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现状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日本现代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现状和展望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现状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2-18

《日本现代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现状和展望》

本文是研究现状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展望和生态文学和批评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内容摘 要】 在日本,生态文学又被称作“环境文学”、“自然书写”.日本自古便是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民族,它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经过了千年的积淀,进入现展阶段后日本生态文学研究迈出了全新的一步.日本学者在学习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结合本土作品特质,试图探索出适合本国的生态批评方法.本稿对近现代日本生态文学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日本现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果,旨在整体把握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现状,深入探讨生态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影响力,为我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接受美学 环境社会学 环境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章编号】 1003-4048(2016)01-0082-8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96/j.cnki.rbyj.2016.0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14BWW016)的阶段性结果.

【作者简介】 刘利国,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日本语学院院长(大连116044).

董泓每,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研究生(大连116044).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大量面世,人类与自然之间原本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海洋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令我们措手不及.在意识到现代文明的滥用会给自然带来永久性的破坏之后,人们开始倡导“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影响着无数文学作家,他们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人与社会,而是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之上.他们或是以自然的美丽景色,或是以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的严重后果为题材,用文字警醒世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自然所遭受的伤害必将作用于人类.这一类文学作品被称为“生态文学”.

20 世纪80 年代,生态文学研究在美国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相关研究旨在重新审视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探求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90 年代,生态文学(日本称之为“环境文学”或“自然书写”)研究传入日本.“文学·环境研究会(ASLE-Japan,现更名为“文学·环境学会”)”以及“生态文学研究学会(SES-Japan)”的相继成立,为日本学者打造了良好的生态文学研究平台,至今已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然而,相较于欧美与日本本土生态文学的研究,我国对于日本生态文学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稿将对近现代日本生态文学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日本现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果,旨在整体把握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现状,深入探讨生态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影响力,为我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一、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

(一)生态文学的产生

生态文学始于欧美,其代表为美国.20 世纪60~70 年代,美国爆发了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最后的环保运动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相较于前两次而言规模更为庞大,并得到了全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大批美国民众走向街头,以集会、演说、游行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污染的恐惧,以及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追求.游行人数最高时约至2000 万人.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团体也是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总会员数约有500 万人.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文学”作为全新的文学类别登上了艺术舞台.在《论自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36)、《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1854)、《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1949)等先驱作品的影响下,1962 年,生态文学时代的里程碑——《寂静的春天》问世,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该书是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逊所写.书中开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村庄美景,随后笔锋一转,写道:“自然是寂静的.让人生畏.也不知道鸟儿们都飞去了哪里.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并因这不详的预感而心生恐惧.……春天来了,却是无比寂静的春天.”[1] 自第二章起,卡逊通过列举以农药为首的大量化学药品的数据记录,并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简洁易懂地展开了论述.她认为,人类只是自然这张大网上微小的一部分.如果为了驱除害虫而滥用合成化学药剂,那么自然之网必遭破坏.相反,人们完全可以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也是为了动植物的生存,更是为了保护自然的完整性.在该书的尾章,卡逊犀利地指出:如果无法守护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人类必将走向毁灭.《寂静的春天》不仅为世人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也成为了近现代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

许多学者都对“生态文学”做出过解释.美国学者斯科特·斯洛维克认为其为“所有探索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学形式.”[2] 日本学者野田研一强调生态文学“是以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3].我国学者王诺将生态文学定义为“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的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责任、文化批判、生态理想、生态预警和生态审美是其突出特点”[4].总的来说,生态文学打破了原有文学类别的特点,将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大到了人与自然,它促使读者将阅读的视点落在整个生态之上,引发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二)生态批评

随着生态文学作品的大量问世,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也应运而生.“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于1978 年提出的.他在论文《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阐述了“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生态批评”是“研究环境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以生态学视点审视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文学批评”[5].其后,格洛特费尔蒂、克罗伯尔、豪沃斯等人纷纷指出鲁克特对生态批评的定义略显狭隘.他们认为,生态批评的意义应随时展而进一步升华,应打破用生态学等科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更多地去注重生态文学作品的指向性.由日本文学·环境学会出版的《快乐阅读自然书写——120部作品导 读》一书中,简单整理了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的演变过程,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环境和文学的关系,以生态学视点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6].另外,王诺在《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一书中,整理了欧美学者对生态批评的众多定义后,对其下了新的界定:“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7]”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从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被充实、发展.现今,它已经成为了以生态文学作品为媒介,以关注生态平衡、普及生态思想和建设生态文明为最终目的的批评理论.

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常常伴有世人的质疑之声,生态批评也不例外.部分学者认为文学作品对于环境问题的改善毫无用处.对此,日本学者野田研一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和艺术作品是人类感受性和审美意识的表现.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可以为改善环境问题而直接做出贡献.但是,感受性和审美意识却是人们形成‘自然观’的基础.……如果不能弄清楚人类是如何看待和感受自然这一问题,就不能决定我们应对待自然采取何种态度.[8]”美国环境思想家、魔术师大卫·艾布拉姆(Did Abram,音译)也曾表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自然的美丽景物不断消失,人类的语言也必将变得越来越贫乏.“那些自然的声音一旦消失,不久便会被我们忘却.如果语言不能与自然的声音产生共鸣,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变成一具具空壳子.”[9]文学与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自然.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人类的审美意思.美好的艺术体验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会带给我们愉悦的心灵享受,它能提高创造力,促进社会发展.故此,文学与艺术、人类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而生态批评作为以其三者为研究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由此得到了学界的肯定与关注.

(三)日本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

在日本,生态文学又被称作“环境文学”、“自然书写”.日本自古便是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民族,它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古今集》开启了日本自然写作的先河.作品中随处可见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也随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与自然和谐、统一,亲近自然、依靠自然的心境.”[10]《源氏物语》、《方丈记》、《徒然草》等著作都在日本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唯美浪漫的一笔.16 世纪,日本第一次接触到了欧洲人.在欧美文明逐渐登陆日本的同时,日本内部战乱不断,其自然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发起对外扩张的政策.战败后,因遭受到、重工业污染等多重打击,日本的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疾病使众多日本民众苦不堪言.相应地,其文学作品风格也变得灰暗、沉重起来.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以哲学或科学思想为基础对环境及生命进行理性思考的作品.如南方熊楠的《十二支考》(1994)等;第二,描写与自然共生的作品.如铃木牧之的《北越雪谱》(1978)、中西悟堂的《与野鸟一起》(1978)、柳田国男的《山之人生》(1993)等;第三,以水俣病等为题材,描写与自然公害进行斗争的作品.如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有吉佐和子的《复合污染》(1989)等.无论是歌颂和谐自然,还是批判环境污染,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呼吁人们树立保护自然文明、重视环境建设的正确意识.

经过了千年的积淀,日本生态文学研究迈出了全新的一步.日本学者在学习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结合本土作品特质,试图探索出适合本国的生态批评方法.1994 年,日本成立了第一个以研究生态文学为主要工作的组织——日本文学·环境学会(ASLE-Japan).该学会最初以学习、引进欧美生态文学作品与批评理论为目的,翻译了多篇欧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论文及多部相关著作,如《绿色文学批评——生态批评》(1998)、《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和文学的想象力》(2007)等,为日本生态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国际的大门.该学会除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全国大会之外,还召开了三次国际性学会,分别举办于夏威夷(1996)、冲绳(2003)和金泽(2007).每届学会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讲座、交流,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此外,该学会的研究成果或在会刊《文学与环境》上发表,或被编书出版.

日本另一个学术研究组织为“生态文学研究会(SES-Japan)”.该会也成立于1994 年,会刊《生态批评评论》为年刊.该会影响力要小于文学·环境学会.

二、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现状

(一)日本现代生态文学创作及生态批评发展述略

19 世纪60 年代末,日本开展了“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运动,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学习西方,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生态文学创作及生态批评理论.在注重工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日本渐渐也发现了环境污染会带来巨大的灾害,意识到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许多日本文学家以当时的生态问题为题材进行了创作.其一为以原爆文学为代表的作品.原爆文学作品以1945 年8 月6 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市投下事件为题材,描述了原爆后家园的破败景象与日本民众的凄惨境况.如大田洋子的《尸街》(1948)、《人间褴褛》(1951),描述了广岛爆炸瞬间以及爆炸后街道上的惨状以及广岛人民在美军占领下的痛苦生活,原民喜的“夏之花”三部曲——《夏之花》、《来自废墟》、《毁灭的序曲》(1947),以充满挣扎的笔触记录下了与哥哥在广岛原爆后逃亡中所看到的可怕景象;其二是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四大公害之一的水俣病为题材的作品.作品中对因水域污染而染上水俣病的人群进行了描写,将他们染病后的痛苦与委屈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类文学作品以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1972)、《天之鱼》(2006)和《神灵的村庄》(1974)为代表.该书用事实与虚构并存的半纪实性手法,记述水俣病患者的痛苦以及患者家庭与氮肥公司进行诉讼斗争的艰难历程;其三是以公害污染为题材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有吉佐和子的《复合污染》(1975),被誉为日本的《寂静的春天》,书中描述了除草剂、工业废液等多种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复合污染,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此外,水上勉的推理小说《大海獠牙》(1960)也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该小说以日本某工厂随意将工业废料排入海中,造成社会公害为背景,讲述了一起谋杀案件,并揭露了工业污染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严重危害.

如上所述,生态文学批评兴起于美国,日本的生态文学批评是继美国之后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1993 年,美国创立生态文学批评学会(ASLE),翌年,日本率先建立日本文学·环境学会(ASLE-Japan).日本生态文学批评家野田研一与结城正美于2004 年编著的《越境的空间——环境文学绪论》,2008 年生田省悟、村上清敏、结城正美编著的《“场所”的诗学:何谓环境文学》,2010 年结城正美编著的《水的记忆——生态批评初探》,2011 年渡边宪司、野田研一等人编著的《环境视座——日本文学和生态批评》以及2014年小谷一明、巴山岳人、结城正美等编著的《从文学角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导手册》是日本生态文学批评20 多年来的结晶.这五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及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厘清了生态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目的与理论基础,是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献.学术论文方面,主要以日本古代的自然纪实文学、随笔文学以及虚构文学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生态文学批评.

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探究日本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思想,从中展现日本古代思想与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则以此来打破美国对日本古代文学批评的生态符号化倾向,解构与颠覆日本贵族文学,发掘庶民文学的自然思想及特征.然而,日本现代文学尤其是战后文学的生态批评相对滞后,对日本古今生态思想的联系、生态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怀与实践参与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我国学界的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目前尚处于作家论、作品论的研究层面,基本是美国及西方的生态文学研究视角在中国语境中的延续,对日本古今生态思想的联系与延续、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的社会影响均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吉林大学杨晓辉的博士论文运用生态批评的“场所”理论,对日本战后的水上勉、西村京太郎、石牟礼道子、有吉佐和子、核电文学及生态随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本分析,为我国的日本生态文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其使用的批评话语依然局限于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语境,未能在中国的批评语境中展开讨论.

(二)日本现代生态文学批评的著名理论学说

1. 场所意识

“场所意识”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日本学界将其引入后,很好地消化了这一概念.日本学者生田省悟在《越境的空间——环境文学绪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场所意识”理论.场所意识是指“人在场所中探索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反复确认这一地位时所产生的核心意识”[11].简单来说,不论是城市还是村庄,森林还是沙漠,都有各自特定的风景,这便是“场所”.换言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而言,场所就是人和其活动的空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人们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当中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身边的动植物、地形、天气等也会随之改变.人们一边感受这些变化,一边认知自身的存在.并且,这个生态系统与我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存亡的关系,这种意识便是“场所意识”.

生田省悟在书中例举了日本诗人、小说家三木卓的《海边博物志》来进一步说明.

今年春天,正是山丘上的枯树林看上去就像怪物背上的红毛一样乱蓬蓬的时候,我发现其中有一颗小树竟开了一朵白花儿.这情景似乎在某位画家的画作里看过.我虽然这么想着,但事实上真正看到了,心头又涌出了别样新鲜的情绪[12].

三木卓有十多年的时间一直住在三浦半岛,他关注的自然是持续的、日常的.对于同往年不同的变化,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并为之感到由衷快乐.正是这种“场所意识”,让他认识到了自然与自我的紧密联系,积极的自然体验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再如,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便是与上者完全相反的场所体验.作品开篇,石牟礼描写了村庄以前的祥和景象——每年除了一两次台风之外,汤堂这个部落几乎都是被一个小小的、波澜不惊的海湾围绕着.在那泛着微波的汤堂湾上总是漂着小船和沙丁鱼篓,孩子们光着小身子在船和船之间跳来跳去,时不时地做“扑通”的落水状玩耍.夏日里,孩子们的嬉闹声会穿过蜜柑田、夹竹桃花还有结满了果实的黄栌树,越过矮墙,传到家家户户[13].

平静的海湾微波荡漾,天真的孩童嬉笑玩闹,各样的果树果香四溢……这一段追忆描写用淡淡的笔触勾起了读者对往昔村庄美景的思念,为下述的内容铺垫了一层浓浓的哀愁.

青年俱乐部已破败不堪.这间小屋子被海风灌透,总是发着“嘎啦嘎啦”的声音.由于年轻人们很久都不曾使用,这里仿佛透着一股老年人身上惯有的沉默与寂寥感.这所青年俱乐部因不再为年轻人所使用,明显缺少了村子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年轻人们从很久以前就不在村庄里打渔、定居了.尤其是在水俣病爆发之后,村庄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无论是多么厉害的渔夫,都无法再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了[14].

这一段描写中散发着一股深沉的哀怨与绝望情绪.场所没有改变,只是因水体污染,场所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人们的感受就会遭到巨大的冲击.水俣病破坏了生态,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原本以捕鱼为生的村民们,再也看不到湛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鱼,他们引以为傲的打渔技术也再无可用之处.不仅如此,因为发现不及时,多数村民都染上了水俣病,深受其扰,甚至无法如正常人般站立、行走.村民靠海而生,村民与大海之间在无意识中产生了某种羁绊.生田省悟指出,“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羁绊被彻底打破的时候,石牟礼便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场所意识’.她通过关注水俣这个地方,来进一步探究自己生存的根源与意义所在[15]”.

场所意识强调的是将对场所的表象认知转化为内在认知,通过观察表面现象,更深地去思考应如何对待我们生存的场所,以及如何能让自然与他者和谐共生等环境问题.

2. 交感

日本著名生态文学研究者野田研一曾在著作《交感和表象——何谓自然书写》(2003)以及《感受自然之心——自然书写入门》(2007)中集中阐释了“交感”这一概念.一般认为,“交感”理论成立于欧美18 世纪至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又被译为“照应”、“呼应”、“感应”等.“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这种感觉或思考即被称为‘交感’.它的内容多样,可以是感官层面的、心理层面的,也可以是民俗层面的、宗教层面的.尽管如此,它的根本在于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与关联性[16]”.

在《感受自然之心——自然书写入门》(2007)一书中,野田由“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沉醉于风景?”这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对“交感”进行了讨论.

第一,为什么会下雨?野田研一举出了一个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场面:女子失恋后泪流满面,夺门而出.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雷声隆隆,雨水打湿了女子的衣服.我们发现,虽然女子的泪水是表达人伤心欲绝的心情,雨水是自然现象,但是泪水与雨水是存在着呼应关系的.也就是说“人类的遭遇(包括内心及情感)与自然现象是相互呼应的.[17]”并且,很多时候,自然现象还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补充内心情感的作用.

第二,为什么要登高?日本小说家梶井基次郎的代表作之一《在城里的某个小镇》(1925)中的主人公阿峻几乎每天都要到小镇尽头的古城址去登高远眺.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只是单纯地远眺,并没有特别想要去看哪里.只要待在那儿我的心情就十分舒畅.

“那儿有什么东西,真的有什么!”如果我这样说出来的话,反而变得虚伪了[18].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阿峻的一段独白.他当时正处在失去妹妹的悲痛之中.在姐姐的劝说下,阿峻来到了姐姐婚后居住的小镇,寻求心灵的平静.他登高远眺之时并没有具体的、心仪的目的地,反而可以获得身心的舒畅.这便是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之间存在着的微妙联系.

第三,为什么沉醉于风景?野田研一引用了川本三郎《风景自语言而生》一书中的一段话: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但也拥有者远眺某处、望向对岸的眼光.我们脱离现实一步,暂时摒弃世俗,成为一个与现实毫不相关的人.这时,我们将会看到一种在现实中完全不曾得见的风景、一种别样的风景.我们能够敏锐地去感受这种风景[19].

当我们登高远眺,将目光放远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脱离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平静,也可以是孤独.当我们全身心地去感受、去思考的时候,借助“交感”的力量,便会进入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便是我们沉醉于风景的原因.

书中,野田研一又以“为什么观察动物?”这一问题进一步给出了“化身、同化和他者”的概念.例如,儿童读本中的童话故事,多数是以小动物为主人公.它们往往具有和人类一样的说话能力与思维方式.这便是一种“同化”.又如,在石牟礼道子的《椿海记》(1976)中,主人公小女孩就变身为小白狐,进入到另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那里,她遇到了村里的老人家们曾跟自己讲过的山神、河童、船灵等众多神明与妖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便是“化身”.再如,我们经常会幻想着在宇宙的某处生存着外星人,或是不断地去探寻地球上的新物种.这是因为我们生而渴望与“他者”相遇.野田研一指出,人类与动物虽有异同点,但本质上是极其相似的.“人类将自身与动物进行对比,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地去思考‘人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20]”

三、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的课题与展望现阶段,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会由“何谓生态文学”向“如何更好地理解并将生态文学研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转变.为打破当今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局限性,我们认为,从以下三个视角开展今后的日本现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是十分可行的.

(一)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开展生态文学批评

近年来,生态文学的思想研究和文化批判已逐步成熟,但是生态审美研究方面尚显不足.生态文学的主体与其他种类的文学一样仍然是“人”,即便是纯粹的没有人参与的自然描写,比如人用相机拍出的自然风光,背后也潜藏着人的视线.生态文学在描画自然的过程中反思人类本身,展现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哲理性思考,从而构成生态文学审美品质的基点.王诺在《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一书中指出:“如果对于生态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和艺术分析,与对非生态文学、对环境文学的同类分析基本一样,那么这样的美学艺术研究就失去了生态批评的特色.”[21] 生态审美研究,既要防止脱离文学性,又要注意利用文学文本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等进行文化延伸.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交融性原则以及主体性原则是生态审美的四个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四个原则,笔者认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文学批评是一个全新的思路.

生态文学作品的书写目的是通过文本向读者传达生态信息,以便打动读者、影响读者,进而促使其形成、加深自身的环保意识,这与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最终是通过读者实现的.[22]”如果我们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读者的感受性上,那么我们便可以达到二次“交感”的效果.读者在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样可以引发自身的回忆与思考.当然,接受美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外国生态文学作品的译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评述外国生态文学作品的译本,可以提高我国读者对外国生态文化、文明与思想的理解与认知度,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与思想高度.例如,日本古代文学的和歌、俳句、纪行文、随笔等蕴含了诸多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经过时间的涤荡与历史的沉淀,一直延续到当今的日本生态文学创作中.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生态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可以解析作者展现在书本上的自然美,更能解答读者心中对美好家园的期待与渴望.

(二)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开展生态文学批评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的关怀.通过关注公害污染、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对近代社会的科技、道德、制度、文明等进行揭露与批判亦是开展生态批评的社会需求.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推动生态政策、文明制度乃至道德法律的建立与完善,生态文学作家在从事生态文学书写之余,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当中,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影响巨大,不容忽视.由此,可以认为,环境与社会捆绑式研究必然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文学研究方法.环境社会学在中国尚是一门构建中的学科.它认为环境与社会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期待以辩证的目光看待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作用.洪大用指出,环境文学具有以下思想:“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23]”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构建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社会学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将环境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生态文学作品研究是十分可行的.

日本的原爆文学、核污染文学、水污染文学相关作品都与“环境—社会”紧密相连.例如,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描述了日本渔民身患因水污染引发的水俣病后,不得不放弃捕鱼,在痛苦中死去的悲惨境状.其实,水环境恶化在我国也并不罕见.陈阿江在《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一文中写道:“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的发生、发展,昭示着水体污染遍地开花,成难以逆转的大势.[24]”那么,将“苦海净土”三部曲中的水污染同我国相似事例比较研究,并把环境社会学理论应用于此类生态文学作品之中,无疑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研究方法.如此一来,不仅使我们的论说更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还可以找出生态环境的问题根源之所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借鉴方法与改革思路.

(三)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开展生态文学批评当文学有意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客体化的时候,原生自然与表象自然的关系便成为了生态文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自然在根本上并非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想象与描写的结果,由此孕育了生态文学中多姿多彩的自然伦理.环境伦理学是当代正在迅速成长的研究领域,它“旨在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环境伦理学假设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能够而且也一直被道德规范约束着.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必须(1)解释这些规范;(2)解释谁或哪些人有责任;(3)这些责任如何被论证[25]”.近年来,环境伦理学的关注点由个体生物转到了集团或整体上,它认为,“我们对个体组成的集合(或关系)有道德责任,而不仅仅针对那些组成整体的个体[26]”.举例来说,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之一,澳大利亚为了保护袋鼠种族的正常繁衍,保证其相关食物链的平衡,不得不每年猎杀一定数量的袋鼠.从集团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是有依据的,是相对正确的,是符合环境伦理学的.我们知道,环境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讨论的是人类对自然与环境是否有责任,人类对待自然与环境的方式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的问题.它的特点是无法像科学道理一样得出不二义的答案,面对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多个的.

日本曾出现以政府带头开发山林、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绿化减少为主题的“山林生态文学”作品,如今森光彦的《山林物语》(1995)、《山林少年》(1996)、《萌木之国》(1999)等.对于森林绿化,我们应该保持还是保护?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这类问题十分值得探讨.也许,在众多的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相对能够使自然与人类同时利益最大化的解决办法.关注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中的相关书写,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探讨其中多样的伦理思想,从其相似点提炼出现代语境中日本文学的基本生态取向,无疑可以为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公民环保意思的提高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文学·環境学会編.たのしく読める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 作品ガイド120[M].ミネルヴァ書房.2000:104.

[2] 转引自姜渭清方丽青.美国生态文学的三种分类及比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95-101:98.

[3][8][16][17][20] 野田研一等編. 自然を感じるこころ: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入門[M]. 筑摩書房,2007:151、146、152、16、70.

[4]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5][6] 文学·環境学会編.たのしく読める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作品ガイド120[M]. ミネルヴァ書房.2000:242.

[7][21] 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8、230.

[9]DidAbram.「言語の果肉――感覚なるものの魔術」結城正美訳.『緑の文学批評: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所収.松柏社.1998:214.

[10] 佟姗.《古今集》:日本自然写作的先河[J]. 文学研究,2013(12):54.

[11][15] 野田研一 結城正美編.環境文学論序説――越境するトポス[M].2004:23-24.

[12][14] 转引自野田研一 結城正美編.環境文学論序説――越境するトポス[M].2004:26、32, 笔者译.

[13] 石牟礼道子. 苦海浄土 我が水俣病.講談社,1997:10,笔者译.

[18][19] 转引自野田研一.自然を感じる心――ネイチャ―ライティング入門[M].2007:38、50,笔者译.

[22] 刘利国董泓每.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日本诗歌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3):109.

[23][24] 洪大用.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47.

[25][26] 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13.

(责任编辑 李彦学)

Research Status and Outlook of Japanese Modern EcologicalLiterature and Ecological Critici

Liu Liguo Dong Hongmei

Abstract: In Japan, ecological literature is also called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and natural writing. Since ancienttimes, Japanese people he been noted as nature lovers who love to go into and eulogize nature. Their nature lovingcomplex can be traced back to Heian Period (794-1192). After a thousand years of cultural deposition, Japaneseecological literature has made a completely new achievement. Learning from western theories of ecological criticiand emphasizing the features of native Japanese writings, Japanese scholars he developed an ecological criticifor their own. The paper has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Japanese ecologicalliterature and summed up the achievements in Japanese modern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 The writers of this paperinten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modern ecological literature researchand a thorough discuss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s social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useful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 and the building of an ecologically civilized society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cological literature; ecological critici;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nvironmental ethics

研究现状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现状

论文现状怎么写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上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展望和生态文学和批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现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