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国文学论文范本 跟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推进策略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文学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7

《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推进策略》

本文是中国文学相关论文范文文献跟中国文学和现状分析和策略有关论文范本。

●朱叶丹

摘 要:文学历史资源的积淀与当代作家群体的孕育,及其文学产业化的成熟运作,是“世界文学之城”建设的共通特征.绍兴市在2014年提出建设“中国文学之城”,其优势在于拥有千年接续的“文脉”及其“鲁迅”这一文学品牌,兼有当地政府推动文学城市建设的强烈意愿,然而缺乏代表性的本土作家却是其难以回避的“痛处”.借鉴“世界文学之城”的建设经验,绍兴需要整合现有文学资源,重新布局新的文学平台,借助作家驻城和鲁迅故乡作家群培育计划实现作家集聚效应,大力推动文学产业化,营造文学生活氛围,以真正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文学之城”.

关键词:绍兴市 文学城市 世界文学之城 中国文学之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66-03

2014年,浙江省绍兴市文联正式提出建设“中国文学之城”的计划,作为绍兴市“文化强市”战略的落地项目之一.虽然目前所提仅局限于“中国”,但“文学之城”的建设国内并无成熟的样本,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学之城(都)”为参照.而绍兴市显然也并非就止于“中国文学之城”的建设,剑指“世界文学之城”的雄心还是有的.本文即以“世界文学之城”的基本建设要素为参照,逐一梳理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的现有优势,并提出其打造“文学之城”的推进策略.

一、“文学之城”建设的基本要素

“文学之城”的建设需要城市本身具备最基本的文学要素,既要有文学历史资源的传承,亦须有当代文学生长的厚土,也就是说至少从“历史”和“现代”两个维度使得一座城市具备“文学”的特质,除此之外,以“文学之城”为名,还需要“文学生活”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也就是文学的产业化现状.

(一)文学的历史资源

以“文学之城”为名的几乎都有丰厚的文学历史资源支撑,城市的文化之根就是“文学”,而不是其他.如“世界文学之城”中,英国的爱丁堡“早在18世纪就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则是“为时不长的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作家”的产地,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则“在保存和传播北欧民间文学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波兰的克拉科夫“被称为波兰语言文学的摇篮”.一座城市要成为“文学之城”,文学在城市的建设史上必须成为最为显赫的要素,并能串起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这是“文学之城”建设最重要的前提.

(二)对文学的现实关照

当然,有了丰厚的文学历史资源并不意味着这座城市就是现时态的“文学之城”,还需要这座城市的“文脉”不能断,也就是说文学历史资源应该在当前有所承继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而不是在当代戛然而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世界文学之城”的重要标准之一,即这座城市必须有在当代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及其作家群体,同时在这一作家群体的影响下,文学成为了这座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学生活”在城市的普及化程度.如首座入选“世界文学之城”的爱丁堡,除了在历史上拥有“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诗人罗伯特·彭斯”外,在当代作家里还有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的作家J·K·罗琳;在“世界文学之城”中,美国的爱荷华属于一个异类,它的文学历史资源几乎为零,却成为第二座入选“世界文学之城”的城市,其仅凭一项20世际兴起的“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聚拢起国际知名作家进驻,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性的“原创性写作和文学阅读的中心”,让文学生活真正成为这座城市最为显著的标志.相比文学资源的历史积累,“文学之城”的建设也许更注重一座城市对文学的现实关照.

(三)文学的产业化发展

作为文化创意城市的一种,“文学之城”的建设需要借助文学这一工具形成产业化的城市发展生态,以维持“文学之城”的运行,并非是简单地拥有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当代文学大家就可以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城”的几乎都有极为成熟的文学产业链.如英国的爱丁堡以文化节庆串联起了整个文学产业,“它包括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爱丁堡军乐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爱丁堡电影节、爱丁堡国际爵士乐节等,几乎把世界艺术节庆的各种形式一网打尽.”又如英国另一座小城诺里奇,其人口不足15万,却“拥有多家知名出版社、建有十多家剧院、设有‘世界文学节’等国际知名节庆活动,还有在英国一直以来访问量最大的以文学藏书为主的诺福克与诺里奇千禧年图书馆”等等,甚至以一座小城的身量“其出版的图书占英国图书产业份额的5%”.可以说以“文学”为中心的产业链完全撑起了这座城市的GDP产值.

二、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的现状分析

绍兴市已有2500多年的城建史,曾荣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素有“名仕之乡”、“书法之乡”等美誉,亦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似乎独缺文学桂冠.然而细细梳理,绍兴这座城市其实与“文学”的勾连最为紧密,所提“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目标才是真正契合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

(一)丰厚的文学史资源

绍兴素以历史悠久而著称,其文学资源亦堪称丰厚.一是在历史上文学大家层出不穷.如三国曹魏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魏晋时期的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唐有贺知章、宋有陆游,元朝诗人王冕、散文家张岱,明朝大儒王守仁(王阳明)、诗文书画全才徐渭,清朝文史大家李慈铭等.此中人物,几乎都是文学断代史上的抗鼎人物.尤为可贵的是,文学大家的出现是连续性的,从无间断.二是近现代以鲁迅为核心的文学巨匠.除了享誉世界的一代文豪鲁迅外,还有散文大家周作人、朱自清,“浙江四杰”:经亨颐、刘大白、陈望道、夏丏尊等.可以说,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绍兴作家是当之无愧的旗手作家群,撑起了近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在绍兴本土,还有“白马湖作家群”、“浙东乡土作家群”、“浙东左翼作家群”等带有共同风格的作家群体.可以说,绍兴于文学一脉始终兴盛,是绍兴真正的精神依存和文化底蕴所在.

(二)强烈的文学立市意愿

长期以来,绍兴一直高举“文化强市”这一更为宏大的招牌,依赖的是其历史遗迹、文物遗产等优势,但这一建设方向与国内其他城市太过趋同,且与北京、南京、西安等相比明显处于弱势.近年来,绍兴市政府也日渐重视文学这一要素对绍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围绕文学巨匠“鲁迅”这一品牌大做文章,当前的“一刊一院一馆”都是以鲁迅为名,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几乎都以其为中心,这就为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2014年以绍兴市文联之口正式推出“中国文学之城”全新的建设目标,目前已有诸多的部署:“一是由绍兴市作协、鲁迅文学院和《野草》编辑部携手启动鲁迅故乡作家群建设,力推绍兴本土的当代作家群体;二是启动中国文学之城建设,中国作协采风基地、《人民文学》采风基地成功落户绍兴,启动中国文学采风中心的落户工作,落实作家驻城计划等;三是巩固鲁迅故乡文学阵地,进一步夯实一刊(《野草》)、一院(鲁迅文学院)、一馆(鲁奖博物馆)的文学产业格局”.可见,在“中国文学之城”口号提出后,绍兴市已经开始逐步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这一建设项目的进展,相应的政策支持将会随之而来.可以预见,历经3~5年的发展,在绍兴这座城市营造起全民“文学风”的文学生活氛围也指日可待.

(三)不可回避的短板

从历史资源到现实的政策支撑,似乎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对照“世界文学之城”的建设标准来看,绍兴市还存在一个最致命的短板:即当代作家群里没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绍兴本土作家.这一点被绍兴市文联的负责人何俊杰称为绍兴文坛的“痛处”,在当代作家中绍兴仅有海飞和斯继东两人在国内文学界算是有点名气,这几乎构成了当前绍兴市打造“中国文学之城”的最大软肋.除此之外,绍兴市在文学的产业化上还相差甚远,如绍兴市没有一个文学出版机构,也没有专门针对文学的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在文学生活氛围的营造上,因为绍兴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在文学创造群体和消费群体上培植乏力;甚至连较大规模的图书馆都没有,文学上的阅读风潮及其产业化的标志:文学消费指数都难以称得上合格.可见,打造“中国文学之城”任重而道远.

三、绍兴市推进“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的策略研究

绍兴市走“文学强市”,打造“中国文学之城”已是确立的一个目标,不论基础如何都会继续走下去.在文学城市的建设上,从“一穷二白”到迅速崛起的样板并非没有,如美国的爱荷华就是一个范例,更何况绍兴市的确拥有强大的历史资源、有较为丰厚的文学资源积累.绍兴建设“中国文学之城”,既需借鉴“世界文学之城”的先进经验,更需加强顶层设计,根植于本土优势进行适当创新,打造出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学”特质来.

(一)平台整合

目前,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已有“一刊一院一馆”的基础,即以《野草》文学刊物为文学发表阵地,以绍兴鲁迅文学院为笼聚作家的汇集基地,以鲁迅文学奖博物馆为展示文学成就的宣传场地为主的三大平台.但是,仅凭这“三板斧”尚不足以撑起文学之城建设的宏大目标.笔者认为,参照“世界文学之城”的建设经验,还需再叠加“一节”、“一坛”、“一社”、“一校”四个平台:“一节”即重点打造“鲁迅文学艺术节”,主打“文学牌”,以文学专题研讨会、大型书展、诗文朗诵会、戏剧演出等活动来营造整体性的文学氛围.“一坛”即举办“鲁迅文学论坛”,让其成为中外世界文学大师进行跨时空对话的平台.“一社”即鲁迅文艺出版社,托“鲁迅”之名迅速打响市场知名度,让其成为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平台.“一校”即筹建“鲁迅大学”,当前绍兴市办学水平最高的为绍兴文理学院,其一度想更名“绍兴大学”而不得,其实按鲁迅之孙周令飞的提议,绍兴文理学院称“鲁迅大学”也未尝不可.如此,则可构建起以文豪“鲁迅”为中心的特色平台,形成“七星拱月”的格局.

(二)作家集群

一座文学城市如无知名作家则会沦为无米之炊,正如前文所说绍兴建设“中国文学之城”的最大软肋在于缺乏国内外知名的绍兴本土作家.但一座文学城市作家群的形成并非仅仅局限于本土作家的诞生,如“世界文学之城”爱荷华其实也缺乏本土作家,而是采用作家引进的方式让其成为国际知名作家的集聚地,同样可以成就为世界级别的文学城市.因此,绍兴市作家群体的打造也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策略.一是打造“本土作家群的孵化基地”,培植本土文学创作力量.2014年绍兴市文联提出“鲁迅故乡作家群”这一概念;2016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即成立“鲁迅故里作家群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开展绍兴本土文学和本土作家的研究,推介、宣传‘鲁迅故乡作家群’,将作家的力量和研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绍兴文化城市、文学之城的建设和发展”;绍兴市作协也正在推动“鲁迅故乡作家文库”丛书的出版工作,并计划由鲁迅文学院实行签约作家制,以培育一线创作骨干等.二是筹建“中国文学朝圣地”,集聚国内一线作家入绍采风、写作.如利用中国文学写作中心的建设、作家驻城计划的推进,让绍兴这一“世界人居奖”城市成功转型为作家的采风基地和创作基地.既然无法短时间内培养出绍兴本地的一线作家,转而打造国内知名作家的作品诞生地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三)产业运作

一座城市如果确定以“文学”为其发展特色,让城市的发展从一元的工业化走向多元化发展,文学本身的增值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撑,这才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也是联合国推动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初衷.因此,绍兴市建设“中国文学之城”,若想真正落实该目标,大力推动文学产业的发展是必行之路.一是实施绍兴城市建设中的文学主题营造,如依托绍兴历史上的文学家建设文化场馆、休闲场所及其艺术平台,在城市地标建筑、城市雕塑中张扬文学主题等;二是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借助大型文学节庆活动的开展,举办季节性的以文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三是着力推进作家创作场所的纵深打造,即利用绍兴市“联合国人居奖”的建设基础,构建由文学主题宾馆、特色小镇民宿、野外采风基地等形成的文创场所网络,给予来绍采风、驻城写作的国内外作家一个具有多元选择性的创作场所,进一步依靠著名作家及其经典作品的创作地拉动游客的二次消费;四是加强绍兴市出版机构的建设,力争打造出几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社,在全国的文学图书市场出版上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多措并举,精准经营,将绍兴市打造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学朝圣地也颇为可期.

(四)文学生活

文学城市的名副其实,还在于文学生活是否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民众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民众能够乐在其中,甚至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独特气质.所以,激发广大市民的文学参与热情则显得尤为重要.就绍兴市当前的情况来看,营造以大学为主体的文学生态是最便捷的途径.绍兴市在面积和人口上与国内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但这座体量不大的城市却拥有9所大学,其中5所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将近十万,借助在绍大学营造文学生活氛围,随之拉动文学消费,进而带动绍兴普通市民的文学参与积极性是一条清晰的、具备可操作性的路径.绍兴名人辈出,一定程度上与绍兴人极为注重子女教育有关,而这多数名人之中,以文学立身的不乏其人;绍兴满城皆是以“鲁迅”及其塑造的文学形象为标志的物事,可以说绍兴人长期受“鲁迅文学”之熏陶,因此只要相应的文学活动及其文学产业化持续推进,文学生活成为绍兴人的生活常态自可收水到渠成之效.

[基金项目:浙江省文化厅2016年度厅级文化科研项目:“西方文学名城的借鉴镜绍兴‘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的策略研究”(编号:zw2016087,主持人:朱叶丹)]

注释:

高秋福.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学之都”[N].中华读书报,2014.10.15(018)

赵玲玲,刘光宇.UNESCO“文学之城”及其对中国成员的期待[J].科技智囊,2014(6):60-68

解玉军.诺里奇缘何成为“世界文学之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8.29(007)

张堂镐.春晖白马湖,立达开明路——“白马湖作家群”命题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J].现代中文学刊,2010(2):46-52

傅红英.论浙东乡土作家群对鲁迅创作精神的传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1-14

王嘉良.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左翼话语——浙东左翼作家群论[J].文学评论,2006(6):160-167

胡安娜.启动“中国文学之城”建设,让文艺创作服务更多百姓——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何俊杰、主席金一波回答群众提问[N].绍兴日报,2014.12.5(002)

张吉.绍兴文理学院改名鲁迅大学,你怎么看[J].钱江晚报,2015.11.16(005)

(作者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作者简介:朱叶丹(198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责编:若佳)

中国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综上所述,该文是一篇关于中国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国文学和现状分析和策略相关中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