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攻坚方面论文范文集 跟攻坚,在路上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攻坚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06

《攻坚,在路上》

本文是攻坚方面论文范文素材跟在路上和攻坚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引 子

总书记誓言使中国最后一批4000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脱贫;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中国有四座“红山”,分别为乌蒙山、大别山、井冈山和沂蒙山;乌蒙山有“五座海”,它们是兴文石海、叙永花海、威宁草海、长宁竹海和横跨川滇黔三个省的“穷海”,“穷海”最为浩瀚,到2020年,该地区将有700余万人从乌蒙山的“穷海”中上岸.

以“乌蒙磅礴走泥丸”让这片“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土地闻名遐迩的乌蒙山正在进行一场脱贫攻坚“硬战”,驻村第一书记们则是这场“战斗”中的“脊梁”和“灵魂”;他们是新时代“感动中国的人”,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道路上,他们奉献了自己人生中的“黄金白银”阶段;活着,他们是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即使倒下,也是一座座被人称颂的时代丰碑.

何敏莉:一个女人的脱贫攻坚

“在通往村子的曲曲折折道路上,始终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们,我们为这种力量歌唱、也为这种力量感动而泣,这种力量就是脱贫攻坚,在天地间,没有别的,只有脱贫攻坚的力量如山风浩荡.”天空还没有隐去墨色,远远近近还沉浸在寂静中,习惯早起的何敏莉已经迈步在她的脱贫攻坚路上了.

对“贫困”这个词语的理解,何敏莉以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电视上,可自从走进普市的那一天起,何敏莉就有了新的更深刻的体会.“最为典型的要数村子里的王仕桥一家,原来住在大山里面,出来一趟要走3个多小时,后来土坯房也垮了,全家变得一无所有,只能带着2岁的孩子东家住一天,西家住一天,在村子里流浪.”可王仕桥一点也没有感到自己脱贫的紧迫,照样走到哪里山歌哼到哪里.

“普市村不脱贫,我就不会离开”,2015年7月,四川省泸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何敏莉被选派到普市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与村民见面,当即这样对村民掷地有声地表态.和村民们说话,作为第一书记,那可不是闹着玩过家家那回事,出自你的嘴钻进村民的耳,弄不好就会惹出麻烦,像王仕桥这样的“老油条”,就是用油炸也是无济于事呀,还能怎样呢?何敏莉满怀信心地告诉我:“女汉子也是铁骨柔情的人,这一点我有优势,做起工作来,我会向当初给孩子喂奶水一样,千方百计让他吃得开心,而自己哪怕忍受着被折腾,工作嘛,总会有折腾.但我不会放任他们,至少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和珍惜”.

“别人都可以过得那么好,我们的村民为什么就不可以?”何敏莉给自己打气.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这个地方的面貌,让大家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决心已下,就如同剑已出鞘,开弓没有回头箭.“巾帼不让须眉,何书记表面上人看起来比较柔弱,可干起事来却是风风火火,那一股子劲就是很足,开足了马力,就像被谁点燃了的那种,一点也不拉下,从来都是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到明天,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在和何敏莉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村民们这样评价这位市上下来的女同志,看得出来,何敏莉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认可,给村民增添了脱贫的信心.

何敏莉快人快语,说话的感觉就像是在用快刀斩断乱麻,采访的时候,我们就走在金色的阳光下,很难相信,金子般的阳光下的这片土地贫困程度会如此的深.边走她边告诉我说,原来,普市村的支书和村主任由于年龄、性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两人经常坐不到一块.长期以来,形成了“你过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尴尬局面.何敏莉还告诉我:“这样的涣散村班子在贫困地区尤其在一些贫困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但是这样的班子从根本上也不是采取简单换人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弄不好换了人,甚至会更加被动,最好还是在理顺关系上下功夫,着重考虑思想问题.如果班子的情况没有得到好转,就会任何事情都办不了,弄不好还会痛失全民脱贫攻坚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何敏莉能治得住他们?”村民们用这样的眼光怀疑上面来的人是有依据的,“以前镇上不是专门派人找他们谈过么,可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好像走得更远了”,在了解到这样的村班子情况后,何敏莉没有选择对他们放弃,而是夜不成寐地思考着怎样去说服他们捏紧拳头砸向扶贫攻坚这第一民生工作上.熟悉何敏莉的人都知道,她不是轻易选择放弃的那一类人,“敏莉这个人就是喜欢一战到底,从不言输”,同事在我面前这样称赞她.

通过多方了解,何敏莉了解到村班子中的两个主要负责人都是能做事的人,或许只是由于某根“经络”可能暂时不通畅,出现了不和谐不配合.何敏莉充分发挥自己以前在组织部门工作做干部工作的经验和优势,把自己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从“人”着手,也就是从村子里干部思想整顿开始突破.于是,她拿出自己之前总结出的一套工作方法,什么个别谈话、沟通交流、生活会,面对面解决问题,消除误会全都用上,多管齐下,让他们充分明白,班子闹不团结没有好下场,目的就是得首先得治住他俩.村干部治不住,又怎么治得住其他的人?她深深地知道,要是村干部的作用真正能发挥出来,一个村就没有其他治不住的村民了.“看到他们两位终于把手握在一起,我的信心突然就增加了许多”,何敏莉通过一番整顿之后,再吸取过去村子出现混乱的教训,明确对全体村干部“约法三章”:一是严守政治纪律,班子成员要顾全大局、维护形象;二是严守财经纪律,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三是严守廉政纪律,班子成员不得插手项目工程,四是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人心振作起来了,班子就有力量了,这个班子在去年的“七一”表彰等活动中,还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班子”、“优秀党支部”等.

何敏莉从“风过泸州带酒香”的全国文明城市泸州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照理应该很快就能适应,可偏偏由于水土不服,常常生病.有几天很严重,弄得上吐下泻,差点人都搞虚脱了.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扶贫攻坚是一场革命,革命有不吃苦的?当年红军长征,吃了多少苦?吃这点苦算不上什么.”她匆匆吃下几粒药物之后,就在村子里忙开了,她深知扶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只争朝夕.一直她都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干革命工作,就应该是男人不当人用,女人当成男人用”,既然主动来到这里,就应该是这样,顶天立地做几件像样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无憾,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直到多许年以后,还会有村民提起何敏莉.

何敏莉与村班子和群众代表反复商量,得出结论:扶贫,发展产业还是最为关键,迫在眉睫的,必须继续走产业扶贫的道路.在她的奔走之下,村子的产业规划很快就出来了.尽管村民们也觉得方案比较可行,可还是要真正落实下去才算得了数,要不然再好的规划都只不过是空头支票一张.刚开始落实,部分村民并不怎么看好,甚至还在背地里不冷不淡地议论:“我看这何书记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规划可能变成现实?村民养鸡不是背了一屁股债?1000多只鸡,眼看就要上市了,死得个精光.”“舒香芸种植天麻,天麻倒是没见着,长出了一坡草”……这些议论,并不是让何敏莉退缩了,反而让她进一步思考:“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阻力”?有的群众向她反映,以前修公路,本来答应调地的,但后来没有兑现;以前有老板投资,亏损了就跑个精光,到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我们自己,村子里摆着的这些遗留问题,影响着眼下的工作,老百姓思想不通,心里有担忧和顾虑.总之,老百姓终究就是担心规划落实不好,撂下个“烂摊子”.“找准问题的根,才能对症下药.”何敏莉着手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首先是力所能及地撤回了村两委过去给老百姓打的一些“白条”,其次,她还再次带领大家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分析,并多方请教专家查找过去村民失败的原因,通过对土壤成分进行了检测化验,最后得出结论:过去的项目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不是路子不对,其实资金还是最主要的问题.

工作做了若干,村民虽然终于行动起来了,但仅靠村民自己那肯定不行,还需要引进企业和资金参与进来,而贫困村要引进企业那是攀高枝,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何敏莉说:“自己做事总是喜欢有点挑战性的.”接下来三个多月,何敏莉跑成都,去重庆,走访了一个个企业,吃的闭门羹不少,但是她始终坚信一定会找到合作者,当走访第75家的时候,她还是信心满满,可同行的村支书开始怀疑了,对她说:“何书记,你太倔强了.”何敏莉微笑着回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费尽周折,嘴巴里谈起血泡,脚板磨掉三层皮,硬是把外地的两家农业企业说动了,答应过来投资搞产业.

采访过程中,偶然翻阅何敏莉的微信圈,见到了这样几条信息:

2016年4月18日16:47

核桃苗苗发芽了,很好看有木有?

2016年5月21日20:52

收工,连夜赶回家,儿子在眼巴巴地等着我,累并幸福着.

2016年6月15日02:42

收工,累死宝宝了,如果人可以不睡觉,就再也不用愁时间不够用了.

2016年7月28日23:24

白天跑了一天,实在困得不行,坐着都要睡着,先睡会儿,再起来赶材料.

2016年8月22日21:18

开完会出来,施工方倒了一堆沙子在路上没有收拾,我的车底盘太矮被卡住了,村民们纷纷拿着铲子帮忙铲沙,他们说:“别人的车我们可以不管,只要是何书记的车,我们必须把沙铲了,何书记是普市的恩人.”

2016年8月23日04:42

集中完成一堆材料,可以睡了,早安.

2016年8月26日22:27

半个月没有回家了,这周又回不去,有点想家了……不说了,继续写材料吧.

山风浩荡,群山莽莽苍苍的普市村,由原来的“走一脚泥村”变成了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并且时不时还会有音乐回荡在山谷里,一股文化气息迎面拂过,仿佛置身于音乐的“瀚海”中;何敏莉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腾出手抓的群众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气象.为解决文化匮乏的问题,何敏莉四处争取项目资金,多次跑到县级部门汇报,先后整合到各类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400多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一千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同时配套修建卫生站、日间照料中心和幼儿园.现在,每天村民们都会来这里看电影、上网、读书,小朋友在广场上叽叽喳喳地跳着、闹着、嚷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黄昏夕阳里,文化广场上,还会看到一些妇女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熟悉的旋律,吹开了矫健的舞步,邻居成了舞伴,老死不相往来的对头成了朋友.随着文化生活日渐丰富,过去坐在村头小酒店喝酒打牌的、搬弄是非的明显减少了……有时,何敏莉也抽空到广场上和村民们跳上两曲,翩翩起舞,就像是飞来山间的一只“金凤凰”.

同何敏莉交谈过程中,她隐隐透露了一种扶贫干部们普遍的担忧,那就是,通过自己和村里一班人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先后从多方争取到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至少也是几千万,全都堆在了正在发展的产业上.虽然产业已经落地生根,但正在经历漫长的“哺乳期”,还需要不断吸取营养才能真正成长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目前还很难预料能否成功.

马克星:老骥伏枥耕耘红星村

“你来这边,作为扶贫干部,我不会为难你,但我还是愿意过去那样过生活,可你也不能为难我呀,你买头牛给我就走了,你知道,我要付出多少劳动吗?与其这样,还不如给点钱现实!你让我喂牛不就是想让我赚钱吗?赚了钱之后又能怎么样?你要填在表册里的那些数字,对我而言,一点意义都没有!”马克星刚来红星村的时候,老百姓是这样给他说话的,“你拉着我走,我想走就走,要是我不愿意呢?我就坐着,或者躺着,你就哪怕是叫天,天在上头也不会答应你的,到时候上头下来只会说你的工作没干好,你是有苦说不出啊,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别怪我不给您面子,还是趁早走人吧.”马克星由此更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土地上的主人们,这是他们一次彻底翻身的好机会,必须真正的觉醒起来,一切改变从自我觉醒开始,从现在开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坐而视之,错失良机.”

一位在去年夏天采访过马克星的老作家告诉我说:“哎呀,采访他的那天,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人就是村里的一位活脱脱的老农,黝黑、粗糙……本来我包里有伞,但不好意思拿出来,因为人家一直光着头,阳光直射在他已经稍微秃顶的头,额上是亮晶晶的汗珠,很毒的太阳毫无遮拦……”现在站在我跟前的这位,没错,就是他,由泸州市委统战部选派的56岁的驻村第一书记——马克星.我见到的马克星,果然就和老作家描绘的一模一样.认识他的人,他喜欢你叫他老马,不认识他的,都会把他当作村子里的一位老农,因为别人喜欢把他当作老农,村子的田间地头,就会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在村子见到这样的老农,不需要大惊小怪的,只要叫一声老马就行,反正是他喜欢的称呼.

有一种守护,关乎生命的价值;有一种价值,可以在大地上闪光,映照更多的人去追求与进取;谈起落卜镇红星村昨天的贫穷,今天的变化,明日的美好,老马信心百倍,满怀豪情.当我们走过这一片瘠薄的土地,翻山越岭,跟随他的步子踩踏过去,我们蓦然发现,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沉淀在骨子里的精神,和这种精神支撑起来的伟岸与坚定,村子里的老支书说:“事实上,老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他就像爱他的家一样爱着这里,就像农民爱庄稼一样爱着扶贫工作”.

老马驻扎的红星村,位于乌蒙山中的一个山坡上,沿河边狭窄的曲曲折折公路绕上去,一直抵达山顶都属于该村所辖范围,站在山顶,整个村狭长犹如一只豆荚尽收眼底.到村后的第一个晚上,老马站在坡顶的住处屋檐下张望,感觉茫茫无际的夜里,远处模模糊糊的大山,就像是一只只困兽在喘息着,而且还能看见山间偶尔闪闪烁烁的灯火,听见远处近处偶尔三两声鸡鸣狗吠.和自己打交道多年的城市比起来,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穷乡僻壤,不闻车马声.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工作过的那些地方.

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工作,老马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思考中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这晚的日记中他写道:“自古创业多艰难,成功路上无弱者,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只要能改善村里的状态,都要知难而上,主动作为.”老马这辈子为党为人民工作几十年,可以说是积累了一整套基层经验,现在居然还能用得上,这就叫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

早晨的太阳还没有出来,老马走在村子的小路上,露珠调皮地眨着小眼睛.许多村民还在酣睡中,可老马已经在想办法如何把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了.他明白:“首要任务是,抓紧的拳头才有战斗力”,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拳头强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无坚不摧.在老马后来的一番“拳脚功夫”整顿下,班子成员都不再计前嫌,逐步把心思集中在村子的脱贫攻坚上,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移不动泰山,但一定要改变红星村.

通过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全村128个贫困户深入细致的调研走访,一些实际情况让老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村民之所以跟不上步伐掉队的主要原因,还是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具体说,既有先天的气息不足,也有后天的营养不良,如果照搬一些地方的做法,只是一味地给予他们救助,说不好还会导致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到头来,扶不起.如果你让我养殖我不愿意,你让我种植我推托没技术没有劳力,你让我搬迁我觉得条件不成熟,或者是借口不方便生产生活,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这样,工作就会是被动的,根本也干不好事情,事与愿违……看来,扶贫攻坚还得从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着手,以问题为导向,迅速撕开一道口子,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村子里有一段断头路,摆了好多年,是村民们的一块共同的“心病”,也是过去镇村给村民打下的“白条”,村民去后山镇赶集得绕眼前那条泥泞的山路7公里,如果这条山道不修通变成公路,不仅影响贫困户的出行和发展,同样也制约了其他更多村民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村民对干部工作的认可度.老马和村两委一班人商量,必须举大力修通这段路,把村民心里的“疙瘩”解开.

请来专家一测算,需要40多万元.以老马这些年积累的人脉和能量,虽然这笔钱可以寻求上级帮助解决,但是,老马并没有这样干,老马自有老马的想法,要不然就不是老马了.他找来一些人做工作:“古人说得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还是自力更生,自己投钱投劳干”.一开始,一些人公开反对老马:“眼下扶贫,不是说上边有的是钱投入吗?白用白不用,你老马竟然抠起我们来了”.老马就不高兴了:“我们是在中国,又不是加拿大,可以‘大家拿’,如果一味赖着政府救助扶持,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揽,没有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还叫扶贫?那是救助,吃救济粮,一辈子只知道拿救助救济,日子还算过日子?天上不会掉馅饼,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不是要让你变成懒汉,不是要让你一味等、靠、要,给你支持,你就要去发展,当然,你也不能前怕虎后怕狼,即使发展过程会有失败,失败也会从中学到经验,关键是失败之后要敢于面对,敢于再战!”后来,在老马的坚持和自己出钱带动下,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无钱无力的主动大家参与到修公路的大事中来.通过大家的努力,还是终于把修公路的事落实了,接着,老马又马不停蹄地落实修公路的具体事务.不料,老马在劳累中病倒了,村民们劝他先休息几天,他却随便地吃了几包药又奔跑在工地上,他告诉大家:“自己好歹也是一百多斤的‘牛肉’,壮着呢,这点小病小痛肯定死不了,谢谢关心.”公路建成那天,村民们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地聚集在村委会的操场上庆祝,老马在会议上自豪地讲:“我们就是要变帮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我们必须坚决克服掉那种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他的讲话,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样,他的付出,也因此逐步得到了村民们心底里的认可.

“农村是个很懒人的地方,只要愿意贫穷,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要么娶妻生子,或者打单身,照样都是过日子,今天和昨天差不多,没有什么两样”.老马带着治懒治穷的使命而来,一门心思还是在为村子培育一根经济支柱上,他觉得,一个村,只要扭住一根产业的“牛鼻子”不放就能成.他不提倡搞五花八门,更不能今天搞这样明天搞那样,那样费神费力而且到头来一事无成.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就有了如今的站在山岭上望下去,大大小小的牛棚鸡舍落入眼帘;要是侧耳倾听,还能隐隐约约听到牛的哞哞叫,如果要是在早晨,就还可以感受到公鸡的打鸣声响成一片,这种感觉被老马形容为:“万鸡齐鸣”,在村子里瞬间汇成一条鸡鸣的河流,面对这样的场景,那是什么感觉啊,一个字:爽.老马告诉我:“现在,你已经置身我们村的3000亩养殖基地;3000亩园区式的家庭农场,按照有机、绿色、环保理念经营,并借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市场销售,直通全村103个贫困户……”

“要创建这样规模的一个农场,还真不容易.老马已经把腿跑肿了,嘴皮磨破了,脸也晒黑了”,也许我们在农场的诞生里,已经找到了老马留给我们的那副农民模样的答案.经过他和村两委会一班人的努力,前期已经建成的标准化鸡屋牛舍500个,可以养殖黑羽蛋鸡2万只,肉牛100头,种植玉米1500亩,以这样的规模计算,应该每年可以为村子挣得2000万元以上,分摊到农户每个人身上,人均增收都在2000元以上,而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就可以增加6000多元收入,这该知道村民脱贫的底气从哪里来了吧.

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老马一路前行,奋勇争先.勇于肩负使命的人是高尚的人,忘我为他人工作的人是纯粹的人,他把别人日子过得好不好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也不肯停下来歇歇脚,我们该为他的心系人民点赞.

扶贫攻坚这条路上,老马的目标是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决不落下一人,他表示:离交答卷的日子不远了,必须快马加鞭,超常行动,创新思路扶贫.老马也对我坦言:“自己目前最大压力还是,家庭农场虽然形态已经出来了,模式也很不错,但业态却并不容乐观,包括业主资金压力等一些问题已经逐步突显出来,能否顺利投产和长足发展,最终实现增收脱贫,村民们都在翘首以盼.”

罗宽仁:实践党对人民的承诺

2017年4月18日,古蔺县二郎镇华年村第一书记罗宽仁在修建通组路的现场,得知该村村民邓政雄患脑膜瘤病情加剧,却因缺钱放弃治疗,从医院回到家中……情况十万火急,刻不容缓.4月19日,一个来自募捐平台、题为《家有癌症患者,帮帮他们一把》的帖子几乎天天被微信朋友圈转载.帖子的作者,就是罗宽仁;救助的组织,从华年村扩大到互联网……5月12日,56410元善款迅速筹集,交到邓政雄手上……

眼前头顶光秃秃的男子,脸上的皱纹明显,如果不是之前在电话里预约见面的,我几乎不敢相信他就是罗宽仁.我们可是多年前的“老哥们”,他应该是只比我大几岁,可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脱贫攻坚所经历的沧桑分明地写在脸上.“还在古蔺?”我这样对“老哥们”开始了采访,说话显得很轻松和随便,略带调侃.“还在,我在古蔺扶贫,党交给我的任务还有完成,怎么没在?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走,党对人民的承诺通过我们来实现,必须保质保量完成.”

早在2015年7月,罗宽仁就到了古蔺县二郎镇华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光转眼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如今,他仍然奔波在华年村艰辛的扶贫路上,吃住都在村上,一月半月很难回泸州的家一趟.“你既然是来扶贫的干部,就得拿出点样子和态度出来,就连住都住不下来,就说明你的心没有安顿下来,每天匆匆来,匆匆去,能有足够的时间想事、干事吗?上面的初衷肯定是好的,问题也不是出在上面,而是下头有许多人不去好好理解,好好工作,而是把实实在在的帮扶变成了纸上功夫,嘴巴功夫了,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纠正和制止,不是讲资料做得有多么漂亮,帐算得有多么好,说真了,那是骗人的,不是真功夫!”我这样和他说:“现在这扶贫这么折腾人,在市级机关呆着不舒服,这把年纪了还下来干嘛?早些年做跑田坎干部,和农民打了那么多年交道,还没摸清他们的脾性吗?现在的扶贫,是拉着拽着他们走,越是重视他们,就越是把尾巴翘得老高,要是两句话不合适,居然还敢对着干部们发脾气.”他接过话题,继续说道:“这就不是那回事了.我们既然来了,必须与扶贫对象坐到一条凳子上,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把话语说到心窝子里去,回过头,还要把事情办到节骨眼上去,把他们最想办又无能力办的事情办好,毕竟我们是带着使命来的,而不是带着怨气来的,只要有一两事情办妥了,他们有一个一万个感谢回馈给你.如果我肯答应,逢年过节,会有吃不完的土鸡、鸡蛋、腊肉……可我不能要,我要把鞋底擦得干干净净的,我的原则是带一颗赤诚的心来,不带一棵草走.”

贫困村每个村有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但是,它们最终都得殊途同归,那就是都要富裕奔康,千军万马都必须“过桥上岸”走向明天.古蔺县虽然地处深山之中,通过这些年努力,特别是随着高速路的开通带动,整个县实施了交通大会战,乡镇都通了水泥路、白+黑,截止2015年,不通公路的村已经不多,而华年村是其中之一.罗宽仁在笔记中早有思考:“掉队太远了,差距太大了,必须要采取‘转折’与‘变化’的非常战略,缺啥补啥,把村子的‘软骨病’彻底治好”,刚到华年村,罗宽仁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对全村80户贫困户进行了逐户走访.“走完才发现,最大的问题,的确就是没有公路,在这种山高路远的地方,没有公路就是没有腿,靠什么走出去,走进来?”路的稀缺,直接导致村民出行非常困难,产业发展严重受阻.

要致富,先修路.“一开始,罗书记说要修5、6社的通社路,我晓得那是一块‘硬骨头’,困难太多了,成堆在那里,之前谁都不会去动这番心思的,给他说修不成的,修不成的!没想到最后罗书记还真的干成了,而且还在其他没通路的社也干成了!”华年村5社社长王启六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世上的路千万条,条条路通北上广,可在罗宽仁眼前,却只有扶贫攻坚的路一条,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

罗宽仁是怎么做到的?发动群众,发动群众,再发动群众,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当年发动群众建立了新中国,今天作为第一书记,罗宽仁发动群众修路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占地、缺钱,是基层修路最难解决的两大问题!”决定修5、6社通社路的第二天,他就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讨论存在困难,并联合热心群众成立领导组推进工作.大家一说到缺钱,罗宽仁就主动拍拍胸脯:“大家不要担心,先干起走,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一遇到阻工,罗宽仁就立刻往“钉子户”家里赶,有个农户站出来为难罗宽仁:“我不参加修公路,今后也不会用你们的公路”,罗宽仁也算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毕竟有过去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做起事来,尽管复杂,仍然得心应手,用村民们的话来形容:“罗书记就是一个‘擦屁股’的高手,有一张手纸能擦,半张还能,即使没有,也要擦,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得干干净净!”罗宽仁知道他是故意发怨气,就着手把过去摆下的遗留问题给他解决了,可是,农户还是不答应从他的土地上经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农户自己反而作出了退让,这一让,给社里节约了上万元,也给他自己让出了今后的发展道路.

在罗宽仁面前,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我就是下来解决问题的”.罗宽仁在修公路时,总是自己先掏腰包,带头捐出进行示范,与此同时,他还向到市、到县对口帮扶部门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千方百计补齐资金缺口安定民心;同时,对上面下来的一分一厘他都监管很严,确保用在“刀刃”上,在他眼里,扶贫资金也是“救命钱”,不用说,是不以随便动用的,即使辛苦了,也不能拿来花在别的方面,绝对不能发生“微腐败”方面的麻烦.筑路群众与阻工群众发生口角,罗宽仁总是到场协调,并连续率村干部、附近群众到阻工户登门拜访,讲道理、说政策,打“口水仗”,解决的“鸡毛蒜皮”一大把.……王启六社长告诉我:“敢于抛弃原来缺乏规划的老路,4天时间挖出毛路,7天让700多米长、5米宽的泥石路从无至有,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扶贫速度.”从前,孩子们到村小上学,走小路普遍都要一、二十几分钟;路通了,家长们骑着摩托载着娃儿走新路,不仅更安全,而且两三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了.通过上争项目、寻求捐款,发动群众集体筹资、投工投劳,华年村共计投入40余万元,建成5条碎石通社路,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里,全村就实现了社社通公路,全体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罗宽仁并没有停下来……

为了村子里的群众能够喝上水,罗宽仁只好把自己的老脸豁出去了,他三番五次厚着脸皮到县水务局去反映问题,烦着工程专家尽快到村上考察确定修建地点.为了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他更是驱车到市水务局“”.“那段时间估计水务部门的同志看到我都头痛,但是我也确实没办法,能早一天解决问题,村民就能早一天摆脱靠天吃饭.”目前,华年村不仅建起了蓄水池,还在罗宽仁的多方努力下,修葺了出现问题的4个水塘,又新增了3口水塘,彻底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此外,他还从离村不远的河流入手,通过提灌的方式,逐步解决村子的生产用水.

“我是‘田坎’干部出身的,知道要想脱贫,还得要有产业扶持”.罗宽仁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为了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路线,罗宽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构筑起了“快”产业加“慢”产业的路子.高产辣椒,正是罗宽仁提出的“快”产业,而在搞海椒基地之前,罗宽仁就和郫县豆瓣厂做了衔接,第一年作为试点,如果成功,就会加大种植规模,华年村就作为郫县豆瓣厂的海椒生产基地,这样就能很快地让群众脱贫致富.从海椒基地走出来,罗宽仁又带着我们辗转来到村里的“慢”产业核桃基地,查看核桃的长势.“目前,我们华年村产业逐渐强起来了,不但1000亩核桃明年可以挂果,还有100亩辣椒基地瞄准成都市场.”

走在村子里的公路上,野花点点,不时有蜜蜂飞过来,远处的鸟儿叫得清脆,溪沟里的水声隐隐约约,我们常常碰到骑着摩托车或开着三轮车,拉着农具、带着笑容的老百姓,一碰头,他们总会停下车来主动和罗宽仁打个招呼:“罗书记、罗书记!我家坐会儿不?”“不去了,不去了!还要到4社王启才家了解情况,帮忙争取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补贴,空了再来!”罗宽仁微笑着,一边回答,一边迈着匆忙的脚步,面对如此紧迫的扶贫任务.

罗宽仁告诉我,说一千,道一万,扶贫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是党对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完成这项伟大壮举,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最为重要的,这就要帮扶他们的干部用心和他们一起找到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如果只让他们做“伸手派”和旁观者,而且还带着一大堆的苦恼上路,那就永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脱贫,但是,这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花比扶贫自身更大的力气去实践.

邵升:实践中探索出

“永寿模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十月,兴文县永寿村成片的翠冠梨树果实累累,沿着整洁的村道望去,别具苗家特色的房屋映入眼帘,新建起来的乌鸡宴体验馆外,游人们惬意地品尝着水果,欣赏着山间美景,如同嵌入一幅美丽的烟雨朦胧的乌蒙山水画中……这是脱贫攻坚战改变了的贫困村的面貌.

“待村子里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之后,再搞一个荷花节,让还没有脱贫的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刚来时,邵升望着眼前,规划着将来.择日不如撞日,我们正好赶上了好时间,四川紫采凤乌骨鸡美食文化节正好在永寿村拉开序幕.活动正酣,苗族风情文艺演出、紧张激烈的鸡王争霸赛、徒手抓鸡、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互动.开幕式现场,演出了《高山有好水》、《小鸡也疯狂》等独具特色的精彩节目,迎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游客们品尝着“长竹宴”的美食,甘醇的苗家米酒一搬上桌,唱起了祝酒歌,热情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宾客互敬米酒,相互送上真挚的祝福,好一番热闹、和谐、欢乐的氛围,一幅盛世图景跃然天地间.

邵升正在现场忙碌,“来到永寿村之后,他哪有一刻闲下来的?成天泡在脱贫攻坚上,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贫困群众何绍福就跟疼爱自家孩子似的,边说边念起他给邵升写的打油诗,“邵升书记有耐心,年方三十正青春,肩负使命来这里,精心改造穷山村.”2015年8月,邵升主动申请到兴文县僰王山镇永寿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的“永寿模式”.为巩固脱贫成效,推广永寿模式,兑现奔康承诺,邵升主动申请将编制、工资和组织关系转到永寿村所在乡镇僰王山镇.成为唯一一个由市级机关三转到乡镇的第一书记邵升对我坦言道:“仔细想想,我们下到基层,其实也是接受一次再教育,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让我们学会用什么方法,什么姿态去搀扶弱者,让我们学着去关注卑微.而且弄不好,他们是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帮助的.他们天生就是倔强,哪怕宁愿受穷,你大骂他是猪,他也不会理睬你的!”

邵升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则日记:“到村第二天了,村里的路太难走了,今天掉到水田里了,浑身都是泥巴,老乡在旁边看笑话,也没有人扶一把,脱贫攻坚的任务比想象的要困难的多,要尽快进入角色才行.”“你晓得不,咱们村里来了个邵书记?”“晓得,就是那个穿迷彩服,胖嘟嘟的邵书记,刚敢于还给我幺儿一把糖呢.”“对,就是他,听说他去四队的时候还掉到河里去了,衣服都湿透了.”“邵书记刚到村时穿的是白衬衣、黑裤子、黑皮鞋,还提了个公文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几天后邵书记就换上了一身迷彩服、穿了一双黄胶鞋,胸口还别上了党徽,在一起工作久了,慢慢才明白,邵书记是把我们村的脱贫攻坚当成一场仗来打.”村文书李全群说,“为了让村组干部和老百姓接受自己,邵升当天就让人把自己入党时那枚党徽带到村上来了,还捎了几件迷彩服.从那时候开始,党徽、迷彩、黄胶鞋就成了邵升在村上的标准装备,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穿上这身衣服奔走在永寿村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也就是从那天开始,老百姓开始注意这个‘迷彩书记’了”.“是不是下来真扶贫的,只要一看那副行头就知道.我们老百姓,在乎干部的一举一动,那种说话拿高腔,动不动吓唬人,穿着高大上的不受我们欢迎,事实上也做不好工作.”显然见得多了,村子里的一些人对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才来不几天,无论是谁,只要问到邵书记永寿的村情,他的嘴就合不住.谁家养了几头猪,谁家盖房欠了几万块钱,谁家小孩今年考上学校了……都能精确地说出一连串的数据.他言语中这样透露对扶贫工作的理解的:“既然下了那么大的决心要干好的事情,要我们下来做工作,就不能把经念歪了,不能念歪经就是首先要把情况吃准吃透,随时心里有一本账掏的出来,否则,那是对上面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下面的不负责任,到最后不能交帐,还会给自己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邵升不仅自己佩戴党徽,为了让党员干部亮身份,他还要求给全村党员佩戴党徽.“那天邵书记给我戴上党徽的时候,我好像找到了45年前入党的感觉!”67岁退伍老党员张仲良说,“我当时还问他,邵书记你为什么要天天戴党徽、穿迷彩呢?邵书记说,他戴党徽、穿迷彩服就是要提醒自己,自己是一名员、是组织上选派的第一书记,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士!我从邵书记身上看到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同样也看到了年轻党员的担当,更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更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和举动,在邵书记的带领下,尽非常之责、创非凡业绩、苦干实干、攻坚破难,创造永寿的美好新明天.”

“过去,永寿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后进村,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亮点和特色,村级党组织涣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安全用电,三分之二以上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络宽带;农要以玉米、红薯等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几乎谈不上有收入.一方面,做了那点农活也没有别的事情做,经常三五成群窝在村头的小酒馆里赊欠酒喝、或者打小牌,而且说不定有时候还要吵吵嚷嚷两句,吵红脸了,动手打几个拳头的治安案件也有出现过;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村两委没有号召力,村民也看不到发展希望,在前几年搞公路、通讯基站建设时,个别村民把征地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漫天要价,导致各项工作推进不了,最终这些项目纷纷夭折了,永寿村错过了几次发展的好机会.”村支部书记王中富最有发言权,“扶贫工作已经干了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可以答应我们每一件事情,问题是我们做的事适不适合他们呢?我们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这就是我们不会轻易下手的原因,盲目不是扶贫,扶贫不能盲目.”

邵升到村后,为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他考虑成立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先锋队,并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双赢.他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党组织、村民、经营业主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两委”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充分用事实证明实施的办法可行有力,在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实现0的突破达到4.19万元,2017年将突破30万元,在2019年翠冠梨正式投产后将稳定达到70万以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道19.4公里,幸福大道7.4公里,全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新建日供水200立方米水厂1座,新建移动通讯基站.培育适度规模主导产业,发动党员、产业大户带头发展翠冠梨、乌骨鸡产业,形成了翠冠梨3000余亩、乌骨鸡10万余只的产业规模,农旅结合,形成了永寿村农业公园.

“永寿村之所以能在一年多时间从封闭、落后的贫困村发展为脱贫攻坚示范村,主要原因还是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优质党建资源整合为扶贫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邵升的“多规相融、多策叠加、多业并重、多元投入、多模运行、多力协同”为指导的永寿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在2016年初,宜宾市委开展的精准党建行动中,邵升的“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被确定为“永寿模式”.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追捧”.

邵升是怎样进一步以产业带动实践“永寿模式”的?

事例一:省林科院专家通过对永寿村的土壤、气候、降雨量、无霜期、海拔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需要,将翠冠梨确定为永寿村主导产业,在该村已经初步形成3000亩翠冠梨产业规模,同时还将带动周边5个村栽种翠冠梨7000亩,最终形成翠冠梨万亩规模产业.在销售渠道上,永寿村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已经和电商企业淘实惠签订了销售协议,由淘实惠负责翠冠梨的包装和销售.

事例二:2016年10月在永寿村举行的首届乌鸡美食文化节上,八方来客对永寿村的乌骨鸡赞不绝口.“这个乌鸡的味道真的很特别,又香又嫩.”来自重庆的游客谢闰称赞道.发展乌骨鸡产业,正是永寿村脱贫的又一件“法宝”.该村大力发展乌骨鸡产业,指导养殖场转型发展,带动全村农户养殖乌骨鸡,年出栏量达到10万羽,其中养殖乌骨鸡1万羽以上的产业大户2户,养殖乌骨鸡300羽以上贫困户91户.游客们尝到了美味的乌鸡,农户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不仅如此,还带动县内形成4家龙头企业十多家专业合作社,每年有20多万只鸡苗销往全国,400多万只鸡出栏,产值达2.6个亿.

事例三:针对永寿村留守妇女较多的现状,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兴文县“苗家惠嫂”家政服务培训,争取到了五粮液集团酿酒工人岗位的定向支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圣制衣落户工业园区,组织输送30余名妇女就近挣钱,增加家庭收入.

事例四:在产业扶持上,永寿村利用兴文县建立县级资金整合平台,为每个贫困村设立5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和每个乡镇不低于30万元的非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推行扶贫小额信贷等方式,为贫困户发展稳定增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农业发展导向,大力培育方竹笋、油茶、乌骨鸡、红粱等特色农业产业,稳定群众增收.

翠冠梨种植、乌鸡养殖、发展乡村旅游……多种产业带动下,2016年底,永寿村经省市县逐户验收,107户420名困难群众全部脱贫,全村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讯,并且形成了以3000余亩翠冠梨、10万余只乌骨鸡为主的特色产业.

邵升有他独到的“永寿模式”见解: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虽然都是以贫穷为主要特征,但是情况也还是千差万别,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始终抓住人力资源这个因素,无疑党员干部又是其中最为优质的资源,把优质资源整合为扶贫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是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关键和不二法宝.

王光伟:带动干群共同参与

“或许外面的人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脱贫攻坚这么难,贫困对象们很多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帮助我们脱贫?祖祖辈辈习惯了的日子,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来个翻天覆地?正是这样的观念上的巨大反差,使得这项工作变成了硬骨头,有着巨大的挑战性,顶层苦心、基层苦力、对象苦恼……没有退路,只有向前”,从小就喜欢各种挑战的王光伟这样和我拉开了话匣子.

“说我来了,一个村的面貌立即就改变了,这纯粹是吹牛,我作为亲自参与扶贫攻坚者,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是传说中孙悟空,根本没有那么神奇,我只是一个平凡的驻村干部,干的都是些鸡零狗碎的小事,扶贫扶智……扶贫攻坚,只有这里的干部群众都共同参与,主动作为,才有可能发生今天的这些变化.”在村子里的水泥路上,我和王光伟是这样聊开的,“在深入精准脱贫地区采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是,扶贫攻坚,政府和具体做工作的人员今天给贫困人员、贫困户送了什么物资,明天又给送了多少钱,有的甚至还声称,把自己的工资都赔进去了,这种不是强调贫困户、贫困人员他们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做什么的扶贫,显然是被动的,不可取的,这也并不是顶层设计的初衷”.

站在王光伟担任第一书记的扶贫村的山顶望去,整个村子被群山环绕,林间偶尔露出房屋一角,村前梯田层层叠叠,太阳出来,山涧的溪流、飞瀑、村庄、梯田和树木在云海中如隐若现,我在一边不断啧啧地赞叹这里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同时,一边与王光伟拉开了采访的话匣子.“人,而且只有人才是脱贫攻坚中最为活跃、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在从泸州市政府秘书三科来到古蔺县大寨乡担任第一书记之前,王光伟就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起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必须要有帮扶责任主体和帮扶对象参与扶贫,但往往的实际现状是,帮扶责任主体在拼命地帮,帮扶对象却还站在原地岿然不动,完全没有半点主动性和积极性,说到底,扶贫必须实现双向互动,他坚决反对那种“赡养式”扶贫,那样只会把“掉队者”变成懒汉,变成伸手派,而要下苦功夫让他们真正通过帮扶,振作起精神,面向未来和生活,出力出汗,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要怎样才能互动起来,共同参与?”王光伟所使用的点石成金法就是从扭转帮扶责任主体的心态入手,狠抓服务,把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变成鱼水关系,“坐机关的年轻人,壶里有几滴水,要倒出来才知道”,这不,一开始,村子里的老户老胡就在背后扇冷风点鬼火,过程中,北京、成都哪级领导他都见过,当地去接过访的干部不知道有多少,老胡在村民那里多少还有点影响力,他的煽动,给王光伟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被动.

王光伟告诉自己:“不管我是谁,但我从群众中来”,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在群众那里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打破干群的“隔膜”.为了方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他首先是把在泸州的家搬到了村子里,吃住村子里,接着,他又把村办公室改为党群服务中心,放在群众方便进出的一楼,这都还不够,他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更名为“第一书记驻村办公室”,来了个开放式的办公.一系列的“接地气”动作,他与村民一下子就拉近了不少,除了在田间地头以及村民院子里经常和村民拉家常,群众有好事、有苦恼、有矛盾就随时直接到这里来与他倾诉.“让人家把所有想说的都说出来,做一个耐心的听众,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王光伟接待群众有自己的一整套,凭着这些,他就能把个别难缠的弄得口服心服.他自己带头,始终把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认真解决好群众带过来的任何一件事,把自己的办公室办成了便民服务站,敞开着大门就迎来了群众敞开的心扉,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这样的干部关心群众、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是拿出了姿态的.一开始老胡常常过来偷偷看看,看了又走了,尽管他邀请老胡,可他还只是瞧瞧再说.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老胡终于走进来了.可他就对着王光伟说的竟然是这些话:“我虽然是贫困户户,掉队不掉价,我一样是有尊严的人,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否则我不会配合你的,你说东来我往西,你能把我扶起来吗?”

“你最好不要惹我,否则我会和你玩消失,到时候让你们到北京来接我,吓尿你!也不看看是谁的天,老百姓的,你叫不应,说不定我一叫就明,哈哈……”“我怎么啦,心情不好就要,这辈子,我走过的最多的路,就是路!最好不要挡着我,否则我连你一起告了,到时候你吃了亏,我还是我!”“你要是给我‘奶’喝,上头有人来检查我给你说好话,咱们谁也不欠谁的,但没有给我丁点好处,就让我说好话,没门.你不就为了完成任务吗?别人来了,我说我脱贫不就行了?只要脱了你的干系,你过你的日子,我还像以前一样地生活,我没觉得不可以呀.”一次,两次,三次,五次……王光伟渐渐走进了这位几十年风风雨雨里者孤独的内心,在王光伟的耐心开导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胡长久郁结在心里的那个“疙瘩”慢慢地打开了,其他村民纷纷对王光伟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纷纷在背地里称赞:“这小子真有两下子.”

富民村要发展什么产业?王光伟一边参与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扶持,一边在群众的参与下,通过讨论,由群众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旅游干.在新村修建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充分融进旅游元素,突出把民族、民俗、文化、山水等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还把饮食、娱乐等产业装进新村建设的这个“大篮子”里,让过去的“世外桃源”在村民手中,逐步变成一个“聚宝盆”,成为一颗区域性的旅游产业“明珠”,实现富民增收.

富民村发展产业,并不像别的地方那样,一味强调高大上,不考虑“接地气”,一上来规划几千上万亩,以数量吓唬别人,他们采取因地制宜、滚雪球式的办法,由小到大,逐渐形成规模的方式.1000亩的甜柿种植计划,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实际一举完成了1200亩,足足超额完成200亩;接着,又在村子里种下了3000余亩当年就能收益的高山蔬菜、中草药等短期作物.富民村到底能不能脱贫,这些作物就是一本明白账摆在村子里,摆在老百姓面前.

随着富民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四川省重点扶贫村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加上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富民村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王光伟来到村里之前,早就了解到富民村有“三多”,即,律师多、大学生多、在外经商的多.据统计,其中,村里有律师13人、企业家17人、在校大学生22人……劳累一整天的王光伟,翻阅着在外人员花名册,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眼睛在瞬间就发亮了,他也破天荒地失眠了.接下来,王光伟千方百计引进他们回村创业参与富民村的建设,还不断把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的专家请进来,纷纷为精准扶贫献计出力,又把当地工匠人才组织起来成立劳务队,组织他们承揽人行便道,小水利设施等的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今,富民村已经储备了一批懂管理、懂技术、能够引领带动村级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早日脱贫增添了后劲.

夜幕降临,我们就要离开富民村了,富民村格外幽静,鸟鸣虫叫,露珠欲滴,等到夜晚,眼前又是一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清泉石上流”的最美乡村图景.道旁山间,点点野花闪闪烁烁,可王光伟的一些话同样也在我心间闪烁:扶贫攻坚这一战,艰难不必言说,说到底,终归还是需要更多的本土人才和招引更多外阜人才都参与到其中来,给予发展建设更大的智力支持,智力才是扶贫攻坚致胜之本.

马小洪:从教师到第一书记

“在我们的国家里,目前最脆弱的群体是谁呢?当然还是老百姓,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干部是漠然的,缺乏对他们怜悯之心,鱼水之情”.和“小马书记”开篇的话题有些沉重.2016年2月22日,正月十五,来不及陪6岁的儿子过元宵节,马小洪一大早便带着两位朋友,从泸州直奔叙永县摩尼镇金榜村.

扶贫攻坚,全民都是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教育部门和从业者也不例外.2015年12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经管系主任马小洪主动提出申请,请求组织安排派驻到村工作,这样,他就成了叙永县摩尼镇金榜村任“第一书记”,负责组织和开展金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深山野岭上,来了位智力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做第一书记,村民们格外振奋,对于渴望得到支持发展的村民来说,更是如久旱遇甘霖.

镇党委杨祖湘书记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亲切地称他“小马书记”.后来又进一步了解到,在摩尼镇,熟悉这个扶贫干部的人已经相当多,在当地的扶贫干部中很有名气,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小马书记”.当大伙都习惯这样称呼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像我们所依赖的阳光和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让人感到亲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红星村的老马书记,还是金榜村小马书记,都是我们最为可亲可敬的扶贫干部,他们立着是一种信念和精神,就算倒下也是一座时代的丰碑,在天地间闪光.

“这是我们的小马书记,组织派来的精英”,站在我眼前的小马书记名叫马小洪,身材高大壮实,脸部黝黑透红,乍一看,完全是一副山里汉子模样,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背地里有些心疼地告诉我:“小马书记刚来的时候可没有这么黑,是云贵高原上的紫外线太强,把他给晒黑了,”小马书记见我有点吃惊,告诉我:“这是每天上山下乡风雨阳光滋养的结果”.老妇人很有点像小马书记的母亲在一旁唠唠叨叨,可这样的唠叨很温暖人.

马小洪和其他乌蒙山地区驻村第一书记一样,必须在两年之内,带领村民实现全面脱贫.要脱贫,迫在眉睫就是增加收入和寻找增加收入门路.两年之内,要把贫困彻底消化掉,身上的担子有多重,面前的路有多长?脱掉皮鞋,穿上雨靴,撸起袖子,小马立即就转型成了市上派驻摩尼镇的第一位全职扶贫书记,一切从头开始.为了方便能随时到农户家中去开展工作,马小洪首先自己掏钱给自己配了一辆轻型摩托车作为自己的坐骑,“这个骑着方便快捷,特别适合金榜村的公路,加上我自己带来的那只伴随自己三年的挎包,便成了我这位第一书记的对外形象”,眼前的小马书记说着笑着.马小洪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起早贪黑,一人一车跑遍全村5个社的525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哪一家收入少、哪一家缺劳力、哪一家有病人,他心里都有数了,可他说:“自己还不能做到哪家牛要下崽,哪家猪要销售都心底有数,就还不算是一个彻底的金榜村人,可以这样说,我从来急就不打无准备之战”.

扶贫,关键字在一个“扶”字,弄不好,有的根本就扶不起,比如死皮赖脸地趴着就是趴着那种,别说扶,就是生拉硬拽,他也照样一动不动,说不定还要骂人,你又能把他怎样?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你拉我,我被动地走几步,可等到帮扶的人前脚跨出门,还是没有真正地扶起来,依旧在一边不断地自己穷.扶贫不是请客吃饭,要是没有主动性,再怎么拉拽也只是徒劳.为防止贫困户再次落入贫困的深渊,彻底根治摆脱贫困,马小洪觉得,必须突出强调扶根扶本的这一思路,扶在“刀刃”上,从源头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小马书记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除了那些贫困户,村子里其他已经富起来的村民其实也富不到哪儿去,顶多只能在村子的矮子充当高人,只不过,在相比之下,可能要稍微好一点.因此,除了贫困户,小马书记也争取多到不是贫困户家里走一走,看一看,不能只抱着那几个贫困户工作,他们毕竟只是少数,要让多数带动少数,争取多数人更加富裕,少数人步入多数人的行列.马小洪决心来个对症下药,他的目标已经不只在那些建档建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员上,而是面向全村人民,让已经比较富一些的村民也进一步富裕起来.

“产业是经济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但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产业,才能扶到根子上、点子上.作为众筹养牛在金榜村的发起者,马小洪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和自己的公信力,采取向村民和社会集资,将所得资金委托给金榜农庄作为养牛的专项资金,农庄做好相关台账和管理工作,肉牛销售获益按比例分红给出资人,打造出了第一个“四川化院-金榜农庄众筹扶贫养牛示范基地”.在落实众筹养模式过程中,马小洪主要抓住至少两个环节,一是核心人物,大胆把自己投入到运营中,利用更多朋友和亲戚对他的信任发展壮大;二是抓住技术板块,众筹的持续与否关键在是否有效益和回报,养牛项目必须通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赢利.一方面扩大了农庄的生产规模,帮助农庄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一举双得甚至三得吸引了村民发展的眼球,为规模发展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金榜农庄的肉牛已经达到了130多头.

用基金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是“小马模式”的配套措施,具体做法是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同时探索村集体收入.马小洪把向所在单位争取了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改变了以发放落实到贫困户手中的模式,在镇政府监督下以基金的形式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使用.根据前期调研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由村委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便于管理的原则,重点在金榜三社和五社确定信誉好、产品及服务可靠的农户,打造出几家“合作社养殖示范户”进行规模性生产.示范户所需的生产资料经费由基金垫付,同时由金榜生态农庄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既确保农户能掌握养殖技巧又确保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饲料喂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示范户养殖的产品由金榜农庄统一销售,所得收入除了归还基金垫付资金外全部由农户所得,贫困户再利用所得收益在金榜农庄的监管和指导下进行规模化养、种植,逐步解决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最终所有贫困户脱贫之后,该基金以“众筹养牛”的模式循环投入到金榜农庄,所得收益作为村委会的集体资金,用于村公共事业.

“如今的扶贫,谁都知道要发展产业,即使发展了产业,还是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马小洪认识到,“还必须要把产业逐步变成‘品牌’”,马小洪在大量的调研和市场比对后发现摩尼镇的“高山蔬菜”和松树熏制的腊肉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有着相当大的优点,采取稳生产促发展的方式,根据四川化工学院等高校食堂的实际需求,与金榜村生态农庄签订固定供应协议,落实配送时间、配送品种、产品质量要求等,通过订单式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模式,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由马小洪倡导在金榜四社建立的“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既保证了订单式产销模式的稳定性,又在市场上形成稳定的“摩尼高山蔬菜”品牌印象输出流.马小洪还利用其单位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优势,借鉴贵州遵义湄潭县农村淘宝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支持摩尼镇政府和金榜村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盘活核桃等易储存农产品,开发特色农业,推广优质农产品,打造品牌农业,提高产品销量,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搭建“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针对初高中放假学生、返乡青年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摩尼镇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题培训班,提高电商创业兴趣.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要始终把扶志摆在第一位,不是缺啥买啥,买一个电视机也许不如买一只书包,给一笔钱不如送一个人去入学,道理很简单,为什么还要坚持送东西拿钱,我反正是搞不懂.这样的做法,也因此遭到一些不是贫困对象的质疑和妒忌.”马小洪利用自身在教育部门独有优势,实施教育、文化扶贫,采取村校对接,农校融合,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培养人才,根据孩子们的智力、学业情况,马小洪通过努力说服其自身单位采取“3+2模式”、单独招生等形式打通贫困学子升学通道,帮助贫困学子申请学费减免、国家补助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使其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培养让其学到一技之长,学有所成.

采访过程中,在马小洪看来,自己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尽管大家都在夸奖他的众筹养牛模式,但是,真正最漂亮的一笔,并不是它,而是重点落在了教育上、智力扶贫上,教育扶贫也许暂时还看不出很大的效果,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贫困户、贫困人员的掉队落伍和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的提升不仅关系着扶贫攻坚的质量和硬度,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李学征:奉命出京扶贫攻坚

“巍巍乌蒙山哟连上了天,滔滔赤水河哟欢声一片,悠扬的山歌唱出幸福万年,一壶郎酒醉美人间……”国家开发银行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李学征钻进麻柳滩村的时候,这位山东大汉差点就掉泪了,李学征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吃过不少苦,但是比起这里的人来,那是不值一提,李学征也是吃过苦的人,容易把过去自己的和眼前的村民的作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里的村民们实在是太穷了.李学征在北京工作期间,时刻关注着贫困地区父老乡亲的遭遇和命运,常常节衣缩食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贫困学子、孤苦老人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扶持,到达麻柳滩村后,在与贫困群众广泛接触后,他的扶贫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个平常的日子,让我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村落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我被行里选派到四川省古蔺县麻柳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麻柳村,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我,一个开发银行的员工,通过扶贫这个厚重的关键词,深深地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党员,能够代表开发银行派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我的荣幸;能够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一点自己的足迹,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自己惟有沉下身,安下心,踏踏实实做好扶贫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扶贫,要抱有情怀.

扶贫,是一项有情怀的事业,没有情怀,很难做好扶贫.特别对于从北京直接下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一头是繁华大都市,一头是贫困小山村;一边是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办公环境,一边是电压不稳蚊子横冲直撞,这边刚坐完飞机,就要坐摩托车;这反差特别大.没有情怀,很难坚持下去.

采访李学征时,他给笔者讲述了扶贫工作中许多细小的情节.

去年9月,当我一路换乘飞机汽车,走盘山路到达古蔺县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方太远了,太偏了.次日,到麻柳滩村的山下,还要换乘越野车上山,再走过泥泞的小路,才能到达简陋的村活动室,这段路程虽然不长,但是让我对贫困的感受更加深刻.来之前,虽然对当地的情况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但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环境的反差,加上语言不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个时候支撑我的,只有情怀,想到能帮助很多贫困群众脱离贫困,就很有成就感,而且第一书记这个平台,也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在这个岗位上,既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也能更好的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扶贫,确实很艰苦,但也有乐趣,只要抱有情怀,乐在其中,才能体会到扶贫的价值和意义.

扶贫,要敢于担当.

扶贫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对于第一书记,当碰到问题、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好扶贫事业.

麻柳滩村地处乌蒙山区,是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由681户3536人,贫困户128户556人.全村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有耕地1960亩,林地6850亩.虽然山清水秀,但却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山对面说句话听得见,走过去要半天.由于条件艰苦,外面的姑娘又不愿嫁进来,导致村里光棍多.而且,村里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多,大量田土抛荒,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形成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问题.面对贫困状况,惟有克服所有这些困难,才能转换角色,融入这里;惟有敢于担当,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麻柳滩村没有一寸硬化水泥路,临村的水泥路到该村就成断头路,落后的道路设施给村民造成极大不便.村两委几次动意、几次搁置,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我到村后,村里再次将修路提上议程,既有现实需要,同时也有试探的意味.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我没有退缩,发扬开行人敢于担当的品质,迎难而上,经过多次汇报协调,行里支持道路建设资金225万,同时,动员群众筹资30万元.春节后,村里就开始环山道路的建设,经过2个月艰苦奋战,完成了环山路的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作为一个开行人,扶贫,就是要发挥敢于担当的精神,迎难而上,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才能做好扶贫.

扶贫,要怀有感情.

扶贫,既要怀着感情去开展工作;也要在工作中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扶贫要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打交道.村里的群众,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上地处山区,信息闭塞,思想观念上比较保守,很多工作开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特别是有些群众的思想很难做通,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却又实在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怀着感情,把群众当作亲人,耐心的去解释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能触动内心的情况,比如,我们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就碰到一个叫王芳的小朋友,竟然头枕着书包在路边睡着了,我们把她叫醒,跟她去家里看看,家里的房子外面墙壁开裂,里面破烂不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因为常年柴火烧饭,屋内被烟熏的漆黑,她家里只有她和父亲两个人,父亲50多岁,一直未婚,王芳是抱养的,家里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心酸,后来我们向他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动员他到聚居点建房,还给他评了低保.

像这样的情况还很多,真是处处催人泪下,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简单,孤寂,非常不容易.在走访贫困户李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被她家的情况所刺痛,李雪家有5个孩子,她的丈夫前年去世,李雪常年在外打工,患病的婆婆帮忙照顾孩子,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孩子才4岁,5个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贫穷不是孩子的错.但是贫穷却让孩子承受了很多,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我自己的孩子也只有3岁,我能深刻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谁愿意离开家乡,离开妻儿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呢?接触更多,感触就越多.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发觉自己来麻柳滩村后,感情变得比以前更丰富了,这感情,既有对当地村民艰难生活的感伤,也有对当地村民的感动和感激,感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感激他们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

刚到村子,几位老人就立即围上来:“小李啊,你来我们村,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帮我们把公路修通就行.路不通,我们的水果、牲畜根本就卖不出去.”一路颠簸进村的李学征,突然就被几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语感动了,毕竟它道出了全村人民的重托.以前,李学征曾经在报刊杂志上见到过“要致富,先修路”的提法,甚至他以前在北京国家开发银行工作的时候,曾经天真地从理论层面思考过中国的扶贫攻坚应该以交通作为牛鼻子,必须紧紧地抓住,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切身感受过路对一个地方来说真的有如此重要,如此迫切.一路走着,李学征这次亲身感受了“山对面说句话听得见,看起来一步就能跨过去的,走起来却要老半天”,交通不便状况导致的民房破旧,偏僻和贫困十分抢眼,李学征心里有些莫名其妙的酸楚,除此之外,还感觉肩上格外沉重.

“别看根本是群众迫切希望修通公路,但是实施过程却是非常的棘手,这样那样的具体事务非常多,而且非常缠人,消耗大把的精力”,李学征抬起头,继续告诉我,“窗外的这段公路,刚好硬化完毕,硬化之前,需要拓宽,这就要占到两个农户的一部分土地,在赔偿问题上,我们花了几个通宵才谈成,签字那天,也是一个不眠之夜.”李学征在克服了无数困难之后,先后为麻柳滩村完成公路硬化9公里,新修公路近20公里,并争取到各种交通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投入到项目中.扶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除了吃饭,任务就是扶贫攻坚,满脑子就只有它.

李学征对产业发展上提出要求:“最能体现川南乌蒙山区农村特色、最符合麻柳滩村自身实际、最符合麻柳滩村自身实际、最有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征求村委会意见后,特聘深圳四川中恒设计公司对新村进行规划设计,还注重把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融进去,将养殖和种植有机结合,做到既有短期发展又有长期布局.规划全村种植甜橙2000亩,桃子1000亩,茶叶1000亩,实现种植产业全村覆盖.

李学征在工作中逐渐地认识到,有主体性和反思力的农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更需要被唤醒,这个过程中,根本还是在教育,不管道路有多畅通,产业有多兴旺,只是外在的改变,到最终还是不能彻底摆脱贫困,真正的脱贫是要实现内心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于是,李学征抓住教育这个根本开始下功夫,从孩子教育抓起.村里共有两所小学,其中,麻柳小学有小学生100名,山顶还藏着一个千峰小学,只有不到50名学生,两所学校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教室破烂,学习用具简单,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李学征的努力争取下,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对教室被粉刷一新,并新添很大部分的学习用具,泸州的一所学校还专门把舞蹈、音乐、绘画等平时学生的稀缺课送了过去,国家开发银行送来了价值3万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专门安排了两所学校的7名教师到北京培训学习一个暑假.李学征说服村民,把两所学校合二为一,重新修建新学校,彻底改变教学条件,还多方引入新教师.在国家开发银行上挂锻炼的原古蔺县统计局局长张黎和第一书记李学征的互动协调努力下,以扶智建制为引领的国家“两后生”教育助学贷款资助项目试点工作最近顺利落户古蔺县.

李学征一点一滴付出真情,就像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医,针对贫困顽症,始终注重“把脉、对症、处方、预防、处治”每一环节,把一腔扶贫热血挥洒在乌蒙山地区的这片土地上.与家相隔千里,在妻子和女儿需要照顾的时候,却不能陪在她们身边,李学征感到愧疚,每次视频时候,女儿总是蹦蹦跳跳地陪着妈妈在一旁安慰李学征:“一定要好好工作,我们等您完成任务回来为您庆功.”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李学征共为麻柳滩村共争取到了各种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作为血液输入麻柳滩村的血管里,使村子逐步具备造血功能,而这其中,还有他向“娘家”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争取的捐赠资金就达225万元.

采访过程中,我从李学征的话语中隐隐地觉察到:一些贫困户仍然客观存在这样的认为,李学征他们这些人下来,就好比救苦救难的菩萨降临,客观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心里,这种欲壑难填依赖思想要彻底消除,可能要比消除贫困本身困难得多,如果贫困群体始终处于被动,裹足不前,恐怕在“断奶”之后,能不能真正摆脱困境仍然还是个问号.

罗剑秋:“痛点”变成

“幸福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进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脑袋里倏然闪现出这一句话,站在峰岩村“石李桃花”的山坡上,全村地貌尽收眼底,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成片李树、桃树郁郁葱葱,正在果园里劳作的村民和错落有致的岩石构成了一副生动的乡村画卷,当地村民感慨万千:“要想在石头缝里种出果树,村里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很难想象,如今长满果树的山坡,四年前却是长不出庄稼的荒山石岭,光秃秃的,最令当地老百姓佩服的就是国家“花血本”对村子这种石漠化环境的治理恢复.

在峰岩村流行这么一句话很鼓舞人心的话:“能够使石头上长出树开出花,难道还不能如期脱贫吗?”2015年7月,罗剑秋从县委机关选派到峰岩村任“第一书记”,来之前,他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可还是常常听到身边的一些人讲:“扶贫不是人干的活,累死累活还得不到赏识,”罗剑秋正是那种之难而进的人:“就算脱一层皮,掉几斤肉也无所谓”,作为最早一批被选派到贫困村的机关干部,罗剑秋工作的重点是摸清村情,搞明白村民发展难题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要实现峰岩村的脱贫奔康,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罗剑秋从实地了解到,峰岩村关在一个“山谷里”,闭关紧锁.整个村子地形呈“扁担”形,山多谷深、地势崎岖,基础设施薄弱,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网络难的“四难”问题,是峰岩村发展最迫切的需要.

他立即把解决“四难”摆上了议事日程.修通“致富路”.2013年底以前,峰岩村无硬化公路,仅有一条晴通雨不通的泥泞便道,“出行靠双腿,运输靠肩挑”的现实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2014年开始,特别是罗剑秋到村开做工作以来,峰岩村通过整合通村通畅、幸福美丽新村等项目,新建村组道路16.7公里,实现了7个村民小组通硬化公路;高标准整治组道4公里;安装公路安全护栏4363米.

解决饮水难.峰岩村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是它的真实写照,如何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这几年以来,峰岩村连续实施了农村人饮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新建水站一个,集中新安装管道10.3千米,目前,全村248户926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山泉水、水窖(池)水,甘冽的泉水滋润着山里人的日子.

啃掉用电难“硬骨头”.通过第一书记罗剑秋的努力,争取到农网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对该村老化的变压器、电杆电线全部更换,并且优化了电线布设.如今,夜晚的电灯在山间闪闪烁烁,恍如天上的街灯,远处近处的蛙声、鸣虫声此起彼伏,要是静在哪家院子里,又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啊.

通讯网络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峰岩村地理位置偏僻,2015年前仅有联通信号,通讯信号较差,盲区较多,且没有通宽带网络信号.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下半年,乡党委政府争取了县移动公司通讯工程和县电信公司网络工程项目,新建移动基站一个,重新架设电信线杆,建设电信网络,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解决峰岩村通讯难问题的同时,也结束了峰岩村无宽带网络的历史.

“咬咬”却在背后较量,罗剑秋再厉害又如何:“要是他能使刘矮子这些人致富起来,到时候我在手心里炒鸡蛋招待大伙.”隔墙有耳,举头三尺有神明,老天爷就是要让奇迹发生在“刘矮子”身上.现在,大伙都不敢再叫“刘矮子”了,而是叫他“牛人”,是的,谁也再不敢像过去那样小看他了,可在几年前,他却怎么也“牛”不起来.他叫刘江,是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六组的苗族村民,当地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江的老家峰岩村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苗族,周围除了山还是山.每次去乡里办事,得翻3座大山走20多公里的“鸡肠小道”.刘江家里一共4口人,母亲是民办教师,家庭条件稍好一点,但日子仍然十分艰难.2002年,考上了高中的刘江,面对家里的现状,一狠心,烧掉了录取通知书,外出打工.15岁的刘江到山西一家暖气片厂当挑沙工,或许是下力太早,打工后的刘江就再没长个子了,工友们开玩笑时都喊他“刘矮子”.刘江不在乎别人怎么称呼他,只想老老实实干活挣钱,让家里的日子好起来.可是,日子并没有越来越好.2014年,父亲因病去世.屋漏偏遇连夜雨,母亲干农活被毒蛇咬伤久治不愈,妻子也因为劳累过度,病倒在床.不到一年,家里又添了几万元的债.在外挣钱的刘江只能回家.守在家里,没了挣钱的门路,刘江又愁又急,差点跳进河里了结自己的生命.

精准扶贫给刘江吹来了春风、带来了希望.一天,村里新来的第一书记罗剑秋来到刘江家说:“刘江啊,你还年轻,要振作起来,国家对你这种精准扶贫对象,有许多优惠政策.你在牛场打过工,我们村又适合养牛,我觉得你可以喂几条牛,拿出苗家汉子的气魄来,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了!”罗书记的话,像给刘江打了一剂强心针.说干就干,通过驻村工作队协调,刘江攒足了6万元,第一批买了8条肉牛,办起个家庭养牛场,满怀信心地想在短时间内把债务还掉.可事与愿违,那8条买来时油光水滑的牛,三个月后就变得黄皮寡瘦的了,好几次,因为酒糟喂多了差点死掉.眼看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急得刘江只能去求助罗剑秋.“碰到点困难就退缩,哪像个条汉子?你不要着急,我这就给县里联系,把最好的兽医给你请来.”

几天后,来到刘江家的,居然是“中国十大杰出兽医”尹华江.尹老师手把手教刘江给牛看病打针,讲解怎样科学喂养.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江边干边学,渐渐地掌握了养牛技术,管理也跟上了.半年后,养牛场有了近两万块钱的利润.更令人高兴的是,母亲和妻子的身体也逐渐好起来了,妻子帮他管理牛场,母亲被聘到村幼儿园上课,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2016年初的一天,养牛场来了一群人,其中有个人对刘江说:“小伙子,挺能干的嘛,把牛喂得膘肥体壮的.”经介绍后刘江才得知和他说话的是省里的领导.省领导走时,特别给罗剑秋叮嘱:“这个年轻人有干劲,一定要大力支持,帮助他先富起来,并带动其他人一起富!”罗剑秋回答领导:“他是我的‘亲戚’呢.”罗剑秋攀穷亲戚的消息很快就在外面传开了,一些外村第一书记也学着这种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罗剑秋的帮助下,刘江联合村里另外5个养牛户,利用精准扶贫的产业周转金和产业扶持金,建起了一个标准化养牛场,成立了上峰养牛专业合作社,大家推举刘江当理事长.不到一年,合作社就有了20万的利润,几个合伙人一下子甩掉了贫困户帽子.现在,刘江家已经喂养了40多头牛,其中有几头母牛就快下牛崽子了.“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就我们少数几家脱贫了,我们要动员那些还没找到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这样既能让我们村养牛规模扩大形成产业,也能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经过动员,村里有20多户贫困户加入养牛合作社,在大家的合作努力下,20多户贫困户都赚了钱.刘江从人们口中的“刘矮子”变成了一个“牛人”!牛人逢人便讲:“罗书记是真正扶我一把的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罗剑秋回答他:“做好自己的老百姓,努力让自己尽快脱贫,不拖国家强大的后腿,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对一拔又一拔扶贫干部的报答;你们富起来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以前,我家10亩地全部是种玉米,因为石头多产量特别低,附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也不愿意种,很多都成了荒山.”正在果园里干活的村民熊飞回忆起当初的生活,连连摇头.“现在我把我的土地流转了来种李子树、红樁等,每年土地流转费用有一千多,我和老婆也在合作社干活,一年下来至少有五六万收入.比以前种庄稼好多了.”目前,峰岩村“石李桃花”占地1500亩,其中李子1300亩,桃子200亩.今年已经部分挂果投产,预计2018年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高品质桃李水果近200万斤左右,产值将达千万元左右.“带动了65户贫困户增收,平均每户流转、务工、分红达1.5万至1.8万元.”

罗剑秋被提名为首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候选人,他为全县党员干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带了个好头,荣誉后面,罗剑秋对家人其实也有丝丝的愧疚,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罗剑秋选择了大家,“国家发展,匹夫有责”.

罗剑秋和我边走边聊,在他看来,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就是要把“痛点”变成“幸福点”,才会让老百姓认可和肯定.否则,弄不好就搞成了事与愿违、劳民伤财的事情.

舒琳:精准扶贫路上的

“花木兰”

兴文县今年七一表彰会上的颁奖词是这样书写的:“一名80后的姑娘,因着一份责任和爱心,扎根基层,以一己之力协调整合资源改善村里基础设施,畅通道路实现村民交通便利;她是村民口中真抓实干的女书记,求真务实带领村民整合创新现代化产业,搭建加工业平台,助力村民脱贫致富”.舒琳原在兴文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工作,是单位里就是出了名的“女强人”,2015年7月20日,一纸任命将舒琳推上了新阳村“第一书记”的岗位.

共乐镇新阳村位于兴文县城西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0亩,林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778户2856人,其中精准扶贫户多达142户501人.不仅如此,全村还有饮水困难户75户588人、通行困难户57户324人、低保户9户27人、因病致贫户103户362人、因学致贫户2户7人、缺劳动力致贫户28户105人.村子的地貌属典型油砂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该村的发展.舒琳走进新阳村了解详情时,她才发现,简短的任职命令,却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让人备感压力.她何尚不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只要心里有老百姓,再苦也是乐意的,只要自己能让他们不再那么苦,也就是最大的欣慰了,驻进了村,她当面把话对村里的干部们讲:“既然新阳村选择了我,我就有责任把工作干好.”

现在很多地方的帮扶干部对贫困户,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不是买油就是买米,甚至有的地方还给贫困户买牛买鸡买羊,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倒懒不懒,政府不管”,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特别是一些“边缘户”,挤破脑袋想进到贫困的篮子里,整天萎靡不振,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他们并不理解扶贫干部的辛苦劳累,嘴里还掉出这样的顺口溜:“我不做你的红颜,不做你的知己,不做你的亲戚和爱人,我就只做你的贫困户,那样你就会经常来看我,给我吃的、穿的、住的,照顾我是你的责任,我还可以见到你的各级领导,你会时时刻刻惦记我,只要我不高兴,对他们说‘不满意’、‘不清楚’‘不知道’就会有人收拾你,我是你的贫困户.”面对贫困户这样“烂泥”态度,舒琳深深地知道:“扶贫必须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必须想办法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其实,这也是老百姓穷怕了的反作用力,只要是做干部的真心为他们,他们还是能够理解的,当然,不排除有少数“不听话”的,在任何一个地方,有几个“反对派”也是正常.

看着村里滞后的基础设施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舒琳眼眶湿润了:“没想到,到现在这个年代了,乡亲们还在过着这样的‘穷日子’,我一定要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让村里人尽快吃上水、通上路、致上富!”帮“困难户”甩“贫困帽子”,她风风火火地张罗,不辞劳苦,把整个精力都赔进去了;为“创业户”联系销路,她跑前跑后联系,绞尽脑汁;带全村群众常念“致富经”,她加班加点,不分刮风下雨……从城里的“坐班族”到村里的“第一书记”,通过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她实现了自己人生路上的“漂亮转身”,被父老乡亲们亲切称为“我们村的‘花木兰’”,无论在哪里工作,没有什么比口碑更重要的了.

无声的行动,是最响亮的回答.很快,一份新阳村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就出台了,围绕着村里无支柱产业、发展要素缺乏、村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三个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舒琳开始了她的“破障之旅”——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和财政奖补项目,对全村11公里的路面进行硬化,着力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新建蓄水池、水窖和山坪塘,开通万米高能节水灌溉管网,着力解决全村95%的人畜饮水难问题;狠抓电网改造工程和天然气铺管、危房改造工程,着力解决村民安居难问题.

“这位女书记,很务实!”乡亲们的干劲热情被成功激活,纷纷对这位干练利落的“第一书记”投来敬佩的目光.然而,舒琳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趁热打铁,接连展开一连串“攻坚行动”包括多次看望走访贫困户、老党员、低保户,和他们聊家常、谈政策,提振致富信心;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提升致富能力水平;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大力宣传扶贫攻坚精神,解放村民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她知道,村民们对脱贫攻坚其实是很具有依懒性的,尤其积极性很难调动,一旦调动起来了,就必须一鼓作气,否则可能前功尽弃,还会失去发展机遇.

“不解决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村民们就谈不上脱贫致富.”舒琳开始琢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她经常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时间多方奔波劳碌,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对县交通、财政等部门的汇报,争取项目,解决交通便利问题,同时多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饮水难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舒琳多日来坚持不懈的奔波努力下,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新修硬化公路5.2公里,现已规划金土地工程产业路3.5公里(年底实施),让村民出行一路“畅通无阻”;稳步推进村里水利工程项目,争取水窖30余口,解决饮水难问题;狠抓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工程,让贫困户实现安居乐业;整合各方资金,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的基础建设.“前些年村上几乎一成不变,新书记一来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让我们很感动,这样的好书记难得!”

为帮助全村尽快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一方面,舒琳与村两委商议,提出“立体生态养殖”思路,引导农户在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花生、大头菜、豌豆等附属产业,大力发展立体养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种养殖产业链,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针对全村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窄、销售低的现实情况,舒琳思考着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开展电商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女书记舒琳在扶贫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她不仅为全村的经济建设支招献策,更和不少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认下了不少“穷亲戚”.“要是没有舒阿姨,妹妹们哪能顺顺利利上学呀!”说起本村的“第一书记”,新阳村11组的曾晓蓉充满着感恩.在舒琳的帮助下,她和三个妹妹顺顺利地背起了心爱的书包,走进了课堂.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夺人眼球的政绩,却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动人的歌,舒琳这位新阳村的“第一书记”,用平凡的举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对于脱贫攻坚,舒琳最大的感悟是:春种秋收,我们要懂得.更要让老百姓明白,地要种,但如果只能靠单纯的种地,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富起来,甚至长时间也不能摆脱困境,还必须有产业,但又不是什么产业都抓来发展.发展产业既要村民答应,更要有科学的规划,必须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绝对不能把产业搞成扶贫攻坚中的败笔,到时候,人走了,产业也没有起来.

胡凌鸣:愿为三斗米折腰

“娃儿,你又回来了,真好!”春节的假期刚过,80岁的罗奶奶一大早看到回到村子开展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胡凌鸣时,拉着他的手絮叨着家常,显得格外亲切.罗奶奶的高兴发自心底,也代表了全村人的心情,正是这位从泸州市直机关工委的科级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从城市孩子变为农村娃儿的驻村“第一书记”,让村民在2016年获得了分红133万元的“大红包”,“今年春节,与以往不同.”人逢喜事精神爽,三社村民罗老三兴高采烈地说,“原来的春节,喜庆之余人们总有一种对来年未知的不踏实感.自从胡书记来到村子,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今年过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心底发出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回想起刚到村里时的情景,胡凌鸣依然历历在目.市里要选派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胡凌鸣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周围有人在这样说,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千头万绪、扶贫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那么兴奋?胡书记书记微微地笑着没说什么,他心里想:这正是我要的舞台,看我的!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一直是我的向往,古叙贫困县将是我的第一站扶贫攻坚征途.夜晚的灯光下,年轻又基本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三斗米村第一书记胡凌鸣摊开笔记本这样写道:“扶贫虽然没有硝烟,但我这次要去的三斗米村,是省级贫困村、空壳村、既无企业,又无集体经济,要致富,得要做好流汗、流泪、甚至还要有流血的准备,相信有各级强大的组织保证,有领导的信任,我一定会在‘娘家’市直机关工委的强大支持下,打好主动仗,出色完成这次扶贫出征的,如不得胜,绝不收兵.”

行走在三斗米村这片土地上,胡凌鸣常常陷入很深的思考:“这辈子自己还没有见过这样穷的地方,废渣连天,庄稼难种,都说士之节气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我胡凌鸣可是已经在组织面前立下了军令状的,甘愿为这三斗米折腰.”昔日后山铁厂炼钢铁时烟熏火燎和挖煤矿时污水横流的村子,远眺近看,方圆几里地,被重重废弃铁渣和煤荒包围,几乎见不到一抹绿色,成了远近都不多见的一片绝地.三斗米,顾名思义,一年产不出三斗米.一个有着几千名村民的村子,山高路陡,仅靠这三斗米肯定不能填饱肚子,可是又没有别的门路,天不绝人,地却是绝地,要想脱贫谈何容易?面对着几乎一无所知的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从不服输的胡凌鸣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到工作中,他一点一点的克服着困难.“对于第一书记这个上面派来的干部,村民、村干部既充满期待、又满怀‘戒心’,既期待第一书记能切实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水平,又担忧第一书记空有名头、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第一书记工作不过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到村后,胡凌鸣先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那里走起,想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等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但是,他却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一上来就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但胡凌鸣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作风点燃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并且尽快赢得村两委的信任,带给了村民“发展的希望”.

“与其让村民各自找出路,不如大家合伙干,扶贫不能是简单的注资,更重要的是要为发展注入活力,没有活力只会变成一潭死水”,胡凌鸣反复思考,逐步形成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思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胡凌鸣带着镇村干部横向联系叙永、合江等地的四海集团等多家农业产业公司,依托三斗米村生态种养殖业资源优势,指导成立叙永县后山富邦生态养殖公司、富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市直机关工委和县民政局各支持3万元的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扶持贫困户参与入股专合社,并通过全村集体入股、群众筹资、土地入股等形式,筹集资金300余万元.

动员村民入股之初,一些村民并不理解,说胡凌鸣是在哗众取宠.胡凌鸣知道很多事情在老百姓那里是有口难辨,那就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加以落实.他和村干部一道背上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上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口气利用二十多天,顶着酷暑,汗流浃背,走访了200多个农户.终于,三社的李老四交来了第一笔股金3万元.2015年,除夕那天,16.2万元土地流转金全部发放到村民手中,从质疑到肯定,村民对这个“说一不二”的书记,从此增加了认可度.

李慎富笑嘻嘻地:“现在自己一天最低的工资是八十元,最高可能挣到一百四五十元,一个月就得了三四千元.”富邦合作社主要联合当地的土鸡蛋、青山岩米、龙凤酱油,原生态、猪、牛、羊肉等一些叫得响的土特产共同打造三斗米牌特色农产品,并在省工商总局注册了“三斗米”商标,其中的乌蒙贡米这个米米质就比较好,通过自然孕育过后,也是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剂;而土鸡蛋主要是老百姓自己养的鸡产的鸡蛋,是最纯正的绿色食品.

翻开胡凌鸣办公桌上的日历,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卖鸡蛋135斤”、“卖鸡蛋50箱”的记录.胡凌鸣不但带着村民跑成都、下重庆搞销售,还会利用各种场合、线上线下等各种手段推介、推销村里鸡蛋.“要说扶贫也不是仅仅抱着几个对象不哭,而是要着眼未来,着眼发展,走出去请进来,让更多有识之士和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如果只靠自己节衣缩食,即使把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在扶贫上,甚至让别的工作因为没有钱而滞后,必然会导致畸形出现,得不赏识,在扶贫中更要注重协调发展!”在2016年度,给村民分红金额达133万余元.

不但贫困户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而且其他村民也得到相应的实惠,正在阔步迈向小康路,村支书笑呵呵地:“我们当地农户受益超过一千户,每户现在平均增收一千五百元左右了.”鉴于胡凌鸣在扶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并获得了上级组织多次表彰,并且他的“农民变股东助力脱贫模式”也在许多地方进行推广.

在他的驻村办公室进行采访的时候,室外温度仅为零下2、3度,空气又十分潮湿,真是冷得让人受不了,我已经全身在发颤,忍不住问了一句:“冷不冷?”他微微一笑说:“习惯了”,城里暖暖的“窝”他不呆,偏要长时间地呆在这里,责任也好,使命也罢,呆着,呆着,就习惯了,应该是真的习惯了,显然他没有我对这里的寒冷那么敏感.眼前的“富二代”年轻人胡凌鸣,我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

采访过程中,胡凌鸣书记告诉我:扶贫的根本还是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让他们充分理解扶贫的目的和意义,既要感恩顶层殚精竭虑的苦心,更要感恩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基层干部夜以继日,苦力帮扶的内在实质,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而不是为这事整天苦恼和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抱怨和感觉自己被逼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近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特别是在减贫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下降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顶层、基层和对象们三方的努力汇集成磅礴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规定期限内“真脱贫,脱真贫”!

结语:撼天动地在路上

在乌蒙山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非常励志的口头禅:“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扶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到底有多苦,有多累,如果没有切身去感受,也许真的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驻村“第一书记”们正在谱写着撼天动地的精准扶贫壮歌,让生命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闪光,他们的誓言掷地有声:“我们绝不会拖全国奔小康的后腿,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一个老乡继续掉队”.扶贫是个非常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贫困户从形到神,从外到里都需要重塑和构建,第一书记们长年累月扎根在基层,扎根在贫困户中间,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付出和牺牲,而他们和广大基层干部一道,分分秒秒都是以跑步行进的,一切为了国家强盛起来,为了把美丽中国建设起来.

采访过程中,李学征告诉我:“这几天正在外面为当地产品跑销路,必须为大山里的产品杀出一条‘血路’,为农民真正解决后顾之忧,为发展起来的产业拿到‘绿卡’.”而胡凌鸣则在自己的微信圈里发出远在俄罗斯边境佳木斯与当地企业签约向三斗米村的企业供应产品的消息,一路马不停蹄,昼夜不息,他在微信里和我聊道:“这两年,飞机、火车就是最好的床铺,为了一方老百姓的富裕和幸福,为了贫穷偏僻乡村的振兴,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乌蒙山浩瀚的“穷海”里,700余万老区的贫困儿女正在我所书写到的和没有书写到的这些“灵魂人物”的带动搀扶下,一路艰难一路歌,奋勇拼搏,行进在爬坡上坎的关键时刻.相信经过一翻刻骨铭心的努力之后,必定会越过高山,呈现一派浩荡春色!

(长篇报告文学《攻坚,在路上》选载)

作家简介:

刘光富,中国国土资源作协驻会作家;2013年以来,创扶贫题材作品四部,电影剧本《乌蒙磅礴》、散文集《我的土地我的村》及续集《夹缝里的行走》、长篇报告文学《攻坚,在路上》.

责任编辑/廖全国

攻坚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总结:本文是关于在路上和攻坚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攻坚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攻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