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装饰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刻花装饰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装饰范文 类别:论文模板 2024-02-12

《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刻花装饰》

该文是装饰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耀州窑青瓷和刻花装饰和浅论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宋涛

一、耀州窑发展概述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座重要的民间窑场,其窑址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村、玉华村及耀县塔坡等地,其中以黄堡窑址面积最大,有“十里窑场”①之称,是耀州窑的中心窑场.

黄堡镇窑场于唐代创烧,凭借靠近唐都长安的优越地理条件,该窑场不仅生产当时各个窑场普遍烧造的白釉瓷、黑釉瓷、黄釉瓷、青釉瓷等十几个品种的日用瓷器,还专为长安宫殿烧造三彩和琉璃建筑材料,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广收博采,兼容并蓄,是一个大杂烩的时期;至五代,黄堡窑场经过前朝一两百年的生产实践,开始逐渐发展成熟,并由前朝的多品种烧造而逐渐转向专烧单一青瓷品种的新局面,并一度被宫廷选中烧供御器;至宋代,耀州窑迎来了鼎盛时期,此时烧造的青瓷以其典雅的釉色和精湛的刻花装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②和“宋代青瓷刻花之冠”③,并且辐射到陕甘交界的旬邑窑、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瓷窑体系;至金代,耀州窑虽受到战乱影响,从前代的高峰跌落下来,但仍能持续并烧造出月白釉等瓷器新品种;金代后期直至元代,战乱对黄堡窑场产生了极大影响,由于战火使得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陶瓷制品严重匮乏,为提高产量,窑工们不得不扩大窑炉面积,缩短烧成时间,使得青瓷釉色赖以形成的还原气氛相对不易控制,再加上元青花瓷器的横空出世,其他窑场亦有各种颜色釉瓷问世,青瓷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因此耀州窑的青瓷生产逐渐衰落下去,而白瓷、黑瓷、酱色瓷等粗瓷的生产开始复苏,供日常之用;至元末明初,黄堡窑场在日益萎缩中终于停烧.

有关耀州窑的文献记载,从宋代至民国的文献资料中虽然都能找到,但皆为只言片语,且褒贬不一,出入极大,这也使得前人对耀州窑瓷器的研究一度争议颇大.直至1954 年,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在离黄堡遗址附近的黄堡高级小学里,发现了我国碑碣记载有关陶瓷生产的最早的一块碑刻,即《德应侯碑》,其真实面目才得以大白于天下.该碑碑文生动地记载了耀州窑的位置、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全文共588 字,文笔优美,措辞中肯,成为研究耀州窑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图1).

伴随着大量考古成果的问世,耀州窑的历史地位逐渐被认识.以宋代耀州窑青瓷为代表的独特艺术风格被后世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在当时我国南北青瓷两大体系中,它代表了北方青瓷的最高水平,其所采用的刻花装饰也因犀利洒脱的技法而成为群窑之冠,至今难有超越.耀州窑辐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也使其成为宋代六大窑系④之一.

二、宋代耀州窑独具特色的刻花技法

自原始社会的陶文化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意识地在陶器上面刻划或者绘制一些简单的纹饰或图案来增加其美观度,堪称为最早的陶瓷装饰,并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创作中应用不衰.一般来说,瓷器的装饰手法分为三种:一种是利用氧化金属在高温下的发色原理,在成型的器胎上施以添加了各种不同氧化金属原料的釉料,高温下,各种釉色相互熔融、流动而发生奇妙的釉色变化,形成各种釉斑、流纹等效果,起到装饰作用,称为釉装饰,如钧窑、建窑等窑口就是采用的这种装饰方法;再一种是用各种金属色料直接在素胎上绘画后施釉入窑烧成的釉下彩,或是在烧成后的白瓷上填彩经过二次烧成的釉上彩,都称为彩装饰,如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等;第三种即是在泥胎上刻、划、印出各种花纹, 再通体施以单纯釉色,利用刻划所造成的胎面高低起伏而形成釉色的深浅层次变化起到装饰作用,称为胎装饰.宋代耀州窑瓷器所采用的即是胎装饰的手法,其中尤以刻花为主且成就最高.

从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传世品来看,其所运用的刻花技术刀法犀利灵锐,走线洒脱豪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浅浮雕式的刻饰方法.纹饰部位结构准确,线条优美,并且深浅恰当,既保证有一定深度使纹饰与背景的层次脱离开来以形成起伏,又不致太深使得釉面无法漫平胎面而导致出现瑕疵.从纹饰的边缘来看,有的地方能看出明显的行刀痕迹,应当是窑工们根据纹饰需要刻意而为之,以增强画面效果和器物的朴拙之感.

由于历史久远,对于宋人的刻花操作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只能由今人根据传世作品上刀痕的深浅和走势等特征不断摸索和实践,从而形成一套最接近于宋代耀瓷刻花效果的操作方法,并由此推断出宋代耀瓷的刻花有一刀法和两刀法之分.据陕西省铜川市陶瓷研究所孟树锋在《宋代耀瓷的装饰艺术》⑤一文中所述,这两种刀法的区别大致如下:一刀法是指用一种平头刀或者斜头刀在坯体的表面以垂直的角度直接刮刻,线条的宽窄粗细由刀的用力轻重、吃泥深浅、刀口正斜以及纹饰结构的需要来决定,这种技法多施于碗、盘一类的常规产品上,用来刻较简练的纹饰,由于一刀刻的刻法和纹饰比较单纯,再加上陶工熟练程度较高,刻得速度较快,刻出的线条非常流畅、犀利,这是一刀法的特点;两刀法则跟雕花较为相像,用尖细刀在纹样的轮廓线上,以刀口与坯体垂直的角度扎划一刀,再用宽斜刀或弯斜刀沿第一刀扎痕外的一定宽度处,以刀口与坯体平行的角度斜削一刀,并与第一刀的刀痕底部相交,然后再按纹样线条的走向把泥雕下来,这叫做“半刀泥”的线条形式,线条在行进中有宽窄深浅的变化,在坯体厚薄的承受能力、刀痕完成纹饰的深浅程度、施釉烧成后釉子漫平器面的处理等方面组合更为科学.从现有的宋代耀瓷刻花纹饰进行分析,两刀法为主要手法.

三、宋代耀州窑青瓷主要的刻花纹饰

装饰艺术除了装饰手法与技巧之外,纹饰的题材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是耀州窑从唐代以来就具有的特点,至五代时进一步得到发展,进入北宋后更进入繁荣的发展期.从发掘出土和传世的耀瓷观察,仅北宋时期的装饰纹样就可达200 多种,⑥耀州窑的这一特点在同时代其他窑场中显得非常突出.根据对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宋代各窑口传世品对比分析,可以肯定,耀州窑瓷器的刻花题材之丰富、纹样种类之多在其他窑口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些纹饰中,以采用的多寡为序大致包括三类:以各种花草如牡丹、莲花、菊花、萱草等最为常见的植物类纹饰;以鸭、犀牛、鱼、摩羯、鹿等居多的动物类纹饰;以婴戏为主的人物类纹饰;其它的还有诸如浮云、流水、山峦以及几何类装饰纹样.以下根据题材种类区分试作具体阐释.

1. 植物类纹饰

植物类纹饰是耀州窑装饰纹样中最为广泛运用的题材,在该类题材中,以牡丹纹和莲花纹最常见,其次有菊花、海棠、水藻及葡萄、石榴、松、竹、忍冬、卷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花卉植物在平民百姓心中,常是理想生活的寄托,寓意质朴而单纯.如牡丹象征富贵,梅兰竹菊象征不畏权威、洁身自好;莲花象征品质高雅、灵芝象征健康长寿等.在耀瓷植物类装饰纹样中,牡丹纹从唐代一直延续应用到元代,品种繁多,也最为特色.莲纹也是耀州瓷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它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这里主要以牡丹纹样和莲纹为例试作分析.

(1)牡丹纹

牡丹纹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陶瓷装饰图案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被人们视为繁荣昌盛、幸福美好的象征,因而也得宠于各类工艺品装饰题材.陶瓷上的牡丹纹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宋代牡丹纹饰以耀州窑瓷器的种类最为丰富,品种繁多,有花瓣多层重叠的、双层多瓣式、单层三瓣式等.形式有折枝、交枝、缠枝、连环牡丹,此外还有配以动物、婴孩、文字的牡丹图案,如凤戏牡丹、婴戏牡丹等,其潇洒流畅的刻花线条配以饱满富丽的牡丹花枝,真切地传达了宋代耀州青瓷的完美神韵.碗类牡丹纹的构图从适合容器出发,多为圆形图,构图的骨架一般具有对称式,稳重大方、庄重典雅.瓶类牡丹纹样构图装饰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骨架以缠枝牡丹为主线,自然地连接枝叶和花瓣,视觉连续性强且有节奏感、韵律美,严谨中不失生动活泼的趣味感(图2).

(2)莲花纹

莲花纹也是耀瓷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莲花亦荷花,是一种带有佛教意义的装饰题材,以示洁净,同时它的出现也与佛教密切相关.早在宋代,莲花就已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含义,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其追求高尚人格的向往.在唐、五代和宋初,就已经出现贴塑、雕花形式的仰莲和覆莲瓣用来作为器壁装饰.在宋代耀瓷刻花中更出现了有花朵、蓬实和枝叶组合的莲花纹样,其中有水波莲花、一把莲、双把莲、三把莲、缠枝莲等,另外还有不少莲花与婴孩、鱼、鸭、水波等的相互组合,极为丰富.因为莲纹自身纹饰的特点,花瓣较大,形态特征明显,花形优美,所以这一特征也被完美运用在耀瓷中,其不仅仅存在于碗、盘、碟等器物上,还有完全仿照莲花造型的器物,如莲花形香薰,腹外贴塑一周双层莲瓣,花瓣丰满,造型灵巧活泼,插入香火后,烟袅袅升起,仿佛看到了一朵莲花正徐徐开放(图3).

2. 动物类纹饰

中国传统瑞兽图案品种繁多,形象独特,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并被广泛的运用在装饰与造型艺术上.动物类题材在耀瓷装饰纹样中也有大量的运用,有龙、摩羯、狮、虎、鹿等走兽图案,有蝴蝶等良虫图案,有凤、孔雀等飞鸟图案以及游鱼图案等.

(1)摩羯纹

摩羯也称作“摩伽罗”、“摩羯鱼”,在印度神话中是凶猛无比的“海中大鱼”、“鱼之王”,其形象为长隆嘴,利齿,凸睛,鱼身鱼尾,用来象征大海中水族的权威.在宋耀瓷纹饰中亦有采用,所见多为“摩羯戏水”和“水波摩羯”,成双或单个的摩羯鱼均具有鲜明的动感,表现得活灵活现(图4).

(2)牛纹

作为古代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家畜,牛的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陶器上出现.宋金时期耀瓷常见的牛纹多为“吴牛喘月”形象,如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碗内心饰菱形开光,开光外刻卷枝花草纹,开光内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下方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口微张,刻花刀法娴熟干练,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为宋金耀州窑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纹饰.此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考证应为“吴牛喘月”,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虽然这种纹样表面上描绘江南的吴牛,实际上反映了金人统治下汉族匠人不堪压迫的一种心态,影射了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图5).

(3)鸳鸯纹

鸳鸯古称“匹鸟”,据师旷《禽经》描述:“鸳鸯,匹鸟也.玄鸟,燕也.二鸟朝倚暮偶,爱其类也.”⑦后人常以“朝倚”与“暮偶”来象征人间夫妻爱情,并以鸳鸯的不同组合与搭配,来借喻不同的寓意.宋代耀州青瓷刻花的装饰中较为常见的有“鸳鸯戏水”、“鸳鸯戏莲”、“鸳鸯戏柳”、“鸳鸯戏游鸭”、“单鸳鸯戏双鸭”等等,用来借喻不同氛围之中,夫妻的恩爱与幸福生活.其装饰的手法与内容协调生辉,丰富而又生动,有时打破常规布局,使图案变化丰富而又新颖.如“鸳鸯戏游鸭”和“单鸳鸯戏双鸭”的装饰图案,在水波游鸭中加进了鸳鸯,不仅增加了图案的内容,也变化了宋代以前的传统对称格局,产生装饰形式的多样化(图6).

(4)鱼纹

鱼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陶器装饰上,是一种最古老的传统吉祥纹样.宋代陶瓷装饰领域的鱼纹更是屡见不鲜.“鱼”与“余”谐音,又可引申为富裕、富足,此时的耀州青瓷,在装饰形式上进行一系列的变化,与莲花进行搭配,形成“连连有余”的图形语言,寓意人们生活富裕、美好.其它比较多见的鱼纹装饰还有“水波三鱼”、“双鱼戏莲”、“柳枝群鱼”、“鱼鸭戏莲”、“鸳鸯游鱼戏莲”、“水藻群鱼”等等;宋代耀州窑的匠师们对这类纹样的处理,又根据不同的整体效果作具体的布局,合理组织画面,时而概括,时而细腻,使其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图7).

3. 人物类纹饰

人物类纹饰在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装饰中并不少见,宋代工匠在创作时对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抓住人物性格与形象,在生活题材来源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高度概括和夸张,以形写神,以达到符合青瓷刻花的装饰艺术效果.主要的装饰纹样与图案包括婴戏类人物纹饰、生活场景类人物纹饰、佛教道教类人物装饰等.以下主要介绍一下常见的婴戏纹.

婴戏类人物纹饰是宋代耀州窑青瓷刻花艺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此题材为装饰纹样的耀州窑青瓷,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如“婴戏缠枝”纹,只不过当时采用了剔划花类的装饰手法.宋代在此种题材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青瓷刻花手法的运用上也日益增多,表现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工艺手法最为成熟,画面主题性强,立意明确,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图案中的人物形象都以胖嘟嘟的童婴为主,可爱的脸蛋、活泼的姿态,让人勾起对孩童时代的向往.他们有的或带肚兜裸四肢,或裸体缠着丝带,但都以项圈围颈,手带手镯,脚有脚环.先民们根据枝叶和藤蔓缠枝装饰的区别,采取不同的姿势处理画面,时而有抓枝悬空之态,时而有腾跃攀登之势,时而有荡秋千之嬉戏,时而有翻身飘舞之状,其形象逼真、动态可鞠,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活泼可爱的婴戏场景(图8).

除以上纹饰外,在宋代耀州青瓷的刻花装饰中,以浮云、流水、山石类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图9),其虽然不像前面几类是以主体图案的装饰功能出现,但在耀州窑青瓷艺术的风格特点中,起到了辅助、点缀和陪衬的作用,从而使得整体图饰更加丰富、生动.还有诸如文字类的装饰纹样(图10),也是宋代耀州窑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一个种类.由此可见,宋代耀州窑的青瓷刻花装饰纹样丰富多变,又能与青瓷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美和谐的有机整体.装饰题材的内容之广,形式种类之多,图案形象之优美,装饰内涵寓意之丰富,在我国陶瓷艺术史和传统工艺美术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四、宋代耀州窑青瓷刻花装饰的艺术特点

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刻花装饰艺术,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形成的最成熟、最完善的审美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并且具有浓厚的当地民间文化的表现特色和独到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历史上,陕西地区几乎就是一本浓缩的中国发展简史,虽然宋代一度南迁,但还是在很多的文化艺术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审美格调和生活情趣.当时耀州窑的青瓷艺术,已在我国形成相当分量的比重,在其生产工艺的影响下,以耀州青瓷艺术为特色的制瓷工艺得到传播,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相继出现大小不一的生产窑场,逐步发展成为以耀州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宋代耀州青瓷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出宋人浪漫主义的生活情调,以及对生活的那种总体文化特征洒脱而又精致、浪漫而又不脱离现实的主观感受.由此,对于宋代耀州青瓷刻花装饰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取材于生活,写实中见奇

我国传统陶瓷业在宋代进入繁荣时期,宋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审美的要求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在耀州青瓷的装饰纹样中不难发现,有较多的题材均来自于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不仅有花卉、人物、动物、虫鱼等,还有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等等.先民们深入观察、捕捉和凝练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进行精心的加工和组合,以对造型经过归纳和取舍的方法,运用智慧和对美的审评规则,创造出一系列的适合纹样和优美图案,赋予了青瓷装饰语言的生存价值.

2. 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宋代耀州窑青瓷纹饰的取材均来源于生活,它的范围之广,变化之丰富,实属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当中的典范.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也是从唐代以来就具有的特点,到五代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北宋时期,耀州窑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仅仅北宋的装饰纹样就多达200 余种.其中装饰纹样的题材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居多;其次为动物类的瑞兽、珍禽、昆虫等,水族类亦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人物故事、佛道造像类;几何纹样也已常常出现在装饰图案的边饰布局当中.

3. 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宋代耀州青瓷的刻花装饰与青瓷产品的实用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釉色如玉,质地纯厚,使造型增添了强烈的艺术美感.比如,在碗的口部处理上,以刻花装饰图案的轮廓线为基础,对口部进行弧线的处理,形如花瓣,不仅增加了审美价值,并且使口缘具备了一定的触感;在青瓷刻花盘的内部,进行纹样的装饰,会使使用者在进餐的同时获得了视觉的享受.诸如此类,在宋代耀州青瓷刻花艺术中,精美的工艺、丰富的题材、优美的图案等,充分地与所装饰的器皿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增强了耀州青瓷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意境.

( 编后:本文作者、上善堂创办人宋涛长期从事古陶瓷的收藏和研究,颇有收获和心得.本刊推出此文,意在鼓励更多的民间文物爱好者、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结晶展示出来,本刊提供这样一个开放式平台,供大家讨论.)

注释:

①(民国)黎锦熙《同官县志》卷十二工商志:“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铜川市印台区史志办公室整校,2006 年.

②佐藤雅彦(日)《中国陶磁史》,平凡社,1978 年.

③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④所谓六大窑系,指的是宋代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

⑤孟树峰《宋代耀瓷的装饰艺术》,《陶瓷学报》,2005 年06 期.

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 年.

⑦(春秋)师旷撰,(晋)张华注:《禽经》,《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年.

(责任编辑:牧风)

装饰论文参考资料:

装饰杂志

总结,这是一篇适合耀州窑青瓷和刻花装饰和浅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装饰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装饰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