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精神医学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方面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精神医学范文 类别:论文提纲 2024-02-18

《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

本文是关于精神医学论文范文数据库和探索和医学和改革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许华山,王立金,沐林林,谢杏利,王文娟

[摘 要]

目的:探索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效果.

方法:根据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社会人才需求改革形成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选择培养模式改革前的2014届毕业生112人和改革后的2015届毕业生113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毕业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后学生的毕业理论考试成绩、毕业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总成绩均高于改革前学生(P<0.05).

结论: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符合医学教育改革趋势,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提高了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教育,医学;精神医学;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法分类号] R 192

[文献标志码] A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41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设精神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开设该专业的医学院校,迄今已经招收11届本科生.而作为新兴专业,精神医学专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精神医学人才,我们根据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教协同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在目标设定、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比较改革前后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考核成绩,对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作一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 2014届和2015届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共8个班,229人作为研究对象.后因学籍变动,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25人.其中2014届112人采用改革前培养模式,作为对照组;2015届113人采用改革后培养模式,作为观察组.2组学生的性别和年龄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改革前培养模式,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照常授课.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培养模式,坚持“重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原则,按照医学教育改革的有关精神论证形成了改革后的培养模式.(1)合理安排课程,完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有机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适量安排生物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各类课程课时安排见表1.(2)在传统的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采取了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双语教学、录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1]、网络互动式教学、床边教学等,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果.(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验课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4)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和精神病学见习,确保学生充分接触患者,获得足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

1.3评价标准对2组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进行考核,并计算毕业总成绩:毕业总成绩等于毕业理论成绩×80%+毕业临床技能成绩×20%.其中毕业理论成绩、临床技能成绩和总成绩满分均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毕业理论考试成绩、毕业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改革前培养模式弊端本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模式改革后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改革前.分析改革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弊端:课程结构老化,表现为必修课门数多,学时多,选修课少,学时所占比例较低,二者发展不平衡;课程目标以理论为主,实验和实践相对较少,接触临床不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模式死板,过分重视精神病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较少,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评价体系落后,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

3.2改革后培养模式优越性

3.2.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修订后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方面,丰富完善了预防医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精神医学专业课程;安排了有机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理论和技能打下基础;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安排预防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

3.2.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加快构建 “5+3”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 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5+3+X”高水平临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这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医教协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3],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4],与实习基地、教学医院等紧密合作,以实践和应用为基本导向,增加实践教学,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形成符合现代精神科医生培养需要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3.2.3革新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过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使我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培养上,使毕业生“强专业,弱综合,人文知识缺乏,创造力差”的现象比较突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逐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基本上摒弃了旧的观念和做法.在培养模式改革中紧扣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即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 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生2万多名,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5].随着综合医院设立心理科和精神病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各个社区将设立精神卫生中心,逐渐形成全国精神卫生体系,行政管理领域、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司法领域都需要精神医学人才,根据这些社会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改革并形成了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

3.2.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端,明确改革的必要性,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在传统的讲授教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采取了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吸收效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6],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特别是临床实践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保障体系.这些改革和探索保障了综合素质培养.

综上,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应符合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适应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专业领域的优秀成果,在改革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层次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正海,赵阿勐,王文林,等.CBL联合PBL教学方法在培养卓越型精神卫生人才方面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3362.

[2]唐景莉.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4.

[3]王娜,赵阿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策略的初步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7.

[4]周馨竹,赵阿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3368.

[5]孙永发,陈云香,惠文,等.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床位配置及其规划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20.

[6]吴涛,王立金.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以某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23):182.

(本文编辑卢玉清)

精神医学论文参考资料:

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医学生论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国家级医学期刊有哪些

综上而言,上文是一篇关于探索和医学和改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精神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精神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