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育哲学方面论文范文 跟课堂道德生活的教育哲学追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哲学范文 类别:mpa论文 2024-02-07

《课堂道德生活的教育哲学追寻》

该文是教育哲学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教育哲学和课堂道德生活和追寻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课堂道德生活,如何规划兼具道德本性与教育意蕴的现代性课堂?这种思考必须回归道德本性和教育本质,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去理解.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社会主义精神培育等维度的思索与规划,可以动态地诠释和践行课堂道德生活的诉求.

【关键词】课堂道德生活;优秀文化;主导价值;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5-0010-02

【作者简介】庄卫军,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发展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和谐的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的生活离不开课堂,课堂既是传承道德的主要阵地,更应该是构建道德生活的重要空间.那么,课堂道德生活该具有什么样的表征,又该以何种路径实现这些变革?“课堂道德生活是指让课堂生活既要合乎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又要孕育道德的心灵,洋溢道德的光辉.”[1]课堂道德生活不仅表现为显性可见的道德文化传播,更表现为隐性潜在的生命灵性塑造,是一个促进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生的生命场域.当下的课堂道德生活亟须以下几个视角的审视与建构.

一、课堂道德生活的向真维度及其建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教育之真即为育智.课堂作为教育的集约化场所,自出现伊始,即作为人类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教育主阵地,对于这一认识,研究者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学术认识分歧.课堂首先是传播文化的地方,传承文化对课堂不仅有工具意义,更具有本体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实践,世界二重化为自然世界与人化世界,此二者虽有着迥异的发展图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规律,人在其间行走必然受到此二者法则的双重规约.这种规约在原始社会被凝练为习惯或者禁忌,再通过劳动、占卜、交流等方式沿袭了下来.这就是教育传承文化的原初状态,也说明了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内源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演进,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以明确的要素形式表达了出来.就空间要素而言,就是课堂;就内容要素而言,就是优秀文化.当下的优秀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其确切内涵与精神实质.其次,要引导学生以道德的标准审视现代文化,无论是追寻文化的精神品质,还是创造文化的方法论,抑或是文化内容、文化思维范式,都应当遵循道德、人格和精神的价值归旨.再次,向真的教育必须委以向真的方法,即坚持感性生成的实践教育哲学,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之法弥补传统课堂认知与实践的裂痕.

二、课堂道德生活的向善维度及其建构

教育之善即为引导学生行为及其结果的正当性,此正当性必是由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限定的.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要求教育必须弘扬主导价值,课堂也就成了这种功能的直接承载者.当然,这并不否定课堂传承个体道德和生活伦理的必要性,只是要强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道德和生活伦理难以离开政治道德独立存在,它们必然会受到政治道德的制约与限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我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是我国当下道德文化的内核和价值引领.课堂道德生活必须以此为引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实践理性的学理层面与教育模式选择的实践层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与尝试.就学理层面而言,要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性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进行单向度的填鸭,解开观点内在的合道德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旨,才是其被接受认可的关键.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并行不悖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幸福的有力保障.就实践层面而言,要突破知性化、简单化、机械化的典型案例说教模式,转向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辩论、道德两难设置、议题化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生活样式变化进行思考、讨论、辨析,进而形成自我判断,实现自我成长;要突破课堂的空间限制,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接触生活,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感受生命在场的变革,真正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自觉践行,再到新的认识、新的实践的螺旋式发展回路.

三、课堂道德生活的向美维度及其建构

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向美而生的,此美既有眼界可见的形塑之美,更有指向灵魂深处的自由之美.自由是一种关系性事物,孤立的个体无拘也无依,也就无所谓自由与否;只有在共同体内部,人的行为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保障,才有自由之说.而要处理好共同体的关系则离不开.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作为一种理念、精神和制度,它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强势而深刻地形塑着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与面貌,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那么,课堂道德生活如何呈现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其实,早在杜威那里,这个答案已基本形成.杜威指出,应该“认真、有力、生动地运用的学校以及的方法,应该教育自由社会的青少年,使其参与自由社会”,“使我们的学校更彻底地成为培养能够理智地参与自由社会的自由个人的机构”.[2]

课堂道德生活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价值引领,培育出既能参与公共生活又能自觉自律、既能领导又能服从、奉行精神的公民,帮助他们学会以、协商、对话等方式共谋发展.为此,课堂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两个向度.首先是精神的价值涉入,精神是一种建立在对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的知识理性,尤其要廓清西方的实质和当下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其次,精神更是一种生态.课堂的生态主要表现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文化.克服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制,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还课堂于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思想性,是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学校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场所,课堂道德生活是社会道德生活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道德生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道德生活.因此,从教育哲学的本源性视角去审视描绘课堂道德生活的表征是符合道德养成逻辑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知晓的课堂道德规定性转化为现实的道德生活实践,这一层面的探讨永无止境.

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杂志投稿

马克思哲学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育哲学和课堂道德生活和追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育哲学本科毕业论文教育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