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创新发展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献县补花与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创新发展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16

《献县补花与》

本文是关于创新发展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补花和试论献县补花和创新发展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刘 宇 乔 南(通讯作者)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0)

摘 要:献县补花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河北省代表性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在我国传统堆绫绣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技艺.文章通过对献县补花历史发展和现状、艺术特征、工艺特点等的研究,分别从其题材、图案、色彩、材质和工艺技法等方面展开分析与梳理,总结了献县补花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并对其未来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探究展望.

关键词:献县补花;艺术特征;工艺特点;创新;发展

一、献县补花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献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的西部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气候干湿交替明显,四季分明.献县历史悠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11年)置河间郡,后改置为河间国、乐成国.武帝兄刘德在此被封为河间王,因其聪明睿智,谥号“献”,此为献县得名之源.献县的工业一直以轻纺为主,远在汉、唐、送、明代时,献县的手工作坊、窑厂等,所生产的布帛、砖瓦、编织品等就已有盛誉.而工艺美术产业,在献县起步较晚,始终未形成一门产业,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已初具规模,出口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享誉中外.如草编厂的草条编织品、补花厂的补花台布、工艺制品厂的景泰兰工艺品、乡镇地毯厂的“风船”牌栽绒地毯以及各乡工艺品加工点的工艺品等都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草条编织品和补花制品形成了具有献县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受到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水平处在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此时,献县地区人民为了补充基础物质生活,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北京补花厂学习补花的工艺技法,并将其带回到献县地区,从一开始简单地为北京补花厂加工补花的样品,后得到商家直接的大量订单,再到献县手工艺人创制具有献县独特特色的补花制品,整个过程促使献县补花业得到了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在1971年,献县的草编厂筹建成了补花车间,献县由此开始了补花业的发展.1972年投产职工63人,1977年职工193人,1986年全县农村个体手工艺者7196人,当时从事这项工艺的队伍庞大,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投入在其中,献县补花成为当时献县具有一定规模和趋势的主要手工艺品之一,并且带动了献县的经济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以献县补花厂为龙头,分布在城关、臧桥、十五级、段村、张村、郭村、韩村等乡镇分摊设点,发料、放活、验货、熨烫、包装及发货、外销等都安排到全县的各户,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项工艺做工精细、工序繁多,产品规格不同,主要产品有台布、餐巾、盘垫及床上用品等,那时献县补花销售在国内很少,在国外出口量较大,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献县补花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到2007年美国经融危机以后,国外市场受到严重的打击,献县补花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大量的销售献县补花产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加工节奏更快速,工艺技法类型更加多样化,无论是造型图案、材质选择还是工艺出活的速度,献县补花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要求.从1998年前后,补花业开始逐渐走向下坡.现在献县补花的从业人员已经很少,而且从事补花行业的手工艺人的年龄偏大,手工艺人一年比一年少,传统的补花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据统计,2015年献县的补花厂仅剩一家,其中包括拨花、机锁、熨烫等工序的从业人员20多人,产量也仅20多万.献县补花在2007年12月份已成为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5年12月份也成功申请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希望未来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 献县补花的艺术特征

北京补花又称“贴补”,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是京绣、挑补绣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补花起源于我国唐代的堆绫和贴绢.堆绫和贴绢是中国传统刺绣的变体绣,在此工艺基础之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民间工艺.贴绢是指将单层的绢丝织物剪成图案后平贴,贴后有的还加以缝边.堆绫是指用绫或其他丝织品剪成各种形状,通过堆、叠,组合成多层次的图案,有的还在花片中填充棉花或其他物质,使其图案隆起,高低有序,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堆绫、贴绢有着悠久的历史,制品昂贵,主要用于历代宫廷贵族的服装装饰品.唐代佛教兴盛时期,僧家用堆绫为佛教装饰品.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一片在深蓝色绢上用、绯色和白色绢剪成的八角形花缀饰的唐代绢幡,是早期的贴绢制品.宋代以后,堆绫和贴绢与刺绣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手法.明清两代,堆绫、贴绢在北京盛行,已经不局限于佛事用品,而流传普及到日用品,如扇套、钱袋、褡裢、眼镜盒、香囊、荷包等其他装饰.

在20世纪70年代初,献县的手工艺人通过学习北京补花的工艺技法,在此基础上又创制了645个花稿,30多个补花品种.将其设计出花、鸟、兽、鱼、草、人物、风景等不同类型的花稿,绣补到各种颜色的底布上,其中以花卉图案为多,如牡丹花、梅花、兰花、莲花等,整体图案造型由浅渐深,层次分明,结构均匀,富有立体感,具有美感和生命力.在献县补花兴起时期,其在制品上作为的重要的家纺用品(台布、床单、被罩等用品)装饰,然而随着不断出现更多新颖的手工艺技法和高科技技术,献县补花制品逐渐减少,迄今为止,献县补花成为了一门面临失传的手工艺术品.

(一)献县补花的题材和图案特征

献县补花的成品为花卉类型题材较多,如牡丹、梅花、兰花、莲花、竹等.而花卉造型中花朵的精致和枝叶线条的流畅,每个部分都表现的纹理清晰、自然,将献县补花的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体构图布局饱满、均称、紧凑,富有装饰性.在献县补花图案设计上,献县补花遵循传统的审美法则,通过写实手法和写意手法的处理,运用对称、平衡、反复、呼应和节奏等基本法则.献县补花的花型图案多以具象的单独纹样和对称性单独纹样出现,如整朵牡丹花放置在中心位置或边角对称位置.

(二)献县补花的色彩特征

献县补花的色彩来自于大自然,同时又受到中国历代传统用色和西洋文化、献县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审美理念.在色彩设计上,献县补花运用特有色泽深浅不同晕色的凤尾纱面料制作,色彩绚丽明暗层次分明更有立体效果,并且吸取了中国传统用色、西洋地区用色和献县传统民间用色,如中国历代传统喜用代表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西洋喜用色彩浓烈、丰富悦目、明度较高的颜色,如酒红色、紫色、黄、绿等;献县传统民间喜用代表美好寓意、纯度较高、对比鲜艳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靓蓝色等,特别是大红色和大绿色成为献县补花花类图案用色的必用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感,同时运用间色作为点缀色合理搭配,将其中国的大气、西洋的洋气和献县传统民间的淳朴这三个不同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一起,使整体图案色彩和谐统一、婉约含蓄、简约朴素,使献县补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特点和献县独有艺术特征.

(三)献县补花的材质特征

献县补花所使用一种从北京地区传授过来的独特染织工艺面料“凤尾纱”.其材质质薄,是一种染经织纬的棉织布,色泽由浅至深呈条带形的晕染图案.因其像凤凰的尾巴一样美丽,故称之为凤尾纱.凤尾纱的色彩齐全,可以充分的表现出补花花型图案的独特魅力.献县补花运用凤尾纱制作,其每片花型图案明暗分明,色彩绚丽,色泽和谐自然,富有立体感,饱满充实,犹如朵朵盛开的鲜花,今人赏心悦目.而献县的民间补花的材质多为使用普通纯棉布,其相传在西汉,献县原是多水患之乡,贫民百姓流离失所,衣不遮体,故用不同颜色的布来补好,后经巧手制出花样补在衣服上,民间补花的材质就此一直流传至今.

献县补花所使用的底布有棉质面料、麻质面料、贡缎、闪光缎、春秋丁、涤棉混纺面料、化纤面料.由于献县补花的产品多为餐巾、台布、家纺用品等,对产品的实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献县补花制品的底布多为棉质面料和涤棉混纺面料和缎类面料.

献县补花所使用的绣线以棉质和涤棉混纺为主,由于补花所用的凤尾纱面料和底布面料多为棉质和混纺面料,所以要求所用绣线的材质也与其一致.

三、 献县补花的工艺特点

(一)补花工艺技法特点

补花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巧妙手法.成品的花样造型简洁,清新自然,色泽明快,富有立体感.色泽深浅不同晕色的凤尾纱和独特的“拨花”工艺,形成了补花的主要工艺特点.“拨花”是指将质薄的凤尾纱花片的边缘拨窝成所需的花形.拨好所有花片后组合在一起,构成立体的花形图案,再用针法点缀在花片的边缘进行装饰.一件补花成品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二)献县补花的工艺技法特点

河北献县补花与山东和江苏等地区的补花工艺技法大致相同,但在其工艺特点上有其独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国外出口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此时,单一的补花制品已经不能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献县补花在图案设计和工艺制作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且与多种工种工艺相结合.

1.献县补花与挑花工艺技法相结合

挑花又称十字绣,简单易行又坚固耐用的古老工艺,以棉麻布料为底布,通过针按布底的经纬纹路挑绣出斜十字,由无数众多的斜十字组成各种图案.献县补花制品图案中将补花工艺技法制作花片、叶片等的主要造型部分,将、枝叶等细节部分用丰富的挑花针法与其相结合,互相呼应,交替装饰.使献县补花整体图案更加的细腻,线条更加柔美,明暗虚实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2.献县补花与抽纱、镂空处理工艺技法相结合

抽纱又称花边,将其中的一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抽出,军用绣线把剩下的经纬纱加以连缀,呈现镂空的效果.镂空处理是将补花图案连接处的多余部分剪掉,成镂空状.献县补花技法与抽纱和镂空处理技法是整体图案效果更加的生动、活泼,不死板,使献县补花富有生命力.

3.献县补花与盘绳绣工艺技法相结合

绳绣是将绳子按所需要的图案造型进行盘绣,形成立体突出的造型.献县补花与盘绳绣相结合,更加衬托了献县补花的柔美,整体图案造型互相映衬,形成不同特色和风格的补花作品,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艺术美感.

4.献县补花与丝带绣工艺技法相结合

丝带绣是用色彩丰富、质感细腻、各种宽窄不同的缎带为原料,在棉、麻等各种面料上,配用一些简单的针法,绣出的立体绣品.丝带绣有其独特之处,针法丰富,运用针法的变化,可以呈现立体感,而十字绣只有单一的十字交叉法.将献县补花技法的细腻、简洁、自然特点与丝带绣技法的立体层次感,对造型图案表现力强特点相结合,使整体造型图案更加的生动、形象.

四、献县补花的创新与未来发展

(一)献县补花的创新

1.献县补花在图案上的创新

传统献县补花作品的图案造型一般使用民间的各种花卉造型,如牡丹、梅花、兰花、竹、菊花、莲花、桃花等富有美好寓意的中国传统图案.而在图案设计的创新上,可以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献县补花中,将图案造型进行再设计创新,融入不同风格的图案,如卡通、几何、抽象等现代装饰图案运用到献县补花图案设计.图案的构图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严谨的布局,进行自由重组,以增强图案的装饰效果.

2.献县补花在色彩上的创新

传统献县补花作品的色彩一般使用色彩艳丽、喜庆的对比色、互补色,明快的色彩,整体效果给人简约朴素、委婉含蓄的感觉.而在色彩创新上,可以将其结合每年国际流行色进行灵活自由的搭配运用,最大程度的将献县补花整体色彩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3.献县补花在现代服饰设计上的创新

传统的献县补花的品类主要是家纺用品居多,如台布、盘垫、杯垫、椅垫、床单、被套、枕套、窗帘等.而在传统献县补花品类的发展下,可以更广的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如服装、鞋、包及小物件上等等.将献县补花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工艺特点融入到其中,将献县补花与服装进行完美结合,通过服装强有力的载体,将献县补花艺术的文化在服装中体现出来.如2016春夏北京时装周中,设计师刘薇将她的设计作品将丝绫堆绣独特的传统技艺运用在本次系列设计中,完美的表现出独有的韵味.献县补花艺术的运用不仅使现代服饰涌入新的元素,更使传统补花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献县补花的未来发展

献县补花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在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献县补花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由于献县补花的作品和传承已经越来越少,手工艺人趋于老龄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尽快的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1.成立培训机构,培养年轻化传人

献县补花已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希望未来能够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更多保护和人们的关注、认识和传承.除了构建博物馆外,还应建立培训机构,加强献县补花人才的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献县补花并且对此感兴趣去学习,使这个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古老的传统手工技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2.拓展服饰市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献县补花制品多以家纺、台布、盘垫等为主,如今销量正逐渐减少.只有将其变成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献县补花工艺继续传承发展.而服饰一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如今现代时装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技法进行装饰,从而再次掀起了一阵热潮.所以应将献县补花工艺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中,并注入西方时尚流行的艺术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献县补花工艺在传承之路上有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2][3][4]秦焕泽.献县志[M].北京和平出版社,1995:1,172,192,177.

[5][7]崔比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洁:挑花与丝绫堆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46,46.

[6] http://www.he.xinhuanet.com/zhuanti/2009gk/2008-11/21/content_17345936.htm

[8]李清林.我的第一本丝带绣书[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创新发展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补花和试论献县补花和创新发展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创新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创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