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微电影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新媒体和微电影的融合与衍生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考量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微电影范文 类别:论文目录 2024-04-03

《新媒体和微电影的融合与衍生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考量》

本文是关于微电影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后现代语境和新媒体和衍生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裹挟着新的话语方式、传播方式带领人们进入“微时代”,从而滋生出各种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今为止,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比较常见的说法,如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个界定明显倾向于传播的发起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则是,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新媒体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纸媒等传统媒介形式,接受“短、精、碎”的新媒体语境,发着微信、读着微小说、看着微电影.在种种现象的背后,除了信息科技发达恰好迎合了年轻一代时间紧凑、碎片阅读习惯这一显著原因之外,后现代文化时代的悄然来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后现代语境下考量和重新审视新媒体以及其派生物微电影具有深刻意义.

新媒体与微电影融合的三个阶段

新媒体催生微电影的诞生.关于微电影的诞生时间学界说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是微电影的雏形产生在21世纪伊始.2005年胡戈将电影《无极》和央视的《中国法治报道》重新剪辑制作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上点击率甚至超过了风评不佳的大制作电影原型.这不仅引发了大众对网络短片和电影之间对比的热议,而且这种制作形式和胡戈的草根身份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们纷纷效仿的模式:无厘头的滑稽拼接,对某种严肃精英文化的戏拟,平民化、参与性、互动性使普通人找到了新的自我表达渠道,从而使大众文化引起了空前的共鸣,其具有后现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即颠覆、消解意义和中心.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传统的理想价值与当下平庸日常的界限、欣赏与消费的界限被模糊甚至被极端化的方式抹平、消弭,宏大叙事、严肃的态度以及美学的姿态在后现代的逻辑里被置换为游戏、调侃、休闲.新媒体是大众的传播媒介,是快餐文化消费的渠道,而微电影正是最适合借助这种媒介和渠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浅表化艺术形式.

新媒体带动微电影的商业化.短短几年时间,新媒体就从“高大上”的门槛型、技术型转变成日常型和全民型.不仅是视频网站,手机媒体、社交网站、各大电商行业的营销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十而百、百而千万的转发,从论坛、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平台,信息以不可思议的规模和速度传播,这让各路商家看到了宣传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传统的商业广告形式僵化、传播渠道单一,使观众审美疲劳,很多企业看到了微电影的品牌推广效应,投资小、周期短而且形式独特,微电影带着故事情节和很强的视觉观赏性,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凯迪拉克公司的《一触即发》,是新媒体带动微电影走向商业化时代的标志,而商业化背后的消费主义文化无疑又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与这个阶段商业化色彩浓郁的微电影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一部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微电影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商品更加突出的符号意义,画面制作越精美越吸引人眼球、广告语言越刺激观众感官、场面设计越华丽奢侈,人们的消费就会越强烈,商家卖商品,而买家买的却是“感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的契机开拓了微电影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微电影也逐渐摆脱了最初单纯无厘头的滑稽搞笑风格,进入成熟阶段.

新媒体赋予微电影的传播内容.在微电影不断发展成熟、不断回归本体论的过程中,内涵的表达也就是如何反映现代社会人的情感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在微电影的这一发展阶段不仅担负了传播手段的任务,更因为新媒体作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重要生活内容而成为微电影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新媒体传播特征以及其所构建的媒体生活环境与后现代社会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时间碎片化.受时间、篇幅限制,不同于大电影要表现时代风云,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微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抓取点滴作为题材进行创作.这恰好迎合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而被迫把时间分割成碎片的现实状况.这种题材从表达的内容上容易引起共鸣,在形式上也提供了更迅捷的观看方式.二是叙事个性化.传统电影从创作、拍摄、生产制作到放映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设计运作.但微电影人人都可以是编剧、人人都可以是导演、人人都可以是演员、人人都可以是观众,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都满足了人们对艺术个性化的需求.三是精神平面化.微电影的传播内容除了商业化之外不乏一些深刻的主题,比如理想、青春、爱情、亲情等.然而,在处理这些题材的过程中,微电影却采取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审美范式,以零散、平面、复制、荒诞为美学特征,罕有内涵深刻的作品,成为消费时代的娱乐产品.首先,这是因为新媒体这种传播方式是通过快速浏览和不断地链接实现的,复杂的叙事和深奥的思维逻辑都不适用;其次,微电影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其文化口味倾向于“快餐”,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内容通俗易懂,只求感官刺激不求精神所得,这就是微电影的存在现状.

微电影发展中衍生的问题及对策

微电影的准确定位.很多学者在微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三微”特征、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的突出特点,也是诞生之初能够迅速博人眼球的原因.然而,微电影的未来发展如果一味地朝着小制作、低成本、无门槛的方向,仅仅满足于为大众提供新鲜、刺激、滑稽的感官体验,这种内容的空洞和审美的庸俗化势必使微电影走上浅薄之路而失去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微电影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新格局+前卫思想+高科技平台”.在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中改变旧的文化格局,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需求,这才是“微”文化的真正使命.让微电影打破传统电影的拍摄、讲述和制作模式,高浓缩地表现更加贴近现实、更加个体化和私人化的情感体验,是微电影应该把握的创作根本.

微电影的发展方向.微电影作为新型艺术和大众文化载体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微电影必须是“微而不微”的,在短小的篇幅中要敏锐地捕捉到能引发现代人共鸣的情感体验,要跟紧时代的最新潮流提供能够吸引观众的情节和语言,短而精,同时需要用专业的叙事技巧、拍摄技巧弥补时间叙事的不足,利用空间叙事的转换使整个作品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因此,微电影的制作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趋专业化,避免一味迎合大众和商家的口味.首先,选择文学作品作为脚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剧情、结构和对话内容上都有质量保障;其次,要提高微电影制作的艺术效果,要发展专业的制作团队,拍摄出更多像《老男孩》一样的精品;再次,把微电影的“自由性”特点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发挥到极致.比如,现阶段在网络上观看一部微电影,观众可参与的互动还停留在自主观看、点赞、发表评论、打分这些环节上,那么下一步,观众是不是可以参与剧本的编排、演员的选择,热播的微电影是不是可以在引发热议之后按照观众率改编重拍.高科技的平台可以满足各种新尝试所需的技术手段,微电影的鲜活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微电影与后现代语境的结合点.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系列关键词,如消费性、碎片化、颠覆性、平面化、消解传统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媒介和微电影发生关联.因此有一些微电影作品就把另类、无厘头的搞笑元素,乃至一些低俗内容当成噱头和卖点,认为这就是后现代生活的体现.这种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误读和误用不仅会影响微电影的审美格调,还会成为网络文化之毒影响人们的文化健康.微电影的创作在后现代语境中可拿来所用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创作导向.后现代主义文化主张消除艺术和生活的距离,这对于微电影来说应该是一个基础性的创作导向问题.微电影是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表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喜怒哀乐,小环境、小人物、小事件、小情感,观众看到的不是有距离感的生活和演员,而是仿佛看到了自家的小区、身边的邻居,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微电影叙事的草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它的生命力源泉,它用艺术化的手法讲述了人性化的生活.

二是创作思路.微电影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中要保持其新鲜性和吸引力,靠僵化的继承肯定是行不通的.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反叛思潮,它能够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思想的新鲜活力,而微电影有针对性质疑和解构的对象就是传统电影:传统电影制造英雄,微电影就可以亲民;传统电影表达深度,微电影就可以“一地鸡毛”;传统电影讲究景深镜头的传达意蕴,微电影就注重放大细节的视觉表现力.

三是创作手法.后现代文化的主旨是消弭和解构各种界限和传统的对立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中没有绝对的一元化,没有谁压倒谁或者谁高于谁,它强调的是众声喧嚣,谁都有权利说话,谁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包容性给微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微电影创作可以在新媒体媒介的辅助下把传统电影的很多因素进行扩展,实现多元化的拼贴和组合,成为集视觉艺术、网络语言、叙事传情、娱乐恶搞、商业宣传、参与互动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微电影论文参考资料:

世界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

电影世界杂志

电影文学期刊

电影杂志

关于微博的论文

综上所述: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后现代语境和新媒体和衍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微电影本科毕业论文微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