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母亲论文范文文献 与写给母亲的19封信评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母亲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22

《写给母亲的19封信评龙应台的《天长地久》》

本文是母亲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写给母亲和《天长地久》和信评龙应台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内容简介: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禁语行禅时龙应台瞬间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

1

“在某一个月亮从山头升起的夜晚,当江水荡漾着银光,芦苇中蛙声四起,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与九年前的那本《1949·不可说》相比,龙应台在母亲人生最后阶段陪伴的情感要比送别父亲时克制、洗练很多.曾经送别父亲去湖南落地埋葬的血与泪,在母亲应美君这儿,变成了温情.或许这是快70岁的龙应台,从被动接受父亲之死的惊慌恐惧,到现在稍显平静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放.

说是与母亲的对话,既包括了自己这对母女关系,还提到了几个好朋友的母亲在人生最后关头的状况.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的德国朋友,因为母亲状况越来越差,即将把母亲送往苏黎世“安乐死中心”临终关怀的故事.这位母亲的意识渐渐模糊,表达已很困难,越来越难熬,她的朋友感到不知所措、迷茫、痛苦,不知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龙应台告诉她:“冰娜,紧握她的手吧.那亲手掬水的记忆,不会忘.”生与死之判定,或许不必过于重于意义,记住最后瞬间自己的动作,尤为珍贵.

此外,全书最后和两个儿子的对话也很有意思,从孩子8岁时的对话,对比与之32岁时的对话,她一直都想了解一个问题: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儿子们的回答则是:龟毛、好奇、慈悲、自由主义、女权、严格……当问及儿子们自己可以得几分时?他们俏皮地说:60分,刚好及格.

2

从《亲爱的安德烈》,到《1949》中告诉儿子们关于台湾、中国、世界在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龙应台教育孩子之最大特点,或许是淡化母亲的身份,加大传递价值观与思想的力度,不管他们那时能否理解.而现在兄弟俩一直把妈妈当成朋友、学习对象、尊敬的人、小孩子……可能在处理自身与父母关系时,她有太多遗憾,但在亲子关系里,这样的轻松自在,大概是所有中国家庭难以想象,但又无比钦慕的.

她习惯于在历史叙述中,突出苦难意识.这本书也有近一半内容图文夹杂,从1928年到1952年的中国、德国历史小录.一直以来有人批判龙应台的文章,多半也源于此,会觉得矫情造作,主观性太强,叙述历史时啰嗦.但没真正像她一样,调研、观察、研究过那些材料时,外人可能很难有直抵心底的触动.因着对历史事件中的每一个被伤害的人之共鸣,而产生慈悲,这是她写作的力量,也是我钦佩她的原因.而且对于苦难故事的记录,本身已经是一种难得资料.所以这本书其实有两部分构成:与至亲之人的倾诉,与历史的会面.

3

在本书历史事件的记录中,最感人的,大概是一则由郝柏村经历延伸的故事:一个台湾乡下的少年,二战时期被日本人送到印尼的丛林里当俘虏监视员,战后被国际法庭以战犯罪先被判死刑,后来改判十年徒刑.在三年的丛林战场、十年的异乡牢狱之后,从一路颠簸,到了家乡小镇的火车站.没有人去接他,已经90多岁的老人回忆时摇摇头,说当时从火车站独自一人凭记忆找到老家.在祖宅晒谷场上看到头发已经白了的瘦小母亲,母亲没说一句话,而是指着三合院的一侧,说:“你去住那个房间.”他听了后,就去了那个房间.

又比如记述自己的父亲时,说遗物中发现一本《血泪神州行》,其中被特别标注的是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这种故事一读多,就可以发现共性基本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而龙应台在前后几本书中已经记录太多,甚至于已显“套路化”.但是无论有多么重复、相似,这些事情涉及的人,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无论是哪一国,持有哪一种政治立场,当个人被卷入战争之后,身不由己、离乡万里、骨肉分离、生死离别,这些并不难说的词,其背后的心酸与不幸,岂止字面意思可以承载?

4

结合这个故事,再看她选取的照片:一德国士兵1946年从苏联战俘营获释回到法兰克福,发现的是家已经成为灰烬.我想《天长地久》和《1949》中相连的也基于此:对大时代下每一个不幸人生、每一个弱小生命的记录,以及深刻的同情.

在天长地久里,岁月保持着它的日出夕落,永远姿态完美地宣誓着它的永恒不朽.

天长地久,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它一定不是糖果般甜蜜的祝福,它是复杂的,夹杂着疲惫、痛苦、伤痛、衰老,却又层层包裹着香醇的记忆与相守的温柔.

“古寺越年钟,杳杳一百零八声,窗外雪朦胧.”悠远渺茫的古寺钟声飘落在寂静的雪花中,路上的行人,皆侧耳倾听.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让我意识到,我的长辈们,他们也曾是少年.

他们是天长地久里的少年,而我们两代少年间的牵绊,也会天长地久.

龙应台可能直到99岁依然会把这种文笔与记述方法延续下去,而在当代台湾、大陆的叙述者中,几乎找不出第二例——如此真实、慈悲的作家.

天长地久,来日方长.

母亲论文参考资料:

小结,这是一篇关于写给母亲和《天长地久》和信评龙应台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母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母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