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需求层次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园林意境营造途径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需求层次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5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园林意境营造途径》

该文是有关需求层次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需求层次理论和园林和意境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园林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与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联系,结合目前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的相关研究,提出人的需求是影响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立足于园林使用者的需求角度,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递进的层次探讨园林意境营造途径,倡导园林意境营造应以人为本,创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园林景观空间.为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拓展了思路,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启示.

关键词: 风景园林;需求层次理论;园林意境;营造途径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18) 10-0525-09

“城市设计”所营造的空间若要长期为人服务,则需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将城市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人的需求联系起来[1].目前的相关研究已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是否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非衡量城市空间成功与否的标准[2-3].在当代的“城市设计”思想探索中,大量研究表明,理论研究与实际设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结合使用者的需求[3-5].目前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在确定商业形式前均需要调查研究游客的旅行动机、个人需要和满意度,以减轻或防止损失[6],不受控制的旅游会导致社会冲突[7-8].国外众多学者都将使用者需求纳入城市设计、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在园林景观营造时,游人作为园林景观的主要使用者,在园林空间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中能否满足游人的基本需求也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形象所反映的情感,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可见,园林意境强调的是园林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园林意境的“意”通过主体“人”才能得以实现,它与人的需求息息相关.以往对园林意境营造途径的研究,大多从文化这一外在因素进行分析[9-17],如艺术手法、虚实要素、诗词书画、史记典故、宗教风水等方面,较少关注“人的需求”这一内在因素.对于人类需求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公认较为全面和权威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在园林景观方面的应用研究甚少,仅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校园景观[18-20]、居住区景观[21-23]、植物景观[24-27]、康复景观[28]、体验式景观[2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30]、使用评价[31]等方面,缺乏针对园林意境的研究.因此,借助该理论来研究园林使用者的需求,可以进一步揭示园林意境营造过程中的内在深层机制.本文从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出发,阐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园林意境的关系,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类型需求探讨园林意境营造途径,使得园林意境的营造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契合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对于创造“以人为本”的休闲环境与空间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园林景观的精神需求,亦能产生积极价值.

一、需求层次理论与园林意境营造的关系

根据维也纳意义治疗学的创始人弗兰克尔和“精神心理学”的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丹尼什的观点,人是生物、心理、精神三层次共同存在的整体,且精神存在处于最高的维度,是人最为本质的存在[32-33].刘滨谊等[34]从生理、心理、精神感受三个层面分析了风景空间.邢晓霞[35]在研究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中提出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可见,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三个逐渐递进的层面,不同人在不同层面上的需求强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需求层次理论(Theory of hierarchical needs)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经过长期研究积累,他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呈现一个正立的金字塔状,其中生理需求位于最底部,是最基础的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金字塔的顶部,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从底部到顶部也是一种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层层递进的过程.笔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相关研究结论,将人的五种需求总结为图1.

马斯洛认为,尽管生理需求比其它需求更容易分割和界定,但它们不应该被当作互不相关的孤立现象来对待.需求层次理论中有一个独到的观点:驱使人类行为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36].生理层面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物质上;心理层面的需求是相对外在的,更多地体现在想象的、外在的评价及比较上;精神层面则是建立在人的世界观、心理活动上的高层次的内在追求,更多的是追求个人价值,超越了个人的物质追求并较少理会外在的评价[37].现实生活当中,人的需求状况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教育、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都有差异,但人性也有诸多共同点,对此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学科归属来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心理学,园林意境属于风景园林学,虽然它们所属的学科类型不同,然而通过人和园林意境营造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人是园林意境营造和需求层次理论的主体,园林意境营造服务于人,需求层次理论呈现了人的内在需求以及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而目前的园林意境营造研究虽然重视内在因素,但主要还是通过意境产生的外在因素如文化来体现.刘滨谊[38]认为,从广义的概念出发,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同理,园林意境营造中的文化角度也可分为这三个层面.需求层次理论中涉及到的生理层面是园林意境形成的基础,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才是意境营造的核心部分.

园林中的意境由“意”和“境”构成,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现代学者对于园林意境的研究多从“境”的范畴进行考察,缺乏对“人”这一主体的重视,意境是需要“人”才得以实现的.以“人”为切入点,目前的文献[39-40]虽有涉及如何从人的生理感官角度营造园林意境,从内在因素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初级的生理需求,但并未提及更高级的需求,而更多文献借用园名匾额、题咏对联、诗词绘画、比德象征、虚实要素等,偏向于从文化角度研究意境产生的外在因素,将内外部因素结合来对园林意境营造进行综合的、整体性的研究不足.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是少数的统治阶级,而现代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是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园林意境中隐藏的文化性寓意和象征,人的需求也可以作为园林意境营造的重要参考依据,揭示人对园林环境的本质要求,从而探索多元化的意境.

由上可知,一方面,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可以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进行三个层次五种需求的剖析;另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出发,可以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外在因素进行三个层面的剖析(图2).本文侧重于从人的需求方面探讨影响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以期进一步丰富园林意境营造的理论研究.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探讨园林意境营造途径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结合人的五种需求选择园林意境营造的具体途径,而且这些途径也满足了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三个层次感受,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生理需求可从五感设计的角度入手;安全需求从物质安全和心理安全着手;归属需求着眼于田园风景“归属感”的营造;尊重需求从无障碍设计与互动性设计两方面切入,让使用者有“被尊重感”和“自尊感”;自我实现需求从“成就感”和“敬畏感”入手.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的物质安全属于心理层面,安全需求中的心理安全以及归属需求、尊重需求的满足属于心理层面,自我实现需求属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三个层面能够共同促进园林意境的形成.

(一)生理需求

衣、食、住、行、空气、内分泌平衡等是人类维持自身机能稳定的最基本需求.如果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机体就会被生理需求主宰,其人生观可能会发生变化,人也将难以生存下去.从生理需求探讨园林意境营造途径,可从人的感面的满足入手.感官的享受是人类行为的生理需求,如观赏、品尝、触碰、嗅闻、聆听等.让感官舒适,已成为当今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向.园林中各要素的形态、色彩、质感、气味以及音韵可引发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生理感知.

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形、音、色、味、态等种种信息,其中至少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感知[41],因此视觉是人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形式.目之所及形成的园林意境主要偏向从文化角度来营造,包括人们通过视觉层面看到园林中的园名、题咏、匾额、对联、碑刻、诗词、绘画、空间布局等所形成的园林意境.在听觉方面,“世界声景计划”对声景的定义为: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方式的声音环境.游人若处在没有听觉的环境当中,所感觉到的世界将是无声的、死寂的、缺乏活力的.营造听觉层面的意境过程有些复杂,需要对各种声音的物理属性、人的心理偏好等方面有所掌握,同时还要结合富有园林所在地特色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底蕴.[42]在嗅觉方面,园林中气味的表达以及人们对气味的反应也是人与环境交流的一种形式,不同气味中包含的信息会对人的生理以及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可以是微妙的,也可以是强烈的.园林景观意境营造过程中嗅觉层面的设计能够丰富感官的体验,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触觉设计讲究“近距离设计”原则,提供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象平台是触觉设计的关键[43].比如,游人对城市公园的触觉感知主要依附于植物质感、水体景观、园路广场景观、其他景观(如扶手、座椅)四个方面,所以可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意境营造中触觉层面的设计途径.很多人可能觉得味觉与景观设计无关,实则不然.味觉不仅能引起人的口腹之欲,还承载了人们的和记忆,能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享受[44].餐饮活动和园林鉴赏游玩活动可以相结合,二者也是相得益彰的.有特色的餐饮项目能够给游人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进而能够增加园林的吸引力.此外,园林中植物和绿地的生态功能多种多样,如美化景观、改善环境、休闲娱乐,并且植物也是人们的食材.综上所述,可以从“五感”层面营造独特的园林意境(表1).

在进行听觉设计时,城市公园中野生动物以及人工饲养的动物(最好以散养为主)产生的声景可使园林景观充满自由的野趣与兴意,而历史文化声则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怀和共鸣.听觉负设计在园林中的应用比较有名的是玛莎·施瓦茨设计的位于迈阿密国际机场的隔音墙;瀑布、喷泉、跌水等形式的水声掩盖交通噪音的手法也较为常见,如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嗅觉正设计主要指创造具有亲和力、令人舒服的香味,配置时需要熟悉方向植物的香气品性,注意香味配置的多样性和层次感.触觉层面,运用有特殊质感的植物这一类中,英国利物浦、印度新德里、新加坡大巴窑、日本大阪等地的感官公园中触觉区的植物设计值得借鉴.味觉的参与性体验互动过程中,游人可与自然更加亲密接触,体验观光、采摘、耕种劳作、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享受别样的乡土情趣,常给人带来远离喧嚣、返璞归真、回归乡野、置身桃源之感.在感受参与性体验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时,同时也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权等的需求,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单一、雷同、缺乏亲和感的大尺度设计层出不穷,符合安全需求的园林意境营造需要活用当地的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使得园林景观的实用性、耐久性、亲和感得以体现,因此可从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园林意境营造中满足使用者的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上.满足物质安全主要从游人的外在安全角度考虑,比如控制景观材料的安全性、排除园内铺装的安全隐患(如健身场地不平整、园路有青苔)、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合理分布夜间灯光照明设施等.植物品种的选用、配置以及空间营造要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让大众舒适、安心.人在环境空间中,对周围的领域范围有一定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在一个具有安全感、稳定感、亲和感、宁静感的环境中人会放下心中的戒备,找到与周围空间敞开进行互动交流或独处的平衡点,缓解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围合空间有围护与屏蔽功能,在围合感较为强烈、稳重厚实的空间,游人会有停留下来互相交往的愿望,而且他们能在这种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掌控周围的环境以便对突发状况有及时的应对措施,安全需求心理(心理安全)得到满足.比如,公园里的座椅背后由密集种植的植物作为遮挡墙,游人在座椅上休憩时视线前方开阔明朗,对周围空间较有把握.同时,视线流畅、疏密有致、引导明确的景观区域不太容易引起游人的担忧与焦躁不安.比如,公园中的指示牌能给人指示具体的方向,可避免游人因不熟悉场地而产生的慌张与不安之感.

(三)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主要指人的归属感、友谊、爱情、亲情等的需要,这是个人被别人或被团队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个人渴望得到社会团体的认同,渴望与别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45]中详细阐述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无归属感.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生活缺乏和责任感,他们的社交圈狭窄,生活单调,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并产生极其痛苦的心理体验.研究表明,缺乏归属感会提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46].

家是心灵的港湾,人们回归故里见到故乡的风景多有亲切之感,人对于故乡的归属也是人性使然.田园风景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乡土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特征,它给予人祥和、稳定、安逸的感觉,同时也能填补人们精神上的空缺,满足人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求.因此,园林意境营造途径中关于归属需求的探讨,可运用近自然园林营造的原理,参考田园风景设计手法,如表3所示.田园风景集中了保障人类生活的多种要素,突出人与环境亲密的参与互动,是生活和劳作的景观.

(四)尊重需求

马斯洛认为,尊重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自尊包括个体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马斯洛认为,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园林中建筑、山水、地形、植物、铺装、小品等要素的设计都要参考人体工程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让使用者在游赏使用时有舒适的体验.园林意境营造途径中满足人们尊重需求的设计,可从园林景观本身以及使用者两方面加以考虑,如表4所示.一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可能更偏向于对残疾人士、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以人为本,尊重特殊群体.比如,充分考虑行动不便群体的特殊性,通过丰富儿童游乐设施的颜色呈现多样的园林视觉效果,可以充分满足残疾人和儿童的需求.不属于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的各种人群也能体验到园林中存在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由此不同类型的个体得到被体贴、被照顾、被尊重的感觉.另一方面,园林中涉及一些可供游人活动的场所,由此促进人际交往互动,游人在交往中获得被人尊重、赏识的感觉.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发挥潜力、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包括创造力、自觉性、道德、接受现实能力等概念,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动机理论中最高阶层的需求.在这一需求层次上,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大.每个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方式大相径庭,园林设计师需要在分辨个体需求差异的同时找到其中的共性部分并加以利用.为使用者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促进高质量的社交互动往往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目标之一.[48]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园林意境营造途径,是能在为大众提供园林的公共服务过程中创造相关条件,提供刺激需求实现的平台环境,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平衡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解脱现实生活的枷锁,追求个人成长和精神的自由解放,实现个人潜能和自我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从主动参和被动参与两方面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其实对于园林设计师本身而言,看到自己设计的项目落地施工成形,会有一种无言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从游客的角度探讨自我实现需求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游人主动参与园林中的项目,营造给人带来发现新事物乐趣的景观意境,通过园林中的活动肯定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游人被动参与园林活动,身处园林之中被园林营造的氛围所打动,有感慨之意和敬畏之心.

一方面,通过园林意境设计引导游人主动参与,主要是激发游人好奇心、参与性、探索欲、创造性,制定个性化参与项目,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空间,创造多样的特色节点,在丰富游人体验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比如设计植物迷宫、花田,供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其中探索,而成功破关后则能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探索博物馆、特别的景观廊道等也是吸引人气的景观项目,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结合娱乐性质的项目,启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寓教于乐.设计时可参考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南阿克西斯区的Beatrix公园内的多功能儿童游乐区的场景营造形式,该场景给当地的园林景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其中的项目设施成为人们自由探索的秘密空间,带给人们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城市园林布局时,要考虑到游人的表现欲,营造有利于自我展示(如体育竞技、文娱表演、诗词对赋、厨艺比拼、书法描摹等)的空间平台,锻炼和发挥个体机能,促进人景以及人际之间的互动;同时景观中的互动行为也会提高该景观区域的吸引力和活力,形成良性循环.亲手制作东西、耕种农作物、浇灌花木、设计庭园等活动能让人与自然有更加亲密的接触,游人做了日常生活中不常做的事,并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超越自己,很有成就感.参加景区的植树活动、认养植物、捐献资金建设景点等活动能让人在意识到自己保护环境的意义,在游人参与体验的同时,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生态保护的愿望,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另一方面,游人被动参与,比如在空间设计中注入当地历史文化因素,开辟“遗产步道”、文化馆,让游人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体验历史的发展,对于游人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可利用风水五行、宗教信仰,设计宗教场所,使其成为游人(特别是信徒)精神寄托的载体,引发共鸣.

三、结语

本文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如何满足人的五个层次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园林意境营造的途径,丰富和拓展了园林意境营造理论.应该指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园林景观不一定能够直接产生园林意境,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产生园林意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园林景观的设计连人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园林意境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园林意境营造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指导或参考,考虑人的基本需求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且不受限于各层次的需求顺序,避免陷入人本主义的泥潭或走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误区.为了营造良好的园林意境,必须关注意境产生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即人的需求和文化.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体现了园林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而文化则是其外在因素,两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应该统筹兼顾.文化对园林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园林意境的创新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园林设计时,在满足使用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富有特色的园林意境,结合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及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有着积极意义.此外,在结合使用者需求与文化营造园林意境时,不能忽略生态环境效益,要注意将生态效益、文化价值、使用者需求三方面相互融合、协调平衡.

参考文献:

[1] Carmona M. Jon Lang (2005) Urban Design: A Typology of Procedures and Products[M]. Oxford: Elsevier.2007:7-9.

[2] Mean M, Tims C. People Make Place: Growing the Public Life of Cities[M]. New York: Demos,2005:5.

[3] Chaplin S. Learning From Place[M]. London: RIBA,2008:13.

[4] Smith N P. Quality of an urban next term community: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physical form[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9(2):229-241.

[5] Naderi J R, Baman B. Capturing impressions of pedestrian landscapes used for healing purposes with decision tree lear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3(2):155-166.

[6] imková E, Holzner J. Motivation of touri participa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ioral Sciences,2014(159):660-664.

[7] Deery M, Jago L, FredlinE L. Rethinking social impacts of touri research: A new research agenda[J]. Touri Management,2012,33(1):64-73.

[8] Haley A J, Snaith T, Miller G.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A case study of Bath, UK[J]. Annals of Touri Research,2005,32(3):647-668.

[9] 周武忠.论园林意境及其创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3(3):104-108.

[10] 刘翠鹏.意在笔先融情入境: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27-28.

[11] 董晓璞.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营造[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24-27.

[12] 纪书琴.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J].学理论,2010(30):174-175.

[13] 周凡,陈喆华.蒙太奇与苏州园林意境的营造[J].山西建筑,2010,36(16):350-351.

[14]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6):26-33.

[15] 吴雪萍,徐育红.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与西安市丰庆公园的创作[J].现代园林,2015,12(2):113-118.

[16] 傅瑜.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39-55.

[17] 高寒冰.山水画视角下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27-36.

[18] 余航.基于情感互动理论的校园景观设计:以广西师范附属外语学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1-2.

[19] 梅芸.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校园景观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20-122.

[20] 田家.哈尔滨市高校学生对校园绿地需求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1.

[21] 袁强,平大海,谢金龙,等.高端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河南林业科技,2013,33(3):24-27.

[22] 赵美玲.需求层次下城市社区景观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0):41-45.

[23] 雷秋怡.楼盘示范区体验式景观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1.

[24] 张希毓.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植物种植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

[25] 许芳,赵慧宁.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7):135-136.

[26] 宋娜.植物景观设计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7-99.

[27] 矫明阳.游人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和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1.

[28] 姚靖,牟江.基于需求层次论浅析康复景观的发展变迁[J].现代园艺,2016(4):100.

[29] 徐蕾.基于游憩学理论下的休闲度假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30-33.

[30] 许玲,张希毓,张雅涵.基于需求层级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研究[J].园林规划与设计,2009,31(1):32-34.

[31] 郑芬.面向使用者需求的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以深圳市荔香公园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7:1-2.

[32] 欧贤才,郑.超越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追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9-10.

[33] 乌云特娜,七十三.精神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2):77-81.

[34] 刘滨谊,廖宇航.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J].中国园林,2017(9):5-9.

[35] 邢晓霞.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12(2):14-16.

[36]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37] 程为锋.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交互作用[EB/OL].(2010-12-19)[2018-8-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22a4f0100n039.html.

[38] 刘滨谊.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73.

[39] 贺晓娟.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311-313.

[40] 杜媛媛.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共通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1-2.

[41] 薄一航.模拟人类视觉感知的行人图像显著结构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1.

[42] 孙崟崟,张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J].山东林业科技,2012,42(1):56-59.

[43] 钱奇霞,陈楚文,李萍,等.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农业观光园中竹子景观形象的设计[J].农学学报,2011,1(7):21-27.

[44] 万艳华.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12(1):55-62.

[45]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57.

[46] Hagerty B M, Williams R A. The effects of sense of belonging, social support, conflict, and loneliness on depression[J]. Nursing Research,1999,48(4):215-219.

[47] 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6-73.

[48] Palmer J. Research agenda for landscape perception[EB/OL].(2015-07-09)[2018-07-2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ames_Palmer7/publication/241397324_Research_Agenda_for_Landscape_Perception/links/5576fb1408aeacff20004252/Research-Agenda-for-Landscape-Perception.pdf?origin等于publication_detail.

需求层次论文参考资料:

简而言之,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需求层次专业范文可作为需求层次理论和园林和意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需求层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