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合唱指挥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综述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合唱指挥范文 类别:论文模板 2024-03-20

《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综述》

本文是关于合唱指挥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而今迈步从头越和人才培养和综述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2016年10月31日晚,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合唱团与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合唱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中山音乐堂联袂演出,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项目汇报音乐会.当合唱团员澎湃地唱出返场曲目《娄山关》(郑律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旋律时,现场每一位观众都被杨鸿年教授的指挥所感染,歌声唱出了这位八旬老人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担当与期望.在他的带领下,该项目精心制定培养目标、多方汇聚优秀师资、拓展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扎实推进教学计划、严格把控教学实施,使得历时半年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作为参训学员亲历其中,述评如下.

一、培训目标的前瞻性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是2015年度音乐学院向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申报获批的首个国家级“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在音乐学院指挥系分三阶段实施.项目通过社会公开报名、初试和复试,从近三百九十位申报者中遴选了50名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合唱指挥参与培训,其中部分学员来自江西、广西、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项目培养目标的导向性、示范性在业内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力,项目负责人杨鸿年教授坦言:“当今的中国是合唱大国,但还不是合唱强国,高端合唱指挥人才与优秀合唱作品创编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两大瓶颈,这导致社会对合唱艺术、合唱指挥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因此,系统化、专业化培养我国优秀青年合唱指挥人才不仅关系到我国合唱艺术与国际接轨,更是促进我国合唱艺术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本项目旨在依托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学科优势和雄厚实力,汇聚国内外资源,对入选学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集中培训,探索和推广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合唱指挥教学体系,培养既有精湛指挥实践能力又兼具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优秀青年合唱指挥人才,着重发掘并打造合唱指挥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从而充分发挥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聚合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项目作为一项具有可持续性、战略性的举措,对于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乃至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训内容的科学性

近年来国内各级各类合唱培训广泛开展,合唱指挥专业在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中不断筹建,但由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缺失,造成许多方向不甚明确,如:对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等.项目力图以理论学习体系化、实践训练系统化的培训内容从宏观上构建合唱指挥教学的科学性框架,以期推动国内合唱指挥人才培训、培养的规范化发展.

(一)课程构建高屋建瓴

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合唱指挥学、合唱训练学、合唱风格学、合唱语言学、合唱创编学、合唱美学、合唱史学等七个方面为宏观视域,结合师资个性化特点开设《合唱作品风格剖析》《合唱创作技法研究》《合唱作品风格、语言处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裂变与发展》《中国民歌合唱的改编与应用》《陈怡无伴奏合唱作品中民族与现代手法之应用》《中国合唱发展的历史与前景》《合唱的歌唱与语言的融合》《歌唱方式与合唱音响造型》《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的合唱艺术及合唱教育概况》《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的合唱艺术代表性作曲家及代表性作品诠释》《合唱指挥法与乐队指挥法的比较与训练》《徐坚强合唱创作体会》《合唱总谱读法》《人声配器》《西方合唱风格的演变与实践》《黑人灵歌与福音歌排练》《指挥法基础》等18门主干课程.

(二)教学曲目丰富新颖

为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对接,项目组花费近一年的时间从横跨中外、纵贯古今的千余首合唱作品中遴选出近八十首,计划对学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排练.曲目包括:《归园田居》《如梦令》《戈壁蜃楼》《嘎达梅林》《卓鲁》《引子与托卡塔》《那就是我》《鸿雁》《哭泣的草原》(学员创作)、《满江红》《海韵》《娄山关》《晴》(学员创作)、《翠谷双回声》《我像雪花天上来》《晨号吹响》、Only in sleep、Lacrymosa、Teka teka sviesi saulk、Sicut Cervus、Cantate Domino、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Come away Death、Adagio、Mate saule、Echo、《在酒馆里》《命运女神》、Lux aurumque、Gloria、《地球累了》《拉辛颂歌》《美好的夜晚》《可爱的小鸟》《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Salve Regina、Rytmus、The conversion of Saul等等.通过排练这些风格多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在语言方面有针对性的加强学员们在拉丁语、古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蒙古语等语种的语音训练,并且能够在合唱基训、作品排练、指挥技法、把握合唱风格上全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三、培训实施的严谨性

(一)严抓培训进程

项目分为集中培训、远程教学、艺术实践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呈现出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消化提高为依托、以艺术实践为目的的特点.由于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中理论课程多、信息容量大,项目组采取“三模块四单元”的日程来推进“高层次、高密度、高强度”的“填鸭式”教学.“三模块”是指教学日程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模块,“四单元”是指具体实施中分为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个教学单元,学员每天学习时间达九个半小时.第二阶段是在授课专家的指导下,要求学员围绕作品研读(Harpe六首作品)、课程回顾(心得体会)、技术训练(指挥技能、节奏练习、总谱读法)、作品编创(每人1—2首)等方面展开自修,并于第三阶段前提交作业.第三阶段则是围绕三场汇报音乐会艰苦而富有成效地展开艺术实践.在12天的排练中,杨鸿年、吴灵芬、杨力、于磊、Harper等专家亲临指导,单日排练时间最多长达14个小时.特别是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金帆音乐厅的两场汇报音乐会,学员们“连指带唱”持续了近五个小时,评委会综合考察了每位学员的指挥技术与歌唱能力.

(二)突出培训重点

此次培训紧紧围绕“唱、弹、指、创、写”五项技能来夯实学员专业基础.“唱、弹、指”是合唱指挥的基本技能,项目组不仅在考核录取阶段要求学员提交“弹唱分级试题”(弹一唱一、弹二唱一、弹三唱一等)及现场指挥演出视频,而且在集中培训的两个阶段中始终贯穿“每天必唱”“每人必指”,并且在第二阶段中布置大量作业强化学员“总谱读法”的钢琴弹奏能力.“创”即合唱作品的创编,其目的在于要求合唱指挥能够掌握作曲基本技术、读懂作曲家创作意图.在培训的第二阶段中50位学员共创编62首混声、男声、女声合唱作品,其中不乏“题材好、唱得响、接地气、手法新”的优秀作品,如《哭泣的草原》《晴》《鸿雁》等.“写”是指案头工作,要求指挥能够“深入分析作品、合理设计排练、巧破重点难点”,第三阶段每位学员都要针对考核音乐会所指挥的作品写出一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来加强写作训练.

四、培训手段的创新性

(一)教师聘任取我所需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在师资选聘中项目并没有聘请大量的外国专家,而是坚持"以我为主,外聘为辅"的原则聘请一批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学家前来授课.并在前期调研与征求学员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命题作文”的方式“取我所需”,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的讲课选题,为学员带来急需的专业知识.

(二)艺术实践形式多样

在培训伊始项目就按照混声合唱团的建制择优录取学员,并以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四场汇报音乐会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合唱团“视谱快”的特点,以“学员互动”的方式展开合唱排练.期间要求学员轮番上台指挥排练,并围绕指挥技法、排练方式、作品内涵等方面展开充分地研讨,有效地加强了技术的提升.另外,由于此次参训学员多是从各地基层而来,常年指挥学生合唱团、社会合唱团,缺乏指挥专业团体的经验,项目组刻意聘请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合唱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等专业团队参与汇报音乐会的演出,并指定部分学员参与排练17首难度较大的作品.在长达一周的排练中学员们逐渐树立了“以时间效率为基础、以作品表现为核心”的排练思路,改善了“教基础、背谱差、语速快、心没底、指不明”的不良习惯,显著地提升了“实战经验”.

(三)“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项目在教学中并不以刻板的授课讲座与教学排练为主体,而是广泛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员学习的兴趣,也更有利于授课教师迅速把握学员特点帮助其提高个人能力.如:在教学中采取随机抽点学号的方式指定学员指挥作品的某一片段,并随时展开教学评价,指出其在操作中的优缺点.在自习课中,富有经验的学员主动承担起辅导的任务,学员们在“互教互学”中取长补短,充分交流了各校指挥法、合唱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四)成立“学员工作组”加强组织与管理

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出现了“院长学员”“会长学员”“师生学员”.为方便管理,项目成立学员工作组,并利用网络建立微信群,这不仅保障了培训班各项活动的统一开展,更加强了学员间的相互了解,为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观摩扩展视野

项目组分别在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安排了四场音乐会的观摩活动,包括:Harmony合唱团排练音乐会,“金色的童年”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音乐会,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会以及唱游西半球——世界名歌合唱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使学员们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艺术品位.

结 语

此次培训中,有多达十五位专家授课.杨鸿年、吴灵芬、俞峰、唐建平、刘晓耕、徐坚强、田晓宝、孙嘉艺、杨力、于磊、沈浩、程威、姜盼、Romans、Harpe等.他们在指挥法、排练经验、风格研究、创编手法、语言训练等方面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使参训学员感到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杨鸿年教授的课堂中,我们通过他对作品的分析将音乐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打通了知识间的壁垒,更钦佩于他对中国合唱的认识:“歌剧、交响乐就像体育中的足球、篮球,合唱是小小的乒乓球,在音乐中歌剧、交响乐的受众毕竟有限,但合唱的参与者却数量众多,中国指挥不能只关注于歌剧、交响乐的发展,要关注小小的乒乓球,它不仅能够促进国民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能够向乒乓球一样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在吴灵芬教授酣畅淋漓的示范排练课中,她通过Sicut Cervus讲授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作品“text painting”的风格及排练手法,在Cantate Domino的排练中明确了“小音符”在作品速度选择的重要作用,并在《戈壁蜃楼》《晨号吹响》等作品中深入阐述了“读音高、唱色彩、演画面”的辩证关系.在师生研讨中我们感动于她“坚守延庆十年,培养基层教师”的奉献精神,更加坚定了“合唱是自己最初的无悔选择”.在Romans的教学中我们感受了拉脱维亚的合唱的风格特点、了解了该国合唱蓬勃发展的现状.在Harpe热情严谨、幽默高效的教学中,我们明确了在排练的架构中要充分尊重两个重要资源:人和时间,作为指挥要有毅力去坚持这样一个理念——“我告诉你如何去做,做不好我会用其他方法,做对了我会给予肯定的回馈.”此外,我们收获着刘晓耕教授针对民族音乐田野采风与裂变发展的创作心得,开怀于徐坚强老师的“高端和声”“肿瘤作曲法”“红绿灯结构”等的风趣讲解,受教于田晓宝老师对于中国合唱歌唱、音乐、语言风格特点的讲解……

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虽告一段落,但它的意义却影响深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重组”,这对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杨鸿年教授曾语重心长的谈到:“单靠音乐学院培养的指挥,是远远无法满足合唱事业发展的旺盛需求,高师是合唱指挥培养的‘母鸡’,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诚然,我国近年来合唱事业发展迅猛,合唱团如雨后春笋在各地破土成长,但指挥的数量却始终不能满足合唱团增长的需要,优秀的指挥更是屈指可数.高师是我国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借鉴此次国培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袁凯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合唱指挥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而今迈步从头越和人才培养和综述方面的合唱指挥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合唱指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