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政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回顾和展望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07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回顾和展望》

本文是政治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回顾与展望和认同和社会主义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政治认同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党的建设与国家安全.夯实政治认同研究,是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国内的政治认同研究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对政治认同的过程探讨不够,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层次等方面表述不清;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缺乏对政治认同主体的分层和对政治认同客体不同面向的探讨:缺少与西方学界的对话,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政治认同的核心是什么、包含哪些层次与内容以及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将政治认同的过程与发展研究具体化,细化政治认同研究的层次和维度,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弥补上述不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研究范式,推动政治认同研究与时代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顾:展望

【作者简介】赖晓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福建厦门361000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7)05- 0166 -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当代人的政治认同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16年1月提出了要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可以看作是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新要求.“四个意识”的提出不仅回答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凝聚共识团结在党周围,更突出了培育政治认同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政治认同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缺乏重点和全面性,没有形成研究的层次、达成政治认同核心内容的共识.忽视了政治认同研究在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党的建设上的重要意义.笔者在梳理现有的中西方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分析框架,展望未来的发展与方向.

一、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视角与观点

梳理西方的研究文献可知政治认同研究由来已久.早期西方的政治认同研究散布在政治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罗森堡姆的《政治文化》提出了政治认同的含义:“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在此基础上,戴维·伊斯顿对政治认同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政治认同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结构的合法性和个人的合法性三个方面.这些研究反映了早期西方学者以行为主义和政治文化为切人点对政治认同展开的最初探讨.

阿尔蒙德是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的诸多著作中都体现了对政治认同的理解与阐释.在分别与西德尼·维巴以及小G.宾厄姆·鲍威尔的合作中,他首次运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体系来分析和评价政治现象,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大规模抽样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政治文化、政治结构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如何培育政治认同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塞缪尔·亨廷顿被认为是保守主义倾向的政治学家.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对亚非拉一些国家在二战之后经历的政治变迁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政治体制、政治现代化以及政治稳定等不同维度对政治认同问题的影响.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尽管亨廷顿得出的一些结论饱受争议,但他以美国社会为蓝本,对多元化时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等的分析,引起了世界各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开始意识到,多元化对政治认同问题的挑战迫切需要关注,无法回避也难以回避.

上述学者在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意义上为我们作了理论铺垫.然而,我们除了需要了解政治认同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之外,还需要了解如何建构政治认同以及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体政治认同.

在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影响因素方面.AnneNorton通过梳理“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理论来源,强调了语言在政治认同建构中的重要性.她指出,语言是联系政治与人的主体,正是通过语言形成认同,因而政治认同是具有变化性的概念,是基于不同的场域和情景基础被建构起来的,而语言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关键.Chantal Mouffe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一种完全的、多元的所需要的政治认同.在墨斐(Chantal Mouffe)看来,政治认同不仅是政治文化所包含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政治认同已经成为影响多元的重要因素.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众多探讨为我们用现代性来解释政治概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他认为“由现代性引发的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导致人格的分裂或者不完善,从而影响政治认同”.在吉登斯的视野下,政治认同既有社会的因素,也受个体不同的影响,政治认同是现代性视域下社会与个体共同交互作用的产物.相比较而言,查尔斯·泰勒进一步强调了不同个体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在政治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泰勒指出,正是那些试图政治性共处的人重构了政治认同.这一过程既是相互间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平等协商的过程.正是由于人常常是在他人中确立自身存在与行为的意义,人也唯有在相互理解中才能完成对自身认同的建构.

此外,在西方的研究中国家安全与认同的建构紧密相关.亨廷顿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美国面临的挑战是与国家认同相联系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美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根本特性,是美国人之所以是美国人的所在.还有学者指出,关于认同形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以民族国家为例,民族主义与国家的合法性、国家间的安全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认同的过程可以为此做出解释.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界常常将政治认同作为一个变量,用来解释其他政治现象,政治认同常常与政治参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社会责任等概念紧密联系.例如伊丽莎白.R在分析黑人妇女与白人妇女政治参与的意义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政治态度变量由三个因素决定:政治认同、权力不满以及社会责任,政治认同是影响政治态度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考察政治认同来推测人们的政治态度旧.杰克森研究了拉丁裔的政治认同与选举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虽然拥有不同政治认同的党派团体能够影响人们的政治参与,但一个认同党的拉丁裔选民仍然可能给支持相反态度的拉丁裔候选人.因而,在研究政治认同与选举的关系时,应该增加参与这一选项.Tenelle J.PoIter认为认同可以激发行为.认同的发展过程涉及个体的价值观、信仰以及社会形象.道德和政治认同与公民的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政治认同可以解释一个人的政治行为,道德可以解释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不同政治认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政治行为.Erik C.Nisbet and Teresa A.Myers的实证研究显示,阿拉伯媒体对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同时发生在政治认同上.即媒体具有煽动民众情绪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也同时发生在政治认同上.Samara klar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无党派人士政治认同的程度可以预测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

西方学者对政治认同的研究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基础,目前国内学者在政治认同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探讨政治认同的含义、形成机制与逻辑;在微观实践研究方面,主要探讨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加强措施等.

在对政治认同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政治心理的视角、政治文化的视角与政治实践的视角.从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的视角出发,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政治心理有密切的关系”,“政治认同是国民对政治组织、机构及其政治权威采取认可和拥护态度的体验,是社会协调、民心安定的表征之一”.从政治实践的视角出发,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认同属于一定认同主体所进行的政治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认知、趋同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政治价值确认、实现的过程,更是对一定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相较于心理的认同,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和价值需要而发生的主动性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是最根本的政治认同资源,从政治活动本身的角度,政治认同资源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主导、政治运行的公正、利益关系的协调、政治治理的绩效和政治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有逻辑的,政治认同的逻辑不仅应该与人的需求层次相符合,而且在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逻辑关系,而且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在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方面,有学者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指出现代化进程消解了人们已有的政治认同,造成了政治认同危机.还有的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政治认同现状具有高度认同与高度不认同并存,认同差异增大;外在政治认同与内在政治认同不一致,思想上的政治认同与行为上的政治认同不一致等复杂的政治认同状况.在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受到了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以及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心理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要加强当代公民的政治认同,需从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例如重塑党和政府的形象、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政治沟通等等.

综观上述研究,我们看到当前学界在政治认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普遍认同的结果,搭建了部分理论分析的框架.但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我国在政治认同研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学界没有对政治认同的过程展开充分探讨,没有形成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统一看法,也没有提出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研究的框架.二是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当前国内研究对象基本都是“当代中国公民”,但缺乏对“当代中国公民”的分层分析与实证分析等.三是在中西方学界的对话上存在脱节.西方政治认同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与我国当前政治认同的研究现状明显不同.在理论探讨上,西方学界对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讨论非常多,但我国此类的研究不足,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政治认同研究更是缺乏.

二、探求出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突出中国特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内容、过程以及层次,在此基础上展开全面研究.

政治认同是一个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个人作为政治认同的主体,需要面对认同什么、怎样认同、为什么认同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认识的过程,也是个体的政治心理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政治认同研究缺乏个体层面的政治认同过程研究,研究视角普遍宏大,研究成果更多地指向宏观社会作用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政治认同研究已相对注重分层研究,“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将阶级作为首要的政治认同基础,而是专注于替换一些社会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种族,作为替代来表述“新的社会运动”的兴起.西蒙·在回顾罗伯特·梅斯特对马克思政治认同的批判与解读的文章中指出,罗伯特·梅斯特认为马克思一方面确认了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我认同的概念,而这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罗伯特·梅斯特指出,马克思专注于发现自我认识的历史主体,包括批判的维度以及自我意识与其在制度框架内发展的联系.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的视角下,政治认同的过程既与体制相联系,也与认同主体个人的自我意识相联系,而个体自身的年龄、性别、种族等特征,是政治认同新的基础,可以替代阶级这个宏大的概念,用于表述“新的社会运动”的兴起.

在政治认同的内容方面,中西方学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我国目前的政治认同研究没有突出中国的国情与实际,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框架,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回答我国政治认同的核心与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认同,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译自英文的“identity”一词.“identity”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客观上的相似或相同特性,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同时也指心理认识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关系.在大多数语境下,认同指的是“身份认同”,是“我们是谁”的问题,因而政治认同也被翻译成政治身份,指的是我们在政治上的根本属性,也就是我们属于什么政党,我们的党性是什么.具体到我国的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政治认同最根本的属性应是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而,坚持中国的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综观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正因为对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众说纷纭,存在偏差,才使国内学界一直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研究框架,缺少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研究范式.

事实上,政治认同的内涵是固定的、明确的,但政治认同的外延是广泛的、多样的,具有不同层次的.政治认同的外延包含不同的层次与方面,决定了政治认同的研究必然包含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议题,具体的分层研究是政治认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对政治认同的培育上,因为个体、国家、体制以及社会文化间的不同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因而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研究框架,需要更多的分层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考虑到政治认同的过程因人而异,政治认同研究的内容也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从政治认同的主体来说,我们需要对政治认同的主体进行分层: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来说,我们需要对政治认同的对象,即认同什么作出说明;从政治认同的培育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国家、社会、制度的差异进行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才能探寻怎样培育认同、加强认同和增进认同.

具体来说,政治认同的主体是人,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中国的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将它们分解为多个不同的层次,搭建理论分析的框,增加实证研究的操作化.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认同层次,分别是国家层次的政治认同,制度、政策层次的政治认同,以及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层次的政治认同.其中,国家层次的政治认同是第一层次的政治认同,具体内容包括对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的认同等内容,是政治认同最核心与重要的层次;制度、政策层次的政治认同是第二层次的政治认同,包括在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以及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的政治制度与形成的政策;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层次的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的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政治认同既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内容,也包括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与政治认同主体的信仰、信念以及态度紧密联系,而且对推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政治认同有直接影响.当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层次的政治认同度低到超出合理限度的时候,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甚至政治文化就会遭到普遍质疑和挑战,社会的意识形态冲突就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冲突不仅会使各项制度、政策不能得到认可和有效实施,而且会使国家、政府和执政党陷入困境,从而侵蚀现有政治制度和国家的合法性,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未来与展望:加强中西方研究的对话与交融,全面增进政治认同

(一)加强中西方研究的对话与交融

尽管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加强中西方研究的对话与交融,发现各国在提高政治认同过程中的异同,吸收各国的有益经验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研究框架,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西方的政治认同研究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研究内容丰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式与特点.我国的政治认同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坚持中国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开展与西方学界对话的基石.

大力发展更多分层、更多面向的实证研究是加强中西方学界对话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关于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数量偏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与西方学界相比也显得单一,视角不够丰富,方法不够多样化.国内的实证研究往往将政治认同作为一个因变量,来考察政治认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政治认同既可以是被解释的因变量,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使用,用来解释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等其他因素的关系.我国的相关实证研究将政治认同作为自变量的比较少,具有更多分层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较为缺乏.例如不同族群的政治认同研究是西方政治认同研究的重要议题,相关讨论非常丰富,而我国对各民族政治认同的探讨则显得匮乏.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政治认同直接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国的情感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支持与拥护程度,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是将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党周围,和谐共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当前学界在民族的国家认同方面探讨较为成熟与深入,民族的政治认同往往被作为国家认同的一部分进行讨论,讨论的深度与广度都显得不足.因而,今后应在这一议题上加强与西方的对话,借鉴西方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扩展、丰富我国各民族政治认同的相关探讨.

(二)全面增进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政治整合的重要指标,政治认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稳定程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进政治认同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国家与社会层面,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组织的维护、宣传以及教育是促成认同的主要方面.当前,政府大力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层面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政策层面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举措,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层面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政党层面对政治认同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层面对全面增进政治认同的有力推动.从社会组织来说,应发挥社会组织作为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中坚力量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导向,矢志不移地坚持中国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立场,把培育正确的政治认同作为重要的思想导向.

在个人层面,公民个体政治认同度的高低不仅体现了公民对中国的支持与拥护程度,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加强和正确引导个体的政治认同,是有力号召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周围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加强“四个意识”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个体的认同差异、认同分层,优化认同过程、扩展认同渠道,采取有力举措,有效增进政治认同.要注意到个体不同,认同的视角、过程、顺序可能不同,认同的程度可能不同,所能达到的最高认同度亦可能不同.认同的过程,通常要经历参与、了解、信任、认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宣传、教育、组织、政策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因而要优化认同过程,创新参与的途径,扩宽了解的渠道,通过宣传、教育、有效的经济、社会、政治政策措施提高政治信任,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最终目的是把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发展成为中国党员,把其他社会成员发展成为中国的朋友,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周围,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展望未来的政治认同研究,我们要认识到政治认同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要积极围绕政治认同的核心展开研究,开展面向更多分层的政治认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细化政治认同的过程、丰富政治认同的维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观,搭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分析框架与理论平台.就当前政治认同的理论议题来说,要围绕如何增进对中国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一当前政治认同最核心的内容与议题展开全面探讨.在理论探讨上,一方面,要从党的建设和增进公民对党的认识与理解着手;另一方面,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通过制定与颁布促发展、保民生等政策、法律、措施,加强全体中国人民的“四个意识”建设,进而增进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在当前政治认同的实践议题方面,要增加国际的维度与时代的维度.例如将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相联系,引入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将时代的议题纳入其中,不断深化、细化与扩展分析的维度;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有利条件,将政治认同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

政治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上文汇总,该文是关于回顾与展望和认同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政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