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特殊教育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个案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特殊教育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3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个案》

该文是特殊教育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个案研究和模式个案研究和特殊教育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建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亟需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N校为研究对象,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几个特点: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体现广博大于精专的教育倾向;专业课的开设受学分、开课制度和师资限制;(2)培养方案的形成是政策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3)对本科生培养的评价方式单一,仅基于毕业去向.

关键词:特殊教育;职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1002210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我国八大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之一.因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实施教学时需要特别的设计,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特殊教育教师有更高的专业要求[1].高等院校作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场所,其特殊教育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我国于2011年启动并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专项,提出要支持一批有特殊教育专业师范院校的建设,合理规划院校布局,扩大培养培训规模,构建立足省内、辐射区域及面向全国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培养服务于基层需要、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并给予不超过5 000万元的财政补助,对同时创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和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的院校可适当加大补助力度[2].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由2012年的40所发展到2014年的60所,招收特殊教育专业学生7 260人,比2012年实际招生人数增加了77%[3].由此可见,两年内就有20家高等院校新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数量增加的同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如何培养更是亟需关注的问题.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培养的教育质量.N校在我国师范类院校中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其特殊教育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部分高校具有示范作用.培养方案是教学活动赖以实施的基础,是指导学校教育中教和学活动相互作用的中介[4],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N校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非常值得探究.为此,以N校为对象,通过访谈、实物收集等方法对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培养特点、培养方案形成的动因以及学生对培养方式的评价,以期能为其他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质性研究的工具就是研究者本身,要求研究者运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中对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整体的探究,并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归纳法分析,由此发展或生成理论.它是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活动[5].本研究对于N校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完整、细致地呈现它在具体情境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挖掘学生基于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对培养模式所作出的评价,从而代替简单、武断的“好”或“不好”的二元价值判断.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的选择基于方便取样的原则,以利于研究关系的建立和确保研究的可行性.与此同时,N校作为我国最早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其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历史悠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因此,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1访谈法

本研究对教师主要采用半结构正式访谈的方式.访谈在获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了录音,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半结构正式访谈是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受访者进行的正式访谈.访谈提纲涉及的具体问题较多,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二是课程安排,包括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形式、内容;三是课程评价,包括评价专业课程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评价课程能否满足就业所需以及评价培养方式的利弊.整个访谈过程,总体上是按照访谈提纲的内容进行,但每个访谈题目的顺序以及提问的方式有所调整.访谈非正式,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的,有助于缓解受访者的焦虑与不安,更能促使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这种非正式访谈方式主要用于对学生的访谈,以补充和丰富正式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在教学楼、餐厅等地遇到学生时,或者边走路边吃饭时,都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从而更为便捷、有效地收集学生对于培养方案的态度及看法等资料.

另外,访谈对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课程设置的拟定者、实施者和接受者,因此访谈选择了这3种角色(具体见表1);另一类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经历了4年本科阶段的培养,对N校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访谈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有少量的访谈通过、微信等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访谈的地点为办公室、教学楼、餐厅等场所.

2实物收集

实物收集法是质性研究中非常重要、有效的一种收集资料方法,除了收集文字资料之外,还可以收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图片、音像、物品等实物资料[6],为研究提供丰富、多样、来源不同、相互佐证的资料.实物资料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受访者在被观察或访谈的过程中易出现“观察者或者访谈者”效应,即他们在得知自己被观察、被访谈后,其行为、话语几乎无法不受影响,而实物则能真实地呈现客观原貌.本研究收集的实物资料主要有:(1)《试点学院培养方案》,该书前部分完整地介绍了试点学院确立的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模块,后部分详细地解释了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2)2011年、2012年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3)受访学生的两门专业课作业情况,该作业反映了课程方面的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布置课程作业的特点以及学生课程作业完成的质量.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类属分析和情景分析相结合的资料分析方法.先对已收集到的文本资料以及通过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登录和编码;然后将同一类属的编码归在一起,进行类属分析,逐渐聚焦于培养模式的特点、课程设置的动因以及学生对培养方式的评价等方面;最后将类属概念放入具体情境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

为了增强资料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资料来源进行三角互证,对从不同渠道获取的N校本科生课程设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第二,采用人员校验法,将访谈记录、具体描述或者研究报告反馈给研究的参与者,由他们核实资料的准确性;第三,验证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请本专业学生与研究者对某三次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根据两者编码的一致性来验证编码过程的客观性;第四,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醒研究者进行自我反省,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三、研究结果

(一)个案基本情况

N校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的著名学府,教育学是其特色专业之一.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的发展愿景是:围绕教育学科加强平台建设,使之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国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在N校公布的《2012级特殊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表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心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使他们可以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康复等工作,并使其具有在特殊教育及相关教育学科方向继续深造的良好学术研究基础来源于实物资料,即N校《2012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2级本科生的培养采取“3+5”分段培养模式,即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招生,先不分专业,前一年半(共3个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后两年半(共5个学期)完成专业学习,是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具体做法是:从大二第2学期开始分专业学习;在第3学期末,学生完成专业选择或分流;第4学期开始,以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第5学期主要进行教育实习与社会调查(约8周)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学习;第6学期和第7学期,学习选修课;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也就是说,特殊教育本科生在大二上期末确定专业,大二下期开始学习专业课,共开设6门专业课,其中1门为任选课.整个本科生培养年限为4年,总学分为160分,完成学业后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特征

1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型人才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培养目标确立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南.一方面,院管理者明确表示,N校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教育学部是培养教育学术人才的顶尖学府,这是一以贯之的目标;另一方面,系管理者也表示,N校对于本科生培养的定位一直在变,这也与高等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用人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有关.从整体来看,N校本科生培养发展趋势为从专业培养到打通培养再到大类招生,这是弱化本科生专业性、强调通识性、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选择放到研究生阶段等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对于N校本科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两名受访的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一名学生认为通过N校本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定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类研究型人才不是一线教师,更像是在高校、研究所以及一线学校专门做特殊教育研究的学者,当然,现在一些特殊学校也要求一线教师多做研究、有研究的思维;另一位学生认为通过N校本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定位是培养实践型人才,2012年级不是免费师范生,但培养方案较之上一年(2011级特殊教育本科生为免费师范生)并没有变,课程设置也并没有调整,目标定位仍是培养一线教师,具体的课程安排也是偏实践性的,以盲、聋、培智3个方向的教育为主.但跟其他学校相比,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在实践性上又是有差距的.差距体现在几点:一是时间少,只有一年半的专业课时间,大四没课,均是实习;二是技术性的课程少,只有1门“行为干预”是纯技术性课程;三是没有特殊教育学科教法的课程.因此,认为N校本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学生补充说:“就整体框架而言,是偏实践性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理论部分”.

虽然学生对于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定位的认识有分歧,但在管理者眼中,N校是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培养方案的定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定了发展方向.

2课程设置:广博大于精专

课程体系是构成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N校本科生所接受的各类培养课程,其结构比例情况如表2所示.

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实际开设的专业课程除了特殊教育学(该门课为选修,开设于分专业之前,引导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选择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知,N校重视对本科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整个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学校课程、学院课程和专业课程,各占总学分和课时的1/3左右.学校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是为实施通识教育而安排的课程,这类课程帮助本科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德育、体育、美育、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学院课程涵盖了人文和科技的核心知识,为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提供宽广的视野和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专业课程是对本科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N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式、客观的价值分析、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为此,开设了近6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的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跨越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使得本科生们拓宽了视野,在获得广博基础知识的同时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做好了准备.正如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发表的《重建遗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要求我们未来的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教育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就某一具体职业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6]

N校的整体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权.N校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弹性,在选课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便利.正是设置了学校课程和学院课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打破了院系、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在选课系统中可以对全校的课程进行自主选择.选课时还安排有12次的试听,学生在试听中发现该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可以及时退课.受访学生说:“不论是跨专业或者跨院选课,操作起来都比较方便.每位学生都想发展为不同的人,因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比如我先学一下自己有兴趣的课程,然后根据需要再学其他的课程,所以在大三的时候会主动花心思学习一些研究方法的课程.就算是本科生,我们也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3专业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

N校本科生培养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责任下放到培养单位.N校除了学校课程以外,具体的院系课程设置呈线性结构,课程主体之一的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院级对每门课程开设的选修人数、学分、学时均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系管理者认为:“就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制约因素来看,的确是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是‘带着枷锁跳舞’.”

首先,学分限制.系管理者认为:在院级人才培养大框架下,真正专业课的设置比较少,目前,争取到的有30个学分,而且是选修课加必修课,在学分有限、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怎么最大限度地培养出高、精、专的特殊教育教师,这是一个巨大难题.特殊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师,因为它是分类别的,盲、聋、智障以及自闭症都是由不同的生理功能障碍造成的,所以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不太可能在某一个障碍类别上做到有多么“专业”,这是跟其他专业不同的,也就会造成对于某一类障碍认识的深度不够、教育的技能不足等问题.

其次,开课制度限制.系管理者认为: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很少,比如某一届就5名学生,其中1名要读研究生、另外4名就业,即便是某门课只有1人选学,也会让教师开课的,这样,本科生培养比研究生培养的成本还要高,一个本科生班级往往只有四五名学生上课,而硕士生还有名学生上课.特殊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再加上要求知识全面,这都要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基础,但是由于目前开课制度的限制,使有些方面的学习只能点到为止,想要在某一方向上继续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深造.

最后,师资限制.系管理者认为:有些课程没有开设是因为师资的问题,比如康复专业,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具备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的如物理治疗(简称PT)、语言治疗(简称ST)、作业治疗(简称OT)等,这些都需要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开设相关的课程.目前N校还不具备这方面的师资,这些课程在方案设计中有体现,但实际中还没有开设,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亟需培养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是有一定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教师,但目前还没办法培养出来.通过比对2012级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课程与实际开设的课程,即2012年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应然与实然状态,可以发现,在课程科目、课程内容、跨专业选修课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N校的院级课程体系和规定十分细致并对不同专业采用统一的标准,使得系里的教学活动仅限于在学院规定的专业学分里面“做文章”,并且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是分不同障碍类别的,以致于每个培养方向都不可能做深入的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面临开设学时有限、学分有限、人员有限、学生需求不同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掣肘.

(三)培养方案设计的动力因素: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对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方案的产生是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的结果,但这两种动力所作用的方向和时间均不同.

政策驱动在前,为主要动力.院管理者谈到:N校2007年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因为执行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现在学部的试点学院,也是依据教育部试点学院的政策而施行的试点学院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试点方法,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24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系管理者认为:N校从2007年在教育大类下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有两个专业,一个是特殊教育,另一个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连续4年招收免费师范生,后来特殊教育专业因没学生报名就取消了.院管理者也提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还能招到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就没学生报名了.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是N校2007年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之后的第一届非免师范学生.招收非免费师范生是受就业反馈结果的影响.

就业对于培养方案的作用力在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业这一市场因素通过学生专业的选择来施加影响.据系管理者介绍:N校的免费师范生,第一年报名的有2030人,随后有转走的学生也有转进来的学生,基本上还有1020人,再后来就因就业问题招不到人了.比如,有学生在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做教师,他看到当初没有自己优秀的同学,却在各方面发展得都比自己好,自然内心会有巨大落差,所以,特殊教育专业招生一直是个现实问题.过去,本科师范生毕业之后还可以到政府部门、研究部门工作,也可以到中师学校做教师,现在,本科师范生就业只能去一线学校了.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个人行为[7].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专业选择又反过来影响专业培养方案的拟定.由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没有学生报考,于是N校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取消招收免费师范生,接下来的几年特殊教育专业均未招收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目的性很明确,即回户籍所在地学校任教.系管理者在访谈中表示,国家政策对培养目标起决定性作用,进而会直接影响课程设置,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第一届非免费师范生招收进来,但实际上笔者对2011年和2012年的培养方案进行对照,并未发现变化,仍是沿用2011级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直到2013级培养方案才进行较大的调整.可见,这一就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

就业也作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根据N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可知,N校的专业课为专业基础课+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包括发展障碍、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三大障碍类型教育课程的设定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类型相一致,分别是培智学校、盲校和聋校.目前,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特殊学校的学生呈现残疾程度从轻度转向中重度、残疾类型增多的特点.许多特殊学校是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面临年龄和需求跨度都很大的学生个体,更需要他们有丰富的教育储备.因此,对特殊学校一线教学而言,不论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或者教学内容(分科教学或者主题教学)有多么大的不同,都要求教师在不同的领域,比如语言、社交技能等,具备专业性知识.因此N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是不分障碍类型的,或者说是跨障碍类型的特殊教育教师.

(四)学生对培养方式的评价:基于就业去向

在对一位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该生反复提到“不实用”这个词,并且这个词汇贯穿了对专业课程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回答.最开始听到这个词时,并不很清楚“不实用”是针对什么而言,随着访谈的继续和对访谈资料的整理,逐渐明晰“不实用”是针对一线教学而言,即该生认为本科阶段的特殊教育课程内容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开始询问N校特殊教育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时,该生就表示N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在课程中就是学习内容较少涉及具体技能,使得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该生自己的实习经历更是加深了这一看法.为此,该生是这样表述的:“经过几年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收获,但专业技能还不好说,因为技能要通过实践获得,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理论跟实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暑假去自闭症康复机构实习,就感觉很难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时,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跟实际情况不大相符,甚至挺过时的,而且感觉老师讲的都太过理想、太过完美,但实际并不是如此”.

受访学生这种“不实用”的评价与其毕业后的打算密切相关.该生表示自己毕业之后想去特殊学校做一线教师,但又表示很担心.为此,该生是这样表述的:“我想去做特教老师,但是如果现在让我上培智的课,一开始肯定没什么把握,因为孩子们的差异性很大.一个班只有两三个智障程度轻一些的孩子,其余大部分孩子智障程度都很重,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时会感到措手不及”.在问到受访学生做特殊教育教师有哪些方面欠缺时,该生表示“还是技能方面的不足.比如,教培智学校的学生书写黑板字,特别是低龄的学生,就要像教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另外,还应该具备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这可能更应该自己去学习.还有基本的教案设计等技能,都需要学习,但我们在校的课程理论讲解居多、实践锻炼很少,所以一旦实际运用时就感到力不从心”.该生毕业后打算进入特殊学校任职,本科专业的学习是谋求职业发展的工具,该生期望能够通过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胜任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然而,在大四阶段,该生已经上完专业课并处于实习期,这时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现有的技能还不能支撑其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该生认为的“不实用”就此体现出来.除了认为学习的知识“不接地气”之外,该生还表示专业课程开设太少,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没有获得言语技能、康复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这对特殊教育学校一线的教师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该生还认为,有的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会引用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是很久以前的成果,对于新的研究涉及较少,这说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与之相反,另一位受访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能够满足教师一线教学的需要.但该生也解释,这样的认识并不是说现有的课程内容学习已经达到实践的要求,而是认为教师入职后本身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进入学校的经历是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和技能都要在进入一线教学后继续学习,我觉得做专家和做一线教师,都还是有差距的”.因此,该生认为,本科阶段的培养并非为了达成一个能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职后继续学习以胜任工作.

由此可见,对于课程的评价两名受访学生表现出不同看法.一位学生觉得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一线教学需要,另一位学生则认为能满足实践需要.但他们都承认一些用人学校愿意接受N校的本科生上岗,原因之一是其入职后在学校做科研有实力.因为N校的本科生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比较重视,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保送研究生时科研成果要换算成分值;鼓励本科生申请科研基金;参与国家创新科研活动是评奖学金的一个指标.

综上所述,两名受访学生对N校课程设置的评价都表现出较大分歧,这种分歧受到其毕业去向的直接影响.可以说“实用”一词是侧重于“用”,就业去向的不同自然带来学生对“用”的不同需求.从事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时,“用”更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访谈学生的“不实用”所反映的问题与王文艳研究发现高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时存在的问题有相似之处:面对教育对象时无从下手;课程体系自身存在缺陷;课程内容陈旧[8].于素红也认为: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缺陷依然存在;普遍缺乏学科本体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策略,面临着学科教学能力不足的困境[9].毕业后跨专业读研的受访生则很肯定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提高.该生从教师终身学习的角度认为,本科阶段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满足实践需要,教师的一线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并且认同“3+5”的培养方式.在该生看来,前3个学期的通识课程是必要的,教育学基础课对以后的学习很有用,并且可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知识体系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为二次专业选择培养专业认同感.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形成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征: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基于研究型人才而非应用型教师,随之而来,其整体的课程设置虽然尽力平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中通识课程比例更大,更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诚如贝斯特(Bestor)所言,今天的社会有权要求教师将更宽广的专业视野和文化背景带入他们的职业中[10].因此,N校定义的特殊教育教师是基于文科学术知识而不是专业教学技法进行培养,所以更为重视博雅教育的意义.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的设置中,受到学分设定、开课制度、师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在N校特殊教育专业所接受的培养,根据自身的毕业去向不同有“不实用”和“合适”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整个培养方案的设置受到政策期待和市场选择的双重影响.

五、研究反思

研究以个案为样本,代表的是一个经验层次的总体缩影,只有在研究的总体是同质的前提下,从中抽取的个案样本才具有“总体代表性”[11].本研究以一所教育部所属的师范院校为个案进行研究,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设置均受到学校发展方向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并不能推广至其他省市级师范院校.与此同时,本研究在分析非学校课程设置的层级结构时,聚焦于微观层面上的院和系,并未涉及学校层面的课程以及学校对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后续研究将进一步补充,以全面呈现和分析培养方案的层级结构和设计过程.

参考文献:

[1]HARGEES A.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School Development Series)[M]. London: Continuum, 2001:2223.

[2]纪秀君,张东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迈上新台阶[EB/OL](20140614)[20151210].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06/t20140614_586125.html.

[3] 冯乐凯国家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规划公布[EB/OL](20120705)[20151210]. http://lzc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7/05/012575690.shtml.

[4]杜亚洲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设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2(2):79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257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5

[7]朱志勇,向思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1):110117

[8]王文艳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138139

[9]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10]BESTOR A. Educational Wastelands: The Retreat from Learning in Our Public School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5:11.

[11]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42

A Case Study on the Pretrain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U Wangqian, XIAO Fei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Chinas emphasis on special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the program of special education. Moreov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becomes one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As a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chooses the one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undergraduates of special educ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universit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oriented training, more emphasis on general courses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limitation of multi factor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Seco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wa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cy and job market. Third,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training is based on their employment.

Key words:speci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ase study

责任编辑邱香华

特殊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此文总结,此文是关于经典特殊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个案研究和模式个案研究和特殊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