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影响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食物细胞数也影响健康?痛风:来去如风的酒肉损友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影响范文 类别:论文提纲 2023-12-21

《食物细胞数也影响健康?痛风:来去如风的酒肉损友》

本文是关于影响本科论文怎么写和来去如风和酒肉损友和痛风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春节期间,一大波吃货经历了一系列饕餮大餐的滋润,但随之而来的是“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烦恼,还有些人则饱受肢端关节痛的折磨——痛风加重.这种病以剧痛出名,据说痛感如膝盖中箭一般.但痛就痛吧,与“风”又有什么关系?叫“痛疯”岂不更贴切?那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痛风是咋回事.

针状结晶在关节沉积引剧痛

痛风是个早有记载的老毛病了,因其发作时痛彻心扉,并且来去如风而得名.明代中期医学家虞抟所著的《医学正传》记载:“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病好发在四肢关节,痛起来就像是被老虎咬一样.古时候有酒喝、有肉吃的达官显要和公卿贵族,才更有机会得这种病,和糖尿病一样被称为“富贵病”.

1679年,显微镜之父荷兰人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下,发现了痛风患者关节的沉积物中,存在一种针状结晶体,人类才算开始了解这个疾病的成因.

痛风也叫“代谢性关节炎”,发病的直接原因是血液中尿酸过高,当尿酸含量超过了它在血液中的可溶性时,就会以单钠尿酸盐的形式结成晶体(俗称痛风石),并从血液中渗出,在关节(通常是跖趾关节)、肌腱和周围组织沉淀积聚,从而引发剧烈的刺痛.与此同时,这些结晶体会招来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致使患处出现红肿、灼热等炎性反应.

低温更易引发痛风

尿酸由一类叫做嘌(pi&agre;o) 呤(l&igre;ng) 的物质代谢而来,在人体中没有生理功能,属于代谢废物.正常成年人每天产生600 ~ 800毫克尿酸,其中2/3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其余1/3经肠道以“便便”的形式排出或被肠道菌群分解.如果尿酸的排出量太少或者生成量太多,它在血液中的浓度自然就会升高.一般来说,成年人血尿酸浓度为4 ~ 6毫克/100毫升,当男性的这一指标在7毫克/100毫升以上、女性在6毫克/100毫升以上,就是尿酸过高的现象,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它是痛风发作的“前兆”.

幸运的是,多数人即便患上了高尿酸血症也不会发展成痛风.当一个人的血尿酸浓度为7 ~ 8.9毫克/100毫升时,他每年患上痛风的概率约为0.5% ;血尿酸浓度超过9毫克/100毫升时,每年患痛风的概率上升到4.5%……总之,血尿酸水平越高,发展成痛风的几率也越高.

温度对痛风发病部位和时间的影响也很关键.尿酸的溶解性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尿酸溶解性就高,不容易析出结晶,也就不容易痛风发作.人睡着之后生理活动减弱,体温比白天略有下降,溶解性也相应减小,这就是痛风常常在半夜发作的原因之一;身体突然受凉时,体温短暂降低,血尿酸可能瞬间结晶,也容易引发痛风;空间方面,四肢末端的关节因为远离心脏和“干路”血管,体温相对较低,所以尿酸结晶一般会先聚集在脚拇指基部的跖趾关节、脚背、脚踝、手指等肢端部位.

雌激素使痛风“重男轻女”

急性痛风来去匆匆,往往能在几天内不治自愈,但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疼”,持续胡吃海喝,则容易惹上更厉害的后招.长期尿酸过多可能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发功能障碍,还降低生活质量.再往后还有威胁到肾功能的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严重的更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即便没有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肾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也高出常人一大截.所以,一旦检查出高尿酸血症,不管眼下有没有别的症状,都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痛风已经变得越来越“亲民”,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达到1.2亿,其中男性患者的比例占九成以上.这是因为女性有高水平雌的激素,可增强磷脂膜对尿酸盐结晶沉淀的抵抗,有利于尿酸从肾脏排泄.男性在40 ~ 50岁左右就达到发病高峰,比女性早“遭殃”;而女性要到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骤降才迎来高发期.

食物细胞越密集嘌呤越高

至于过多的尿酸从哪儿来,还得上溯到它的“上家”嘌呤,那是生物体遗传物质——核酸(即DNA和RNA)的重要组成原料.这些嘌呤七八成由人体自身代谢活动产生,比如死去的细胞被分解和能源物质的利用等,另外两三成则来自膳食摄入.吃出来的嘌呤虽然比重不高,但这部分由于完全可以归个人把控,对尿酸“收支平衡”的后天影响其实很大.换言之,人们不容易改变身体代谢产生的嘌呤,但可以通过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来减少尿酸的产生.

要判断哪些是高嘌呤食物,首先要记得它来自核酸,而生物体几乎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份核酸“套装”,因此细胞越密集的生物组织,嘌呤含量就越高,比如肉类和海鲜.其中,代谢活动旺盛的组织,嘌呤含量会更高.比如同一种动物,内脏的嘌呤含量高于瘦肉,瘦肉又高于肥肉,就是因为内脏代谢最活跃,需要更多的核酸以及由嘌呤衍生物构成的活性物质,而肥肉的组成主要是代谢活性很低的脂肪组织.

相反,没有细胞结构的食物,嘌呤含量就非常低,比如牛奶.也有些食物整个就是一个大细胞,如各种禽蛋,无论蛋多大,都只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就只有一套遗传物质,嘌呤总量就很少.至于水果蔬菜,它们含水量高,细胞体积比较大,其中还有个装着水分的大液泡,遗传物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嘌呤的含量自然也很低.抛开这些知识,你的味觉本能也可以作为大致参考:高嘌呤食物的特征之一是“鲜”,食物越鲜美,意味着嘌呤含量可能越高.动物内脏、海鲜以及浓汤肉汁都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

豆类嘌呤高低看水分

食物的嘌呤含量可以大致分成四等.

第一等:嘌呤含量在150毫克/100克以上的超高嘌呤食物,包括动物内脏(肝、肾、脑、脾等)、鱼/肉浓汤、水产中的沙丁鱼、凤尾鱼、鱼子、小虾等.这些都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完全避免的食物.

第二等:嘌呤含量在75 ~ 150毫克/100克的中高嘌呤食物,包括各种畜肉(猪、牛、羊、鹿等)、禽肉(鸡、鸭、鹅、鸽、鹌鹑、火鸡等)、鱼类(鲈鱼、鲤鱼、鲫鱼、鳗鱼、鳝鱼等)、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蚌肉、蟹肉等),还有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红豆等).痛风患者应当严格限量,在急性发作期不要吃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中的动物性食品含水量都在70% ~ 80%,而干豆子、干香菇、干木耳等食物,因为水分被除去了,嘌呤含量才显得很高.如果把它们泡在水里,含水量增加,嘌呤含量就被稀释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所以,如果一种植物性食物嘌呤含量很高,不妨先看清它是“干货”还是“水货”.对于常规烹调方法,即便是痛风患者也不必把豆类列入禁忌名单.

第三等:嘌呤含量在30 ~ 75毫克/100克的中低嘌呤食物,包括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白菜花和西兰花、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嫩蚕豆)、鲜菌菇、杂粮类、水产中的三文鱼、金鱼、白鱼、龙虾等.

第四等:嘌呤含量低于30毫克/100克的低嘌呤食物,包括奶类(牛奶、奶酪)、各种蛋类、浅色叶菜(大白菜、圆白菜、娃娃菜等)、根茎类蔬菜(土豆、芋头、甘薯、萝卜等)、茄果类蔬菜(西红柿、茄子、青椒)、瓜类蔬菜、各种水果、各种粮食(大米、白面、小米、玉米等)以及花生酱、糖、茶、油脂、巧克力等.吃这些食物几乎无需顾忌其嘌呤含量.

酒肉搭配 剧痛难寐

不难看出,第一梯队的食物几乎都是大鱼大肉、生猛海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只有上流社会人士才“有资格”患上痛风.如果高嘌呤食物吃得太多,不仅使机体代谢尿酸压力山大,还意味着膳食结构不合理(高脂高蛋白饮食),而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尿酸代谢紊乱的风险.还有些研究指出,同样嘌呤水平的食物,动物性嘌呤要比植物性嘌呤危害大(菌菇类划归植物性嘌呤).另有流行病学研究甚至认为,植物性嘌呤似乎无害,相反还有益.不过,这两种观点并未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可靠性还是个未知数.

有一点还需留意:担心血尿酸过多,不单要看某种食物的嘌呤含量水平,还需要考虑它在饮食中的实际摄入量.这一点在酒类中十分典型.根据日本痛风财团的资料,酒类的嘌呤含量位于第四等,黄酒(11.6毫克/100克)和啤酒(5 ~ 6毫克/100克)也只是相对高一些.

啤酒酒精度低,又含有碳酸,搭配内脏、肉类和海鲜一起吃可谓一大快事,但如果是一杯接一杯甚至“对瓶吹”地喝,最终会导致可观的嘌呤总摄入量.

另一方面,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若过高,酒精的氧化过程会增加血液中乳酸的浓度,乳酸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出,对血尿酸浓度升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山东青岛的痛风发病率高居全国榜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岛成年男性的痛风发病率为2.2%,远高于全国的0.96%.当地人啤酒配海鲜的饮食习惯,等于是高尿酸血症的两大高危行为叠加在一起,正是痛风高发的重要诱因.

尿酸过高者避免剧烈运动

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上防治痛风并不困难,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的推荐,限酒、多喝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多吃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尽量避免高嘌呤食物、少喝甜饮料、突然受凉等,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对于血尿酸水平已经超标的人来说,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在人体内,有种称为ATP(三磷酸腺苷)的高能物质,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组成它的部件之一就是嘌呤衍生物——腺嘌呤.当人体剧烈运动时,需要大量ATP高强度周转来保证能量输出,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嘌呤而造成运动后血尿酸含量升高.

也请大家注意,每种食物的营养指标都各有优劣,难以用“非好即坏”的二元论来定义.健康的膳食结构贵在全面、均衡.比如白糖和黄油的嘌呤含量固然是零,但是营养素单一,营养价值也几乎为零,摄入过多还容易引起糖代谢紊乱和肥胖问题.倘若唯嘌呤含量来取舍而忽视综合营养效益,则会得出“吃糖比吃鱼健康”“吃黄油比吃豆类有营养”之类的奇葩结论.

影响论文参考资料:

期刊的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化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中华医学杂志影响因子

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名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影响本科影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来去如风和酒肉损友和痛风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