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儿童阅读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让儿童阅读有态度、有温度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儿童阅读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08

《让儿童阅读有态度、有温度》

该文是关于儿童阅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跟温度和态度和儿童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儿童为什么要阅读,这个问题其实有标准答案,人类本来就有认知世界、掌握知识的精神需求.这个问题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它可以是“功用”的,也可以是“无用”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认知自我的过程,它就像吃饭和玩耍一样,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一部分.

在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的今天,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大家认识到.但是在目前阶段,儿童阅读一不小心就容易步入功利的误区,而阅读对孩子心灵的滋养,对世界观的构建,对于生命与成长本身的理解和消化,往往被忽略和淡化.

应该还儿童阅读以本来面目,让阅读成为最值得下功夫的长线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它有态度、有温度.

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是指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思维发展等特征出发,为使儿童读物更加符合儿童阅读兴趣和能力,而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实施的阅读计划.分级阅读能指导儿童根据自己所处的阅读水平,选择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读物,从而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与推广起步较晚.但是,很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出版机构一直在努力地推进.目前,从事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民间研究机构有: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新阅读研究所、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等.他们每年会举行一次“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

那些声名显赫的童书大奖

如果有时候选书很迷茫,不妨参考一下荣获国际童书大奖的那些口碑佳作.国际安徒生奖,是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耀,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凯迪克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得奖作品皆是公认的杰作.凯特·格林纳威奖是英国儿童绘本的最高荣誉,于1955年创设,这个奖以十分严苛的评选标准出名.此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奖获奖绘本,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林德格伦儿童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也都赫赫有名.中国从2003年开始设立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每两年评选一次.

曹文轩:我们该让孩子怎么阅读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而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互联网+儿童阅读

“这是个被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包围的时代,与其为网络给孩子的影响而恐慌,甚至试图隔绝,不如拥抱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出契合孩子兴趣,帮助孩子成长的产品.”“咔哒故事”是一款致力于为国内儿童(0~9岁)提供海量有声绘本故事的APP,它可以根据儿童年龄、喜好和阅读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并通过大数据生成阅读档案,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图书馆.“咔哒故事”利用互联网科技的力量改变了国内绘本市场的固有格局,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目前已有更多的互联网品牌来优化这种模式.

“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

自2016年以来,全国妇联与原国家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庭的积极响应与参与,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上下共计组织8万多场次亲子阅读活动,3200万人次参与.2018年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全国妇联正式公布了首批80个家庭亲子阅读活动体验基地.全国妇联之所以策划推出“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发挥读书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

〖做书者说〗

用原创绘本维系孩子心灵的温度

熊亮:回到讲故事的初心

熊亮,中国知名原创绘本作家、画家,《和风一起散步》获得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2018年入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短名单(中国插画家首次入围).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和推动绘本“纸上戏剧”概念的创作者,代表作品有《小石狮》《长坂坡》《荷花回来了》《武松打虎》《京剧猫》等.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期发生很多变化,经商潮,香港回归,网络兴起,等等.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已经和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但是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的内容并没有因此失效.去杭州,我会想起白娘子的故事;去山西,我会想起杨家将的故事.每去一个地方,我会把曾经的记忆和当地做一个连接,这样书上的每一幅画和我去的每一个地方对我来说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做书的话,这样的文化背景是不可或缺的.像《寻梦环游记》《功夫熊猫》,创作者对背后故事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细致的,大量了解作品背后的脉络,考察历史背景,然后抓住一个点出来,再找到一个孩子的视角,就成了一个很受欢迎的作品.就像我们本土的一些故事,如果我们自己来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素材.如果我们自己不挖掘,就会有其他专业的人来挖掘,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市场,电影,文化,绘本,都是.他们全面了解一个故事之后,再融入一些技巧性的运作、当代化的表达,就能讲好任何一个国家、地域的故事.

我虽然获得安徒生奖的提名,但我觉得和其他提名者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艺术上的,我不担心艺术,因为我本身就是画画的,我说的距离就是指故事.

以孩子的年龄为例.我们对两岁以前的记忆都是比较模糊的,两岁以前其实我们并没有“我”的概念.这个时候,孩子和世界的联系是物理性的,是感官的.这时我们能做的书也就是关于图像大小、颜色、细节的变化,让孩子从眼前看见的东西的变化秩序中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绘本很多都是三段式的递增,再来一个转折,之后脱离原点,重新寻找自我内心的支点.安全感和观感之间不断变化,增加了他的觉察和辨认能力,也就增加了他对世界的了解.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是了解自我和触摸自我边界的时期,也关注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发生的问题,以及找回自己的路.再往后,就是“相反的面”,在另一面中产生戏剧性,也就有了人物性格.这时候孩子看绘本中的人物形象会有一种带入感,去进入场景,了解故事.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需求,这种年龄的转变其实是有一套模式的.了解了这个模式,我才敢说,任何一个选题交到我手上,我都能做到八十分.

《小石狮》是我们这样尝试的第一本绘本.我之前画了很多欧洲风格的画,还有成人绘本,但孩子出生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想要让孩子回归到中国文化,这时候开始想做中国绘本.大人想表达乡愁这些东西,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他们是不感兴趣的.于是我们选取了“石狮子”作为主角,画面上的石狮子不断变大,三个递增之后,呈现的对比是,其实它很小,但是它年岁已经很久了.这讲的是一个关于城市与记忆的故事.现在看来,构思虽然很好,但它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代入感.做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文化.这才应该是做书的标准.

真正好的绘本,就是能把故事送到孩子手里.

汪家明:把连环画和绘本融合起来做原创

汪家明:著名出版人,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编辑作品有《老照片》系列、《老漫画》系列、《汉字王国》、《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著作有《丰子恺传》《难忘的书与插图》等,《中国绘本》总策划.

让孩子在幼年时爱上阅读—这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最长远的教育;在幼年的阅读中,让孩子亲近每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文化—这是给孩子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冷暖中,懂得维系心灵的温度.

中国妈妈们在给孩子的启蒙教育中越来越注重“中西合璧”,在挑选国外大奖绘本的同时,也常常在思考该给孩子读什么样的原创绘本.出版商、儿童阅读推广人也越来越关注到,在幼儿的阅读中,原创绘本应和国外的优质绘本携手,一起服务于孩子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启蒙,引导他们打下健全的智识基础.

作为图书策划人,让我们的孩子阅读优秀的原创绘本,获得有意思、有温度的中国文化启蒙,我们责无旁贷.所以,我手上就有了这套《中国绘本》,以此为契机,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原创绘本的那些事儿.

《中国绘本》系列中的连环画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一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上关于孔子生平的壁画.上个世纪,连环画非常流行,成了很多学龄中人知识的来源.前文熊亮也说了,他们从小是看着连环画长大的,那时候看连环画的人很多.画家专业画连环画,非常认真,像画《西厢记》的时候,人物的服饰、发型,还有家具,都要依据那个年代的样式到图书馆和研究所仔细查资料,下笔时也要求有板有眼,有根有据.

这十几年来,国外绘本进中国,连环画备受冷落.这也给连环画带来反思的契机,是中国传统故事不再受欢迎了吗?显然不是,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见识到了更多的东西,但这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一样能吸引他们.中国传统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包含了我们的文化记忆,是我们身份认同的根据,这些对中国孩子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的故事如何借助绘本涅槃重生?《中国绘本》给出两个答案:一是改造,将从前的黑白连环画小册子变为大开本彩色绘本,文字也重新改写成适宜儿童阅读的语言;二是融合,用现代绘本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如果我们不去创作自己的绘本,国外技术好的人就来做我们的内容,比如《功夫熊猫》.之前,我在国内的剧本里居然找不到和熊猫有关和功夫有关的作品,其实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啊.

画连环画的专业画家那么多,我们还是想把连环画的优势给发挥出来,和现在的儿童绘本形式相融合,创作出真正懂儿童视角、了解儿童需求的作品.

熊亮创作的高明之处,就是他说他不靠灵感创作,他是从读者出发,从孩子出发,这和过去画连环画有巨大的区别.画连环画是注重故事本身,不考虑读者.现在的绘本则完全从读者出发.我们改编《中国绘本》,想着怎么能让孩子接受,那就不能用过去连环画的文图,图片要更色彩鲜明,文字也要找儿童能够理解接受的角度 ,所以请了知名的老编辑唐亚明老师来改写.这四本绘本之后,我们还会再出八本,继续摸索现在绘本的图文关系和中国故事之间的融合点.

〖儿童作家说〗

阅读带来“一米八气场”

段立欣,儿童文学作家、编剧,获得过内蒙古“索仑嘎”文学奖、冰心新人新作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等.自幼喜好文学,9岁开始发表文章,著作有《棒棒老师》系列、《曹操的秘密日记》系列、《喵卷卷来了》系列等,编剧作品有《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棉花糖和云朵妈妈》《新十万个为什么》等.

我小的时候,父母非常支持我阅读.那时他们的工资很微薄,但是他们非常支持我读书,也愿意给我买书.可能有的家长会花二十块钱给孩子买一身新衣服,我的父母则更愿意用二十块钱给我买书.我每个月会有五六种订阅的报刊可看,多的时候有十几种,书籍则看的主要是国外的,《安徒生童话》《青鸟》《骑鹅历险记》之类.过年过节过生日,我要的礼物基本上也是书.可能就是基于大量的阅读吧,开始萌发了自己创作的想法,试着写了一下.我父亲帮我投了几次稿,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刊登出来,看着自己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非常开心,写的动力足了,此后写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对于作家而言,写作肯定是离不开阅读的,当你脑子里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就觉得很简单了,思路已经打开,胸有成竹.

儿童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间

儿童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养成阅读习惯的阶段.你如果是成年人了,再去培养阅读的习惯,很难.阅读习惯和其他习惯一样,当你从小养成了刷牙、洗脸、梳头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整洁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做到这些.阅读也是一样,当儿童时期养成了这个好习惯,长大以后阅读就变成生活中一件常态的事情,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今天没有看几页书的话,你可能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儿童时期阅读习惯的养成,我觉得是家长都应该格外关注的一件事.

我在儿童时期看的大部分读物都是幻想类的儿童文学,还看了好多幽默与讽刺的儿童漫画,我写的作品比较幽默,想象力丰富,应该跟我儿童时期阅读的内容有关.那时觉得,文学就是儿童文学,就是这样的很轻松,很好玩儿,想象力很丰富.如果小时候看的都是比较煽情的,或者是散文类的,将来写文章可能就会更文气、抒情一些.

好的儿童文学,会在语言上和思想上都为儿童考虑,会用儿童化的语言说儿童的话.好的作品也都会埋进去一个点,一个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益的点,母爱啊,勇气啊,坚持啊,等等.反正你要潜移默化地埋进去一个点,这样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儿童文学,而不是像方便面一样,吃完没有什么营养.

儿童阅读,最简单来说,它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拓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方法,怎么描写人物、景物、事物,怎么布局和修辞.还有就是,他读完这个故事,他会明白一些东西,有可能这个点很小,比如书中说的就是咬指甲是不对的,孩子还是会有一点点收获.孩子和成人读者不一样,他的辨识能力差,正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如果我们作家不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的话,他可能就把不好的东西也学进去了.从这个方面来说,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至关重要.

阅读不要太功利

阅读培养应该早早开始,但是我觉得不要功利性太强,看一本书,非得让他学一下数字,非得认识几个字.可以慢慢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认一些颜色、形状,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只达到这个阶段,你给他讲一些故事,可是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到理解故事的程度.当他一两岁的时候,他开始听懂故事了,那么就可以给他讲一些故事性的绘本.好的故事里面都会有一个小的点,你不用很功利地把它拎出来,他读完就知道了.不要为了学什么而读书,而是读书以后可能会学到什么,我觉得这个前后的关系,说起来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的年轻父母对阅读都很重视,从小就开始给孩子读绘本.我觉得亲子阅读最好的时候就是幼儿园阶段.很多家长以孩子能不能把一本书完整地讲下来作为炫耀的资本,我觉得不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他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复述下来,他甚至能把里面没有用字表达出来的说话的细节、人物的表情、情感都能说出来,“添油加醋”,这样其实更好一些,证明孩子看进去了,家长的引导作用也就起到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阶段,可能家长基本上就放心了,把书买来让孩子自己看去.有一点需要注意,现在的儿童文学市场是鱼龙混杂的,有一些书其实不太好,比如的、恐怖的,一些没有任何营养的方便面笑话.这就像炸鸡一样,孩子们很爱吃,但是你天天吃这个东西,对身体有没有什么好处?这阶段,好的亲子阅读是家长要知道这本书好不好,决定给孩子买不买,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想买我就给你买.那他可能会看很多垃圾书.

我家的孩子因为阅读开始比较早,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当然这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他一岁半以后就可以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了,表达能力在同龄孩子里是比较好的,语言能力也很出色,他一岁半的时候就可以说句子了,会说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之类.平常说话中,也能感受得到,他的词汇量其实挺大的,只是有时候不明所以会用乱.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听到楼上叮当响会问,是不是星星掉下来了,把车轱辘埋进土里,说这样会长出汽车来.

进校园分享阅读,指导孩子们写作

每年我都走进校园,开展几百场阅读讲座,教孩子们如何展开发散思维,当一个孩子的发散思维训练得特别好了,写作文就不会钻牛角尖儿,他的思路会更开阔.还有想象力,当他的想象力很丰富了,在写作文的时候语句就会变得很精彩.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孩子,写一个小男孩生气,他只会写:小明很生气,小明非常生气,小明特别生气.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可能会写:小明气得头发都立了起来,看上去像黑色的仙人球.老师气得像蒸汽火车头一样,鼻子里都快冒出烟了.这就是有想象力的描写.发散思维和想象力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展开的.

孩子的阅读,我觉得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鼓励支持的.大城市的家长现在都做得比较好了,但是有一些中小城镇的家长还是会觉得阅读不够立竿见影,听了你一场讲座,我们家孩子的作文还是没得一百分呢.这个东西就很难解释,怎么可能听一场讲座作文就得一百分了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很多家长就是急于求成.所以,家长的观念很重要,家长若是支持孩子大量阅读,那孩子逐渐的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不光是作文水平.

还有就是,阅读是分年龄段的,千万不要着急.一年级的孩子只是在培养阅读的习惯,可以看一些语句很短、浅显幽默的书,二三年级时他的阅读水平一点点提高,等到四五六年级他自己就会有一个选择了,我是喜欢历史类的书,还是喜欢幻想类的书.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不要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个负担,要让他觉得很轻松,很好玩儿.

有的家长早早把四大名著给孩子买了,低年级的小朋友根本就读不懂,而且压缩本把这些名著里面好的东西全缩掉了,只剩下一个情节架子,还不如不读.所以阅读一定要分年龄段,像走楼梯一样循序渐进,一步步来.

这么多年,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讲,阅读带来的最大收益,是给我整个人增添了很大的气场.虽然我个子不高,长得也不是很漂亮,但是我站在那里会给人一种气场,让人感觉这个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阅读的一个功劳,它让我昂首挺胸一直很自信.但愿孩子们也能通过长期阅读拥有自己的强大气场.

〖家长说〗

亲子阅读:如玉时光,相互映照

张宇瑾(笔名鱼镜),第二书房总部项目运营主管、父母学堂负责人、北京橡树湾馆馆长,万册童书阅读量.80后5岁男孩妈妈,写有八本育儿笔记,并珍藏了儿子涂鸦写字作品4000余张.现投身教育行业,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儿童阅读推广.

在亲子阅读这件事情上,我一贯主张:先有阅读的快乐,才有阅读的兴趣;先有阅读的氛围,才有阅读的习惯;先有阅读的陪伴,才有阅读的收获.只有抱着这样纯粹阅读的态度,才可能诞生真正的阅读者.这是我在坚持了5年多亲子阅读,平均每天6~8本的阅读量,上万个故事时光,约3000多小时的阅读陪伴中得出的收获和感悟.

这五年多的亲子阅读时光,在我心中就是“如玉时光,相互映照”,不仅照亮了孩子的童年,也点燃了我内心的童真与赤诚.

亲子阅读,从喜欢妈妈的怀抱开始

我与孩子共同读书的照片,最早的一张是他3个多月的时候,我为他朗读很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的《三字经》,他非常喜欢.那张照片,他坐在我的怀抱里,我们一同面向书,看着画面,他用耳朵听着妈妈的声音,专注而喜悦.0岁宝宝用耳朵听,就是他的阅读方式.而且这样的以亲子感情为基础的阅读,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的精神胚胎健康发育.精神胚胎的发育,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感觉.感觉,是孩子触碰任一事物时,在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这份感觉,会滋养他的胚胎发育.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说:“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话语,会促进婴儿心智的健康发展.这种发自人类的声音,正是大自然的声音.”

再也不要认为,孩子听不懂,便不与孩子语言交流,话语可以听不懂,但亲子之间的感情和温暖的目光会流淌进孩子幼小的心灵.

观察儿童,顺天性引导

我们总说要尊重孩子,其实尊重是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充分观察,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与节奏.比如我的孩子晟予在2岁半时,对豆子很感兴趣,到了超市,要看很久的豆子.当我观察到他的这个小兴趣之后,就给他借阅了绘本《妈妈买绿豆》.故事讲的是:小主人公阿宝和妈妈上街买绿豆,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就此展开……阿宝专注于绿豆,从买绿豆、泡绿豆、煮绿豆汤、吃绿豆、做绿豆冰到最后阿宝发现一颗漏掉的绿豆,然后和妈妈一起种绿豆.这本书充满了十足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浓郁的母子亲情让人倍感温暖.

这本书从第一次拿回家,晟予就读了5遍,每一遍读完,他都意犹未尽地让妈妈“再读一遍”!直到快到借阅期限了,还不肯归还.最后我只好买了一本珍藏起来,到现在已经数不清读了多少遍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阅读就如同酣畅的雨露,滴滴浸润着他的心田.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要体验一把阿宝的生活,于是锅碗瓢盆一阵忙活,买绿豆、泡绿豆、煮绿豆……也许在他心中,绿豆已经不仅仅是绿豆了,它成了晟予和阿宝的共同生活、共同欢乐、共同的故事.

春天,蚯蚓爱从土里钻出来,我为他读《蚯蚓的日记》和《遇见春天》;夏天,天空很辽阔,雨水很多,我为他读《夏天的天空》和《七彩下雨天》;秋天,我们一起捡各种颜色、形态各异的落叶,我为他读《落叶跳舞》、《叶子先生》;冬天,踩着吱吱响的雪,打个雪仗,回家钻到暖暖的被窝里,读着《白雪晶晶》《雪花人》,孩子的笑脸会像花朵一般灿烂.中秋月圆之时、过年的时候、圣诞节的时候……一个个故事时光都将成为他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滋养心灵的甘露,成为了他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有力支撑,塑造着他对世界的感知和热爱.孩子天然地活在当下,和万物联接.

尊重儿童,用爱心陪伴

任何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儿童,才能真正地尊重儿童.孩子的很多行为,在大人看来是对自己秩序的干扰,当我们无法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时,本能地会对这些干扰行为进行制止.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尊重他的行为.在亲子阅读上也是如此,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尊重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我们从小就要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无论是选择一本书还是一个玩伴,都有他内在的思考、判断和感觉.当然,前提是我们已为他的选项作了初步判断.在这基础上听从孩子的选择.也许孩子喜欢的某一本书正好藏着他内心的一种渴望,我们也可以由此发现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走近孩子.

2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以及重复阅读的喜好

儿童喜欢重复阅读,这是很多大人不能理解的.其实,从阅读研究以及儿童心理学来看待这一现象,重复阅读对儿童是很有意义的.儿童是在重复中体会和习得语言的,每重复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蒙特梭利把“反复练习”称为“儿童的智力体操”,“反复进行练习,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在重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同时,儿童也会在重复中感受自己的能力,进而建立确认与自信,获得安全感.尊重孩子的重复阅读就是最好的专注力培养,不要在孩子有专注力的时候强行打断,又在其他事情上责怪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正如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童书《查理与劳拉》系列中的一本《喂!等一下,那是我的书》,就是对儿童阶段内重复阅读的最好诠释.

3尊重孩子发散性思考和想象

优质的童书,从来不畏惧孩子的挑战.它总是敞开胸怀,热烈欢迎孩子们来天马行空.因为优质的童书总是有着丰富的面向和绝不单一的价值观,给予孩子多元而健康的启发.读《巨人和春天》你既可以以巨人的视角进入剧情,也要允许孩子以春天的角度进入剧情,主线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体验.巨人和春天并不完全对立,自私的时候是相对,有爱心的时候就相合.

孩子心中的门如果没有打开,再多的信息也进不来.但是门不能硬撞,轻轻叩响,门的轮廓浮现,然后顺势推开.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但是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想象与逻辑并存.所以不要怕放开孩子,一个热爱生活、体验丰富的孩子就像风筝一样,即便飞得再高再远,也有一根线稳稳地扎根大地.创造了世界童书奇迹的苏斯博士的《霍顿孵蛋》就是“想象与逻辑并存”,还有西班牙色彩大师卡门·凡佐尔代表作《强强的月亮》也是如此.4尊重孩子阅读后的“留白”

阅读后的领地是儿童的,是儿童精神生长、思绪飞扬的地方.片刻的宁静、沉思、回味,不断激发着孩子的想象力,弥足珍贵,不可打扰.不要让提问破坏了阅读的感觉与意境.哪怕孩子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作品全部的意义,也不要紧,有一天,它们会像泥土里过冬的种子那样,从孩子的意识中苏醒过来,生长开花,孕育出美好的情感.

我衷心地期盼,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进行亲子阅读.

〖中外对比说〗

润物的春雨,细而无声

瓶子泊(瓶子),华人妈妈,家有两女,在法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亲子旅游达人,曾执笔“一半艺术”公众号.爱艺术,爱生活,关注儿童教育的各种话题.

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巴黎地铁里年轻人看书的照片.虽说有人笑着解释说,“那是因为巴黎地铁里没有网络信号”,但高颜值的俊男美女配上“看书”这种沾染着复古意味的姿势,看上去总是赏心悦目的.

是的,法国人很爱看书,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法国的华人司空见惯的.根据法国调研社Ipsos2017 年的统计,法国15 岁以上公民的阅读率为 91 %,平均每人每年读20 本书.法国是个具有良好阅读氛围的国家,大人爱书,孩子们也深受影响.以我家两个女儿为例,9 岁的姐姐酷爱读书,8 岁时便能津津有味地几天读完上千页无插图小说;如今6 岁的妹妹也正在步此后尘.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问题,我觉得无外乎两个关键: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

法国的公共阅读环境

相比国内名目繁多的阅读场所来说,法国的图书馆形式比较单一,且大都是公立,但分布密集(比如,巴黎市区人口有220万,便设有72 座公立图书馆).对于各市区来说,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无论规模如何,大多维护得很好,常常是当地较为标志性的建筑.儿童区是绝大部分图书馆的必设区域,与成人区的地位同等重要.儿童区里存放大量的绘本,且图书上新率很高.儿童区的空间设计大多从孩子们的审美出发,想尽办法提高舒适度与趣味性,是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公共所.公共图书馆大多对儿童免费开放,一次可借数十本书,甚至孩子喜欢某些新书可以专门要求图书馆订购.

法国非常重视幼儿的阅读启蒙,与儿童阅读有关的公益活动非常多.比如,很多托儿所(三个月到三岁的孩子)每星期有固定的“职业绘本讲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这些绘本讲师往往来自于某些非营利组织,他们穿梭于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图书馆,以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儿童出入场所.他们有的带着吉他,有的挎着鼓,还有的干脆带着一套木偶道具……无论每个人风格如何不同,他们都带着一只大旅行箱,打开拉链,“哗啦”掉出来的满当当的童书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善于用眼神与孩子们沟通,能轻易地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即便是婴儿,也总能找到与之相互共鸣的点,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当然,他们讲故事的水平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因为是绘本,所以他们要展开图书面向观众,自己不用看着书,但一开口便声情并茂,活灵活现.那不是在读书,简直是在表演!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全身心地诠释着“听与看是阅读启蒙的重要起点”.

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很保守的一面.他们爱书,爱阅读,也不那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时至今日,纸质出版行业在法国依然蓬勃发展.以童书为例,每年各种杂志、报刊、书籍依然不断出新,保留大量传统读者.单就培养阅读兴趣而言,纸质书是有绝对优势的.

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平板电脑里下载了几百本绘本,孩子真正阅读的却寥寥无几……要知道,一本书放在手边,或细细揣摩,或余光一瞥,都是“人”与“物”的交流,仿佛一开一合都是相互的探索和吸引.对孩子来说,这种直观感受非常重要.

纸质书的色彩、插画、文字作为具象的存在,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吸引.甚至选书、取书、翻阅,整个过程都能延伸为是一种仪式.这是屏幕一关一开便瞬间消失的电子读物完全不可比拟的……这种保留传统读书方式的做法,无形中保护着孩子们对书本的好奇心,容易产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说中法之间阅读普及率存在差异的话,那么“时间”也是重要的一环.法国是一个文学大国,有着深厚的阅读传统.什么事儿和“传统”一沾边儿,那就需要时间的过滤,才能得以发展且代代相传.以我们国内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阅读环境正在朝着更成熟的方向迅速发展,全民阅读指日可待.

更重要的是家庭阅读的培养

社会环境虽然重要,但具体就“孩子能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一问题起到决定作用的,我觉得还是家庭阅读的培养.

说起家庭内部的儿童阅读启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杨绛与钱钟书两位先生都嗜书如命,他们的女儿便从小与父母一起阅读,从此一生有书相伴.我深信,最好的儿童阅读启蒙方式,便是父母读书,爱书,孩子自然耳濡目染,水到渠成.

但有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做父母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渐渐认同读书的好处,但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与大人皆如是.如果父母本来爱书那还好,但若父母自己并无读书习惯,那该如何培养孩子呢?

说起来,方法也简单,那就是“陪读”,大量地陪读!从小为孩子阅读大量的绘本;随之,过渡到减退式亲子阅读;最终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好几年……

以我个人而言,大女儿幼年起,我每天要读大约20本绘本,时间固定,贯穿早晚.对一个职场妈妈而言,难度不言而喻.我必须承认,这是个体力活儿!但无论社会环境多么有利,有些辛苦都是无可绕行的必经之路.如今,阅读早已成为女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活动,她也很早便养成了独立阅读.而且姐姐读书的习惯还会带动妹妹,使得妹妹也开始对阅读产生很大兴趣.大孩子带动小孩子,这也算是父母给的一种“福利”吧!

最后提醒大家,亲子阅读开始得越早越好.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注意力便不一定能完全被绘本所吸引了.对于亲子阅读开始较晚的父母来说,陪读可能会增加难度.这时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比如寻找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辅助音频资源,共读(和孩子一起读书),带孩子参加有益读书的活动,调动和周围小伙伴共同阅读的兴趣,等等.

如果说在未来,读书是件细水长流的终身爱好,那么曾几何时,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培养则是润物的春雨,细而无声.父母总是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光明的路,无论身处中西.爱书,爱孩子,教孩子爱书……这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教师说〗

阅读,应该是它自己的主人

梦梦老师,文学硕士,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言语料库项目组成员.在校期间曾多次参与严歌苓、苏童、余华、欧阳江河等文学大家亲授的写作课程,毕业后结合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与小学生学情,独创开发属于小学生的创意写作课程.

“老师,我的孩子很喜欢阅读,也看了很多书,可是作文始终写不好,怎么办?”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家长和我这样倾诉他们的焦虑.

如果问,谁是导致孩子写作不好的“罪魁祸首”,在家长的眼里,阅读无疑是嫌疑最大的那个.杜甫那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该要对这样一起“冤案”担起责任.可是杜甫也不曾想到,他那句话在世人的曲解下,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成了 “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从此,但凡“写作”不好, “书读得少”就得背起这个黑锅.但早在南朝著作《文心雕龙》中,早就未卜先知地交代了这起“冤案”的关键,“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也就是说,除了通过阅读与学习来积累知识外,如果要写出好的作品,至少还需要三步,辩明事理,参考生活经验,训练写作技巧.所以,明明就是四个人共犯的案件,为什么变成了只有一名凶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为“写作的阶下囚”鸣不平.阅读不应该只服务于写作,成为写作的奴隶,阅读,应该是它自己的主人.

前两天,教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同事向我转述,最近学校和教育局号召搞“整本书阅读”.从去年高中语文课标的修订,到广大一线的教学与研究,“整本书阅读”就是现在引领潮流的热词,风靡了一二线城市的中小学.如果哪个区教育局没有召开过“整本书阅读”的讲座,哪个学校没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题,哪个备课组没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案,那一定是说不过去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确存在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段.对于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还是重在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从最初的“建设书香校园”,到现在的“整本书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打造更好的阅读文化,提高整体阅读水平,我觉得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心中有数.

阅读本身是一种私密且个性的心理活动,它的生成,离不开每个人不同的生长环境,没法强制性地要求大家以统一的目标甚至是效率去阅读一本书.否则,只会带来阅读焦虑.

每当给孩子推荐书籍的时候,孩子总会警觉性地问:“老师,考试是不是要考?”我啼笑皆非地回答:“不考,只是觉得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们增长见识.”

“我为什么要读?”问得真好.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去年冬天阅读课后的一个课间,一个穿着粉色毛衣的小女孩战战兢兢地拿着一本她读到结局的书找到我,眼圈红红的.我以为她是怎么了,连忙俯身安慰她.她撇撇嘴,“老师,我觉得书里的那个小女孩太可怜了,她的小恐龙死了,我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一定会难过得死掉……”她哽咽到说不下去,我却不禁微笑.

这也许就是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快乐你的快乐,悲伤你的悲伤.让情绪、想法、创意,通过文字,在我们和书本之间相互感染和传递.

也许又有人问,这又有什么意义?

没有意义,也许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给孩子们的书

本次专题的采访对象都谈到,现在的童书种类繁多,看起来选择余地很大,实则鱼龙混杂,真正优秀经典的原创图书需要慧眼识别.一本书好不好,适合不适合,主要还是靠购买者父母来判断,孩子没有能力去判断.所以家长的阅读理念、经验和眼光至关重要.儿童文学博士徐丹说:“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接触好的文学作品,非常重要.不要以为童书只能给孩子看,真正好的儿童文学,应该适合任何人,就是0到99岁都可以读.”

于是编者让各位专业人士分别推荐了一本他们心目中优秀的儿童读物,汇集文图如下,分享给各位读者家长.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德] 米切尔·恩德

译者:杨武能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童话,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的代表作,是欧洲青少年的必读书.该书在德国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这是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幻想王国.留级生巴斯蒂安到书店偷了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逃课到储藏室里读这本书,不知不觉进入了这本书,并与书中一个绿皮肤的勇敢小男孩阿特莱尤成为了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波折.

段立欣推荐:

这是特别棒的一本书,引入中国比较晚,但是我很早就接触到了.这本书不光是从语言上,想象力上,还有思想上,综合来看,都是比较厉害的,比较重量级的.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作者:[英] 罗尔德·达尔

译者:代维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罗尔德·达尔是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构思奇特,情节紧凑,在每个故事的开始就打破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常规对应,其魔力穿越语言和国界,凡是读过达尔作品的孩子全都情不自禁迷倒在他创造的畅快淋漓的魔力世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他的作品里最有代表性的一本,讲述了博吉斯、邦斯和比恩三个农场主,他们憎恨狐狸先生,决定把狐狸全家除掉.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于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开始了.

梦梦推荐:

在罗尔德·达尔的笔下,那些大胆而瑰丽的想象,那些奇幻而荒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我们所向往的美好品质.

《老鼠记者》

作者:[意]伊丽莎白·达米

译者:肖毛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这套丛书规模庞大,意大利原版共有500多册,20 多个系列,中文版目前共有译本60 册,每本书便是一个故事.故事以虚拟老鼠作家杰罗尼摩·斯蒂顿为第一人称,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奇思妙想的老鼠世界.

《老鼠记者》系列是一套全球孩子们热爱的经典文学读物!

瓶子泊推荐:

这套丛书兼备冒险、科幻、推理等各种小说形式.语言轻松流畅,故事情节紧张但又风趣幽默,充满异域风情,涵盖知识面广.打开其中一本,你便不难发现,它的印刷精美,排版奇特,处处充满细节,且笑点不断,常常让小读者们捧腹大笑,爱不释手.

《神笔马良》

作者:洪汛涛

编者:刘敬余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中国原创的童话故事,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故事中马良对笔的渴望,对绘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最重要的是马良有善恶是非观念,愿意用手中的笔帮助老百姓,浑身充满正能量.

编者推荐:

现在的孩子生活优渥,可能无法体会父母早逝、独自生活、想要一支笔而不得的艰辛,但是故事里一切皆有可能发生,马良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会让孩子反观自身,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懂得追求自己的梦想,懂得善恶之间有一个界限.

儿童阅读论文参考资料:

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杂志阅读

杂志在线阅读

期刊阅读

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言而总之,这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温度和态度和儿童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儿童阅读本科毕业论文儿童阅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