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同课异构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依图备料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分析和反思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同课异构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1-22

《依图备料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分析和反思》

本文是关于同课异构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依图备料和异构和教学设计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高 茹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00030)

摘 要:依图备料是学生依据设计图纸制作原型或模型的过渡环节,也是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学内容,先后建构并实践了两节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两节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依图备料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分析反思

“依图备料”是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第四节“原型与模型的制作”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实现从设计图纸到作品实物的技术物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设计思路,针对依图备料这一教学内容,为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堂,先后建构并实践了两节不同的教学设计,各有亮点与不足.本文就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以供商榷.

一、教学设计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将设计图纸物化为实物作品的过渡环节,实践性较强,因此两个教学设计(如表1)的指导思想主要都定位在立足于学生的“学中做”和“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物化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决策能力.然而,在依据教学设计一进行实践后发现,学生的“学中做”更多的还是教师引导下的简单模仿,与传统的讲练模式没有质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设计二中,借鉴项目教学的理念,突出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成果,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转换,强调“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实现做、学、思的有机统一.强调学生工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经历多次的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再通过反思性实践,从经验总结转化为实践智慧.

(二)学情分析

两次教学设计虽然针对的学生群体发生了变化,但是学生已经和正在经历的过程、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类似的,因此,对学情的分析集中在学生已有的基础、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三个方面.

已经具备的基础是:已经分组制定了设计方案,并绘制了设计草图和三视图,对制作原型与模型充满了期待,热情高涨.经过初中劳动与技术课以及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简单材料的认识和处理、工具的操作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对学校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设备已经基本了解,在设计方案中已经规划好使用哪种材料和工具.

学生存在的困难:以往都是根据老师提供的下料图进行下料制作,没有经历过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下料图的过程,对绘制下料图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可能会知之甚少;高涨的制作热情也可能会带来盲目和冲动,不理智、不细致、不严谨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对于如何根据材料的特性,以及实际的加工条件,在材料上合理布图,并树立节约意识,这方面的技术素养还有所欠缺.

然而,两次教学设计都忽略了一个最为现实、至关重要的学情:学生已经完成的设计图的复杂程度,以及由设计图转换为下料图的困难程度.这将直接决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度,达成情况能否理想,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准确,以及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如期推进等等.

因此,这两节课的学情分析,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分析依据单一,基本上都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而得出的猜测性结论;在学情的关注点上,教师往往对学生的优点与优势给予较多的关注,而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到底会遇到什么困难,困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则很少受到关注.

(三)教学目标

两次教学设计在目标制定上都关注了三维目标的实现,重视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区别主要集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前者将“模型、原型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模型与原型制作的一般流程”作为本节课的目标,对主题“依图备料”来说,有些鞭长莫及;就一节40分钟的课堂容量来说,目标制定得略显多了些.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教学目标直切“依图备料”的主题,三维目标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更紧凑,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操性.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由于前者的知识性目标并不困难,学生的达成情况较好,但对知识的掌握,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及感悟没有后者更充分.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原型与模型的制作.

问题引导:为什么是“制作原型与模型”而不是直接“制作产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模型或原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引出模型、原型的概念和作用.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明确原型与模型的制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设计的一般过程引入,一目了然.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给出几种常见的模型图片,丰富学生对模型、原型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模型、原型的含义及作用.

2.案例分析.

提出问题:依据五面小方盒的设计图(如图1),制作出实物作品,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容易忽略的“绘制下料图、合理布料”的重要性加以认识,以学生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小方盒为例,讨论由设计图物化为原型与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环节,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提出问题:如何绘制下料图、如何在材料上合理布料?列举三组有问题的设计图纸,请学生分析绘制下料图、在材料上布料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绘制下料图,并提醒学生在材料上布料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认真分析材料特性,留取适当的加工余量,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节约材料,画好基准线,提高加工效率等.

3.技术实践.

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在绘图纸上绘制下料图,为构件编号;填写设计表格,并审核验证图纸;在材料上布料.

[设计意图]经历绘制下料图、布料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运用和知识内化.

4.归纳小结.

(1)模型、原型及其作用.

(2)原型与模型制作的一般流程.

(3)绘制下料图、布料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好的经验做法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过程中蕴含的权衡、决策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质量意识.

【教学设计二】

1.导入新课.

从设计图纸到实物作品的物化过程,包含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与最终的结果紧密联系,尤其是起始环节,可能会带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有了设计图纸,想做出实物,该从何人手?

案例分析:根据三视图,制作五面盒,你首先会做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强调对设计图进行识读、分析,并将展开图合理绘制在图纸中形成下料图,选择合适规格的材料进行布料,并填写备料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依图备料.案例选择得比较简单,学生从简单人手,容易学会识图、学会分析,避免难度过大出现畏难情绪.对工作内容和流程的分析,为学生后面的分组实践提供指导.

2.制图填单.

布置小组分工任务:分析本组的设计图;绘制下料图;填写备料单.

思考:绘制下料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经历绘制下料图、布料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运用和知识内化;结合设计尺寸与材料规格,进行权衡和决策;在实践过程中,带着问题做,引导学生在做中思考.提供绘图纸和学案,降低学生绘图及制图的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3.审核验证.

布置全班任务:从左往右,小组之间互换图纸,审查对方的图纸是否有问题,有哪些问题,并记录在学案中.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在制图时要严谨细致,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4.交流分享.

交流制图填单的经验,总结绘制下料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体验基础上进行反思性总结,实现“认识——实践——认识”的提升;出现的共性问题,也有利于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5.归纳小结.

(1)依图备料的注意事项.

(2)依图备料在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过程中蕴含的权衡、决策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效率和质量管理意识.

两次教学设计从大的环节设计看,似乎大同小异,都有案例导入、技术实践、归纳小结.但仔细分析,其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都存在差异.

教学设计一中,引入环节侧重问题引导,但主要还是知识的启发式讲授.案例分析环节,以五面盒为例,引导学生总结模型或原型制作的一般流程,突出“依图备料”的学习主题,但对于依图备料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接着,以三个典型的错误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依图备料应该避免出现哪些问题,进而指导接下来的技术实践.基本思路和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指导”,学生“倾听——观察——模仿”.

教学设计二中,以简单五面盒的案例分析人手导人新课,由学生发现和提出五面盒从设计到制作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学生对依图备料形成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分组实践,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设计经历依图备料,小组内部分解任务,协作学习,在体验和实践中,深化认识,获得实践经验;最后,小组之间交流评价,实现“认识一实践一认识”的提升.基本思路和教学方法更突出教师“引出问题一讨论建议一解答难点一制定标准一评估结果”,学生“独立获取信息一独立制定计划一独立实施计划一独立评估成果”.

根据心理学“系列位置效应”的理论.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首位呈现的内容容易被记住,中间的内容容易被忘记.在一节课中,新的信息和技巧应该在开始的20分钟高效期内呈现,而且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低沉期对新学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因此,就教学效果而言,教学设计一在20分钟高效期内呈现的内容,一是陈述性知识的容量比较大,对于教师的“教”而言,似乎是更加高效、实用的,但学生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二是以错误案例的方式呈现,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因为是完成自己的设计制作,所以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好,积极性比较高.但学生技术实践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加之学生设计的复杂程度各异,课堂完成情况并不太理想.

相比较而言,教学设计二在引入部分就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具体如何做,教师并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学生通过分组,在学案的引领下,组内分解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主动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在交流环节,虽重视了生生和师生的互评,但缺少学生自评,留有遗憾,还有待完善.

三、反思与总结

(一)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却并不重视教学设计:一是平时上课不撰写教学设计,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课堂小活动的设计上,缺乏对教学宏观的把握,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学而异,顺学而为,而是完全依凭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二是撰写的教学设计不规范,在实施后,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长年累月使用一份“经典”的教学设计,不改进,不完善.三是完全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撰写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撰写教学设计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和不断的改进提升;应注意因人而异,不仅任教的学生时时在变,老师自己也要变.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理念不断更新,理论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累积,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会反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日益规范、精湛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关于学情分析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最困难的是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近发展区”上,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共振共鸣.

当下学情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是无视或轻视“学情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中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现象严重.三是学情分析中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四是学情分析“过于空泛”,缺乏“具体而微”的学情分析.五是学情分析视角单一,方法简陋.

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态信息,对于实践高效课堂至关重要.学情分析不是游离于教学设计之外可有可无的内容,它是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实施和落实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三)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预期达成的结果,而且是在40分钟的有限课堂内,能够达成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是检验一节课设计是否合理,实践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然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容易出现过空、过大、过多的问题,目标的表述则往往容易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应该指向可以结果量化的.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应太多,应简单、具体,易操作、易检测.对目标的表述,应参考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的界定,用比较显性的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体现“做中学”,对其的表述应具体、易于观察和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多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上立竿见影的,因此,不要勉强为之,更不能面面俱到.

(四)关于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学生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来检验的.很多老师对“有效”和“提高”的理解,往往局限在40分钟课堂时间内,教师引领学生,使其获得了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实现这种“有效”,应尽量避免学生体验失败,忌讳学生出现失败.然而,“学生身上有着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错误性资源.学生的学习错误揭示了他(她)们的大量的认知特点与思维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必能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对我们通用技术学科来说尤其重要.

同课异构论文参考资料:

工程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科学课杂志

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言而总之,这是一篇关于依图备料和异构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同课异构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同课异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