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十七年文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高原上的交响乐十七年文学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的颂歌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十七年文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5

《高原上的交响乐十七年文学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的颂歌》

该文是十七年文学论文范文素材与高原和少数民族和交响乐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普遍以颂歌形式写成,构成了一首云贵高原上的交响乐,这欢快的交响乐中,贵州诗歌实现了艺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十七年文学时期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42-01

1949年11月,贵州全境解放,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于是,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纷纷抒写颂歌,在云贵高原上奏起了交响乐.在这欢乐的交响乐中,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实现了两次跨越.

一、从单纯的呼喊到情景交融

这时期的颂歌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歌唱家乡新貌的,另一类是歌唱劳动的.第一次跨越正是通过先后接连出现的这两类诗作实现的.

歌唱家乡新貌这一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58年到1960年.代表作品有苗族诗人梁庆光的《苗文颂》,苗族诗人潘俊龄的《金色的芦笙》,彝族诗人吴琪拉达的《我们越走越幸福》等.

贵州少数民族诗人歌唱家乡新貌的作品,在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发展史上第一次展现了虚实结合的新的诗歌面貌.

比如苗族诗人梁庆光的《苗文颂》,以诗的形式写实有的历史:“苗家的祖先,/和各族人民的祖先一样,/用粗大的双手,/把一块块石头砌成高高的田坎.//苗家的前辈,/与各族人民的前辈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在岭脚开渠、筑坝,在山坡上垦荒.//可是,苗家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那些光荣的劳动事迹,/睁着眼当瞎子的苗家呦!/不知熬过了多少世纪?”苗族诗人亚青的《回乡歌》,写当下的实景:“丰产高粱岭连岭,/荒坡躲进了包谷林,/绿茵茵水库鹅鸭闹,/呦,大田大坝黄橙橙!”等等.

歌唱家乡新貌的诗歌中,虚与实结合得还不紧密,在诗的后半部分出现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语言.

1960年到1962年,歌唱劳动的作品大量出现,代表作品有苗族诗人亚青的《收麦》,布依族诗人约巴好泽的《女饲养员》,侗族诗人滕树嵩的《第一线上春如火》,侗族诗人彭祖银的《采伐曲》等.

这类作品中,虚与实的结合十分紧密.标语口号式的语言完全没有了,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高昂的建设热情完全是靠诗化热烈的生产场面传达出来的.

比如苗族诗人亚青的《收麦》,全诗没有一句标语口号,完全是在写一个收麦子的场面,“不吹,不打,不敲,/光说,光唱,光笑,/拉开大雾瞧一瞧,/是哪些这么热闹.”姑娘们边收麦边说笑,一片丰收的景象,全是快乐的面容.结尾三个反问将全诗推向了:“姑娘姑娘说说吧,/心里是个啥味道?/怎么不用吹打敲?/怎么尽爱说唱笑?”从对场面的诗化描写中,传达出了丰收的喜悦,虚与实浑然一体.

再如侗族诗人彭银祖的《采伐曲》,诗化了一个伐木者挥动阔斧伐木的场面,“翻动着的阔斧闪闪发光,/绿色林原一遍铿锵”.全诗仅八行,就展现了一个壮阔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劳动者澎湃的和十足的干劲.结尾以一句“伐木者用的歌声,/迎来了火红的太阳”升华了全诗.

从单纯的呼喊到融情于景,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完成了第一次跨越.

二、从情景交融到意象渐趋集中

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发展的第二次跨越,是通过三首诗显现出来的.第一首是1956年发表在《贵州文艺》第15本上的布依族诗人约巴好泽的《女饲养员》,第二首是1957年发表在《山花》上的苗族诗人苗丁的《为什么哭呀(外一首)》,第三首是1963年8月发表在《山花》上的仡佬族诗人包玉堂的《高山瀑布》.

这次跨越主要是指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在实现情景交融之后,象征意味渐浓,同时意象渐趋集中.

约巴好泽的《女饲养员》诗化了一位女饲养员在艰苦的环境下为母猪接生的场面,歌颂了她的敬业精神.“气候是多么的闷热啊,/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她只顾母猪安全的生产,/要生下来的猪仔获得健康.”这首歌颂劳动的诗,在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第一次把描写对象集中为一个,即女饲养员,摆脱了繁冗复杂的意象.同时,隐约透出了一点象征的意味.女饲养员可以看作是一切无私奉献的人的化身.但象征意味并不明显.

苗丁的《为什么哭呀(外一首)》以母子对话这样一个镜头来组织全诗.全诗一共八行,却强烈地传达了苗族同胞翻身的喜悦和对民族心理变化的歌颂.这首诗的象征意味已经相当明确,母亲和儿子分别象征老一代苗族人和新一代苗族人.但象征意味是外露的,损害了诗的美感.

包玉堂的《高山瀑布》诗化了侗族人民在瀑布四周劳动的场景,全诗一共四节,以“飞瀑”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围绕这一意象,展开了对侗家人民劳动热情地歌颂.“飞瀑”这一意象就是侗家人民劳动热情的象征.诗的象征意味浓厚,却十分含蓄,“飞瀑”意象与人民劳动的场面浑然一体,颇有诗意.

三、小结

十七年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的颂歌,在这时代的大潮中,实现了两次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其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在云贵高原上成功演奏了一曲别具一格的交响乐.

参考文献:

[1]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鸿儒,黄邦君,黄万机.贵州当代文学概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3]王刚,曾祥铣.黔北20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

十七年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综上而言,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十七年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原和少数民族和交响乐相关十七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