期目标(金碚, 2016).张慧芳等(2017) 进一步指出供给侧的四大引擎和需求侧的三大要素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共同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倘若长期采取单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 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片面追求供给侧改革, 可能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唯有二者共同发力, 才能实现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2016)把改革开放以来供需双侧政策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阶段的演变, 主张在面临供给与需求双下降的背景下, 供需双侧必需同时发力, 才能助推经济平稳转型.

供给侧存在的具体问题, 刘亮(2016) 将其总结为三大矛盾, 即资本外流和企业融资压力并存的矛盾、老龄化及劳动力的质和量的矛盾、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和中低端产能过剩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 2016) 认为供给端存在“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 难题.任保平(2016) 则认为供给问题主要是供给结构问题、效率问题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简新华(2016) 提出供给侧的直接问题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 而引致这些直接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关制度的缺陷, 包括市场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国有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技术进步和创新制度、进出口制度、就业制度、房地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缺陷.谢地等(2016)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阐述了供给侧微观(企业) 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及宏观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张慧芳等(2016) 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供给侧四大引擎存在的问题: 土地, 供给结构失衡且法律制度不足; 劳动力, 数量红利减少且质量红利不足; 资本, 落后产能过剩且使用效率偏低; 创新, 科技投入效益低且企业参与少.

需求侧同样也面临着压力, 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出口不足、商品指数低位徘徊(刘亮,2016), 需求侧存在“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政策及其关系演进” 研究小组, 2016).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 而引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过大、劳动收入比重偏低, 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是所有制及其结构、国有和民营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市场制度等有关的制度不完善(简新华, 2016).张慧芳等(2016) 根据需求贡献率、消费结构、投资效益系数等指标总结出需求侧三驾马车存在的问题: 消费, 城乡、地区差距较大; 投资, 效率低下, 结构失衡且风险性加大; 出口, 不确定性大,波动明显且层次低下.

当然, 供需双侧协同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供需双侧政策工具难免雷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如何厘清; 国企和私企的公平正向激励如何实现(王海军, 冯乾, 2016).

三、如何实现供需双侧的有效管理?

供给侧与需求侧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它们又都存在结构性矛盾与问题, 这种矛盾与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 供需双侧应协同发力、有效耦合, 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那应如何才能实现供需双侧的有效管理呢? 刘亮(2016) 结合实现短期稳定与长远可持续增长的动态平衡总目标, 提出应通过破除垄断、简政放权、差别化减税, 利民生增供给创需求等多管齐下, 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张军扩(2015) 指出要充分运用好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种手段, 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 加快土地制度、国有企业、金融等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

郭克莎(2016) 认为应通过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等来综合调控需求侧, 通过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供给结构、增强市场微观基础活力等手段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通过释放人口红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展资本市场、营造全面创新环境、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出口结构等七大要素协同发力,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张慧芳等, 2016).从要素端、生产端、消费端、投资端、出口端五个方面共同发力, 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 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 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刘卫红, 2016).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采取“小政府大市场” 策略, 让政府逐渐从竞争性的经济领域退出(孙大鹏, 王玉霞, 2016).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需求管理的微观基础, 以适当的需求调控为供给侧改革铺垫必要的景气条件(金碚, 2016).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措施中, 应该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或者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投资为主, 这种补短板的投资不会造成产能过剩,从动态的角度讲也不会挤压消费(林毅夫,2016).李旭章, 龙小燕(2016) 认为应采取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以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相结合等政策, 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刘遵义(2016) 认为在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 供给侧与需求侧必须并重, 需要增加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消费.

简言之, 就供需双侧管理发表意见的学者来看, 多数学者认为在供需双侧的管理中, 应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而政府的着力点在于与供给和需求相关的制度创设, 特别是财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有利于调动市场积极性的制度创设.

四、评述与展望

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个视角对供需双侧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笔者认为供需双侧管理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适当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 深入挖掘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总量、结构、长期、短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的重心应放在制度创设上, 助力市场决定性地位的发挥以及各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调动.

随着供需双侧管理在实践中的不断推行,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必将不断丰富.站在而今的时点上,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 以下两个方面应是着力点:

一是供需双侧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上所述, 供给端存在很多问题, 需求侧的矛盾也不少.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供需双侧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特别是找出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解决供需双侧的问题,提升供给质量与需求能力.当然, 很多问题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解难分的, 所以统领性的矛盾与问题的寻找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数据、改革实践等诸多方面去寻找, 去挖掘, 相信随着供需双侧改革的深入推进, 问题间的主次、因果关系也会愈加明朗.

二是供需双侧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我们已经在践行供需双侧的协同管理, 但缺少对管理过程、结果的绩效检验与评价.倘若供需双侧协同管理做得很好, 在缺少绩效评价的情况下, 不利于经验的总结, 也就不利于供需双侧更好地协同管理; 而若供需双侧协同管理做得欠佳, 在缺少绩效评价的情况下, 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问题, 就可能使我们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对供需双侧协同有效管理的影响是致命的; 当然, 更常见的情况是有些方面做得好, 有些环节则较薄弱, 而通过绩效评价, 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从而有助于供需双侧协同有效管理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注释]

①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也有学者(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16) 认为在全球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下, 中国需要推行更强的需求侧措施, 否则供给侧改革将适得其反.

②笔者以为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如,霍彦立(2016)还指出需求管理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需求管理总是让政府入不敷出、借新债还旧债、增发货币, 需求管理的增强是严重的倒退.类似的观点不少, 在此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 邱海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红旗文稿,2016(3).

[2] 简新华,余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供给侧改革[N].经济日报,2016-01-11.

[3] 何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供给侧宏观调控[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

[4] 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击与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1).

[6] 程恩富.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发展、管理“一个都不能少”[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5).

[7] 谢地,郁秋艳.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1).

[8] 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

[9] 张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

[10] 王海军,冯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1] 李娟,沈沛龙.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机制与均衡实现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7(3).

[12] 霍彦立. 解决过剩到底靠供给侧还是需求侧[J]. 企业观察家,2016(4).

[13] 孙大鹏,王玉霞.供给侧管理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16(6).

[14] 金碚.总需求调控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有效实施[J].经济管理,2016(5).

[15] 盛朝迅,陈蕾,王颂吉.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

[16] 张慧芳,艾天霞,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7(2).

[17] 刘亮,等.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J].贵州社会科学,2016(7).

[18] 李佐军.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理论分析框架[N].中国经济时报,2015-12-16.

[19] 李旭章,龙小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与当前经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6(7).

管理论文参考资料:

物流管理论文题目

企业管理论文5000字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此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展望和述评和供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