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运动员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我国教练员一运动员关系结构演化与其再造策略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运动员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15

《我国教练员一运动员关系结构演化与其再造策略》

本文是关于运动员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国教练员和演化和再造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在社会学分析范式下,以本土社会体制结构的变迁为切入点,梳理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形成及发展变迁的历程.把握"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演化规律,探解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提出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再造的理念与策略.研究认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形成是源于传统社会家族伦理观念对人际关系普遍的道德约束,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社会师徒关系的"身份等级"特征.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尤其在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演化虽不是自发形成的,却在经历着一场从"身份"向"契约"的进程.同时也正在遭遇本土社会文化与制度所带来的发展困境.然而,这样的困境却可以通过对契约关系结构中弱势群体的身份化进行弥补,是基于对"身份"特征中道德认同意义上考虑形成的"契约式身份".

关键词: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契约式身份;体育职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520X(2018)06-0090-06

1问题缘起与逻辑入径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作为体育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关系结构,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竞技体育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所体现的相互尊重、身份平等是双方共同的理想诉求,同时也成为了新形势下构建和谐体育社会的重要内容.西方社会"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人们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进而导致研究一度陷于停滞状态.随着西方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1].研究多以教练员作为关系结构的主体,并围绕着教练员执教行为展开研究.如教练员领导力的研究[2]、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3]、执教行为和团队凝聚力关系的研究[4].随后研究又转向"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5]以及相关影响变量的分析[6,7].总体上看,西方社会关于"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相同或社会发展相对平稳状态下进行的,而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下和社会处于改革发展时期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却缺乏具体关注.

2身份的历程: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形成的历史溯源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所著《乡土中国》一书中对我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我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建立是将社会传统家族伦理观置于个体价值之上,使人们达成对此种伦理道德约束的共识,同时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来构建的[8].若以此为参考对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形成进行历史溯源,似乎应将回到我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形成的普遍意义上来.然而,学者解欣在基于差序格局理论扩展为视角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研究后则认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基本特征的形成不仅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参考,强化长幼尊卑的关系秩序,同样也继承了"师徒关系"严格的伦理身份等级.例如,人们经常会以"师徒关系"隐喻"父子关系",就是基于私人关系进行衡量与评价后的结果.它是在以家长权为核心构成的身份网络中彼此孤立分散,按照等级身份的特征逐渐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拟制,也是等级观念的一种体现[9],它决定了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身份不平等的因素.同时它也是以继承关系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身份制的情感约定,表现出双方身份的终身特制.在这种身份拟制的过程中,双方身份与具有先赋性自然关系的父子身份完成了全面对接,实现了父子身份的人伦延续,从而获得伦理身份的道德支持[1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逐渐步入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经以家族伦理观念为约束基础所形成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此阶段中,计划体制将整个社会构造成一个超大型的科层结构,在其顶端是权力的中心,它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分布网逐级控制数量递增的下属层次[11].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集中进行选拔与培养,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运动训练网络.在这种"制"思想指导下,执行国家赋予的任务成为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通过资源的全面垄断以及资源的集中分配使"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对体制的依附成为获取体制内资源、权力以及寻求自我发展的唯一途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主要是基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单向选择与淘汰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关系,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点.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交往过程中,教练员集领导者、管理者、恩师等多种身份为一身,既负责运动训练,还要对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文化学习、退役就业进行管理.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不再单纯被局限在"指导与被指导"的训练活动中,而是反映在以教练员为主体,对运动员集中实现社会化的教养过程中[12]."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构建所依附的是整个国家的体育体制,它实现了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成员身份的强制界定以及差别性权利和义务的预先给定,关系结构中的个人则不具有选择的权利[13].

3从身份到契约: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转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转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原有计划经济历史条件下依附国家体育体制构建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的交往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多种关系身份进入到"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使"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变得相对独立.随着市场经济利益因素的进入以及运动员自主意识的增强,由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将时刻影响着"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和谐发展.1994年,世界冠军王军霞在内的十余名辽宁长跑队队员集体出走,此事件在国际体坛引发轰动.随后作家赵瑜在其纪实文学《马家军调查》中批露了马俊仁与其众多弟子间的矛盾.对此,我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认为"制下的运动员,长期脱离社会,思维容易被绑架,如果运动员觉醒得早,诉诸法律,事情则可以顺利的解决"[14].面对此种局面,各界学者纷纷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以训练活动为中心的双边关系中建立一种平等、双向选择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

1994年,国家率先以足球为试点开始了职业化改革的进程.随后,职业化改革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由于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15]因此,从发展角度看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变革对我国职业体育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必将成为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将对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体育职业化改革并非在所有体育项目中得以落实,项目必须具备较高的竞技水平和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16].因此,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转化的分析,需要从竞技体育非职业化项目及职业化项目两方面展开.

3.1"身份与契约"相互混融:竞技体育非职业化项目"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转化

对于竞技体育非职业化项目中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而言,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构建是在双方所属体育组织的媒介作用下完成的.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与改变,教练员及教练员的需求趋于多元,此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所要面对的将是一个相对开放,崇尚公平与个人权利的自由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商业化特征也将逐渐成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正如学者周建国所述"人际关系结构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际关系结构的相应变化"[17].

面对市场商业化局面的形成,国家体育总局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活动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开发活动取得的收益,各单位应当兼顾各方利益,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和项目特点予以确定.在保障运动员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体现教练员和其他有功人员主体的利益,并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18].奥运冠军刘翔和教练孙海平在商业代言中的分配就是参照通知规定执行的.其中,刘翔在商业利润中的分配为50%,孙海平分配为15%,田径管理中心为15%,地方培养为20%.在利益分配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关系的稳定性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在体坛营造出"师徒情同父子"的佳话.然而,同样是以"师徒父子"相称的孙杨与朱志根之间关系就远没有那么美好.先是孙杨以朱志根"训练方法落后"为理由要求更换教练,后是朱志根以孙杨谈恋爱及参与商业活动过多耽误训练为理由,对其日常活动进行干涉,最终双方关系在冲突中宣告瓦解.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非职业体育项目中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已经摆脱了对于传统"伦理身份"的依赖以及由"等级身份"观念所产生的束缚,进入到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所制定的理性范畴之中.此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的"身份"特征将逐渐淡化,并转化成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交往过程中的道德性约束.在以利益约定为"契约"雏形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权利及义务虽得到了区分,但相关利益分配的原则却是参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执行.由此"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即产生了"身份"与"契约"相互混融的局面.

3.2"身份与契约"相对分立:竞技体育职业化项目"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转化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19].倘若以此为参考,将会发现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演变虽不是自发形成的但确实在曲折和暗暗地经历着一场从身份向契约的进程.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经过一段较为漫长的历程.作为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先行者,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的发展之路皆是如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国家成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身份的分配者,并将运动员与教练员引入到国家体制以外的市场空间内.通过契约方式获得双方劳动效能的同时也将赋予教练员与运动员相应的权利及义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网球运动员纷纷选择"单飞"并以个人身份参与各项职业赛事.包括训练及参赛等费用也都由运动员个人承担.同时运动员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自由选择与教练员进行合作.由此可见,契约的出现不仅增强了运动员的自主权益,同时也使传统"身份"的约束作用逐渐淡化.然而,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虽可以借鉴西方社会职业体育的发展经验,但它却承担着与西方体育职业化发展不同的历史使命,即"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精神动力"的责任[20].此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身份"的内涵不仅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道德属性表达,同时也是契合社会转型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因此,竞技体育职业化项目中"契约"与"身份"的相对独立既保障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权利与义务履行过程中互不干扰,同时也体现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4契约的瓶颈: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遭遇的困境

在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转化中可以看出,契约缔结无论是独立存在或是与身份相互混溶,都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动态研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契约本身蕴含了平等和理性的原则,它在利益面前所表现出的公平与正义也将成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就现有发展成果来看,契约缔结虽然在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发挥了权利与义务有效区分的作用,却因为本土社会契约文化的滞后、契约制度的局限、守约程度降低等方面原因,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困境的产生.

4.1社会契约文化滞后导致的文化错位

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元素,契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价值及作用,同时也决定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行为履行中的自我约束意识.然而,相对于西方社会契约的自然变化过程,长期契约文化的培养远没有契约制度结构的搭建来得那么容易.更何况在我国传统文化与契约文化交接间还存在着文化的错位.2013年《人民日报》以《明星任性,应有底线》为题发表评论称"在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李娜、孙杨的开创性贡献不可替代、难以复制.但这样一份功绩却不足以成为他们自身个性演化为任性的理由.李娜、孙杨顺应形势调整自我,不让个性成为任性,不让任性触碰人们的心理底线,同样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1].倘若以契约文化为参照将会发现,社会传统文化对于运动员个性的压制违背了契约自由的原则.而关于"契约自由原则"的论述,最早则可追溯到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法典中明确指出:"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应根据契约当事人的自由意思决定,不得受到国家的干涉"[22].由此可见,中西方社会在文化环境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过程中很难看到契约制度在西方社会"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中所发挥的相同效能.

那么,我国本土社会契约文化滞后的局面又能否通过市场机制的补充得到完善呢?显然这样的想法是过于乐观的,但它却可以通过传统伦理的道德价值进行补充.通过挖掘传统社会思想中与契约制度相互契合的文化,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与价值[23],并使之成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有序发展的文化主体.

4.2社会契约制度局限导致的关系结构失衡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内在机制,契约制度和其它制度一样均存在着内生不能克服的缺陷[24].首先,是来自于契约制度的稳定性与"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因素以及内部个人因素动态发展而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变化的速度快于契约制度速度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内在难以消解的滞后性既会产生.其次,是来自于契约制度所保障的局部人群利益与"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整体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契约制度虽然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整体性起到了约束作用,但却缺少对制度下弱势群体的关注,它将使人们对于契约制度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哈特的观点认为"所有合同都不可能是完备的,都有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任何的合同都可能发生事后的争议".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契约的出现虽然对规范市场秩序,缓解"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矛盾发挥重要的作用,却由于契约制度的刚性缺陷导致关系中弱势群体的产生.倘若弱势群体的基本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积累产生新的社会矛盾.而契约制度对非受益群体的忽视也必将引发"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状态失衡.

4.3社会守约程度降低导致契约约束能力的减弱

对于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而言,契约制度的建立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文明的产生,同时也将成为构建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重要目标.相对于西方社会契约制度发展的长期经验而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非自然性形成所产生的制度不完善将会导致契约制度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约束效能力的减弱.虽然在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活动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中对于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利润分配给予了自由调整的空间.但这却不可避免成为当权者滥用权力和滋生不公,甚至腐败的温床.从2012年孙杨"被代言"事件到2016年的宁泽涛收益分配问题,无不暴露出社会守约程度较低的普遍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契约制度的实施对于社会普遍契约精神的守约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自身的内在机制又抑制了契约制度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整合与约束.因此,无论是从司法实践或是法律理论角度出发都无法使契约制度在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得以全面的继承.因此,如不能成功塑造一种相应的契约文化予以支撑,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结构转化将不会成功.

5走向契约式身份: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再造策略

5.1契约式身份中德性的认识: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稳定的基础

在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已经走过的历程.诚然发现,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正逐渐瓦解,进而使体育道德精神和基本准则丧失.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下运动员频繁出席各种商业活动,由此影响到日常训练.有些教练员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通过服用违禁药物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增长.职业联赛中各种失范现象的频发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发展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影响到"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平稳有序的发展.对此,学者吴合斌认为,只有建立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系,才能有效减少甚至消除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推动竞技体育高效快速的发展[25].

如果说从身份到契约是一个过程,那么相对于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它只走完了历程的一半.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契约的法治手段建立教练员和运动员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但如何弥补道德的漏洞,保护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稳定必将成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同契约所允许达成的短期契约履行相比"契约式身份"会更加注重契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它所做的是平衡"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内与外的功夫.这显然是"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于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一种期待.它所专注的重点并非只是契约内容的本身,而是契约内容所决定履行的过程,是以"身份"这种更为可控的弹性因素来协调未来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契约制度的局限性.而身份中对于德性的认同则成为了构建"契约式身份"的基础,它是对于契约法治"正当性"的一种考量,更是一种促进"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约束制度完善的手段.

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契约缔结的过程中,由于理性认识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关系双方很难全面按照契约所制定的内容执行.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道德、情感等非规范因素会促使关系双方放弃短期的经济收益考虑更为长远的预期收益.在衡量"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标准时,应当结合所处社会规范入手去寻求现实,根据客观情况变动对契约内容进行协商和调整,进而通过双方协商和协调变化的过程促进"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契约履行的长期性,同时也将保证"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稳定发展.

5.2契约式身份中身份的转变: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从身份到契约之所以被视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种进步,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法律制度进步的概括性表达,同时也能够使"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个体的权利及义务从对家族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凭借自身理性的认识通过契约的方式重新建立充分自治的关系.如果说通过契约所构建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通过契约建立起的也应是一种身份.只是这种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中平等身份的愿望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利益的充斥下"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双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对于"身份"作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通过"契约式身份"所表达的则是在自由的条件下对契约制度中身份的重新考量与调整,进而达到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平衡.其中实现"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契约缔结不只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应该充分考虑如何维护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有序运行.同时,它也将有别于传统契约方式下"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双方关系所产生的对立局面[26].因为,无论是教练员或是运动员都是身处于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既是个体的代表也要考虑其在组织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以"契约式身份"为特征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既实现了对结构中个体利益需求的关注,也实现了对双方整体目标的关注.

由于以"契约式身份"为特征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交流具有广泛性,因此它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以及利益的交换,也将涉及到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在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交往过程中,衡量已经不再是对单一利益因素的满足,更多的是扩展到身份认同程度以及自我对工作和社会地位评价等多元需求[27].它将突破传统契约结构所形成的"利益交换"观念,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放在我国社会情景中进行分析考察,并将超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各种复杂的交换关系引入到关系结构之中.此时,契约形式的约束仅仅作为约束力的重要方面,而包括身份、文化特征、价值观念都将成为影响"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5.3契约式身份中角色的预期: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权利与义务的区分

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从身份向契约的演化并非突发式的,而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它在时空维度上不断发展变化,总体呈现出一种层次动态的变化规律.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既是对身份特征的补充也是对身份特征改进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基于特殊环境需求而产生的,并经过反复博弈形成的.然而,在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教练员或是运动员对于各自利益的关注远超出对自身角色所应承担义务的关注,由此也造成了守约程度的降低.通过"契约式身份"所强调的则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意识".这样的角色意识是基于法律制度语境中的不同分工建立的.它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在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要按照法律制度的要求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教练员不能超越以运动员为主体的服务身份限制,运动员也不能突破热爱国家、服从制度管理的身份限制."契约式身份"同时强调角色责任与义务的统一性与共同分担,它将突破传统契约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追求自身利益增加的观点,认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形成既要考虑利益的因素也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角色行为的履行既要有自利的动机,也要有利他的动机,同时也要充分的体现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

6结语

若以西方体育社会"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为参照,将会发现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将会经历从"身份到契约"再到"契约式身份"的历程.这种结构特征的演化进程实际上是由我国本土社会体制结构、文化、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化,体现的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求,也是以运动员为主体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更是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身份特征补充与改进的结果.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土社会契约文化的滞后、社会守约程度的普遍较低以及契约制度内部所存在的局限性致使"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契约缔结无法达到西方社会相同的效能.基于此,本文提出"契约式身份"的结构再造理念,期望通过对契约身份中德性的认识、身份的转变以及角色的预期来实现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稳定以及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事实上正如文中所述,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内部个体因素动态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它的研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共同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则有待各界学者共同完善.

参考文献:

[1]Jowett,S.,WyllemanP.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insportandexercisesettings:Crossingthecha[J].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2006,7(2):119-123.

[2]Riemer,H.A.,Chelladural,P.LeadershipandSatiactionInAthletics[J].JSportExercPsychol,1995,17(3):276-293.

[3]Salminen,S.,Liukkonen,J.Coach-athleteRelationshipandCoachingBehiorinTrainingSess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Psychology,1996,27(1):59-67.

[4]Gardner,D.E.,Shields,D.L.L.,Bredemeier,B.J.L.,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ceivedCoachingBehiorsandTeamCohesionAmongBaseballandSoftballPlayers[J].SportPsychologist,1996,10(4):367-381.

[5]Jowett,S.,Cockerill,I.M.OlympicMedallistsApos;per-spectiveoftheAlthlete-coachRelationship[J].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2003,4(4):313-331.

[6]Lafreniere,M.A.K.,Jowett,S.,Vallerand,R.J.,etal.passioninSport:OntheQualityoftheCoach-AthleteRelation-ship[J].JSportExercPsychol,2008,30(5):541-560.

[7]Olympiou,A.,Jowett,S.,Duda,J.L.ThePsychologicalIn-terfaceBetweentheCoach-CreatedMotivationalClimateandtheCoach-AthleteRelationshipinTeamSports[J].SportPsychol-ogist,2008,22(4):423-438.

[8]费孝通.乡上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3.

[9]解欣.竞技体育"师徒关系"交换行为中"报"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基本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7(2):8-13.[ZK)]

[10][ZK(#]解欣."差序格局"视角下"师徒如父子"关系维度的解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4):21-23.

[11]曲秀君,王松涛.略论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兼论其对中国身份社会的影响[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84-88.

[12]李宁.我国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基于三大球的实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72.

[13]王海明.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5(6):5-11.

[14]梁璇.走下神坛的"马家军"给中国体育留下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6-02-04(5).

[15]仇军.职业体育的契约治理与组织制度的层次演进--《职业体育组织形态与制度安排》书评[J].体育学刊,2010(12):126-128.

[16]梁晓龙.当前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体育科研,2005(2):1-4.

[17]周建国,童星.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由情感型人际关系结构向理性型人际关系结构的转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49-52.

[18]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活动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Z].2006-09-06.

[19]梅因.古典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6.

[20]刘鹏.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3-31(7).

[21]钟文.明星任性应有底线[N].人民日报,2013-07-01(23).

[22]岳纯之.继承与创新:法国民法典解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5-124.

[23]张英魁.中国现代契约社会的二维分析:制度与文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7(2):76-78.

[24]刘颖,张英魁.契约社会中的有限身份化--一种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探讨[J].云南社会科学,2005(4):16-20.

[25]吴合斌,曹景川.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道德失范现象的表征及应对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8):14-19.

[26]解欣.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理论研究:历程回溯与体系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7-122.

[27]徐拥军,解欣."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信任重建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6(3):108-109.

运动员论文参考资料:

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运动员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教练员和演化和再造相关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