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留学生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在滇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实证对云南农业大学留学生群体的调查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留学生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22

《在滇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实证对云南农业大学留学生群体的调查》

本文是有关留学生论文范文文献跟云南农业大学和实证研究和滇东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孙康1,殷惠2*,朱耀顺3

(1.云南农业大学 国际合作交流处,云南 昆明 650201;

2.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3.云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云南农业大学校本部东南亚留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并从语言与文化、环境、学业以及心理健康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在滇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因素虽多,但“文化与社会的差异”“与中国同学交往和融入校园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也有助于云南省高校东南亚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648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2-0119-08

A Empirical Study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Southeast Asia Students in Yunnan:A Survey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UN Kang1,YIN Hui2,ZHU Yaoshun3

(1.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Depart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3. International Colleg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ning 6502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questionnaires & focus group interviews of Southeast Asia students from main campus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U),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ma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which are languages & cultural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ltures and society difference”, “socialized with Chinese students and involved in campus lif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re the mos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utheast Asia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This result has also be useful to the management of Southeast Asia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2013年,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2017年3月发布的来华留学数据报告:2016年度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学习,其中,云南省接受了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4925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10位,在全部的来滇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比例超过了60%,并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简称“教育行动”),全面拓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进双向留学是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在加大实施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计划的同时,陆续设立了多项奖学金以招收和培养沿线发展中国家青年人才.例如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新增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名额.这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推动了我国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展. 另据中国-东盟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东盟国家每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从2010年不足5万人到2016年超过8万余人,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老挝等.按照中国-东盟“双十万”留学计划,到2020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10万人.

当今世界,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其中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收益促使各国纷纷利用其优势教育资源和经济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和促进国际留学生教育,树立或巩固自己的国际留学中心地位.在留学生教育中,跨文化适应性是国际学生在异域文化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来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调研,用实证的方法来解释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为云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在留学生管理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促进云南各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跨文化适应性及其主要理论概述

文化适应性是从英文的“Acculturation”(译为“涵化”)转化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 Powell在1983年提出来的,原指与不同民族接触而引起的原有文化的变迁.目前对于“跨文化适应性”,学术界普遍使用“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一词,其主要理论有以下六个方面.

(1)Kalvero Oberg(1960)提出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他指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交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的焦虑症”;在 Oberg的文化休克模型中,他把跨文化适应性的过程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2) Lysgaard (1955)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U曲线”理论,他指出跨文化适应从最初的蜜月期开始,即一开始会体验到新文化带来的喜悦和新鲜感,随着浸入到这种新文化中,新鲜感退群,适应性下降,然后又回归到较高的跨文化适应性水平.

(3) Gullahorn(1963)在Lysgaard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修正的“W曲线”理论,更详细地描述了跨文化的互渗过程:即蜜月期—文化休克期—初步调整与适应期—心理隔离期—整体调整和适应期的过程.

(4) Mendenhall & Oddou (1985)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部分,情感成分是旅居者的心理幸福感方面,行为成分是旅居者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方面,而认知成分是旅居者对当地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方面.

(5) Ward 和Kenney (1993)则将跨文化适应性的内容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并应用到对国际留学生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指出国际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将必然产生学术、社会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的适应和调整.

(6) Young Yun Kim (1995)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应用语言学将跨文化适应性分为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并提出了包含六个维度的跨文化维度模型,以及“压力—适应—成长”螺旋上升的跨文化过程模型.Kim分析了影响跨文化适应中的多个核心影响因素,如居国环境、文化距离、个体性格等,她把解决跨文化适应的困难和过程看成个体成长必经的过程.

二、国内外跨文化适应性的已有研究检索

国内较早的研究有:吕玉兰(2000)、雷龙云与甘怡群(2004)、陈惠(2003)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的调查和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做了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的调查,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孙乐岑2009、亓华和李秀妍2009、王电建2010);杨军红编制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调查问卷 (2005);肖耀科、陈路芳则做了“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东南亚纵横》2012);毛小玲和陆永辰(2014)对东南亚留学生来华适应性的调查,该研究是以广西三所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

国外:国外学者多从跨文化适应性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以及对国际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部分已有研究为:Holmes and Rahe (1967)从心理压力与应对模式(SCT)进行了研究;Kirby, Woodhouse & Ma (1996)以150名加拿大中国留学生为目标群体,研究了国际学生跨文化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适应性;Buasawan (2008)以亚裔留美学生为对象,研究了美国部分高校亚洲留学生在语言、课程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学生团体等方面的跨文化挑战和适应过程; Munirah Ilias & Che Su Mustraffa(2013)研究了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在校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教育程度、语言、社会文化环境、个性和情感等. 此外,在二语习得领域,美国学者Jonh HSchumann (1978)研究并提出了“语言文化适应”模式等.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校本部(盘龙校区)在校全体东南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的.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1)研究的主要问题;(2)研究的假设;(3)研究的概念框架(或计量模型);(4)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5)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来滇东南亚留学生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下如何学生和生活,如何应对跨文化的障碍,如何从跨文化的不适应到适应(或相对适应)的过程.因此,笔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有:(1)东南亚留学生在跨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障碍)主要在于哪几个方面?(2)哪几个因素是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最主要因素?(3)如何帮助东南亚留学生提高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性?

(二) 研究的假设

基于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与研究相关的假设.

假设1:东南亚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过程中,已知的跨文化适应性的4个方面,即语言与文化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学业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以问卷Q1-Q20的题项来测量)与留学生最终有较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间(以问卷Q21和Q22的均值来测量)是正相关关系;

假设2: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受到其语言与文化能力、所处环境、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是,其中某些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其他因素次之;

假设3:在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中,每一种因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从而需要从正面加强,以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研究的概念框架

图1为本研究实证分析的概念框架,其中涉及的计量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变量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所有影响因素,由问卷调查中的Q1~Q20分别定义为x1~x20,因变量为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过程,由问卷调查中的Q21和Q22共同定义为y.

(四)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本研究针对在滇东南亚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自身感受开展调研,设计了两种问卷形式:一是多选式自填问卷,二是深度访谈问卷.

1 多选式自填问卷

本问卷设计参考沃德与肯尼迪(Ward &Kennedy,1996)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SCAS,约翰·波瑞(John Berry,1996)的跨文化调整量表C-CAS,以及尊氏(Zung WK,1972)的心理适应量表SDS,并对具体选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本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题项,涵盖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4个主要方面即:语言与文化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学业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另外,问卷的量表编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级量表评价法即: 对所有的问题选项采用“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五个等级,并分别计:5、4、3、2、1分.

2 深度访谈问卷

深度访谈问卷是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并围绕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设计的,对各个访谈对象的问题允许有少量不同,每个访谈对象预留6~8个问题.

两种问卷都是以中文书写,主要考虑到研究对象来自东盟不同国家,母语差异大,但他们大部分为学历生,具有一定的中文基础,这也给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带来便利.另外,在深度访谈中如果遇到交流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则谈话内容使用英语进行,或请中文水平较好的本国留学生代为翻译.

(五)数据分析与结论

1 样本的选取

本次调查样本选取了云南农业大学校本部(盘龙校区)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全部留学生.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2017年9月30日的最新统计数据:2017—2018年度在校各国留学生人数为107名,其中东南亚国家留学生63名.另外,有44名留学生分别来自南亚的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亚的韩国;以及非洲的马里、加纳、喀麦隆、刚果、卢旺达、苏丹等国.因此,这44名留学生不在本次调查的范围之内.

根据随机抽样统计样本量的计算公式,n等于Z2S2/d2 (其中Z是置信水平下的Z 统计量,如果选取置信水平为95%,则Z等于196;S为总体标准差,d为抽样误差),总体为63人,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计算出样本量n≈55(表明本次抽样调查,样本最少需抽取55人).然而,笔者注意到由于云南农业大学东南亚学生群体数量偏少,按照这样公式计算出的结果意义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小样本(在统计上,小样本一般定义为>30)的抽样分析一般应该采取全集.因此,笔者对云南农大在校所有东南亚学生都发放了问卷,进行了全群体调查,以保证样本有足够的代表性.

本次研究课题组共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率968%. 所得到的调查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表1所示.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描述

项目有效统计数

n等于61比率/%

性别

男36590

女25410

年龄/岁

<20116

20~2442689

25~2915246

>30349

学生类别

博士生698

硕士生12197

本科生39639

专业进修生349

汉语进修生116

2 样本数据整理

根据云南农业大学东南亚学生国别和专业分布情况,作出这两方面的基本情况统计,分别如图1表2所示.

3分析结果及结论

对收集到的全部61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相关性分析

对4个跨文化适应性的方面的20个题项Q1~Q20,分别与跨文化适应性的总体量度C (用Q21和Q22两个变量的均值计算而来)进行相关性分析,所得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22017—2018年云南农业大学东南亚留学生专业分布表

专业人数/人专业人数/人

经济学23行政管理2

农业经济管理5区域经济管理1

动物学3农村区域发展1

食品质量与安全3农学1

植物营养3兽医公共卫生学1

作物遗传育种2城乡规划1

动物遗传育种2农业资源环境1

旅游管理2园林园艺1

工程管理2农业信息技术1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动物营养与饲料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2汉语1

表3跨文化适应性题项的相关分析结果

项目Q1Q2Q3Q4Q5Q6Q7Q8Q9Q10

Pearson0375**0393**0418**0501**0309*0283*0341**010900850062

Sig跨文化适应性С0003000200010000001600270007040505130636

Q11Q12Q13Q14Q15Q16Q17Q18Q19Q20

Pearson0324*0259*0080014002010363**0398**02290558**0391**

Sig跨文化适应性С0011004405380283012100040001007600000002

注: **P<001, *P<005

统计结果表明:Q1(日常生活汉语水平)、Q2(学术汉语水平)、Q3(了解中国人和风俗)、Q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Q7(习惯中国饮食)、Q16(心情愉快)、Q17(较少的孤独和思乡)、Q19(能融入校园生活)和Q20(留学前景好)与较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C)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到达了非常显著的水平(P<001).

Q5(良好的人际关系)、Q6(适应当地气候)、Q11(留学的动力强)和Q12(专业学习能力强)与较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C)之间有着强的正相关关系,到达了显著的水平(P<005).

Q8(住宿条件好)、Q9(交通条件好)、Q10(经济条件好)、Q13(学校课程安排好)、Q14(学校师资和教学好)、Q15(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和Q18(能缓解挫折)与较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C)之间相关系数很小,未能到达显著性水平.

结论: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过程中的4个方面的适应性(包括Q1~Q20的各个题项)与留学生最终较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C)之间是呈现正相关关系. 这个结果虽然支持了假设1,但是各个题项的相关程度并不相同,其中Q1、Q2、Q3、Q4、Q7、Q16、Q17、Q19、Q20非常显著相关;Q5、Q6、Q11、Q12显著相关;Q8、Q9、Q10、Q13、Q14、Q15、Q18弱相关.

(2) 因子分析

对组成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4个方面的20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以便找出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主要方面.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对内容信度进行测试,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法,用SPSS190对Q1~Q20选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整体Cronbach’s alpha等于0821,效度系数较好(一般社会分析采用α>06),表明调查结果较为可信. 其次,对问卷中跨文化适应性4个方面的20个题项Q1~Q20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其中,按统计数据的适应性要求,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KMO等于0637,Sig等于0000(P<005显著性水平),表示检验通过.本次因子分析的SPSS结果如表4所示.

表4跨文化适应性题项的因子分析结果

项目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7

Q12专业学习能力0882

Q2专业汉语水平0806

Q1日常生活汉语水平0789

Q3了解中国人和中国风俗0842

Q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0829

Q20留学前景好0776

Q15能学到有用的知识0676

Q19能融入校园生活0636

Q16心情愉快0806

Q18能缓解挫折0644

Q9交通条件好0782

Q8住宿条件好0699

Q10经济条件好0869

Q5人际关系好0635

Q11留学的动力强0852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12次迭代后收敛;仅仅报告负荷因子>06.

从因子分析的SPSS输出结果看:

第一个因子包含3个题项,即Q12(专业学习能力)、Q2(学术汉语水平)和Q1(日常生活汉语水平),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789).这一因子表明较好的汉语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是有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第二个因子包含2个题项,即Q3(了解中国人和中国风俗)和Q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829).这一因子表明较好的了解所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有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的.第三个因子包含3个题项,即Q20(留学前景好),Q15(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Q19(能融入校园生活),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636),表明能够主动适应留学的生活,学有所需,并且对留学未来期望值高有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第四个因子包含2个题项,即Q16(心情愉快)和Q18(能缓解挫折与压力),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644),表明良好的心理适应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第五个因子包含2个题项,即Q9(交通条件好)和Q8(住宿条件好),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699),表明对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跨文化适应性的一个方面.第六个因子包含2个题项,即Q10(经济条件好)和Q5(人际关系好),且所有题项均具有较强的负荷(> 0635),表明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外部支持,有助于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第七个因子包含1个题项,即Q11(留学的动力强),且题项具有较强的负荷(等于 0852),表明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的留学生,会有更好的跨文化适应性(这是唯一的内因方面的因素).

结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4个方面对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Q1、Q2、Q3、Q4、Q5、Q8、Q9、Q10、Q11、Q12、Q15、Q16、Q18、Q19、Q20等十五个题项是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而Q6、Q7、Q13、Q14,Q17等五个题项对其跨文化适应性影响不如主要因素强,这些因素次之.这个分析结果支持了假设2.

(3) 回归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大体上了解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一些因素,但它只是对这些因素起到初步分类的作用.对于哪些因素是真正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最关键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因此,对因子1~7中15个题项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为逐步回归法.SPSS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有三个变量,即x19(Q19能融入校园生活)、x4(Q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x16(Q16心情愉快)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另外,根据回归方程的系数β和显著性水平值,我么进行显著性排序即:x4(Q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x19(Q19能融入校园生活) >x16(Q16心情愉快).其中,首先是x4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等于0472,Sig等于0000;其次是x19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等于0455,Sig等于0000;再次是x16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等于0369,Sig等于0001.

表5跨文化适应性题项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等于Y统计量βtSigRR2调整R2F

参数值:常量0729**0758**0574**0544**18859***

自变量等于X

X19能融入校园生活0455***45590000

X4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0472***48890000

X16心情愉快0369**36130001

注:**P<001,***P<0001.

结论:在所有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因素中,只有“能融入校园生活”“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以及“心情愉快”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并且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为: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 能融入校园生活 >心情愉快.另外,根据回归方程的R2 (拟合度)可以看出:影响东南亚留体跨文化适应性过程的所有因素中“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能融入校园生活”和“心情愉快”三个方面,占到了全部影响因素贡献的一半以上(调整的R2等于544%).因此,这一结论否定了假设3 .

(4) 深度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6名留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前期设计的问题,访谈结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Q1:选择来滇学习的原因主要有:区位交通优势,学费低或有奖学金,气候、饮食等的相似性;Q2: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学习汉语开始很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很多,但文化、社会规则等方面不容易适应;Q3:对于长期学历生来说(参加访谈的同学是4年),都希望能交往更多的中国朋友,但留学生都有自己的圈子,想要融入中国同学的圈子并不容易;Q4:部分同学经济有困难,希望得到更多奖学金;Q5: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感到孤独和想家;Q6:大部分同学对来滇留学和顺利毕业有信心.

结论:东南亚留学生远赴中国留学,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符号中会产生各种跨文化障碍,而不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人情世故以及缺乏友谊都使得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当地人的圈子,这也加深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另外,跨文化的适应也必定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的主要方面

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语言与文化适应,环境适应、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几个方面.不同留学生群体在这几个方面所面对的障碍程度是不同的.云南农大在校东南亚留学生群体面临的跨文化适应最主要障碍有“不了解、不适应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与中国同学交往及融入校园生活的困难”以及“在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和闷闷不乐”.

2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从本次实证研究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四个方面来看,“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且文化因素比语言因素的影响程度更深.其次,“心理适应性”是另一个主要的因素.原因如下:

(1)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学历留学生,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在汉语学习和使且过程中,刚开始虽有一定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汉语能力提高,由语言障碍引起的不适应性降低了.然而,“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符号”的不熟悉而产生的文化距离,成为了影响其跨文化适应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本次受调查的东南亚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性过程相对不顺利,其中很多人要经历1~2年时间才能逐步适应留学生活. 因为留学生一般只与本国学生交往,娱乐也较少.尤其是在云南农大留学生群体中(除了老挝学生外),按国别分类人数都很少,他们平时社交范围很小,留学生们普遍存在抑郁和孤独等负面情绪.因此,如何保持“心情愉快”和“心理健康”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性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3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次要因素及原因

从本次实证研究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四个方面来看,“环境适应性”和“学业适应性”是两个比较次要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对云南农大东南亚留学生影响较小,其中包括“气候、饮食、住宿和交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为东南亚国家与云南的很多地方在气候和饮食方面有相似性;同时,与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住宿和交通条件是比较好的,这给他们的留学生活带来了方便. 另外,根据一项调查,云南省高校提供各类留学奖学金,2015年在滇全部留学生中,来自南亚东南亚奖学金生占到88%[1],因此,“经济条件”这一外因也并未对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产生更多障碍或影响.

(2) 学业适应性中涉及到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和教学的安排”“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等问题对云南农大留学生的影响很少.原因是东南亚留学生并不希望像中国学生一样,选一个好的专业,努力学习,成为“学霸”,毕业后在中国找到工作.由于受其专业基础及语言能力的限制,东南亚留学生只希望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课程和学分,获得中国大学的学位.根据中国现行的留学生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外国留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因此“学业压力”也并未对其跨文化适应性产生障碍或影响.

(二) 建议

1加强文化教育,丰富留学生活

对中国文化及风俗的理解和兴趣,能有效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各学院及留学生管理部门要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留学生们了解中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礼仪和校园内外最新流行话题;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互动,让留学生们更多地接触中国学生和当地中国人,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对陌生文化的畏惧感,并在异国文化中找到认同感.

2改革管理体制,进行趋同管理

20年前,在云南农业大学刚刚招收留学生时,为了安全和方便管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是分开住宿和管理的.随着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的增加,应该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目前,东南亚留学生虽然住在普通学生公寓,但仍然以国别分类,住在同一个或几个毗邻的宿舍里.为了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应进一步强化趋同管理,实行中外学生同学、同住、同活动,共享资源和信息.鼓励留学生参加校内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使中外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相互学习和交流,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3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心理辅导和教育

针对心理健康产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服务意识,针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以及留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制定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对国别人数少的留学生,可以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各种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以减缓压力和抑郁等情绪;激发留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兴趣,帮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另外,由于在滇各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比例高、人数多,为了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在云南留学,组织不同高校间留学生的联谊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它可以扩大留学生的交友范围,舒缓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但不可过度地依赖于来源国的学生团体而忽略与中国学生的互动交际.留学生在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广泛地与中国人成为朋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云建辉,朱耀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11(1):97.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7.01.018.

[2]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2017-03-01].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3]王祖嫘.北京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91. DOI: 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1.24.

[4]孙乐芩,冯江平,林莉,等.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41. [EB/OL].[2013-06-08].https://wenku.baidu.com/view/59fd540dc5da50e2524d7fbb.html.

[5]毛小玲,陆永辰.东南亚留学生来华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3):101.DOI:10.16177/j.cnki.gxmzzk.2014.03.022.

[6]辛丹.出国留学生教育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0):255.DOI: 10.13535/j.cnki.11-4406/n.2008.20.133.

[7]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19(2):18.

留学生论文参考资料:

留学生论文

留学生毕业论文

归纳总结,此文为关于对写作云南农业大学和实证研究和滇东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留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