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河北十大名刻彰显古代大国工匠精神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工匠精神范文 类别:论文模板 2024-01-08

《河北十大名刻彰显古代大国工匠精神》

该文是工匠精神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大国工匠精神和彰显和十大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河北钟鼎金文、碑刻书法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这些历代铭刻作品就是大国工匠精神的缩影,它们体现在形体摇曳中,隐藏在精雕细刻处.这些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镌刻者,或是流芳百世的大书法家,都具有高超精湛的技艺,秉持专注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对后人有诸多启示,其书体涉及到真、草、篆、隶、楷,瑰丽雄奇,异彩纷呈,对有志于书学研究的学人不迄于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现择其代表恭录于下.

1、邢侯簋(图1).为西周早期铸造的青铜器,是我国国宝级文物,1921年出土于河北邢台市,现藏于英国博物馆.该器是周朝姬苴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造,周公是周朝重臣,周文王的四子,武王之弟,曾辅助武王伐纣.武王之子成王年幼即位,周公全力忠心辅佐,稳定了王权.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封周公的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于邢台.姬苴为怀念父亲,铸造了邢侯簋.该簋高约20厘米,纹饰精美,形状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器身铸有铭文68字,铭文书法章法绵密,线条厚重朴实,继承了商代金文的余韵,虽然器小但底蕴博大,给人的感觉气魄雄伟,为难得的西周时期金文大篆精品.

2、中山三器.春秋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曾经存在一个神秘的“中山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中山王厝墓,出土了大量璀璨夺目的瑰宝和镌刻长篇铭文的“中山三器”,分别是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和中山王方壶,它们揭开了中山国度的神秘面纱,开创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书法等学科对战国新领域的研究.中山三器之中山王鼎: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1977年出土,鼎下为铁足,周身刻满铭文,计469字,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仪用器.它是全国最大的铁足铜鼎,中山王鼎铭文字数之多,仅次于西周的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极其珍贵.该铭文书法用笔类似悬针篆,字体狭长,重心偏上,绮丽多姿,结构精巧,布局均匀,壁画中带有装饰线条,令人叹为观止,为战国晚期金文书法独具图3 祀三公山碑拓片一格的艺术珍品.中山三器之中山王圆壶: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个铺首,圈足,有盖,盖装饰有三钮,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有铭文59行,计182字.铭文内容为歌颂先王的一篇悼词,是研究中山国人文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文字排列有序,整齐划一,其结构变化多端,生动摇曳,有着多姿纤细的结体特征.中山三器之中山王方壶: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八条雕龙为饰是它造型上的特点.根据铭文分析,这是一件酒器,由中山王命令相国铸造而成.铭文大约刻于公元前314年,计450字,它的字数仅次于毛公鼎和中山王鼎.该壶于四面平整的腹壁上,用锋利的笔道铭刻,书体绮丽典雅,飘逸修长,圆转流畅,灵动自然.

3、公乘得守丘刻石(图2).又名河光刻石.此石于平山县古灵城遗址发现,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学者分析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刻石,为中国发现的最早石刻文字之一,对于我国早期的文字发展、书法衍变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该石刻为大篆,共2行,19字,刻于自然形状的石上,石长约90、宽约50、厚约40厘米.铭文文字清晰,书法风格偏于三晋书体,天真烂漫,古意盎然.

4、祀三公山碑(图3).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于东汉117年立.结体介于篆隶之间,10行,每行17—20字.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碑字结体方整,不同于前朝秦篆字体修长,也不同于汉代流行隶书的逸纵取势,与刻制印章的“缪篆”有契合之处,结字方正奇险,庄重沉实,妙趣横生,整体章法茂朴天成,遒劲浑厚,醇和典雅,进入了一种纯粹的艺术自由状态,其碑拓是后世临摹的优秀范本.此碑引起了近现代多位大师的关注,如海派巨擘吴昌硕、大家齐白石等人,对他们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齐白石当年见到祀三公山碑拓片惊为天人,进行了潜心研究与摹写,现在我们看到齐氏经典法书、印作就有很多祀三公山碑的精华滋养其中,呈现出亦篆亦隶、雄伟酣畅的艺术个性.

5、封龙山碑(图4).又称封龙山颂,为祭祀封龙山神而凿刻,于东汉延熹七年(164)立于河北元氏县,为汉碑上乘之品.该碑高166、宽100厘米,15行,每行26字,全部为隶书.封龙山碑出土较晚,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由于碑体过于沉重,故搬运的工人将其裂为三段.石遂剥落,幸有拓本传世,该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中有篆籀的意味,宽博俊朗,有阳刚之美,可以与乙瑛碑相媲美,是学习隶书的优秀范本.清代杨守敬给予了极高赞誉:“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6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图5).简称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于河北永年.在汉碑中独树一帜,笔法精湛,堪称绝品.原石久佚,明代翻刻.石碑记载的主人是汉代的夏承,因为他为政一方,德行良好,先后担任累任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原碑高2.59、宽1.24米,14行,每行27字,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及唐曜重刻题记.目前存世拓本都是重刻本.此碑结字不同于汉隶字形扁长的形态,结构呈现长方形,并加入了篆籀结体,隶篆夹杂,颇有新意,波画起收锋芒含蓄,骨气洞达.元代学者王恽认为是东汉书法大家蔡邕所书,后世多沿用其说.清王澍评:“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翁方纲评:“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紧要处).”

7、皇帝东巡之碑.郦道元《水经注》又称此碑为御射碑.此碑是北魏定州地方官员为纪念太武帝拓跋焘东巡神射而立.据《易县志稿》,此碑年代久远,身世曲折,土石相熬,风化严重,碑阳原本有15行,每行26字,可识者240余字.该碑由贾聪所书,其书法受当时崔浩、卢渊影响,代表了当时书法较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北魏时期铭刻书法的整体风貌,在魏碑书法发展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对百年之后的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和北邙墓志书体发展具有首开先河的意义.其字体继承汉隶遗风,庄严肃穆,体势始于开张,左低右高,昂扬向上,折笔已出现特征明显的楷书倾向,反映了皇室的富贵华丽和庙堂之气,故历来为人所激赏.

8、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图6).简称龙藏寺碑,于隋开皇六年(586)立石,被誉为“隋碑之冠”“隋碑第一”.龙藏寺碑由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没有留下书丹人姓名.碑阳30行,行50字,约1500字.该碑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缘起隋恒州刺史王孝仙为纪念百姓修造龙藏寺而立.碑文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遒媚书风,开创了初唐书法的先声,于书学递嬗中立下大功.碑书字体秩序井然,结字法度森严,用笔宽博朴拙,清秀婉丽,有生涩古意之美,幽深瘦劲之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曰:“《藏龙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该碑在楷书走向成熟完备中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是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的珍贵佐证.

9、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图7).简称宋璟碑,由书法大家颜真卿书写,碑刻位于河北省邢台市,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百通名碑之一.该碑高4.08、宽1.6、厚0.47米,碑文叙述了唐朝名相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颜真卿为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书写宋璟碑文时正值炉火纯青之时,使毫笔笔中锋,骨力遒劲,字体秀拔蕴藉,端庄大气,气势雄迈,沉着果毅,呈现出盛唐宽博恢宏、丰腴雄浑的气象.

10、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并序(图8).简称铁像颂,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739年所书,现存河北易县文物保管所.列为国家级文物,碑高320、宽160厘米,共计18行,每行16字.颂文的撰写者是崇文馆校书郎王端.铁像就是老子像,现任刺史田仁琬要立一通纪念老子的碑刻来对前任刺史卢晖以示敬仰之情.苏灵芝书字广博大气,劲健雄魂,相得益彰.历代学者评苏灵芝书法为“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意为其书法笔力遒劲端庄,可以和同时代书法大师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媲美.清代书法大家潘祖荫非常喜此碑之丰研,称之为初学此碑可增笔力,不流于枯瘦,谓之“笔墨婉畅、刚柔相济、结构精严”,《石墨镌华》《授业堂金石跋》《金石萃编》等金石学著作均有记载.

这些碑刻体现了作者毕生专注于一件事情,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种精神就是大国工匠精神,也是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百世的法宝.他们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笔墨当随时代”,推动了文明向前进步与发展,为当代人的职业追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工匠精神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大学精神论文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大国工匠精神和彰显和十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工匠精神本科毕业论文工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