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学生创新方面论文范文集 和一导向、三平台、三保障的大学生创业培养长效机制和实践类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创新范文 类别:期末论文 2024-02-26

《一导向、三平台、三保障的大学生创业培养长效机制和实践》

本文是关于大学生创新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长效机制和创业和导向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本文将以课程为导向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到以学生创业就业为导向的观念上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创业就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团队实施产学研用联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系列平台,开拓多种培养途径和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形成了有独自特色的规范化的教育形式、常态化的保障体系、集群化的就业基地,成功构建了“一导向、三平台、三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培养平台建设机制保障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Long-term Mechan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f CollegeStudents by "One Guiding, Three Platforms, Three Safe原guards" Mode // Li Hua´nan,Hu Huafeng,Tong Zouxiu,ZhaoHaijun,Bai Jin,Du Yongho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ocial demand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our concept is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oriented education tothe education orient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trai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our team has implemented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applicationlinkage, built a series of platforms and developed a varietyof training ways and methods. On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the normalized education form with own characteristics,the normalized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clustering employmentbase he been form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system and a long-term mechani, based on"one guiding, three platforms, three safeguards" mode, he beenbuilt succesully, for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ltivationof college students;platform construction;mechani guarantee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是从科研起步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实体,其成长史是一部伴随创新、创业的发展史.近30 年来,从一个蕴育创新火花的科研课题组,经历了无数困难、坎坷和奋斗,先后建立了超声研究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海扶公司、学院等平台.至今已在聚集超声治疗技术领域蜚声全球,研发出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超声治疗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迄今已出口英、德、意、日等23 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超声微无创治疗的新领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进而将创新创业的基因置根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把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并致力于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途径,构建了在医工跨学科领域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肯定.

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掀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篇章.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学校以课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桎梏着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多渠道地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强化其运行保障体系,使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文在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引领下,为了构建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我们在转变培养理念、开拓培养途径、强化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

1 实现人才培养导向的转变:转变以课程导向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创业就业为导向的育人观

1.1 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定期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我们于2012 年开展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微无创医学方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2015 年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全部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组织调查组对20 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直接调查走访.

1.2 及时根据社会反馈的需求信息,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与方式

及时反馈毕业生的工作信息,为学院调整培养计划及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依据;学院吸收用人单位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与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定期邀请国内教育专家参与修改专业培养方案.

1.3 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发展,学院为其搭建平台、教师予以指导

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大学生活,加强其责任感,锻炼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担当意识.一是自我组织: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题,自主组成团队;二是自主发展:从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到撰写总结报告,全过程自主进行,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指导.

2 搭建三大平台,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1 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一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接收学生进行科研实验;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细胞培养、组织病理切片、动物实验、超声治疗原理等科研技能培训.二是安排学生提前接触临床,二年级暑期参加临床见习,使专业实践不断线.三是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将七年制学生临床及专业实习占到学习年限的50%,五年制学生实习时间占到30%,以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四是强化职业能力培训,要求七年制学生毕业获取执业医生资格证和超声消融良性肿瘤上岗证,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五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工程实践训练平台,让学生在掌握常用诊断类、治疗类医学仪器工程学原理、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医疗设备模型制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一是设立“海扶之星”学生科研基金,学院每年为“海扶之星”科研基金项目提供5-10 万元经费,分招标项目、自选项目、引导性项目三种类型,由学生自组团队,参加项目申报和答辩,学生利用暑假开展实验,学院安排老师全程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参加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二是依托学生“科学+ 协会”,面向全校招募50-70 名会员,学生定期开展各类异想天开的大脑风暴活动,邀请科研、产业一线的专家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沙龙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等,让学生接受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竞赛的熏陶,激发创新的和灵感;四是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依托设在我校的“国际微无创医学学会”秘书处,让学生参加在渝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暑期论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等.

2.3 创业就业拓展平台

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启蒙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海扶公司,感受海扶的创新、创业精神.二是建立学生就业基地群,基地不仅吸收我院一批毕业生就业,而且及时反馈相关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工作信息,并参与专业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建立起学院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三是引导高年级学生假期到微无创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路予以指导,为其逐步转化为产品提供帮扶.四是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对有创业思路的学生,学院指定教师予以全程辅导,对创业条件成熟者,学院为其提供专利、工商、税务等咨询及办公场所,积极扶持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轨道.五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在学生面临就业前最后一个暑假,开展两周素质拓展训练,包括素质拓展项目训练、人文及就业的有关讲座、观看励志电影等.

3 构建创新创业培养的三大保障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

3.1 组织管理系统化

成立了学院、学生、企业三结合的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学院、企业、学办和学生会均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并明确各方的职责;制定了创新创业系列活动的章程:包括海扶之星学生科研项目活动条例、科技社团条例等创新实践的制度,以及学生创业的章程和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考核细则等.

3.2 教育活动全程化

课内外贯通,形成分阶段、分层次教育体系.1-2 学年: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及基础讲座,进行启蒙教育及基础能力训练.3-4 学年: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参加“海扶之星”学生科研基金活动;参与各类国际会议的接待及学术活动,了解专业和学科前沿.第5 学年:积极扶持学生创业,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训练;依托企业孵化学生创业活动;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全面开展就业指导.

3.3 运行保障常态化

一是体制保障:产学研三方共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分别出钱、出力、出场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群.二是政策保障:鼓励学生大胆创业,通过学院立项的学生创业思路可直接进入创业平台.学院将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绩效.三是经费保障:学院和企业每年投入20 万予以支持.四是场地保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扶公司、海扶医院、微无创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充分保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场地.

4 学生创新创业得到显著提升,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肯定

4.1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5 年来,学院为学生资助“海扶之星”基金科研经费达50 余万元,学生在参与中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学生群众性参与课题申报的项目达130 余项,参与人数350 人.实验技能培训让450 余名学生受益.学生已发表科研论文18 篇、国际会议录用论文5 篇,获得授权专利1 项.“爱生可拆卸智能化担架”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市级金奖、国家级铜奖,并已在产学研平台签订了转化协议;“无微不至,医路相守———社区育龄已婚妇女子宫保健宣传和培训团队”获得中国红十字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资助(获准资助经费1 万元).5 年来,学生15 人次获全国科技竞赛奖,45 人次获得重庆市科技竞赛奖.在校学生自主创办了“重庆乐和宜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从风而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等微企.

4.2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是5 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名列本校前茅,五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就业率在国内高校同专业中遥遥领先.二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12 年在对医学毕业生质量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第四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及省市医院用人单位反映:“在校实践能力训练扎实,独立工作能力强,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岗位工作”.2015 年以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与能力、发展潜力、身心素质四项指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向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优秀率占41.7%,良好占44.4%.

4.3 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和推广作用

本文自2012 年实践以来,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3 个专业、7 个年级中应用,参与学生达700 余名.“海扶之星”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面向全校七年制学生开放,并吸收了部分五年制专业的学生参与;由我院发起的“科学+ 协会”学生社团在全校学生中有很大影响,是全校最活跃的社团之一;向全校开设了以超声治疗新技术为引领的公选课和限选课,受益学生达3500 余名.本文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全校各专业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依托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兄弟院校的关注,曾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交流,专家们认为“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推广价值”.王智彪教授等应邀到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0 余所高校介绍经验,受到赞赏.清华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和同行前来参观交流,起到很好的辐射推广作用.

大学生创新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此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对写作长效机制和创业和导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创新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