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知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论技术知识与其默会维度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知识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04

《论技术知识与其默会维度》

本文是关于知识方面论文范本与维度和技术知识和知识方面论文范例。

[摘 要] 技术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展现方式,技术知识也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技术知识的存在性与独立性在历史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视.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知识不仅存在且具有独立的发生源.在对知识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借助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转向,对技术知识、技术知识类型及其默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进而认识到技术知识有其独特的内涵,默会维度是技术知识重要且根本的特征.同时默会知识理论中的两种意识、具身性维度等理论对技术知识的习得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知识技术知识默会认识论默会知识

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知识等,成为当代西方技术本体论研究的重点,也成为当下技术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教育研究中,需要回答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在技术教育研究中,同样需要回应什么是技术知识以及技术知识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征.本研究着重从知识与技术知识入手,梳理技术知识的特征及其分类,为技术知识的习得、技术教育的知识选择、知识组织、知识传授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技术知识的由来:技术何以成为知识?

“什么是知识”是一个古老且常新的话题,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地定义知识,但是可以从知识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中,从本体论、认识论等层面,对知识的本质、构成及获取进行分析和判断.对知识价值的无尚推崇,却使得“技术何以成为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悬而未决,对技术知识地位的确立造成了一定阻扰.然而不可否认,技术知识确实存在,这个存在可以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得以辩析,也可以从技术认识理论的“实践导向”中获得验证.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1]p1562.关于知识的知识同样遵循历史实践的规律,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发展与深化,这些理解存在于自古至今人们关于知识的认识与经验中.

对于“什么是知识”,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理性主义的知识观曾一度占据了很高的统治地位.柏拉图区分“知识”和“意见”,“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意见”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是人类感性认识产生的结果.罗素认为经验和认知绝对依赖于感觉.笛卡尔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我在思考”,即“我思故我在”.他认为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斯宾诺莎强调,情感的参与会导致认知的混乱,探索宇宙间各部分逻辑的唯一途径是几何学的方法.布莱尼兹作为逻辑数理推理的创始人,强调知识获取过程中逻辑的绝对重要性.康德不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知识不能超越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也只能提供知识的材料,从经验归纳而来的“先验范畴”和“分析判断”才是验证知识是否可靠的重要标准.自培根开始,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占据了人类认识论的主导地位.培根认为自己为人类认知开辟了一条“新路”——新的归纳法和实验法,这也是“人类的思想权威”.经验主义自此在知识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知识概念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权威.

到十九世纪末,实用主义知识观在美国诞生并很快盛行起来.实用主义知识概念不再将知识与主体的理性联系在一起,也不再将知识与客体的属性联系在一起,而是将知识看成一种行动的“工具”[2].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知道”就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两部分纯粹经验之间的特殊联接.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内容,都不加区分的融入人的生活经验之流,构成人的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标准既不是主观的理性形式,也不是客观的感觉经验,而是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行为结果[2].杜威建立了实用主义的大厦,他认为,“所谓知识, 就是认识一个事物和各方面的联系, 这些联系决定知识能否适用于特定的环境”,[3]p358并将之作为区分真假知识的标准.“只有已经组织到我们心理倾向中的那种知识, 使我们能让环境适应我们的需要, 并使我们的目的和愿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 才是真正的知识.”[3]p362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知识概念被批判和修正,新的认识视角层出不穷,其中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影响最大.舍勒认为知识或思想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只有分析知识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才能说明社会群体产生相应思想的缘由.在他这里,生活背景不仅是认识论的起点,也是方法论的起点.曼海姆完全是从现象学角度对绝对物(知识本身)进行自由的研究,强调知识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了“社会决定知识”.他认为,只有到社会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存在关系, 并且是一种以整体和部分的存在形式为前提的存在关系.这是一种在者对其他在者的本质——即所在的分有关系;但所在并不由于这种分有关系而会有所变化.”[4]福柯则侧重从知识与话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入手,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在人文科学里,所有门类的知识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权力产生知识;权力和知识正好是互相蕴含的;如果没有相关联的知识领域的建立,就没有权力关系, 而任何知识都同时预设和构成了权力关系”.[5]

(二)考问技术知识的存在

尽管人类漫长的史前时期就是由技术来标识的,如石器、青铜黑铁时代,但是技术在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却颇费周折.传统的哲学观中,自苏格拉底,哲学被规定为一种理性的事业,具有相当的内在性,但技术被规定为是缺乏内在性而被贬低.传统认识观认为,科学知识重在发现和阐述自然世界的规律,而技术则是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工具改造世界的过程,科学是理性的、原生的,而技术是经验的、是派生的.直到实证主义开始,数学与实验相结合,自然物与人工物之间的界限被消除,自然物某种意义上成了有着明显人工技术烙印的制作物,观察结果的可重复性和试验程序的可操作性处处体现了技术的有效性原则.自此,技术的原则开始支配了自然的科学.而后人们发现,当技术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时,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选择、思维路径等紧密相关.技术过程及其活动的产生机制,或者说技术本身的规律性等问题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

米切姆等人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技术哲学的某种“经验转向”.米切姆从技术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维度,提出技术作为知识存在的确定性.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来进行概念澄清与逻辑分析,注重提出一个既承认各种指称,又认同其核心意涵,包含了技术的不同维度.依其外延,技术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技术作为客体、技术作为过程、技术作为知识、技术作为意志[6]p22~23.莱顿也将技术知识看作一种知识形态,“一种离散的、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知识形式”[7].他主张技术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或制造东西的知识.文森特支持上述观点,提出“技术虽然它可以运用科学,但它不是如同或完全等同于应用科学”[8]p4,并援引赖尔关于knowing how(技术)和knowing that(科学)的区别以佐证其观点.总之,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各自的发生源.

基于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国内学者开始尝试阐述技术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张斌、潘天群认为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需要的物质形式的知识,以技术规则出现,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判断的标准是有效性[9][10].李兆友、宋保林等认为[11],过程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12]p41~42.技术知识存在同样具有过程这一特征,技术知识的本质是其过程本质,是技术知识的逻辑过程、技术知识的选择过程、技术知识的建构过程的统一[11].技术知识的逻辑过程是以技术的目的为逻辑起点,技术知识的选择过程,是通过“试错”[2]p321~324机制选择有效技术知识的过程,而技术知识的建构过程则是技术知识日趋完善并逐步适应实践需求的过程.

二、知识的默会维度:从传统认识论到默会认识论认识论主要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对技术知识的深入认识必须以认识论的研究为主线.传统认识论坚持以绝对科学的经验来揭示科学与发现,通过语言表达来检验经验的获得,将主体完全排除在认知之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当自然以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现于人时,人的认知才会有结果.主体的参与与主体意识的形而上学对认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催生了默会认识论的发展.

(一)传统认识论:客观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行

传统认识论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主体.客观主义认识论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就初现端倪.德谟克利特提出“影像说”,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外界物体对身体的作用,由各种感官得到的关于物体的印象就是影像,它是全部认识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提出“蜡块说”,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上的痕迹就是感觉.因而认识的对象外在于人,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以是否与外界事物相符合为标准.逻辑实证主义者,如培根认为,人的心灵充满各种成见,因而对于认识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必须加以纠正;洛克认为我们的观念都来自于感觉和反省,复合的观念只不过是由简单观念任意造成的.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特别对经典力学的科学标准范式的推崇,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通过经验可以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而关于世界的知识必须能够得到经验的检验,与经验相冲突的认识结果是不能被认可的.强调真正的知识是客观的、与个人无关的,应当从认识过程中系统地消除各个方面的个人因素,建立在绝对的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基础上.而认识的结果应当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而是能够完全明确的表述出来的.由此可见,客观主义知识观不仅固守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分离,还具有明显的表征主义特点.

(二)默会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超越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对经典力学提出了质疑与挑战,客观认识论坚守的自在独立性逐渐转化为与主体相关的依存性.波普尔、库恩、哈贝马斯等先后对客观主义认识论进行了批判.波普尔认为观察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且必须和人的自身理解相结合;科学活动总是依赖被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摈弃的[14]p173个人的理论兴趣、直觉、灵感等因素,这却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条件.库恩认为:“对于科学观察……科学家除了用他的眼睛和工具看到的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如果有更高的依据,只要求助于它就可以证明他的视觉已经转变,那么这种依据本身就会成为他的资料来源,他的视觉行为就会成为各种问题的来源.”[15]p94库恩认为范式是观察的来源,因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在范式选择中不自觉地启用了个人因素,同时他们会戴上所属的“范式”这幅有色眼镜来选择观察材料和介入观察活动.哈贝马斯对客观主义的唯科学性与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把方法论自身的框架先验化了的认识论,自己现在受到了它曾经给形而上学所作的那种狂热和荒诞的裁决.”[16]p67也就是说,实证主义否定的形而上学其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并没有真正摆脱客观主义的枷锁.波兰尼也注意到客观主义认识论带来的后果,他从默会认识的角度提出用“个人知识”来替代客观主义认识.“因为作为人,我们不可避免地从居于我们自身内部的中心向外看待宇宙”[17],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是从人出发的,“从认知与某一隐藏的现实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被定义为预期着范围不定的、依然未知的(也许还是依然无法想象的)种种真实的隐含意义的条件——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认知确实是客观的;把个人性和客观性这两者的融合描述成个人知识,这似乎还是有道理的”[17].如此揭示了人的身体行为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连接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方式,由此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对立[18]p31.

海德格尔在考察了技术的工具性定义和人类学定义之后,认为正确的工具性定义并没有向我们展示技术的本质.[19]p40~43新时代的技术不是纯粹的工具性人类活动,而是一种解蔽方式——“座架”,“座架”强迫着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持存物去符合技术生产的需要.技术知识理论并不能局限于技术工具的、实在的、实践性,其内涵是“在其中,自然和世界作为千篇一律的材料和功能的对象由贯彻着、谋算着的和统治着的意志充分利用”[20]p111.这些主观、理性的因素将成为我们理解技术知识的前提和出发点,而这些难以言说和表达的因素正是默会知识的主要形态,默会维度也正是技术知识的主要特征维度.

默会认识论带来对默会知识的揭示.在传统认识论中,“知识和语言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知识应当用一种语言来表达意见变成了一种无条件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知识的可能性,完全是不可理喻的”[21]p104~105.赖尔对knowinghow(能力之知)和knowing that(命题性知识)进行了区分:“哲学家们没有公正地对待我们所有人都很熟悉的知道某个事态(know that something is the case)和知道如何做某事(know how to do something)的区别.在其知识论中,他们专注于发现真理或事实.他们或者忽视发现做事的方式方法,或者试图将其归结为发现事实.他们认为,智力等于对命题的思考,并为这种思考所穷尽.我要扭转乾坤,证明knowledge-how 不能用knowledge- that 来界定,并且进一步证明knowledgehow这个概念在逻辑上先于knowledge-that 的概念.”[22]显然,knowing how(能力之知)是默会知识的重要形态,诸如技能、鉴别力、判断力、理解力等都是默会知识的主要内容[23]p7.波兰尼把技能和鉴别力视为默会知识的典范,认为在技能和鉴别力的培养上,具体范例比一般规则更为重要.因而,虽然不能用语言手段来充分地加以表达某类知识,因为这类知识是默会的,但是它还是知识家族的一员[23]p21.

三、默会维度:技术知识分类的新视角

技术知识的分类依据不同维度,类型多样,然而其实践性始终与其知识性共存.从默会认识论分析技术知识,可以发现,的默会维度分析可以看出,技术知识与默会知识水融.

(一)技术知识的传统分类

知识分类就是从知识的效用、研究对象、形态、属性等,把人类的全部知识划分成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分类中,每种知识的分类不仅仅是依据一种需要,而是依据多种角度而分的,甚至在同一个角度内,也综合了若干个维度.技术知识分类便是如此.从效用上看,技术知识是以服务于人类实践体系的技术效用为核心的知识分类,美籍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知识的实用价值把知识分为五类,技术知识可以归入实用知识类;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是依据技术性质,将技术知识视为技术本身和技术相关的各类知识的总和,不仅追求规律,还追求事件本身.从形态上看,以波兰尼的知识分类为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 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关于事实和现实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四大类[24],技术知识契合前三种知识类型.根据形态的不同,有人将技术知识分为理论形态的技术原理、经验形态的技能[25]、还有理论和经验互渗的技术规则.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D.贝尔德教授在对人造物的哲学反思基础之上进行技术知识分类,认为工具中存在着封闭的和整合的知识,这些知识独立于它所产生的背景,因而技术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物质的形式和观念的形式,前者指密封于工具中的知识,后者是存在于操作者头脑中的知识.[26]而根据技术客体的二重性,可分为技术结构的知识和技术功能的知识,前者关系到技术人造物的物理(或结构的)属性,后者则与人如何成功地使用人造物相关联.

在米切姆的技术分类框架中,将技术看作客体、过程、知识、意志四种形态,“关于人工物的制作和使用的真实信仰可以通过技能、格言、法则、规则或理论的诉求来得以验证,并产生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作为知识的技术”.[27]米切姆将邦格和卡彭特提出的四种技术知识与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四阶段的理论结合起来,将技术知识分为四类(如表1):第一,感觉运动的技巧与技能(Sensorimotor skills or technemes);第二,技术准则(technical maxims)、经验法则(rules ofthumb)处方(recipes);第三, 描述性定理(descriptivelaws)或技术规则(technological rules);第四,技术理论(technological theories).尽管这四个阶段与四种技术知识有对应关系,但是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相反,技能应该是最早阶段的特征,而技术理论才是最晚阶段的特征.

从知识的显性与默会特性分类出发,技术知识可分为显性技术知识和默会技术知识,显性技术知识包括视听资料、录像、图像、文件、图样、数据和元数据,默会技术知识包括操作经验或操作技能.[28]p291~295也可以这样理解,显性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出版的科学技术文献、技术标准、专利以及没有出版的科学技术文献、公司内部的报告,默会技术知识包括个人的默会技术知识诸如技能,以及组织的默会技术知识[29].

罗杰斯(G.F.C.Rogers)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人类知识的划分(如图1)[30]],同心圆最里面的一个层次包括数学和科学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工程科学知识,而第三个层次即是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分为物质技术与生产技术知识.

上述关于技术知识的各种分类均体现了技术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征,专注于某一类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和使用价值,并将技术知识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然而正是工具性的特征使得技术长期以来被排除在哲学的话语体系之外,使得技术哲学在哲学家族中存在着“历史性的缺席”.

(二)技术知识的默会维度及其意义

技术知识分类存在着多种类型并存、多个维度交叉的现象.正如顾建军提出的,技术知识具有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共存、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兼备、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互补、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同在的特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技术的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普遍知识与特殊知识、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等角度进行分析[31].

根据波兰尼默会认识论,技术知识的默会维度更能突出技术作为知识的特性.技术知识可以分为明言技术知识和默会技术知识.明言知识属于描述性的(阐明事物是什么)和规范性的(规定应如何达到目标)正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适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传授和学习,可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与传播.然而波兰尼认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不能排除所有有关人的因素,“用关于一个事实的盖然性陈述表达我把信心至于这个事实的陈述之中这一行为是不可能的”[17]p390.默会知识概念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默会能力以及作为其运用的默会认知活动,二是辅助项的不可确切指认性,两者分别对应于强的默会知识概念和弱的默会知识概念[23]p6.

能力之知是默会知识的重要形态,特别是技能、鉴别力、判断力、理解力等.后期维特更斯坦认识论有这样的结论:概念和知识等都是在“用法”中体现其意义的.对于技术及其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并不是仅仅依靠命题性的显性知识就可以成功的[29].正是在支配这些概念和命题的规则中,以及在他们所参与的公共活动和事件中,人们才能把握这些概念和命题的意义.关于默会知识,波兰尼提出了两种意识: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关于焦点意识,可以理解为方法意识,关于附属意识,可以理解为情境意识.在运用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情境意识相当于工具意识或附属意识,工具意识支配着、指示着或限制着核心意识或目标意识.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更多的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内在的结果在日积月累在个体身上,体现为个体的某种思维方式,在技术知识的学习中,表现为个体在技术学习和处理技术问题时所建构的特定技术思维方式,如工程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等.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任何有目的的实践行为都是受知识支配的,或者说,由知识构建.波兰尼从其默会知识的构建中意识到“教育活动只有以这种‘潜在的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理智的力量’”.默会知识不易言说,也没有规则,更不能大规模传播和传授,但事实上默会知识不仅存在,而且在很多场合优先于明言知识.从实例导向的研究进路出发,由三类实例可以给予论证.第一类实例是对感觉性质的经验有关,如单簧管的声音或咖啡的香味,这类感觉性质的经验,语言描述是难以充分和穷尽的,所以第一手经验不可或缺.第二类是和面容识别有关,即一个人的面容是难以描述充分的,这类经验语言难以表达,但是视觉艺术却可以轻松做到.第三类是和技能相关,只有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不断实践,才能掌握某项技能.

综上,通过适当的方式,默会知识可以被感知和习得.这个结论对于技术知识习得的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一,技能和鉴别力是默会知识的典型,在培养技能和鉴别力方面,具体范例比一般规则更为重要.意念、信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这类知识难以显性表达,其在技术教育中的培养方式应以案例教学为一般原则.第二,默会知识有一定的具身性维度,一是认知依赖于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的经验,二是这些感觉运动能力本身植根于或嵌入于(embeddedin)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32]2015 年的PISA 在考查学生科学素养时,特别强调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置于一定的个人、地区、国家、全球等背景中,考查其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等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技术教育中,要特别关照到身体作为辅助意识在默会知识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创设和自身经验相关的情境,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默会知识的辅助意识和焦点意识的关系,反应了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心原理,在技术教育的活动中,对认知主体进行整体的、动态的、功能的把握,认识到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一种统合的功能性关系,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不能只聚焦于目标意识,即不能过分关注细节和局部,要从全局审视问题,从大处把握细节,树立一定的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用大概念、大项目、大过程的方式引导技术课程的学习.

————

注:

[1]倪文杰等.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约翰.杜威.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阮朝辉.马克斯·舍勒的知识观及其生成基础解析[J].贵州文史丛刊,2011(1).

[5][英]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米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6]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Layton, E. Technology as Knowledge[J].Technology andCulture,1974(15).

[8]Vincenti, W.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It. Analytical studies from Aeronautical History[M].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9]张斌.技术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潘天群.技术知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6).

[11]李兆友,宋保林.论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及其过程本质——基于技术创新史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

[12]王国炎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3]波普尔.客观知识[M].舒炜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4][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只是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5][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6][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7][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广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8]李白鹤.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9]苏晨.浅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0]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尔格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Kjell S. Johnnessen, Rule Following, Intransitive Understanding,and Tacit Knowledge. in Helga Hoibraaten, PragmaticPhilosophy, II [M].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90.

[22]Gilbert Ryle.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J].Proceedings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946(46).

[23]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7).

[25]邓波,贺凯.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

[26]李永红. 技术认识论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7]卡尔·米切姆. 通过技术思考: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M].陈凡,朱春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28]Valente A, Housel T. A Framework to Analyze andCompar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M]. Crema: IOS Press,2002.

[29]John AAlic.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New Issues for US Government Policy[J]. Technology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3,5(4).

[30]Rogers, G.F.C. The Nature of Engineering: A Philosophyof Technology[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

[31]顾建军.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29).

[32][智]F·瓦雷拉等.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李恒威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

(责任编辑王学)

知识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

知识窗投稿

知识经济杂志社

知识窗杂志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归纳上文:此文是一篇关于维度和技术知识和知识方面的知识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