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一辈子的鞋匠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一辈子的鞋匠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一辈子的鞋匠范文 类别:论文模板 2024-02-08

《一辈子的鞋匠》

本文是关于一辈子的鞋匠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鞋匠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南京高淳老街, 是一条有着900 多年历史的街道, 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称.老街后面的水路东达苏锡常地区, 西贯长江.发达的水运和旺盛的贸易, 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世代相传的手工艺, 就是高淳老街往日繁荣的见证.逛过高淳老街的人都知道, 老街上有个梅家鞋铺, 鞋铺里有位眉发花白、精瘦干练的老人.老人叫梅位炳,90 岁高龄的他每天都坐在一把矮小的竹椅上, 低着头专心做鞋,成了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梅家老爹的鞋铺

6 月的一个上午,8 点半左右, 老街上还没有几个游客, 居民们忙着在街边生炉子、洗洗刷刷, 各家店铺忙着将槽门一扇扇卸下来, 将新鲜的鱼虾、菜蔬摆放整齐, 开门迎客.在这浓浓的烟火气的熏陶中, 老街从梦中醒来了.

梅家鞋铺已经开门了, 慕名而来的顾客进入店堂.一只足有一米长的黑面手工布鞋,赫然摆在店铺的, 很有“镇店将军”的味道,有它在, 分列左右花花绿绿的各色鞋等, 便都鸦雀无声了.老人不在,这让记者感到有些失落.“老爹上午有点事, 一般9 点钟准时来店里.”63 岁的梅玉钢是梅家长子,他50 岁下岗后, 就跟着父亲做布鞋生意.“我父亲每天会在店里待六七个小时, 主要做小老虎鞋和老太鞋.”老人不在, 老人的工位在.木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双鲜艳的老虎鞋, 墙上挂着2014 年南京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访问老街时与老人交谈的照片.游客不时驻足打听老虎鞋的,“45 元一双.”梅玉钢总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一句, 并不指望别人购买.果然, 一听, 很多游客再无下文.

“我们不讨价还价.”梅玉钢说, 做老虎鞋的都是农村六七十岁的老太太, 一天做不了一双.“家境好的, 都不会让老人再做布鞋, 太伤眼睛.”他拿起一只老虎鞋,“你看这绣的花, 你看这针线、手艺都不错,我们不能贱卖她们的产品.”原来, 一直有五六位农村老太将手工鞋放梅家鞋铺销售,以补贴家用.“有位残疾人, 帮我们家做鞋十多年了, 现在腿脚更不方便了, 就让别人帮他把鞋送到店里来, 一周一次.你说, 这样的鞋, 我们能贱卖吗?”这些鞋之所以送到店里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梅位炳老人要亲自给加最后一道工序:把鞋上楦子, 将鞋面撑开.在梅家鞋店,做好的鞋也一定要上鞋楦撑鞋面, 撑过的鞋显得饱满, 没撑过的则显得干瘪.老人常说,“不用鞋楦撑鞋,就会挤压小孩子的脚, 穿着不舒服.”一位叫徐福美的老顾客来了, 一下子买了4 双.“这样的鞋, 在南京市里要卖100 多, 在北京要200 多.” 徐福美说,不仅自家喜欢穿梅位炳老人做的手工布鞋, 连外地的朋友也经常让她从梅家鞋铺.

说话间, 梅位炳老人拎着布袋来到店里.进店后, 他打水洗脸、洗手、泡茶,然后整理各种做鞋的行头.谈及今天来晚的原因,他口无遮拦地说,早晨在家忙着洗纱窗, 和老伴发生了一点争执.“有些活我能干, 不要她帮忙的.”老人嘟囔着, 手上的动作却干净利落, 一点不像是90 岁高龄的人.

做鞋是一门手艺

“做鞋不晓得累, 换个行当就很累, 主要是习惯了.”老人并不急着就座工位, 而是像练书法的大师一样, 将各种工具整理完毕,直到眼前不再有任何繁杂, 才真正进入挥毫状态.他坐的那把小竹椅, 也已经陪伴了他多少年.

“学这门手艺,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梅位炳打小就住在高淳老街上, 从事手工制鞋70 多年.9 岁那年,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 梅家为躲避战乱, 都搬到乡下他表姐夫家去了.在那里,梅位炳一直读书到13 岁.为了维持生计, 他开始跟表姐夫学做布鞋.3 年学徒之后, 又在表姐夫家做了一年帮工.抗战胜利后, 镇上的人陆续回迁, 他们全家也回到淳溪镇, 重建房子后就开始在老街摆摊.以往每到过年, 人们都会请裁缝给做新衣, 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 则拿到鞋铺加工成鞋.

年前的两三个月, 总是梅位炳最忙的时候,晚上要做到十一二点, 凌晨三四点钟就得爬起来.常常做着做着就睡着了, 醒过来再继续忙.就这样含辛茹苦, 他凭着自己的手艺,拉扯大了四个子女.后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没有什么人请裁缝回家做衣服了, 梅家也就没有边角料来做鞋子了, 但到店里买鞋的人越来越多.从那时候起, 鞋铺开始做成品布鞋.梅位炳做的鞋,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布鞋制作工艺, 现在除了做鞋帮用缝纫机外, 其他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青奥会武术比赛期间, 地方政府决定将老人的手工布鞋, 当成礼物赠送给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老街的金字招牌

以前, 梅位炳只埋头做鞋,不愿和别人交流;如今接受采访多了, 他普通话都能说不少了.话匣子一打开, 梅位炳就收不住了.“来我店里的人很多, 很多人与我合影留念.”老人从身旁的柜子里抽出两本相册.“他们每次再来时, 会给我带来这些合影.我就把照片一张张存放起来.”老人的存在, 成了很多都市人的乡愁.来自香港的何美珍,2007 年造访高淳老街, 购买了一双手工蓝色花布鞋, 爱不释手, 事后专门写信感谢“梅爷爷”, 并寄来她与梅位炳的合影.如今, 这封信与照片就收藏在梅位炳的相册中.让老人自豪的是, 他通过手艺拉扯大的子女们, 至今生活都不错.“大孙子在镇政府上班, 二孙子在银行上班, 都不学手艺了.这门手艺没法再传承, 他们连针线都没拿过.”老人话语中隐约流露出一丝遗憾.“您现在生活自在舒适, 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天来做鞋呢?”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老人略一思索,淡淡地说:“现在跟我同龄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的不在了, 有的躺在家里出不了门.公园里的老人都是我的后辈, 我都不认识, 没有共同话语, 还不如在店里忙着.”老人停顿了一下, 情绪似乎变得低沉了:“现在有多少传统的手工艺没人传承了?箍桶的没人了, 篾匠也没了,没有这个市场了, 社会也没这个需要了……”

短暂的沉默后,老人炫耀般地拿出来20 厘米长的“铁压子”.“铁压子”是用来压鞋边的, 经年累月, 被老人的双手磨得铮亮.“这是师傅传给我的, 少说也有100年了.” 老人脸上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些年, 我已经成了高淳老街的招牌了.我在店里, 老街上的这块招牌就在, 我也挺开心的.只要身体允许, 我会一直在店里做鞋,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空跑一趟.”

一辈子的鞋匠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一辈子的鞋匠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鞋匠相关一辈子的鞋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