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双师型教师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双师型教师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14

《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

该文是双师型教师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教师素质和双师型和博士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研究

胡志利 路宝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教师素质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对教师素质的需求.从应用型大学和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比出发,明确了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集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师范性学术人才;提出应用型大学教师具备“博士双师型”素质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的现状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博士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8-0056-04

应用型大学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为此,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首先要遵循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同时更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亦即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注重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也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做到“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用型大学只有建设一支具有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满足上述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双师”素质与“三性”

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融合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双师”素质不仅是简单的继承,还要有独到之处.

对于“双师”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认为, “双师型”教师最根本的特性应为教师之“师”,体现在与受教者的交互能力.不论是高职院校教师,还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甚至是研究型大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整的传授给受教育者,体现教师的教育和心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能力;并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融为一体,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形成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双”是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是教师,又是技师.要求其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型大学教师既要体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及创造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型.将二者的本科底蕴和应用特色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技术性

技术性表现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依靠熟练的技能承担生产实践任务.承担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知识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并将此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具备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职业性

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掌握行业的基本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既包括职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包括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具备职业经历和经验,才能掌握职业需求,才能做到产学研结合,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将职业素养渗透到工作当中,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学术性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不是摒弃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本质,而是寻找学术与职业相衔接的平衡点,打破学术与职业相分离的局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是能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在实践中验证学术,在实践中改进完善学术,促进学术水平的进步.除此之外,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应多元化,除了培养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在培养范围之内.基于上述分析,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自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体现在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运用学术手段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这种素质需求是博士层次的教师区别于其他层次教师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既包含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双师”需求,更要求教师具有学术特质,这是博士层次的教师才能满足的.因此,应用型大学所需要的是“博士双师型”教师.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现状研究

应用型大学中博士层次教师比例不高,博士层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的扩招使得教师的人数激增,而教师学历达到博士层次的比例较低.例如,作为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之一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根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校共有教师2 3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95人,占全校教师比例为35%,具有博士学位的仅128人,占全院教师比例为5%,博士层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大部分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从高职高专类院校升级或是合并而来,师资力量在结构、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种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例偏高,虽然大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也不具有高等教育的经验,导致高学历低能力现象的出现.另一种情况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即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也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知识更新较慢或是知识陈旧,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两种情况,均无法满足既要理论知识扎实又要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策略

由于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以往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制约着“博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术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亟需加强,否则就会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层面提出以下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提高“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机制

建立健全提高教师“博士双师”素质的机制是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除了建立对教师培养培训等的工作机制外,还应有相应的对教师“博士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的机制、调动教师主动积极发展自身能力的激励机制以及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的监督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确保提高教师素质机制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纠错,注重评价,逐步调整不相适应的策略和措施,健全完善机制.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应用大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创建有利于“博士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科研平台,加大应用型科研基金的投入

科学研究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开展的,应用型大学也要注重教学和科研并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吸收先进的学科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的优化.应用型大学要支持教师参加应用型研究,一方面科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应用型科研平台,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来自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使其打破固有界限,相互合作,创造特有的科研氛围.依托应用型科研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在与企业科研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应用型科研,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科研能力;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其次,应用性科研平台的建设要注重软硬结合,要加大应用型建设资金的投入.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引进科研人才,培养科研人员,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活动.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博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传统的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与应用型大学对于博士层次“双师型”人才的需求已不相适应.现今的培养模式既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科研学术水平,即由传统的单一的专业型师资转变为复合型师资需求.首先,应意识到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连续的系统工程,贯穿整个从入职到职后的过程.对于入职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应将注意力放到教师的职后培训上,教师职后培训应包括定期的非学历培训和学历培养两方面内容,非学历培训主要是以知识的更新、专业技术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为目的,符合“双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历培养主要从学历角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一个科研领域的知识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应用型大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鼓励学历培养、青年教师读博,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定期组织并激励所有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培训要凸显专业性、实践性,如企业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并确保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才能逐步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博士“双师型”素质.

(四)建立适合“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应用型大学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标准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注重的是学术学科方面的成绩,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忽略了属于应用型大学“双师”素质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成果检验的标尺和基准,是激励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首先,考核评级体系要注重全面性,既要注重“双师”素质的审核,又要强调科研学术能力的考核,将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教学业绩、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指标;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正确全面地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指标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相关联,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就业指导意义;再次,教师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工资待遇、福利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五)建立“博士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鼓励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所在.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把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教师的个人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博士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让教师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的考核,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进行公励和表彰.

再次,将教师的薪酬与能力挂钩,如鼓励教师带薪读博,对优秀的科研业绩进行奖励等.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力提升“博士双师型”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精力和能力,促进其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双师”素质.

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既要有高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又要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才能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2]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3]邱晖,许淑琴.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266.

[4]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8):24-29.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4(32):4-8.

[6]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7]王碗,马建富.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23):9-13.

[8]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4.

(责任编辑:王璐)

双师型教师论文参考资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健康管理师论文

教师论文网

教师杂志

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综上而言:这是一篇关于教师素质和双师型和博士方面的双师型教师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双师型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