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生在校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与大学生在校表现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北京部分高校的证据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在校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1

《大学生在校表现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北京部分高校的证据》

该文是大学生在校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实证分析和部分高校和证据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张 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教育回报一直是劳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都仅研究了教育的回报率,却很少有人研究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就业以及工资收入的影响.本文在控制了个人能力的前提下,发现在校学习成绩对是否找到工作以及得到录用通知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考虑样本选择问题之后.在校学习成绩仍显著提高了预期收入与工作满意度,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在校表现;就业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8-0086-06

doi:10.3969/j .issn .1003-0166.2017.08.016

0引言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人, 超过2014年的727万,达到历史新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更难就业季”的出现.高校重复培养引起的供需结构失衡是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对此,我国部分高校加快向应用型人才教育、高职教育转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2014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6%, 高于2013年的91.8%和2012年的91.5%.虽然就业率略有提升,但“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却持续走低,2014年为79.2%,2013年和2012年分别为80.6%和81.3%.或许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选择创业以及读研的比例持续上升.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回报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教育的回报率显著为正.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接受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高的工资.信号理论认为接受教育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一种筛选机制,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成本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成本较高,在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下,仅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会接受更多的教育,文凭正是向劳动需求方传达了这样的信号,因此称为信号理论.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文凭出现贬值的现象.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降低,文凭所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少,筛选功能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大.鉴于此,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其他方式来鉴别、筛选劳动者,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都成为其考察求职者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研究毕业生在校表现对收人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出现了注重社团活动而放松专业学习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本文的研究也将为此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1 文献综述

教育回报是劳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都十分关注的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以及研究.最早的关于教育回报的研究是Mince的收人方程(又称明瑟收人方程):

In(y)等于f(Sch,Exper,x,ε)

式中,In(y)表示收入的对数,Sch表示教育年限,Exper表示经验.x表示除教育和经验之外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地区、婚姻、职业等等,而其他一些不可测因素纳入到残差项£中.并满足E(εⅨ)等于0.该模型运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不合旨处理难以观测的“个人台旨力”带来的影响:台旨力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多参加教育,即高受教育者与低受教育者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别,从而导致估计偏差.为了解决此偏差,Ashenfelter&Krueger运用双胞胎数据进行研究.双胞胎在能力方面基本相同,但有可能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利用这个方面进行回归而获得教育回报.Angrist&Krueger则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他们用出生季度以及义务教育法作为受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估计出了教育回报.现在研究教育回报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平均处理效应,另外一种则是用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的受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Stephens&Yang分析了义务教育的回报率.李雪松和Heckrnan在考虑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得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回报率在43%左右.许玲丽等的研究则发现成人本科教育回报要显著低于普通本科教育回报.周亚虹等则研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回报率,其年平均回报率在9%左右.

而教育回报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由于存在选择偏差,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相同的受教育程度也存在不同的收益回报.学者往往通过Heckrnan样本选择模型或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来解决此问题.宁光杰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发现高收入者的教育回报要显著高于低收入者.张世伟、吕世斌则从家庭教育背景分析了教育回报的差异,他们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教育回报率便越高.王美艳从城乡差别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回报的不同,农村的外来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存在显著的不同.叶光区分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就业机会不平等对教育回报的影响,其认为就业机会不平等是教育回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上述学者分别从教育回报的估计方法、不同阶段的教育回报以及影响教育回报差异等方面做了详细研究.正如上文所述,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愈发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仅考虑教育年限的回报是不够的,在校表现应该成为研究的方向.关于在校表现对收人影响的文章很少,本文的研究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 数据和模型设定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BCSPS).该调查以2009年为起点,随机抽取北京市15所高校的2008级(时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和2006级(时为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共5 100名,每年追踪一次,至2012年,已完成4次年度追踪调查.该数据涵盖了毕业生在校表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就业状态等变量,能够作为本研究详实的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是第二轮数据,即2010年调查数据,经过删除无效数据,共得到2 105个样本观测值.

首先对“在校表现”进行定义.Oswald等人将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划分为12个维度,分别从属于学习行为、交往行为和个人内在行为等三个方面.本文的在校表现主要为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前者以学业成绩为代表,后者则包括获得荣誉、参加社团活动频率等方面.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研究在校表现对就业状态的影响.由于是否找到工作是一个二元离散的变量,如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将不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即:

只为是否就业的二元变量,1表示找到工作,即就业,0表示没有就业.Beha:为在校表现.X为其他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背景、学校信息等.

第二部分则分析在校表现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应届毕业生,并不存在实际的工资,只能通过预期薪资来代替.具体模型如下:

log(incorne)等于 Xiα+θ·Behai十εi

其中,log(incorne)为预期工资的对数,而X与Behai与第一个模型的含义相同,但X中多了工作性质等相关控制变量.

3 回归分析

表1显示了有效样本中毕业去向分布.截至调查问卷统计时,去向未定的占比21.47%,粗略地可以用来测算此时的就业率,仅为8 8.53%,略低于人社部公布的全国毕业生就业率90.7%.在下文的回归分析当中,将工作录用和公务员录用归类为就业,而上研录用和出国读研归类为读研;因此,就业和读研的比例分别为39.71%和38.81%.-般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中包含了读研,而选择读研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被迫选择读研-以期研究生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就业选择.读研比例较高除了表明就业压力大之外,也说明上文提到的文凭贬值现象,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以获得更高的文凭.当然,这也是就业压力大的一个表现.

表1的第三行描述的是不同毕业去向的毕业生的成绩排名,就业出路未定的学习成绩排名较低,而工作录用和公务员录用的毕业生的成绩其次,也低于样本平均水平.上研录用和出国读研的学习成绩最好,平均都在班级前30%左右.从各个出路的平均成绩来看,学习成绩较好可能提高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不明显-学习成绩与是否读研可能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其他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见表20需要解释的是,为了使回归结果更直观,将学习成绩按排名分为1到10十个档次.其中,10表示排名在前10%,9表示排名前20%,依此类推,1表示排名在最后的10%.

表3是所列的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第1列回归结果的被解释变量是是否就业,基准组是出路未定的毕业生.如回归结果所示,学习成绩对就业的影响较小,而且也并不显著.学习成绩对就业没有影响的原因可能之一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有保研等机会,在不用额外付出其他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读研资格,成本较低,而且一般预期收益会更高.这样,就会有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选择读研而非直接就业.正如表3第3列回归结果所示,被解释变量是是否读研,基准组是出路未定的毕业生.结果显示,成绩越好的学生,读研的可能性越大.成绩排名每上升10%,读研的可能性便提高18.7%.但这可能存在样本选择的问题,选择读研的和不选择读研的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和其他特征存在差异,比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即便考研也不会成功,便放弃考研,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差,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不予着重考虑.学习成绩对就业没有影响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毕业生找工作的对口率越来越低,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在乎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对这方面的注重则会削弱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学习成绩与个人能力也存在相关关系,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往往也较好.为了将个人能力从学习成绩中分离出来,本文选取获得荣誉数量和每周参加社团活动时间作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加人到回归模型当中,相关的回归结果见表3的第2和第4列.回归结果显示,在加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之后,学习成绩对就业的影响仍然不显著,而且改变了符号.而代表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获得荣誉数量和每周参加社团时间都十分显著.获得荣誉数量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指标,不同的荣誉也代表不同的能力-而大学生活中,社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参加社团活动较多的学生往往更为勤奋,有活力和创造力.有社团干部经历的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正向聘用的对象.与此相对比的是,这些个人能力对是否读研却没有影响,因为读研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个人能力展现的空间并不大.

引言中提到,虽然我国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总体就业率在90%以上.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找到工作,那么用是否就业作为标准难以全面刻画在校表现对就业的影响.虽然大部分毕业生最终都会获得工作,但是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的面试机会和录用通知数量是不同的.而获得录用通知的数量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在校表现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获得的面试机会和录用通知的数量等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在校表现的作用重新进行估计.

表4是在校表现对获得的面试机会和录用通知的数量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在未控制个人能力的前提下,学习成绩仅对录用通知数有一定影响,但也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控制个人能力之后,这个影响也变得不显著.对于为何对获得面试机会没有影响,可能是由于用工单位为了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在前面的筛选环节并没有对成绩过多地看重.而录用通知数也没有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获得了满意的录用通知后便放弃继续寻找工作.

上述的分析本文也仅讨论了在校表现与是否获得工作以及获得录用通知数量等的影响.而获得的录用通知数量多,并不一定代表最终的工作较好.获得录用通知较多的学生,正是由于工作不满意才促使其去继续寻找工作,录用通知才更多.而获得录用通知较少的同学之所以录用通知少,是因为其对该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放弃继续寻找工作.与最终获得工作的质量相比,获得的录用通知数量更能体现就业的质量.下面,本文通过预期月薪以及工作满意度两个指标,分析在校表现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由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实际到用人单位工作,不可能得到其工作收人.但是,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通过往届的情况来估计预期收人,这也是其决定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被解释变量为预期收入的对数.工作满意度分为四个选项,0代表不满意,1代表一般,2代表比较满意,3代表非常满意.

由表5的回归结果可知,学习成绩对预期收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学习成绩每提高10%的排名,预期收入增加3.46%.在剔除个人能力影响的前提下,对预期收入的促进效应也在3.14%.学习成绩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在剔除个人能力的影响后,促进作用甚至增加了.但作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获得荣誉和参加社团时间却对预期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为何会出现学习成绩对是否就业影响不显著的同时却对就业的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呢?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为,由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体现的专业知识不认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诸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上面,以至于学习成绩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学习成绩确实体现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较高的学习成绩代表更好的理论素养,加之具体的实践则能迅速地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收入.

由于并不是所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回答了预期收入这个问题,而是否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随机的,比如工作较好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回答,而得到工作较差的毕业生可能不愿回答此间题,这样就导致了样本选择问题 (sample selection),用OLS回归将出现偏差,如果存在上述的原因,偏差可能是上偏,也就是估计值过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两部模型(two-part model)重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与表5对比可知,正如我们上文分析,OLS估计确实存在向上偏差,两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预期收入的估计值从3.14%下降到3.06%,而工作满意度则从0.311下降到0.279.但是,工作满意度的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

4 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研究了在校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本结论如下:1)在控制了个人能力等因素之后,学习成绩对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对是否读研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获得荣誉数量以及每周参加社团时间这两个作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对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2)学习成绩对获得面试机会与录用通知影响不显著,参加社团时间对获得录用通知的数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虽然学习成绩对是否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就业的质量,包括预期收入与工作满意度.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1)获得荣誉数量和每周参加社团时间作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仍存在问题,对个人能力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剔除,可能使结果存在向上的偏差.2)学习成绩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的指标,其对收人的影响应该与专业是否“对口”相关,但由于获取数据的困难性,本文并没有加以分析.

4.2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两个方面的政策含义.首先,由于高校扩招过快,教育质量相对下降,而且教育同质化严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个人能力而非专业知识,但专业知识却能提高生产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劳动收入;因此,高校应该平衡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国家层面,政府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引导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技术人司—.

大学生在校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本文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实证分析和部分高校和证据方面的大学生在校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大学生在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