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师德建设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隐忧和机制构建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师德建设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2

《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隐忧和机制构建》

该文是关于师德建设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师德建设和教师师德建设和现实隐忧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当前师德失范现象频现报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师德建设正面临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个人意识的觉醒、学校师德考核制度亟待加强、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存在偏差等方面的问题或挑战.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引导社会形成对教师形象的正确认知,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师德建设;市场经济;自我道德修养;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045-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0009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是新思想汇集、涌现的高地,承载着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任,“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而能否建设成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则是提升育人质量、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学教师师德建设进行多维度探析,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德建设的理论内核

(一)重要前提:提高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教育尚未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形态,师德建设依旧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其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能更好发挥教育工具的价值属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们传递社会期望的价值观念及要求.因此,但凡教育所要求传递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只要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接受的,也必将成为对教师的要求.可见,师德建设离不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师德隐含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通过教师的实践智慧呈现出来的.”[2]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其对专业知识的储备.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快速更替,教师必须完成从“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桶水”到“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潭水”的转变,迫切要求教师的知识素养与时俱进.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又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储备各种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纵向发展,精通本学科的知识,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更要横向发展,集百家于一身,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核心内容:培养教师的爱心

师德,是教师在其教书育人过程中所要承担并履行的执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意识,包含了诸如教师与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准则,内容可谓繁杂,但也并非杂乱无章,教师的爱心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爱孩子!”[3]可见,爱是教育的关键,良好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爱学生为支撑,优秀的教师必然以爱学生为表征.并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集合体,它既不同于亲子之情,也不同于兄弟之情或友人之情,而是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更是与成年人身心完全不同的独特的人.这一独特的角色必然要求教师要作为朋友、父母等来关爱学生,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主要目标:树立高尚的师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师风是师德建设的外在表现机制,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与表现,表明“为人师表”的主旨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授与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在非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一般而言,中学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教师的品质礼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试问当一名喜欢随地吐痰的老师在课堂上大谈爱国情感时,又有几名学生能够对其心悦诚服?

二、中学教师师德的现实之殇

(一)课堂言论有失偏颇

一般而言,教师会对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教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对学生的行为选择产生正面影响.与普通民众不同,中学教师具有独特的思想,他们的言论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2014年,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候要全方位考察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甚至明确指出:“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因此,一名优秀的且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这也是目前师德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大肆传播违背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当言论,甚至有老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从而错误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政治立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有待提高

除课堂教学外,科研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然要求自身具备优秀的学术道德修养.但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学术腐败的问题:科研成果抄袭剽窃,将他人成果占为己有;拼凑学术论文,制造“学术泡沫”,只管数量,不管质量.总之,“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在我们要去研究的恐怕已经不是‘是’或者‘不是’的问题了,而是‘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4].《华盛顿邮报》在2015年3月27日报道,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近日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是中国作者发表的,撤回原因是这些论文中出现了“伪造同行评价的痕迹”.

(三)师生关系处理不当

《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但少数教师的体罚手段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极个别教师甚至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个人道德素质沦丧殆尽.“红七条”中禁止“教师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规定便是严肃的底线.这些教师师德缺失的现象表明,一些教师未摆正自身的位置,师德建设亟待加强.

三、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之源

(一)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觉醒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被视为知书达理的君子、道德的楷模、良知的体现,有着远远高于基本道德标准的外在形象,被剥夺了其作为经济人渴望拥有合法利益的权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个体轻群体、重利益轻道义、重权力轻知识的价值取向失衡的社会现象.这些价值观的扭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师德建设.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诱发下,教师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如个别教师通过收取礼金表达虚情假意,贩卖“师爱”.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刺激下,教师的投机心理开始膨胀,极少数教师通过剽窃、等不正当手段掠夺别人的论文成果使自己获名得利.

(二)学校师德考核制度的困境

师德考核制度是将师德作为教育管理对象的制度设计,是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不竭动力.师德考核制度一旦产生问题,将不仅严重影响师德建设,更会让师德缺失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学校师德考核制度面临困境:首先是师德考核制度的矛盾性.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将在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但是师德考核制度本身考核的是教师的道德问题,是去功利化的,而目前实施的师德考核要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就必然要以利益的影响为条件.这种矛盾可能会倒逼教师“装道德人”,而非真正“做道德人”,从而使师德考核制度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其次是师德评价对象的不明确性.师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评价方式难以度量,一般把关键性的事件作为考量的重点,将师德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忽视了教师的整体师德状况.不仅如此,关键性的事件在具体问题中具有不确定性,是考核事件的动机还是考核事情结果,是针对教师个体还是看教师的行为,都将最终影响师德评价的结果.师德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图简单”式评价的泛滥,甚至是将教师教学成绩作为教师师德评价的主要指标,完全摒弃了应有的师德考核机制.再次是师德监督机制不到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个体化特征,这使得除了学生和教师自身外,其他教师很难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完全监督.而教师的自我监督缺乏实效性,学生监督又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就会导致师德监督机制缺场,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三)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偏差

目前,社会对于教师的形象认知源自教师对学生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却没有从教师这一角色本身出发,这就导致社会对教师的形象认识产生两种认知偏差:在计划经济时期,教师的形象表现为“所有的都要管”和“所有的都要负责”.“所有的都要管”是指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教师是万能的,学生学习完全是教师的任务,家长的任务仅仅是每年准备好学费;“所有的都要负责”是社会公众认为教师就应该呕心沥血,做一个只燃烧自己、无私奉献他人的蜡烛.这就导致学生不管是出现学业或是人品问题,家长都会将其归因为教师没有尽职,不够努力,完全由教师负责.在这一时期,教师没有自我地位,却成了学生的附庸.在市场经济时代,教师的形象开始发生畸变,虽然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但也不可否认社会的推波助澜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与送礼的多少相挂钩,家长要想让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多些关心与帮助,就必须送礼,小到一个礼物,大到每年的几千、几万块钱.究其原因,家长认为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需要通贩卖“师爱”赚外快,甚至很多家长认为教师收礼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收礼就是等于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关心帮助自己的孩子,这助长了不良之风.

四、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机制的建构

(一)强化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其自我的内在本性和所处的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本质.莲出淤泥而不染,教师应该强化自我的道德修养,在自身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不断加以提高.“知”即知道师德的内容,是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要做到“知”,就必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师德模范、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不断提升认识水平,使教师对师德内容产生由了解到理解的转变.“情”是指教师对社会向其提出的道德义务拥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情感认同,是教师提升师德形象的内在动力.时代在不断地变迁,教师需要的不仅是情感认同,更需要不断进行反思,要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意”是“情”的深化,指教师将道德修养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与意志,是调节教师行为的精神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当外部价值观与师德规范产生矛盾时,能够坚定自守.“行”即实践,指教师要培养一种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够调控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行”是师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最难的环节,要求教师将内在品质转化为一种行为,需要教师花费精力与时间,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我,促进“行”的进步.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制度

首先,应建立起有效的教师考核机制.正如前文所述,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但也造成了师德考核制度的矛盾性与无效性.解决师德考核制度的矛盾性,不能全面否定师德考核制度的有效性,要从教师考核制度的内容着手.一直以来,在教师评职称中主要考虑“硬指标”,比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容易考量的因素,而对实际能力、工作态度、思想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考核则没有具体标准,涉及的甚少.其次,要建立恰当的师德评价机制.师德评价主体的不明确性要求师德评价必须依靠教师同事、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考核机制的公平公正;要求学校将师德评价内容具体化、制度化,以便于评价与监督.再次,要建立起惩罚与激励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不仅要求给予师德优秀者以物质奖励,更要给予精神鼓励与支持.精神鼓励能让教师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的满足感才是最重要的奖励,从而减少功利化的行为.惩罚机制则是从外部着手,发挥着规范约束作用,一方面迫使师德失范者规范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能随时矫正教师的功利性行为.第四,要建立多元化的师德监督机制.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建立起外在监督和内在反思相结合的师德监督体系,真正将师德监督落到实处.例如,通过公示将每个教师每个阶段的师德状况直接公布出来,能够增强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方便他人的监督,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前文已经提到社会之所以对教师形象产生认知偏差,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的,所以问题的解决也应着眼于这两个角度.当前,教师的社会形象主要是“道德化”和“功利化”的形象,要想纠正这种形象认知偏差,教师必须正确平衡两者的关系.教师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前提是加强对职业的认同,形成一种职业良心,调控自身的行为,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各级党组织、政府机构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教师加强道德建设.学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更应发挥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如通过举办师德建设宣传活动,寓师德建设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助网络新平台,建立“网络师德”教育的新阵地,加大尊师重教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风,以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

师德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师德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师德师风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

归纳上文:本文是关于经典师德建设专业范文可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师德建设和现实隐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师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