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微课程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微课程的课堂合作学习实践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微专题为例类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微课程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6

《基于微课程的课堂合作学习实践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微专题为例》

该文是微课程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学习实践和微专题和地理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微课程具有小巧、精致、实用、半结构化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微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例如将复习类微课程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

[关键词]微课程;合作学习;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85-02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也由主要依靠课本走向了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时代,手持移动网络设备为实现这种学习的随时随地性提供了设备支持,微课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微课程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设计一个简单的5到10分钟的微视频而已.微课程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简单地按照课本标题顺序建立微课程结构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错误.微课程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微课程设计需要从整体把控到聚焦微问题,由问题驱动学习.“微”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精简短小有意义的.微问题选取既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选择有难度、有深度、有意义的问题,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方法性的,或者是拓展性的,再利用系统思维将微问题重新整合形成微课程.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笔者尝试设计以“方法论”为线索的复习类微课程,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下面是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中“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微专题的片段.

一、课前环节

教师行为:设计、发布微课程于“厦门网络数字学校”平台,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分发合作学习学案(学案设计见表1),网络上监测学生完成情况和在线检测情况.

学生行为:打开微课程网页自主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模块,内容包括观看微课和完成在线检测,并在合作学习学案中完成自主反馈的部分.

二、课堂环节

1.课堂导入

教师行为: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课前微课程知识点(思维导图见图1)和在线检测结果.

通过这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反馈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情况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2.小组合作1——夯实基础

各小组根据检测结果,组员互助,解决学案上“自学反馈”中的疑惑(可以利用移动端打开微课程视频进行再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答疑解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将微课程和课堂相结合.

3.集体活动1——答疑解惑

各小组提出组内未解决的疑惑,全班讨论解答.

教师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解答和小结.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了解学生主要的难点,并落实知识点目标.

4.小组合作2——提高应用

第一阶段(独立完成):学案上有4张等值线图,根据组员编号,1号对应第一幅图,以此类推,每人独立完成一幅图中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第二阶段(异组同质交流):根据图号,完成第一幅图的学生到第一组集合,以此类推,“异组”内对同一图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得出解题方法.

第三阶段(同组异质交流):回到自己原来所在的小组,在组内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第四阶段(总结展示):组内完成一张思维导图,介绍“空间分布特征描述”方法在“点状”“单线状”“多线状”和“面状”图例下如何应用.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自学和互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5.集体活动2——研讨总结

各小组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交流方法和收获.

通过自测和组测,学生完成分层作业.

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选择作业.

(责任编辑周侯辰)

微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关于微博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该文汇总,此文是关于对写作学习实践和微专题和地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微课程本科毕业论文微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