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理论研究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国内外融合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进展相关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论研究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9

《国内外融合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进展》

本文是理论研究论文范文集跟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和图书馆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王 丹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北京 100086)

摘 要:“融合图书馆”是近年来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界开始探索的新模式与新形态,被认为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探讨了融合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概念变迁,分析了图书馆的空间融合、组织融合、技术融合和数据融合等模式,介绍了图书馆的空间重构、借阅微平台、信用服务和智慧服务等典型实践案例.研究认为,融合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持续拓展“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在数据挖掘方面有更大发展空间、逐步融入大众智慧创新等趋势.

关键词:融合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8031

Progress on Blended Library´s Theory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The blended library is a new model and new form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has been explored in recent years and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rend of librar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blended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blended model including library space, organizations, technology and data. Then,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typical practical cases, such as space reconstruction, micro borrowing-reading platform, credit service and intelligent service. 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trends of blended library.

Key words blended library; art library; Internet + library; blended innovation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理念、技术、模式的发展,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并不断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内外部资源进行融合与重构,掀起了一场再造和升级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机构的图书馆,已逐渐从大规模、集成式的数字图书馆逐渐向以泛在网络环境、知识环境为特点的后数字图书馆转型[1],并被赋予和希冀更为丰富的功能含义.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分会场之一的主题则为“未来图书馆的新形态与新功能”,体现了图情学界更多倾向于认为变革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在社会变革下的图书馆面临着明显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2].

  “融合图书馆”(Blended Library)正是近年来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界开始探索的新模式与新形态,并被认为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 [3].“融合图书馆”早期出现源于欧美一些图书馆空间和服务重塑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理念的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于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内学界自2010年前后开始关注融合视角下图书馆的发展,并对 “融合图书馆”这一新形态与新趋势研究做出新的推进,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对这一领域的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的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拟对国内外融合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述,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图书馆发展的整体理论模型,以帮助后续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全面了解已有成果,促进融合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2 融合图书馆的研究概况

  根据对相关研究的前期了解,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数据库进行文献查寻: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erald、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Taylor &

Francis、The ACM Digital Library及IEEE.为了使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更聚焦,本研究所使用的英文检索提问为“主题词等于 blended AND library”.中文为“主题词 等于 融合AND图书馆”.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时间为2017年9月28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文献及重复项,并根据研究主题的相关程度、研究问题的代表性,最终筛选出最相关的英文文献共39篇,中文文献共26篇.本研究主要基于所检出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述评.

“融合图书馆”的理念发源于国外高等院校学术图书馆界.2004年,美国费城大学的图书馆员Bell和宾州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员Shank发现,“无处不在的课件系统、教科书出版商、个性化订阅数据库、亚马逊和谷歌图书搜索等外部势力严重冲击着高等教育中图书馆的作用”,因此他们提出了“融合图书馆”及“融合图书馆员”这两个概念,并认为学术图书馆应重塑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除了加强图书馆在教学中的适应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还应将新技术与图书馆现有资源融合到一起,为师生提供更具特色和便捷的服务[4];2007年,Bell和Shank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基于特定设计思路将多媒体、多工具融合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使用户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学习体验.自此,“融合图书馆”的实践发展进一步加速,理论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5].如200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图书馆员Sinclair则提出,大学图书馆除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传统的学习空间和信息服务以外,还应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聚集地”[6];2011年,伊朗扎伊尔德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研究系学者Asadi和Jamali对融合图书馆使用多媒体模式支持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掌握和保持记忆地理知识有着正向作用[7];2012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学者R?覿dle等讨论了在融合图书馆中诸如空中手势、多点触摸等交互式阅读对用户的感官和理解的重要价值,并认为信息可视化、信息检索和人机交互是未来融合图书馆发展的挑战方面[8].

在国内,近年来涌现了许多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图书馆实践与理论研究.尽管一些研究并未使用“融合图书馆”这一术语,但是本质上仍然体现了数字世界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与联结.如陈群[9]探讨了“互联网+图书馆”的融合发展路径,认为应从思维方式、组织结构、空间功能、服务模式等方面对图书馆进行改造、转型和升级,以实现图书馆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张晓桦[10]认为,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路径可借鉴创客空间,从认知层面、规划层面、实践层面进一步切入;2016年,王世伟[3]则比较明确延续使用“融合图书馆”这一术语并对之进一步探讨,他在阐述当代融合图书馆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融合图书馆的五大特征,并认为融合图书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环境下的创新性探索,其引领未来智慧图书馆的高级形态;李立睿和邓仲华[11]具体阐释了融合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数据资源的互联融合、多类型图书馆的协同等关键问题.

总体而言,融合图书馆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对图书馆的空间和信息资源配置、用户服务方式升级或转型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下文将对融合图书馆的概念变迁、融合模式与未来趋势进行梳理与探讨.

3 融合图书馆的概念变迁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前期研究者们对融合图书馆的认识和概念界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较为匹配.

第一阶段:传统图书馆与多媒体工具、网络技术的融合.初期的融合图书馆界定较为简单,研究者们认为融合图书馆是为了迎合馆内物理空间拓展、用户教学体验增强等目的而融合多媒体工具、网络技术的图书馆新形态.如Bell和 Shank认为,融合图书馆不再是基于不断增长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上教材、亚马逊、谷歌及其他商业竞争服务的校园信息中心,而是聚焦于图书馆外部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除了提供电子版和纸质版的书籍、文章和预备读物,还提供新的多媒体流媒体视频、播客、数字图像、三维动画和演示等——以使学生增强学习体验.Bell和 Shank还提出了“融合图书馆员”这一概念,认为融合图书馆员应在这种融合图书馆中为用户提供指导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体与在线工具,还应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环境中与学生、院系教师、行政职员以及其他信息及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建立新的协同关系,以尽可能提供满足师生需求的信息及工具[5].

第二阶段:“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全面升级与技术融合.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图书馆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进行对接融合,优化图书馆基本要素、重组业务流程、重构服务模式,形成以创新转型为主要模式的图书馆新业态.如李立睿和邓仲华[11]认为,融合图书馆是依托“互联网+”及其相关新型信息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图书馆提供大数据资源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情景化知识服务的新形态.通过对图书馆服务所涉及到的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智慧互联,以此实现服务内容更加个性化、服务层次更加多样化、服务方式更加便捷化.

第三阶段:以数据驱动和用户驱动为主要特征,多类型信息服务实体业务范围与功能的融合与重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行业内部的技术与模式变革,还应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能力,整合和超越个体机构的力量,融合互联诸如书店[12]、出版社[13]、创客空间[14]、场景策展[15]、维基百科[16]等相关机构,构建成智慧服务共同体的“大图书馆”环境[17].

本研究认为,在当前融合图书馆介于第二阶段的充分发展与第三阶段的摸索试验之间.一方面,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通过融合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吸纳信息技术、多媒体工具的服务模式,将空间资源、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推向智能化、个性化和情境化的方向;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与其他多元信息服务主体进行交互,利用数据共享规则、自动化学习机制、网络交互框架等对数字化馆藏资源、机构知识库、用户服务系统进行多维度的资源融合、重组与优化,试图构建一个用户知识构建与激发创新的智慧信息环境.

4 融合图书馆的融合模式研究

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智慧互联的高级形态,其具有融合化、互联化、泛在化、可视化、智慧化等特征[3,9],而其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多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存在形态以及实施效果.本研究对融合图书馆的多重融合模式进行梳理,并发现这些融合模式不仅是图书馆在各业务环节中优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当前图书馆在新型信息时代服务创新的源泉.

4.1

空间融合

当代融合图书馆为了更好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首先从空间实体方面开展融合模式,力求其空间具有可适应、可调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空间功能的复合型和互动性.基于此,图书馆的空间功能逐渐从提供传统的以储藏和借阅为主,转变为以满足用户学习、检索、交互、展示、体验、休闲等,空间的融合性、复合性和包容性特征日益显著[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空间融合和场景拓展不仅体现于图书馆实体空间,还被应用于移动图书馆等图书馆虚拟空间.也就是说,移动情境、社交情境以及时空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移动图书馆等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发展和演进,或实现图书馆线上线下业务情境的有机融合.

4.2

组织融合

在泛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组织融合也被提上日程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图书馆多部门并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较好的满足用户瞬息万变的需求,新时代的图书馆管理应立足开放、共享、共赢的融合思维与导向,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打通图书馆各业务环节、各职能组织部门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创新管理平台共享数据、优势互补,推动图书馆组织内部联盟、组织外部联盟及跨界联盟,逐渐形成开放合作、各层级组织融合的信息服务生态链[9].一个较为可行的模式为“矩阵式”组织融合,指横纵两套系统交叉而形成的复合组织结构融合,纵向是图书馆各职能部门,横向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与外界组成的项目系统.“矩阵式”组织融合灵活性高、效率明显,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要求,并有效提高图书馆的反应能力.具体而言,这种组织结构将职能部门充分互联,既讲究分工又重视合作,职能部门除了负责纵向的日常工作流程,还要注重与组织外部的横向融合与合作.这种横向合作通常是指图书馆为了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临时或长期组建的外联项目小组.该矩阵式组织融合打破了图书馆部门和人员间的壁垒,加强了内外部的沟通与协作,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应急防范能力和跨界服务水平[9].

4.3

技术融合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融合多维度、多层次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新形态.其一,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的人机交互.技术融合不仅使用户能通过图书馆设备开展人机间无缝切换,而且图书馆还可通过人机感知追踪用户、检测用户形体动作等,并针对用户小数据进行高效地、不间断地采集、组织、分析和融合,精确感知用户需求模式、行为习惯、社会关系、反馈过程等一系列的数据集成描述,进而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和效率;其二,实现了图书馆的多元组合,包括用户在注册后团队成员范围的自由组合、分布组群搜索的自由组合、文献载体选取拖移的自由组合、实体文献与虚拟操作键的自由组合,等等.技术融合使图书馆的互动化、协作化、个性化更加迅速,为图书馆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转型契机和增长极 [3].

4.4

数据融合

  作为信息时代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承载着包括文献资源、网络数据、政府信息、读者个体特征等多维度海量数据.而由于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模式逐渐从以提供文献资源为中心向以帮助用户决策为中心转移,所以图书馆的数据融合需求与驱动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数据融合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图书馆实现数据资源从采集、组织、分类、描述、存储、交换和检索等流程标准统一化,组织内部确保不同系统的兼容性与互操作;其二,图书馆联盟实现数据管理的“统一采集、统一整合、统一发布、统一共享、统一检索和统一认证”,保证联盟组织间的数据共享与深度融合;其三,在组织内外部数据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方式、传输控制、数据挖掘和资源使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总体而言,数据融合是在强化组织内外部数据分析、数据聚类、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为提升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发现和图书馆智能化服务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模式,其推动了数据资源知识发现与服务推送过程安全、高效和互联 [19].

4.5

融合图书馆的理论模型构建

在梳理融合图书馆多元融合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构建融合图书馆发展的整体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试图将现有的功能、模式加以整合和延伸,并可以此为基础架构来展现融合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图书馆线上和线下的空间融合是当前阶段融合图书馆发展中较为常见的形态,图书馆通过虚拟空间拓展和多种情境体验使用户在传统有限空间的图书馆中获取到前所未有的多媒体信息和服务感知.图书馆基于组织内外部的融合进行基础优势互补和特定业务联盟,这是未来融合图书馆的探索方向之一,尤其是组织间跨界联盟及协作,为图书馆传统功能创新和用户需求深度满足提供了新时代的契机.泛在信息技术环境给图书馆的技术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通过人机交互、多元互联等新兴技术分析用户偏好和需求,提供更加完善、匹配的服务,这是融合图书馆充分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条件.基于数据挖掘与协同共享的数据融合是融合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保障,图书馆内外部协作过程中应在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对特定业务或用户的需求实现数据供给的个性,使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空间融合、组织融合、技术融合和数据融合这几类融合模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空间融合为组织、技术和数据融合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环境场所,组织融合为空间、技术和数据融合创造了运行条件,技术融合为空间、组织和数据融合创造了工具平台,而数据融合为空间、组织和技术融合提供了基本素材.这些模式共同作用,反映了融合图书馆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

5 融合图书馆的实践领域

在实践层面,融合图书馆的“泛在”“互联”等理念特征不断渗入和引导着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融合、多维度的数据融合等不断拓展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涌现了诸如图书馆空间重构、图书借阅“微”平台、图书馆信用服务、图书馆智慧服务等多家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实践.

5.1

图书馆空间重构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图书馆信息空间重构成为实践发展的焦点之一.许多图书馆致力于拓展实体空间的场所价值和虚拟空间的属性功能,在改良传统的借阅空间、学习思考空间、科研设施贡献空间等基础上,开辟了诸如创客空间、多义性空间等.如以创客空间为例,2013年,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作为我国首个公认的图书馆创客空间,其设置了阅读空间、IC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等五大区域,使空间同时具备阅读、休闲、教学、互动及开发创造等多元功能 [20].随后,长沙图书馆、成都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广州越秀区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引入了创客空间.

比较典型的图书馆多义性空间为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业绩展室”.从空间定位来看,其为图书馆与展览馆的融合,即除了具备阅览、自习等图书馆基本空间功能以外,还力求展览空间的系统性与灵活性、公众参观的便捷性和可选择性;从空间结构来看,馆内二、三层空间均被进行“重构”,即利用二层展厅有限的面积构建梗概式的浓缩展示区,在三层展厅墙面上进行完整的图文展示,并对建筑结构进行适当改造以使其具备影像展示、文化交流、学术讨论等多种功能 [1].

5.2

图书借阅微平台

2015年5月,上海图书馆入驻支付宝“城市服务”栏目,通过支付宝为用户提供书目查询、已借图书查询、图书续借、讲座信息等功能,致力于打造市民的“掌上图书馆”.另外,上海图书馆还将适合手机阅读的电子书推送到支付宝“城市服务微站”以及微信服务号,开辟了市民数字阅读的微阅读平台.这些图书馆借阅微平台上线后,用户数量不断攀增,取得了较大的社会认可[21].上述“互联网+”与“图书馆+”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将图书馆的优质服务推送到用户触手可及的范围,是融合图书馆的典型创新服务实践之一.

5.3

图书馆信用服务

近年来,借助第三方信用管理平台的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模式逐渐推广.上海图书馆于2014年10月与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并于2015年12月联手蚂蚁金服旗下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推广实施免押金信用阅读服务[22].2017年4月,杭州图书馆和芝麻信用联手打造的信用图书馆正式上线,其口号为“免押金、免、线上借、送上门”,将用户信用替代读者证,进一步打开了图书馆的围墙[23].2017年8月和12月,合肥图书馆、潍坊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图书馆信用服务.本研究认为,图书馆信用服务不仅是征信体系、网络技术和图书馆传统服务的融合体现,也是知识和信用的融合体现.

5.4

图书馆智慧服务

  图书馆智慧服务是融合图书馆较高级的用户服务方式,也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致力发展的课题之一.2013 年,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便立项了科技创新项目——“图书馆智慧平台的研究与示范”,旨在研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视化等技术融合于图书馆传统服务中的实现模式,并成为我国首个“智慧图书馆”.自项目成立以来,该馆相继推出了智能腕带、智慧墙、智能书架、智慧坐席、智能机器人和移动APP等多种智慧服务项目,使用户能够与图书馆的资源、馆员充分互动、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全透明、服务全可知、用户全开放等创新功能[24].

除了图书馆总馆的智慧服务实践外,一些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等也积极开展图书馆智慧服务.2016年4月,陕西省首家社区智慧图书馆——西安图书馆仁厚社区分馆正式落成,该馆藏书6000余册,实时监控、自动化管理,并配设有电子借阅系统,用户可实现自助借还[25].

6 融合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对融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进展的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融合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1)融合图书馆将持续拓展“用户至上”的理念.尽管各融合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功能并不一致,诸如引入人脸识别、信用互联等便于用户准入的服务,智能腕带、VR眼镜、智能坐席等基于现实技术的场景服务,以及智能APP、阅读微平台等图书馆实体外部的数字化服务.但是无一例外,这些融合图书馆的发展是依托多种现代技术以实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理念的体现,均以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和使用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难看出,未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持续发展而发展的融合图书馆还将在用户服务创新领域进一步突破.

(2)融合图书馆将进一步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当前图书馆的“线上+线下”融合主要体现为传统线下服务的“上线化”,即将馆内数据资源聚合、重组及重新关联,通过网络技术将不同类型、空间和时间的数据资源序化和融合,利用虚拟图书馆、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系统开展数据资源或基础业务提供服务.本研究认为,未来融合图书馆还将着重探索和发展“线上+线下”共同作用、互为补充的融合服务,如将线上优势和线下功能充分结合来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用户阅读疗愈服务,即如何整合和挖掘用户的个体特征、心理状态、多元需求等非线上信息以及其网络行为等线上数据,并探索通过线上信息推送和线下阅读交流活动进行科学疗愈服务.这是未来融合图书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体现了图书馆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价值.

(3)融合图书馆将在大规模数据互联、数据挖掘等领域有更大发展空间.未来,融合图书馆还需重新审视其在社会服务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系统节点间的关系,打通相关领域节点之间的数据通道,构建多领域大规模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融体系;除此以外,其还应进一步探索对可获取的海量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加工重组技术,基于分析所得的用户兴趣与偏好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从而构筑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服务的重要竞争力.这是对可用的社会资源及内部资源持续做加法的关键技术,也是未来融合图书馆的核心创新驱动力.

(4)融合图书馆的发展将融入大众智慧创新.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融合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融合大众参与和大众创新.由于图书馆面向的是广大用户群体的多元需求,而最了解用户心理和用户需求的是用户本身.所以,有必要在未来吸引更多用户融入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来,探索诸如大众参与式、兴趣式、合作式或互动式等多种有效图书馆用户融入建设模式,设计提供图书馆大众用户创新的网络社区、实体通道等平台和多重保障机制.本研究认为,大众智慧创新是融合图书馆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图书馆良性信息生态圈塑造的重要保障.

7 结语

融合是当代图书馆在互联网大潮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融合图书馆则是图书馆在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创新变革的新形态.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图书馆还应继续立足其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社会角色,以融合图书馆这一创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与重构图书馆的信息和服务供给模式,改善图书馆的知识空间与信息空间质量,争取为用户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5-10.

[2] 周亚,孙健,刘敏.未来图书馆的新形态与新功能——2016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基础理论分会场综述[J].图书馆,2017(1):1-8.

[3] 王世伟.融合图书馆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6(1):54-61.

[4] Bell S J,Shank J.The blended librarian: A blueprint for redefin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ole of academic librarian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4,65(7):372-375.

[5] Bell S J,Shank J.Academic Librarianship by Design:A Blended Librarian´s Guide to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M].Chicago:ALA,2007:1-10.

[6] Sinclair B.The blended librarian in the learning commons:New skills for the blended librar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9,70(9):504-507,516.

[7] Asadi S,Jamali H R.Blended library and multimedia model in geography teach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Entertainment and E-Management.IEEE,2011:337-339.

[8] R?覿dle R,Heilig M,Reiterer H.Interactive Reading:Serendip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Blended Library[C].IFIP.TC 13,2011:24-26.

[9] 陈群.“互联网+图书馆”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10-16.

[10] 张晓桦.创客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路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47-51.

[11] 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6):33-37.

[12] 安艳梅,周杰华.“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2):97-102.

[13] 康存辉,操菊华.出版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2):35-37.

[14] 刘芳.融合与创新——公共图书馆众创空间的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5):123-126.

[15] 王红,张玉斌.场景策展: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常态[J].新世纪图书馆,2017(6):26-28.

[16] 邓元宏.维基百科与图书馆的合作与融合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2):111-115.

[17] 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 :35-49.

[18] 王福,聂兰渤,郝喜凤.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畅融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2):77-83.

[19] 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重构与融合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8):10-13.

[20]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简介[EB/OL].[2017-09-18].http://www.library.sh.cn/fwzn/jianjie.htm.

[21] 人民网.上海图书馆推互联网+服务 可在微信等平台查询[EB/OL].[2017-09-18].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527

/c172318-27063065.html.

[22] 上海市政府网.上海图书馆联手蚂蚁金服,芝麻信用超650分可免押金办读者证[EB/OL].[2017-09-18].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083487.html.

[23] 杭州图书馆.指南[EB/OL].[2017-09-18].http://www.hzlib.net/dzfwbzzn.htm.

[24] 盐田区图书馆.智慧服务[EB/OL].[2017-09-18].http://ytlib.yantian.org.cn/page/intelligenceService.html?locale等于zh_CN.

[25] 国家数字文化网.陕西积极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EB/OL].[2017-09-18].http://www.ndcnc.gov.cn/tushuguan/zixun/201708

/t20170823_1353564.htm.

作者简介:(1983-),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

理论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理论研究专业范文可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和图书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