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讨会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专家学者香港会发言摘要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讨会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2-03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专家学者香港会发言摘要》

该文是关于研讨会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智库和粤港澳和发言摘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文字整理:钱林霞

【编者按】4 月 25 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明汇智库、香港紫荆杂志社和国家行政学院 ( 香港 ) 工商专业同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在港岛海逸君绰酒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旨在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智库的先行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与发展.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 :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何德龙、中联办研究部副部长王珺、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李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香港紫荆杂志社社长杨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俊、国家行政学院 ( 香港 ) 工商专业同学会主席陈健文、香港明汇智库主席曾智明、明汇智库荣誉总监曾渊沧、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杨道匡、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郑耀棠、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张俊勇、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等.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粤港澳三地及内地的专家学者、政商界人士共 300 多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

论坛分上午、下午两个环节举办.上午的专家学者研讨会假座位于港岛海外信托银行大厦的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会议室举行.本期编发本刊副总编辑钱林霞根据会场录音整理出的专家学者发言摘 要,供读者们参阅(未经专家学者本人审阅) .

王珺(主持人,广东社科院院长) :

今天在这里遇到很多新老朋友,证明我们这个团队不断在更新壮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国家战略,引起了企业家、政府、学界,包括智库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因为有不同的行政体制,今后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协调机制如何构建,以及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分工如何形成,包括公共服务的平台如何搭建,包括基础性的文化娱乐如何持续推广,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合作,让不同的社会组织关注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正好给我们智库提供了有作为的空间.而我们要如何根据这样的需求, 提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我们经常说“湾区建设、智库先行” .今天我们要感谢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给我们搭建这个平台,让我们四家智库 :广东省社科院、香港明汇智库、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和紫荆杂志社齐聚一堂,在这里通过这个平台与在座各位知名的学者做一次共同的交流.

按照议程,今天上午首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介绍近期刚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白皮书》 ,和大家交流一下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个是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发展报告的内容.现在我们进行会议的第一个议程,由广东社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邓江年博士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白皮书》内容.

邓江年博士(广东社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 :

我代表广东社科院向大家汇报我们去年和今年做的项目,这个研究成果就是大湾区建设的白皮书.整个白皮书的篇章结构是 1+5+17 的结构 : 一个主报告分 5 篇,一个是湾区的比较篇、一个是合作创新篇、一个是“一带一路”篇、一个是改革动力篇、一个是专家观点篇,共有 17 章,大概将近 50 万字,集中提供我们近期研究大量的观点和数据.

我现在给大家简单介绍里面核心的观点.

第一,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现在的定位比较清晰,就是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的城市群.什么是国际一流湾区?我们对标的就是国际三大湾区,一个是纽约大湾区,一个是大湾区,一个是旧金山大湾区.什么是世界级的城市群?一般来说就是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城市群、伦敦城市群、巴黎城市群,这是欧洲西北部的.这些大湾区和城市群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都是全球的经济中心 ; 2、它代表他们所在的国家或者那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 3、这些地方都经久不衰,在不停的演进,一直以来是地球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地区.我们要对标这些地方,意味着我们也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的时代使命就是要代表中国参与到全球的高峰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主要是两大任务.第一个是2 和 9(编者注 : 指粤港澳大湾区 9 市 +2 特区) ,是相向而行.我们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要构建一个湾区型的生态.第二,2 和 9 要并行,一起走向全球发展,融入世界的经济体系.这两个走向都是互相之间结合的,只有相向而行,拥有了核心的竞争力,我们才能走向全球.只有我们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反逼我们的相向而行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的经济数据是 :经济总量1.5 万亿美元左右, 相当于韩国, 如果这是一个经济体,在全球排名第 12、13 位左右.而且我们的平均增速比较快,大概达到 7.7 左右的增速,相对于其他的三个湾区来说,我们的速度是最高的,是其他三个湾区的平均速度的 2-2.5 倍.湾区里面的经济结构,现在是一个三超两强六大的结构,三超是香港、广州、深圳三大超级城市,两强就是佛山和东莞,六大是其他的六个城市,这样结构的几个城市呈现出一种互相之间激烈竞争的态势.香港、广州、深圳,他们的经济体互相之间竞争得非常激烈,佛山和东莞也竞争得非常激烈,都在看谁能够更快迈过 1 万的门槛,其他的六大城市互相之间也都竞争激烈.我们的基础设施在全球来比的话都是有竞争力, 这个湾区我们有 20 条铁路,38 条高速公路,有 8 个机场,16 个港口,26 个大型的桥梁,16 个城市轨道交通,是非常密集的.在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上看的话,相对于其他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因为我们的密度相当于其他三大湾区的 46%,从地理逻辑上看,东部地区非常密集,西部地区仍然有一定的空间.

在对外交通的节点我们的数据比较好看,旅客的吞吐量是排第一的,集装箱的吞吐量是其他三大湾区组合的 4.5 倍,我们货物贸易这一块比较强.如果从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的话也很有意思,一个是湾区进出口产品这一块,光电产品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 ; 一个是基建产品,我们的出口比较多,大于进口,所以我们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主要的量体现在这两个产品上.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湾区经济发展整个进程中,相当于在工业经济阶段的水平,正在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工业经济阶段的时候才有这么多集装箱的吞吐量.

我们再往下看,就是走到创新经济,因为几个大湾区也已经迈进了创新经济,纽约仍然是美国重要的创新中心,是日本的主要创新中心,创新主要来自于科技,目前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在迈向创新经济过程中最大的步伐就是科技这一块.科技这方面,我们引进不错的技术.在体量方面,我们有世界 500 强的企业,但是总体上和其他湾区相比我们还是最少的,同时,研发强度我们也是最低的.当然,我们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要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地方我们有一定的基础,我们高校的数量在几个湾区相比是最多的,而且我们比较强的大学数量也不逊色,我们世界 500 强大学的数量在其他湾区都算是比较多的,整个高校高级职称的教师,我们在全国排名第二,在校的大学生数量比较多.

如果从科技方面解读,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基础.我们有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三个国家创新城市,2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 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7 家新型研发机构,将近 500 家的科技孵化器,这些是我们大概的湾区科技的数据.

我们的短板同样比较明显,仅以北京和长三角的数据相比,粤港澳研发的投入强度是最低的,我们独角兽的企业是最少的,我们院士的数量是最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是最少的,国家大科技装置也是最少的,国家实验室,我们一所都没有,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方面补充的地方.

说到解决方案,一定要解决我们的技术来源问题,我们要建设世界科技中心,国际一流湾区,我们的技术来源在哪里?我们要构建怎样的创新生态推进我们的创新?我们提出了一些方向和建议.

第一, 一定要加强基础性研究.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争取国家级大科技的装置和机构对我们布局.

第二,科技人才,我们要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有国际性的影响力,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有没有世界顶级的科技人才和团队.所以我们大湾区各个城市一定要抱团形成湾区在全球人才吸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到全球抢夺高端顶尖人才.

第三,应用创新,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特色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目前和科技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所以应该坚守我们的实体经济,推进我们的产业经济和专业性的升级,要弘扬制造业企业家的创新需求,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

第四,我们认为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平台的作用,目前来看,大型平台在创新资源配置里的主导性作用越来越凸显,现在城市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也不如在工业经济时期,但是在创新经济时期,大批的资源配置非常重要.比如说腾讯,比亚迪,广汽,美的,华为,华大这些品牌对我们未来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前面提出的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很多都是类似于腾讯平台这样的.营商环境方面,我们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降低我们大湾区整体的交易成本,提高要素中的效率.效益快才能应对目前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规律.在吸引人才创新经济方面,港澳发力,特别是香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在技术过桥、在离岸创新、在国际并购、美元、基金、联交所的改革和生物医药类产业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作用不可替代.

我们的核心是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缺了谁都不行,我们要参与全球最高端的竞争,只有合起来,才能有参与竞争力,才能和人家进行 PK.在 2+9 命运的共同体里,核心就是湾区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我们的共同社会和文化场,珠江口的环保整治,都是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里,我们认为架构关键是制度 ,关于制度我们借鉴国际上国家好的例子,比如三大湾区的制度,比如在跨区域性管理上,纽约和旧金山的湾区,他们的做法是做联邦制.的做法是邦联制,建立城市群区域性的管理机构,管理大区域的公共事务.在城市群合作,旧金山湾区是三合一补的格局,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分别在创新里做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环节.湾是一河两带的结构,就是和千叶和横滨,这是的独特结构.欧盟和北美贸易区对我们有些启示,他们在构建关税同盟方面,在超主权的管理机构方面比如欧洲银行,他们在协调发展方面比如欧盟,再比如北美贸易区,加拿大和美国对墨西哥的帮助等等.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也有很富裕的地区,也有不是很富裕的地区,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在制度方面,我们主要是要制度成本和制度红利之间做一个比较,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湾区,比较大的不同点就是制度比较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制度本身有一度成本,实际上也有制度红利,两者之间比较决定我们下面制度方面的选择.我们对一国两制,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安排,我们要有我们的制度执行.我们多种制度的安排,适合我们目前国际的经济环境,这种多元制度安排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构建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帮助的.这是前面的主要观点.

进入 2018 年, 粤港澳大湾区可能进入到一个建设年.在 2018 年主要是这些重点工作.1、我们总体规划要出来了,接下来可能要完成专项规划和各个市在大湾区建设的相关规划.2、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 2018 年获得大丰收,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3、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会起步.4、在广东自贸区的基础上看自贸港,尤其是国家批复了海南做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也会有所突破.5、培育湾区意识,在文化方面会做很多具体的事务.

杨海深博士(广东社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今天非常荣幸代表课题组给大家汇报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发展报告.我们的主题是《开展智库合作,引领湾区未来》 ,强调在智库合作方面能够为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接下来我汇报智库报告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广州方面的智库建设情况.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广东建设智库已经形成这样的圈子,从里面来看是党政智库,是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社会智库.从核心来看,党政智库主要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的发展研究中心 ; 社科院智库,我们是广东省社科院,这几年和政府的决策机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也承担了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课题,设有专门的研究报告的递交渠道,研究的专职人员也比较多,建立起全省培养网络,在的是社科智库和企业智库,近几年机制比较灵活,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香港和澳门智库建设情况.香港的智库从回归之后发展非常迅速,已形成了政府智库、政党智库、政治人物智库、大学智库、财经智库、媒体智库.通过三个标准划分,从来源来说,有政府型的、大学的、政党的、民间的以及企业的.按照政治倾向,有建制内、建制外、亲建制的、相对中立的一些智库.澳门智库的发展和广东的分类有些基本一致.香港和澳门智库在推进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智库的观点和建议,得到特区政府的采纳,也发挥着引导社会发生和贡献对策,在社会舆论中影响力逐步提升.也在推进国际交流,推进地区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智库需求与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是我们共同的时间课题,我们的交流和合作正处在全面的发展过程中.但是我们目前智库的交流处在零散的状态,今天这样的一个智库交流,应该是我们粤港澳三地智库交流合作的开始,所以与大湾区建设的要求相当远.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我们觉得有几个方面.1、确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思维,充分利用三地的研究资料,包括发动社会的力量,在合作机制上能有一个新的提升.2、粤港澳三地智库的运作、模式、发展状态都存在差异,但是我们的互补性比较强,具有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所以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大湾区以粤港澳为核心,涵盖多个区域,极赋包容性和借鉴性,为智库合作打开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简单说说智库合作的思路.第一,坚持湾区意识和国际思维结合.湾区的智库必须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开展大湾区研究.第二,坚持共同危机意识和自身危机意识相结合,一国两制的核心命题,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运用实践.第三,坚持智库和民间智库相结合,要发挥民间智库和智库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进三地智库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第四,坚持应用决策导向和技术理论导向相结合,对于大湾区智库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国两制大湾区的建设本身有很多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认识,需要解决. 第五, 坚持智库的研究属性和行动属性相结合,智库的功能不单是要发展研究的功能还要进一步推进在实践层面的扩展.第六,我们提出一个倡议,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联盟,包括了联盟的一些运营管理体系,科研组织的体系,最好能成立一个发展基金,这样的话对课题的开展,课题智库的合作有一个资金方面的支持.

今天在这里有不少智库领域的代表人物,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达成共识,共同建设,期待大家共同参与.

向晓梅博士(广东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

我想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这个问题谈两个方面 : 一是大湾区产业协同的特点,二是想提四点建议.应该说我们现在总结广东改革开放 40 年的进程,这个过程中都是和港澳如何发展密切相关联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分了不同的阶段看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融合全球的产业分工中,特别是和港澳的合作分工中演进.应该说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受到技术或者产业链的效应形成的一种共生效应.这种共生效应的形成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可以看到,大湾区说 9+2,由于区位条件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合作和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的构建,都为大湾区的产业协同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个是总体上整体大湾区的产业确实在不断优化升级,我们说的湾区经济确实由洲际经济走向湾区经济当中,体现了我们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也就是产业不断走向高端.无论是三个产业结构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或者说服务业的比重可以看到湾区整体经济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总体的特点.

第二,湾区内我们说 9+2,确实存在一个产业的分工协作关系.这个分工协作关系就是说我们有一定的互补性,也有共生共赢的合作空间.无论是说广东自身的产业发展,我们通过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加工贸家到自身劳动力新兴产业有自主品牌的发展,到国际市场的开拓,或者向资本技术运行,产业升级.这个过程中,和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不断从被动到主动融合的发展,同时又是服务业相对分工到集中发展的过程,比如说广东制造,香港服务,到现在,广东的服务业也在同步发展,我们仍然要借力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说港澳在金融业、专业服务方面仍有非常强的优势.广东在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已经构建起了相对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都有一个分工合作的空间,特别是在大湾区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城市群的发展,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产业的分工,就是可以拉开比较大空间的区域,我们有香港,深圳,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也有佛山、东莞的次中心城市、制造业大市,还有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对整个华南片区的区域市场,实际上它是一个相对可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的区域.所以无论是合作的基础,合作的方式路径都要在湾区经济上共同谋划新的发展方向.

所以我简单讲四个建议,围绕湾区整体产业协同发展.

第一,我们需要从分散或者从被动走向总体发展过程,依托我们的产业链实现全面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广东原来是被动,到主动融合,到我们作为一个整体,谋划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并且是广阔的产业腹地,这是一个整体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的思路.

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大湾区作为创新湾区在产业上提供的支撑,就是通过协同创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战略型新兴产业要培育成为新支柱,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重大的创新平台共同推进新兴产业的成长,以及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我认为要注重创客发展,特别是针对青年人,在大湾区形成一个创客生态和创客文化,通过湾区的制度构建吸引全球的创客集聚,无论是和创客有关联的生活或者生产,构成创客经济链,香港有很强大的优势,在广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推动发展.广东除了加工制造的平台和载体,更多是提供创新平台,这个创新平台既有研发设计,更多在孵化产业链方面的平台,为青年人的创新创业提供条件.

第四,我认为在协同发展方面还要推我们的特色产业,协同发展从总体到我们的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创客文化建设,我认为要就一些重点的特色产业进行突破,比如说海洋产业,因为湾区经济的本质是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在整体的湾区发展方面,比如港口码头的建设,我们沿海经济带的建设需要一个统筹协调.广东省已经出台了沿海经济带规划,也在拟定 1800 多公里沿海蓝色绿化带,这些我认为应该在大湾区的背景下进行,和港澳有效对接.对于海洋方面涉及到高科技的产业,特别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这样的一些产业,可以寻求广东和港澳共同创新的平台上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港澳的生物产业有他的一些基础.同时,海洋的一些共建共制,比如环保这些整治方面也需要一起协调.省里也想通过粤港澳的优势,实现我们优质生活圈的打造和整个湾区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产业协同方面在湾区经济这样的背景下,在全产业链的发展和这一轮的产业创新中有很好的合作空间.

曾渊沧博士(明汇智库研究员) :

现在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都有非常多的智库.和内地比较,香港的智库基本上都是民间的为主,政府也是依托于政策组,我当年当过几年政策组的顾问.现在政策组也没有了.所以香港的智库一般上都是民间为主,就是由人赞助,所以和内地比较有一点区别,内地有政府支持,研究员的水平也比较高.不过国内大学教授当研究员,和香港有另外不一样的地方,香港的大学教授还是注重学术文章,内地的研究员学术性比较浓,香港是实用性比较高.我们的明汇智库也很赞成粤港澳大湾区.所有的智库,无论是政府的或者民间的,都应该多多联系.如果能够成立一个联盟会更好,因为智库这么多,每一个智库都应该有自己的专场,注重在某些方面的研究, ,明汇基本上倾向于研究年轻人的动向.我举一个例子,明汇智库不久之前和广东社科院做了一个报告,研究香港年轻人在大湾区可能的发展.我们从这个报告中发现,香港的年轻人,特别是 15-20岁的年轻人,基本上对内地了解得太少,一个原因可能是学校的部分老师对于内地有很强的主观观念,有敌意;另外一个原因是缺乏兴趣,基本上没有兴趣看一看.在过去一段时间,香港机构也组织学生们参观了,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参观根本不够,走马观花看不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科研机构应该让香港的学生到内地参观,到粤港澳大湾区实实在在的住一段时间,最理想的就是大学.大学可以推送一些课程,内容包括在内地做一些事情,在粤港澳大湾区做一些事情.当然必须配合大湾区内地的企业,包括内地本身的企业,也包括香港直接的企业,这就需要更强有力的企业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认为参观是不够的,应该让他们在深圳、佛山、广州住上几个月,真正的看一看,不是走马观花,我就做一个简单的报告.我们明汇智库是青年人研究为主,希望其他的智库选择自己最强的方向做研究,智库就起来了,能够全面发挥,各有所长.

周平(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

我和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命运共同体》 ,主要有几个观点.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将会使我们整个湾区在一国两制、三个法律体系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共同的体系,这个共同体将会是一个新型的命运共同体.在新型命运共同体下,我们面临着两种社会制度和三个法律体系.大陆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澳门是欧洲大陆法系和香港是海岸法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个法系中间,我们大湾区如何做?能不能在一国两制、三个法律体系的条件下有所突破,形成新型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现实的情况.在这个现实的情况下,个人认为,将来有可能在很多方面经过不断的融合,我们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第二,我们今天在座各位,都是智库的专家学者.湾区规划已经进入到实质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在如何推动湾区建设,如何推动湾区的发展,共享共建,智库应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同“一带一路” ,从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一种共识,湾区同样是这样的道理,规划出台后,大家应该从如何推进湾区的共享,共用,共建方面达成共识.

第三,我们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如何在湾区中打造智慧城市.我的观点,大湾区不仅要把某一个城市打造成一个智慧城市,而且要运用我们的智慧运算,运用我们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合作打造整个湾区.刚敢于也有学者讲到湾区 9+2 的区域存在一些竞争,在今后大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下,大家各自作为一个发展的主题,同时又是我们合作对象的课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条件下,我们运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智慧运算,能够把我们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能够把我们的零和博弈变成一种共赢共用,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考量的一个问题.比如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技术优势,这些技术优势能不能成为整个湾区的技术优势.还有我们的管理制度,比如香港有很强的金融管理经验和优势,能不能把优势成为整个湾区制度方面管理的优势?

第四,我们能不能在打造湾区建设的时候,引入区块链的概念.现在区块链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能不能把湾区建成多核心的模块,全方位提升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的命运共同体.能不能以行业以技术领域为核心,打造成为一种多行业的模块,构建我们整体多功能的大湾区共同体.

第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不是粤港澳自身的发展, 它应该是和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连,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布局优势中,应该考量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的发展态势.粤港澳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占比重很大,因此我觉得,大湾区建设应该有阶段性的规划,作为应着国家发展需要,应着国家“一带一路”实际发展态势,做阶段性的规划或调整.

陈建秋(东莞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

大家知道去年 7 月 1 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在香港正式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与香港比邻相近, 门类相通,经济相融,特别是有很多香港同胞在珠三角创新创业和深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 12 万香港人在广东工作生活,每年有近万的香港青年学生到内地高校就读.珠三角地区的港资企业有两万多家,我们东莞有 6700 多家,广州有 5000 多家.相比经济领域的发展,我们觉得粤港社会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如何为香港同胞安居乐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让香港同胞在内地生活享受居民的待遇,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实现人心同归,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所在.

针对上述的一些思考,我们去年初的时候经过初步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建设粤港创新小镇的政策课题,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当时国家发改委提出,希望我们继续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根据国务院的指导精神,我们联合了广东省内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分专家学者,组成了专门的队伍进行了攻关.在今年形成了 1+8 系列的成果,研究的内容涵盖粤港融合政策研究、公共住房研究、产业政策研究、风险研究等.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围绕建设粤港青年创新小镇做概念性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我们的设想是以港资公共配套、产业运营为建设原则,探索以公共服务 + 产业合作模式,支持香港青年融入内地发展.

粤港青年创新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建制镇,也不是园区,而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以民生经济为导向,建设粤港两地的创新创业区.以民生为导向,是指小镇将按照香港的标准和模式,制定实施惠及香港青年安居的配套政策,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区.我们设想在住房方面可以借鉴公共管理模式,参考湾区整体人才发展的标准,享受内地住房的政策,建设以公租方案为主的体系.

在教育方面,在小镇可以建设符合香港教育要求的小学和幼儿园,推动粤港两地的教育.在医疗方面,可以参考香港市的标准,在小镇内设立香港式门诊,推进香港公立医院转诊制度的衔接.

在交通方面,我们设想可以实行优惠出行的政策.比如推送年票或者月票的方式,实现小镇所在地和高铁点对点的公交化.

以经济为导向,是指小镇的产业政策,遵循市场化运营的原则,解决香港青年就业的需求.第一个解决吸引高等院校和港资企业联合建设产学研孵化平台,建设港企的高新发展区.第二,围绕文创产业,构建服务,标杆效果,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期.

目前我们研究只是处在概念构想阶段,涉及到公共政策和实施建设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一,粤港两地在教育、交通、网络、业务、个人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的问题.第二,小镇的选址问题,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广深港高铁的落成,我们建议小镇最好能够在一小时路程便利出行,比如广州,珠海.第三,小镇的建设运营问题,包括建设用地,融资,建设主体,运营方式等,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推动小镇的项目落地,需要粤港两地加强合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也欢迎香港和内地的机构和我们共同探讨.

黄锦辉(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学院副院长) :

今天我做的报告是我们在的提案,这个报告的研究人员包括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总研究主任方舟博士,香港专业联盟主席、十三届政协委员刘炳章先生,还有我——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的会长.我们汇报的题目是《打造港深河套区成为国家的国际创新集科技基地》 ,我们有五点建议.

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在 “十九大” 新时展市场下,定位为国家国际化的经济专区,而河套区是大湾区的创新及科技的枢纽.我们建议国家在纳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及珠海横琴之后,把港深河套区也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国际创新及科技基地.

第二,成立河套区,利用香港软实力及管制理念和经验,并以香港专业人士为主,创立河套区管理局,尽快引进有效管理机制.

第三,河套管理局要担当香港、深圳及其他大湾区城市、国内外其他城市等在区内创新及科技合作的推动者,以及加速其发展,包括以下几点.1、人流政策.在不同背景、不同地方,位于区内的原居民,专业人士、企业家等在区内居住 ;2、灵活的税制,区内统一税务安排,改革过程中可以参考香港的税制 ;区内创新,避免香港人在区内工作 183天以下就交内地的税 ;科研免税安排,所收的税款再投资,在区内发展等其他创新 ;3、土地的发展规划,香港在落马洲占地有一平方公里,规划工作由香港科学院公司进行,虽然工作量大,但是已完成,开发工程仍需要时间,估计在 2021 年才做好,为了加快河套区的经济发展,去年深圳市政府在福田区推出了内外约三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建议深圳市政府尽量利用以香港为主导的河套管理区,双方共同规划协作,不然的话,深港河套区两地政策不一致,国家创新及科技发展计划难免会有障碍.

第四,国家科技部与香港创新及科技群共同成立河套创新及科技研究基金,给予区内高新研究项目以及初创企业,激活区内国际双创的活动.

第五,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区内开设知识产权分局,香港律师行提供国际、包括国家的知识产权服务,例如培训、申请、诉讼、仲裁等,打造河套区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中心.

何泺生(珠海商学院院长) :

我们现在的问题非常严峻.最近瑞士有一个报告,谈到关于香港人才方面的竞争力,香港的房价上涨,不利于我们的竞争人才,因为到香港住,他们会面对重大的困难,所以香港在吸引力方面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香港的内部市场也比较小,因此近期的增长肯定要从创新方面落手.这是外部环境.另一个是内部因素,香港现在有很多人对于内地、对于大湾区都有一些保留.上个星期,我参加香港电台一个讨论,我们 4 位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正面看大湾区.但香港听众传真过来的意见有非常大的保留.他们认为是把香港的人推到国内,为什么不在香港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把问题输出到内地?

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首先我认为,香港人到内地住,当地肯定会有开放的政策,这方面他们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如果他们内心并不愿意到大湾区,在那样的环境里,也不会很好的利用机会.这样的心态和大湾区的文化完全是背道而驰,因为大湾区成功的前提,就是开放性的,开放的文化、开放的人才.欢迎竞争,欢迎合作,这样的心态.

我认为香港能否积极投入大湾区建设,这是巨大的挑战,这对于大湾区成功也非常重要,对于香港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同样也是最大的挑战.要是香港不能积极投入大湾区的建设,就变成被排除,对于香港长远的是非常不利的.

大湾区是开放、创新的,现在香港的年轻人有不少有竞争力的,他们有开放的胸怀,他们会利用大湾区的机遇,但是他们的数量还是少.我认为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要是香港有年轻人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带动其他人进去,这个需要各方面的思考.刚敢于有专家提到了不少好的做法,比如税制方面,基建方面的配合,我认为不难做到,但是在文化上,香港人的心态上得以改变,才是最好的改变.

宋恩荣(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 :

谈到大湾区建设,主要是分工合作和互联互通,这些方向是正确的.但因为一国两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三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三个税区,在这个前提下会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些局限才能寻求突破点.

首先谈一下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这两个方面总体是正确的,也很重要,比如优势互补,我们从智库的政策研究方面来看,香港优势在什么地方,深圳的优势在什么地方,都好像比较明显,比如说香港就是高端的服务业、深圳是创新方面.我们提出每一个地区的优势要如何互补,这个提法要通过时间和市场竞争的检验,才能决定.所以我们强调分工合作也不能否定竞争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客观市场检验,没有市场检验,我们也不能肯定什么才是香港的优势、什么才是深圳或者广州东莞的优势.如果我们强调分工合作或者优势互补的话,我们认为会倾向于强调计划或者政策协调的作用.政策协调的作用是重要的,不过竞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手段,协调不只是计划,市场的竞争也是一种协调的机制.如果没有市场的竞争,我们就不能确定每个地方的优势在哪里,互补合作的格局是否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不能否定市场竞争作为一个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其次,政策的协调和市场的协调的有机结合,这是不容易掌握的.如果说政策协调,比如珠三角与香港还会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政府呢?海港的建设、飞机场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需要政策协调的,还比如新兴产业,也是需要政策的扶持.但我们同样不能否定开放市场的作用,如果所有东西都由政府协调,任何行业都有政府的支持,这个市场竞争也没有了,没有了市场竞争,就比较难掌握市场.尤其谈到大湾区分工合作或者优势互补的话,总的方向是我们不能光强调计划或者协调的作用,也要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互联互通的问题,互联互通刚敢于也提到,比如说欧盟可能是一个参考模式,欧盟不单只是一个自由贸易区,欧盟因为有司法的安排,还是一个关税同盟,它不仅关税同盟,还是一个共同市场,不单只是一个市场,它还是一个单一市场,它不单只是单一市场,如果看欧元区的话,还是货币同盟,也是经济同盟.为什么大湾区不能够达到这样融合的高度,客观上有限制的.不要说经济同盟或者货币同盟,就拿关税同盟讲,在大湾区或者香港推行关税同盟是不切实际的,不切实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是自由港,关税壁垒.而从全球来看,两个不同制度间自由协议很多,关税同盟很少,基本上是除了欧共体,没有很好的例子.欧盟的例子,应该是一个特例.香港与内地除了关税的问题,还有法律上的差异,因为香港和大陆有不同的法律,比如什么是违禁品?香港和内地不一样.在香港,书籍、报刊内容不存在违禁,而在内地有些是违禁的.所以两地间互通,如果不能同步通关,就会造成实施难度.互联互通的局限,还因为香港的经济体很容易出现拥挤的情况,比如人流和机械流,香港机械流进出没有限制,不是问题,可是内地有外运法,有资金的管制,这又是问题.

不过有些方面也是可以寻求突破的,比如资金、人流,完全自由入口当然不可能,但在电信、支付手段,或者数码这些产业上,由于局限比较小,这个会成为一个突破口.我们要理解一国两制的安排,在大湾区做什么有局限,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局限才能更好的需求突破,谢谢.

徐岩(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

从历史脉搏上看,我感觉到现在提的大湾区战略,是珠三角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978 年的时候,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香港的实业带来了一次机遇,其实在 70 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在亚洲来说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报告,认为香港的制造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到了 70 年代末期的时候,香港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土地变得高昂,一个是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当时香港面临转型的机会,走向科技创新等方面, 但是也在那个时候, 内地开始开放,当时香港的制造业全都转移到了珠三角.我们没有实现战略转型, 但实现了战略的转移, 把工厂搬过去.我记得 2006 年做调研报告的时候,当时在珠三角有6 万多家香港的工厂,很多人说香港没有工业,其实是错误的,这 6 万多家工厂是香港工业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误区,所以香港政府没有为这些企业提供真正的帮助,没有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转型,所以这些企业在藤笼换鸟的大背景下走向了不太好的结果.但毕竟在 20 多年的时间里,珠三角为香港提供了另外一个黄金的时代,当时在珠三角雇佣的工人达到两千万,两千万的工人相当于当时香港人口的 4 倍,也相当于香港劳动力的 10 倍,所以当时珠三角应该说是香港经济的放大期.香港只有500 万人口,但是可以借用 2 千万的劳动力帮助香港创造价值,这是第一次浪潮.

这些工厂搬过去以后,香港在珠三角率先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所以这第二个浪潮就是香港经济中心的地位,通过专业服务业,为珠三角的企业和内地的企业提供很多服务业方面的服务,可以说服务业是香港在珠三角第二次浪潮中一个很重要的主旋律.我现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香港的律师事务所,帮助内地企业上市,现在企业内部开董事会的所有文件都是香港律师事务所帮忙做,包括公司董事和秘书也是这个律师所的人员.所以说香港的服务业已经深深嵌入到内地的企业,尤其是珠三角的企业,比如华为所有的对外单子是在香港实现,因为香港的法律体系成功,这是第二次的浪潮.

第三次浪潮,我觉得是大湾区,珠三角和香港和澳门,没有把对方当成所谓的市场,而是大家变成了一体化,大家也提到几个词语,叫协同发展,大家一起做,现在的主旋律就是科技创新.所以第三次浪潮就是珠三角和香港、澳门联合在一起进行科技创新.但是大家还要学习,强国的梦还做得早一点,意识到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做得还挺差.刚敢于的报告很客观,和世界其他三个大湾区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落后,所以如何做,大家一起把科技方面往前做好.同时我也看到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我负责香港科大 EMB 的课程,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就是香港的学员和内地的企业家在读书期间形成了这样的合作伙伴,在内地做各种投资,有科技的、有电池的、电动车的电池,今年起码有两三家企业要在香港上市,这是非常好的事.香港有创意的企业家结合香港很多大学的高科技,同时结合内地的企业家或者投资者成功创业,最后回到香港上市.我觉得已经变成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所以我们在和媒体见面的时候,也提到这样的案例,媒体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会给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这样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大学将会扮演塑造的角色,现在比较成功的案例,一个是无人机,一个是在珠海的无人船,现在变成了明星企业,就是所谓的“独角兽” ,我相信在未来,香港的大学会越来越多出现这样的一些合作企业.但这些企业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只有到珠三角才能不断成长,都在一个湾区里,大家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全球化开放大趋势下,一起共同创造价值,推动发展.

方舟博士(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 :

非常高兴能够看到白皮书的发布,我非常赞成.对未来三地智库合作的前瞻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建议.我想谈三点.

第一,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刻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第二,我们在策略上应该如何做.刚敢于很多专家都谈到了一国两制需要调控.第三,作为智库,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

第二,国家在这个时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实际上有两个战略性目的,第一个是配合国家大国崛起,之所以用大湾区的名称,而不是用大珠三角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这次对标的体系是纽约、、旧金山等国际上领先的湾区.这些湾区和我们的差别在哪,不在于 GDP 总量, 如果比 GDP 总量, 我们已经超过其中几个,我们将来肯定是第一的.差距在哪?他们几个湾区在全球核心产业上处于产业分工全球领导的位置,我们的湾区在全球重要的金融、科技等重要产业上还不处于领导地位的全球分工体系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也是配合整个国家大国崛起全球经济秩序重构大的战略.第二,国家在这个时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也是考虑到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的任务,实际上,国家做这项规划的时候, “十三五”规划里,三个重点的区域战略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是不涵盖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和广东都感觉到这个问题,广东希望在“十四五”的时候把粤港澳列入国家的重点规划,但是只过了一年,2017 年的时候,国家已经把粤港澳的规划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什么会这么快的速度提上去,其中香港的因素很重要,国家也认识到今天香港面临很多内部的矛盾,这些内部矛盾就是经济结构狭窄,第二个是土地住房空间有限,这两个尖锐的矛盾靠香港内部短期内很难自我解决,所以希望通过一个大湾区的腹地,为香港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创造一个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是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很重要的战略目标.去年国家提的几次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文件上,包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都放在港澳的章节里提出.这是国家战略性的考虑.

第三,如何做的问题?刚敢于很多位专家讲到,我们现在前景很好,但也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我概括起来,下一步就是整体推进,局部突破的手段.整体推进是做什么?一个湾区, 两个制度, 三个关税区, 宋教授也说了,暂时不可能完全实现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全面开放,但是我们可以在湾区内进行试点,尽量降低跨境流动的成本,我们已经开始实践了.包括金融方面,比如深港通、沪港通,未来还有一些新的跨境流动,其实都是新的尝试.在科技领域,我们也在做新的尝试,包括黄教授讲的河套区的试验,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如何把要素想办法打通的问题.除了产业上的要素打通之外,还有生活上的配套政策,也是涉及到要素流动的,我们要把大湾区变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家园,里面涉及到很多配套的医疗、教育、福利、养老等各方面的政策,都涉及到两边规则,一些资金能不能跨境使用的问题,包括财政的资金能不能跨境使用的问题,里面有非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甚至一些很简单的支付问题,微信、支付宝,能不能跨境使用的问题,这是生活面临的,我们要鼓励香港的年轻人能够上来,不管实习也好,就业也好,创业也好,居住也好,后面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要完善和协调.

第四,局部突破的问题.在短期内我们做不到全要素在区内流通,但是我们可以试验一些局部突破,比如中途岛的概念,或者深港边际区河套的概念,或者搞一个粤港合作的小镇概念,这种概念在没有办法全面突破的情况下,能不能在局部的特定区域实现一些突破,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到很多的研究工作.

第五,我们智库可以做一些什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突破,就是成立一个四方协调的机制,比如领导,包括发改委,包括粤港澳三方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所以这次的大湾区规划,不是一次规划就算数了,通过这个协调机制,未来的重大难点问题,逐一的攻关克服解决,这个为我们智库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难点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上升到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只能谈一些比较成熟的,比如双方的事务性需要解决的政策.前瞻性的工作需要智库做,就是说在酝酿期的东西很多需要两地的智库沟通协调,然后再和政府形成互通.政府层面成熟了才能提出协调机制具体推进.所以在前期,智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叫做第二管道的功能.大陆和台湾,中国和美国之间,其实第二管道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信我们粤港澳之间智库也能够发挥第二管道的作用.

谢晓虹(香港明汇智慧研究主任) :

我们之前在两地收集了一些数据,在香港找了香港本地的青年学生做了一些访谈,我们也在内地找了一些香港人,在内地读书、在创业和工作的年轻朋友.我觉得在五个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下一步要推动香港年轻人融入大湾区的发展,让他们真正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 两地的语言、 生活、 文化、 价值观非常的不同.两地的青年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使用互联网平台的文化会导致他们是否愿意到内地生活的重要一点,比如在香港喜欢用 Facebook,但内地用微信,很多香港年轻人在内地的时候需要学习一套新的文化,比如微信支付,很多香港年轻人在香港也会用微信,但是在内地不知道如何用微信支付,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他没有体验过微信支付的生活模式,他在内地很多事情做不到.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我是香港年轻人,到内地骑共享单车的话,要用内地大陆的做验证,我用回乡证是做不到的,连共享单车骑都有问题,更不用说创业,办很多证,这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说在香港,一般青年沟通和工作是用邮件的,在内地就不同,这是工作上的障碍.很多年轻人没有用支付宝和微信,可能在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上感到担忧,因为是隐私的问题,我们也要从思想上和心理上给他们做一些工作.这些问题成为香港年轻人难以融入内地文化的障碍之一.

第二,两地的薪酬、福利、保障也是很不同的.目前内地的工资没有香港高,未来可能会超过香港,这是香港青年未能够去内地直接的原因,除此之外,内地对香港青年一些法律法规,还是把他当成是境外的人士,香港人没有感受到内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也有一些香港的年轻人表示,因为公共基金的问题和公司沟通了解得不是很好,发现内地公司有为员工提供公共基金的福利,但是香港员工没有这方面的福利.内地的税赋比较高也是一个原因,香港年轻人在内地工作还有一些保险、医疗等问题,在内地完全不清楚这些福利和其他的保障制度.内地的公司不是很清楚在聘用香港的员工要注意什么,这是实际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时间和研究.

第三,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资讯的了解,之前的研究报告有两个大的问题.1、还有很多香港年轻人,基层的学生很多没有听过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事实存在的.有些香港年轻人听过粤港澳大湾区,但是不知道如何找相关的资料.2、关于创新就业方面,在香港不知道找什么人,所以即使他有这个需求,但找不到可信可靠的信息来源,这也是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内地面对香港人的各种政策、资助、补贴,很多人才的政策,香港青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获得途径,政府的资料也是非常多,很难抽取到有用的资料和资讯.

第四,内地政府实际的政策支持还是略有不足,香港公司在内地的公司手续非常复杂,比如港澳的人不能考教师证,不能当老师,在内地发展比较难.内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香港的青年很多在设计、文创、创业类的,对港澳青年没有太多的支持,所以很多香港年轻人希望优惠的政策可以更加多元化一些.

第五,香港青年人自身的能力也有不足,虽然香港成立了创新科技局,为了创新科技发展,但是对这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而香港的高等教育缺乏对工程等技术的培养,过去创新性的人才太过依赖金融商贸的发展,导致香港年轻人普遍缺乏高端技术,对 IT 的创新思维.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是在具体交流融合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分享这五个重点,未来如何让更多的香港年轻人在创新创业方面还是面临实际的问题.

温一鹏(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部门助理总经理) :

我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一家背靠内地,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经营许多业务的公司.我们非常关注大湾区的建设,也做了很多研究,去年我们受金融发展局的委托做了很多研究报告.今天我主要讲内地与香港两种制度的环境下,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在未来大湾区的建设中出现跨境流通方面做一些建议,这个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两地保险市场的比较.两地保险市场,内地近年来发展得比较快,2017 年整个中国内地的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越了多个西方国家,达到了全球第二位.它的监管体系是学习欧洲的监管体系.香港保险公司有 170 多年的历史,有 160 家的保险公司,是一个非常成熟高度开放的市场,是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它的保险深度和力度位于全国的前列.包括政府保险业的监管,在去年的 6 月成立了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还有香港保险顾问联会,作为行业的自律组织.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做保险市场比较的研究?主要是想通过市场的研究,希望对湾区的发展做政策方面的建议,去年我们给监管局和特区政府提了一些建议.

第三,两地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四个方面.1,偿还能力监管.在保险监管方面,偿还能力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学习欧洲的监管要求,香港目前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监管制度,未来会学习欧洲或者新加坡的监管,可能在 2021 年左右进行实施.目前两地监管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对两地大湾区互联互通有一定的制度障碍.2、市场准入的差距,整体来讲,香港比较开放、比较包容,很多外资都可以在香港设立机构,内地的保险市场要求比较多,比如要求在内地必须要设两年的代表处,也要求外资持股不能超过 50%.比较可喜的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博鳌论坛上,总书记说中国会逐步放开,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放开保险市场的准入.3、保险传统方面,大家如果关注的话,现在很多大陆高净值的客户大量涌入香港,购买香港的保险产品这样一个趋势,主要是由于香港在保险产品监管和定量方面更加的灵活.大陆很多保险产品要跟保监会进行报批,香港的保险公司自主进行定点,所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是总体来讲,费率相当于更低, 保障水平更高, 市场秩序比较好.这方面内地居民有越来越多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也是较大拉动了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香港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就这么多,但是香港的保险市场在全球的保险市场位于前列,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内地的客户,这两年有特别多的内地客户到香港购买香港的保险.我们也建议,在过去的沪港通,深港通的基础上,未来可能有保险通,即便在大湾区或者在广州三个自贸区实行一些试点,开辟一个通道,让诸多的香港保险公司更好为大陆的客户提供服务,这也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第四,资本运营监管的差异.相对来说,内地的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运营要求监管得比较严格,香港是一个自由经济体,可以进行全球化的投资,相对来说监管比较少,由此也会使香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更加灵活,收益率更加高,也会带出保险产品的提高,我们也希望未来国内在监管上和香港多多学习和交流. 去年5月份,中国保监会和香港的监管部门也签署了两地的合作框架协议,希望未来增加这种合作,促进保险和金融业的互联互通,为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肖耿(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

非常感谢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讲的是大湾区未来特别是香港未来金融方面的突破.

在未来香港金融如何定位?我们正在研究香港将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挂钩,这对香港是最重要的.现在香港的港币和美元挂钩,有一些弊端,因为它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未来大湾区战略中,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离岸金融最重要的基地,在中国和美国相互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如果是一揽子货币它就有很多优势.我们也写了报告,但这个问题一定要让香港政府和政府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一揽子货币,实际上是折中,中美之间在一揽子货币中,美元占了 40%,欧元是 30%,人民币现在是 10%,英磅 8%,日元 8%.这个和我们推出的人民币持有期货,和将来有可能推出的矿产的期货和大众商品的期货以人民币计价相同,其实是一个需求.我们推出人民币持有,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俄国、伊朗,在过去我们可能不会想这个问题,现在香港的未来定位就是在大湾区里,它将是未来亚洲的经济中心.大湾区不仅要解决香港的低收入和退休的居住环境问题,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吸引全球的人才,这个模式将是曼哈顿模式,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在曼哈顿工作,生活在新泽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把香港变成全球的曼哈顿,把整个大湾区变成新泽西州,各界人才都会在大湾区里找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生活空间.但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要考虑到金融货币的问题.在金融方面,最重要的是解决美元带来的变化,这同时也是全球的问题,这个矛盾不解决,直接影响目前的贸易战.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也是国家的储备货币,我们有那么多外汇,实际就是借钱给美国,美国不花,才能保证目前以美元为单一储备货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一揽子货币,未来的 IMF 国际金融组织,若干年以后,它作为中间组织,在全球遇到危机的时候会发行货币,这是目标.从全球经济来看,全球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向亚洲和东方转移,未来香港是最恰当的地点,作为 IMF 甚至是联合国的投入,因为香港的历史和美国、欧洲和中国非常密切.我们香港金融学会成员都是金融界的精英,目前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大湾区的未来.

研讨会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智库和粤港澳和发言摘要方面的研讨会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