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历史方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小叙事,大历史关于《四合如意》,关于张怡微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历史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18

《小叙事,大历史关于《四合如意》,关于张怡微》

该文是关于历史方面硕士论文范文和张怡和张怡微和《四合如意》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金赫楠,1 980年生,河北保定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主要从事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批客座研究员.曾获河北省作协201 2年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四个一批”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第三届十佳青年作家.201 4年获《文学报》第三届优秀评论新人奖、201 6年获年度青年批评家表现奖等.

作为所谓批评家的这种读者,阅读小说、特别是同代人的小说时,我总免不了饶有兴致地在心里鼓捣些小动作:把小说拆解成主题、人物、语言等等基本要素,然后想,如果自己要写同样的题材和主题,会怎么样进行叙事与塑造人物?这大概与我的文学批评观有关,文本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应该包含竞争中的交流,对手和对话.作家与批评家共同面对着广阔深邃的外部世界,一起徜徉在幽微闪烁的人性边缘,同时注视着或宏大或细微的人类文明与历史变局,而在这个过程里,小说写作与文本批评,其实都在提供对世界、对世事人心的观察、认知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作品和它的评论,其实是在就一个题材、一个问题的阐释与表达上一争高下,争论与争锋,以各自的方式和路径,各自的角度与修辞.

面对张怡微的短篇小说新作《四合如意》,当我想要又一次开始这种内心阅读游戏的时候,却发现,小说中的要素是很难抽离的,你很难轻易地说清楚,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或几个什么人.当然,有品质的短篇小说总是难以复述的,它最核心的内容往往恰是语言和意境.小说的开头, “到伦敦以后,盛明开始有了隐疾”, “到伦敦以后,一切仿佛都有了微妙的不同”.从上海到英国留学的男主人公盛明,抛下国内的工作和爱情,寄居在伦敦华裔家庭里,做着“情感与科技”的研究,通过微信与恋人谈着不温不火的恋爱,盛明、茹意甚至房东一家的生活,一切都那么平淡,或者说被作者处理和表达得那么平淡,“隐”而“微妙”的或踌躇或焦虑散淡其间.而这散淡的叙事里又另有一腔老成,一种对于世情冷暖和人情世故的了然、通透、悲痛与宽容.《四合如意》中,故事不明了,情节也不曲折紧凑,语言简洁而克制,而这正是张怡微的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趣,是她的基本的文学观、小说观使然,一如之前她在多篇小说中所展示的“无事”的家庭生活背后那种种细碎、幽微的且喜且嗔,悲伤或安稳.

上一次读张怡微,还是她的长篇小说《细民盛宴》.在这部被称为“海派《饮食男女》”的世情小说中,我在阅读过程里时时感叹写作者观察和表达人际间幽微情状的好本事,在这部满溢着中国家庭里或喜庆热闹或悲戚尴尬之种种饭局的小说中,上海工人家庭中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与关系,逼真、逼仄的烟火与红尘,亦缠绕着淡淡的哀伤和温情. “细民的盛宴就是细民们内心的摆设”, 《细民盛宴》所讲述的故事、氤氲的情绪,从女主人公父亲的家族饭局开始,结束于自己给父亲亲手所烹的一餐饭,在一个又一个的家庭饭局的悉心描摹中,一个大家族、一个阶层、一个城市的人隋世故得以展开.

近年来,张怡微写下了长长短短的“这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以一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被她自己称作“家族试验”系列,从《樱桃青衣》到《细民盛宴》,在作家细腻的笔触中,穷形尽想着重组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方式.出生于、成长于上海工人新村的张怡微,她的小说中到处都是对这个场域与阶层生活的描绘.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习惯、依赖,甚至迷恋的叙事路径与策略,显然,张怡微的“家族试验”是十分依赖经验的写作.

而读者和评家对张怡微小说的讨论,多以“世情小说”的角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世情”作了如下定义: “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异军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世情描摹,大概原是小说这一门类发端时候最初的叙述目的与支撑,接续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也最容易与普通读者发生真正有效的心意相通.小说这一文体发展到今天,显然已经成为中国人讨论个人与公共问题的一个重要空间,小说的阅读期待中相当程度上包含着精神力量的汲取、现实难题的了然甚至解决(虽然告别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期”后,在商品经济和媒介草命的冲击下,文学的公共性愈发式微,但小说作家与读者对好小说的基本期待仍然如此).上海似乎是新文学以来最盛产世情小说的城市,从张爱玲到王安忆,以及《繁花》.大概这座近现代历史中极具特殊意味的城市,天然地就带有最强烈的市民气息与传奇气质, “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而张怡微的世情描摹中,对传奇性与戏剧性,似乎却是刻意回避的,她致力于营造的总是平淡事和普通人,开辟出另一个观察和表达上海世情的文字天地.在一篇创作谈中,张怡微说“到台湾读书以来,我得到比较适切地位置来看上海,写作上海的故事,也多了隔岸观火的姿仪.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作者,正因为太了解它的凉薄,才更懂得它凉薄背后的哀悯……我们上海就是这样,唯有真真切切地爱过它,才会晓得它内里的挣扎和为难.市民生活总是不让人沉沦也不让人升华,上海是看着你怎样活我也要怎样活的,辛苦别人也勉强自己,然而千辛万苦、生离死别,也不过是最后活成一个普通人”.在张怡微平淡又熨帖的世情故事里,最凸显的往往是市民生活中的自在意味,这构成作者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她所传递出来的基本审美趣味.而其实,小叙事中自有大历史.

出生于1987年的张怡微.曾经反复写下诸如“我不责怪寂寞,是责怪心底的荒芜”这种十足“文艺腔”的80后青年小说家,当她在青春叙事中阶段性地充分舒展过自己写的才情与禀赋之后,要如何在成长中实现自己写作的华丽转身?显然,青春成长叙事终结之后如何更深地进入文学和表达自我,已经成为包括张怡微等在内的一代青年作家的集体焦虑,尤其是那些从“新概念”出发、已经由“青春物语”阶段性消耗和释放掉自身经验与支撑的那一拨80后们.近些年,我在很多80后小说家的作品中,可以分明感受到“告别青春”的急切、焦虑和跃跃欲试.而这种告别,是以青春叙事为起点的小说家的文学成年礼,是继续“写下去”所必然、必须解决的问题,他们告别的是“小说家的青春期”,想要就此挥别的更是同质化和消费性.所谓告别,必然包含着以什么样的写作姿态与叙事策略、什么样的情感立场和审美想象去面对世界与自我.如果说80后写作的开端是“新概念”,是资本与文化消费市场的催生,那么,十几年后他们又如何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各自抽枝发芽,以不同的姿态、朝向不同的方向各自恣意伸展?如何从青春期倾诉中扭转回身,真正凝视自身、关注社会与现实,找寻自己的文学路径与文本方式,真正建构起80后写作的主体性?显然,张怡微正兴致勃勃地在路上.

历史论文参考资料: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张怡和张怡微和《四合如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