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政治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梁任公的政治情怀类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8

《梁任公的政治情怀》

本文是关于政治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和梁任公和政治情怀和情怀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遇见后的悸动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发生在1922年.梁实秋在文中写道“: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可见,梁实秋最初萌发属文的念头,大概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而梁实秋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离家独自来到重庆从政,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大体而言,梁实秋应该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抵达茅津渡,忽然心生感慨,萌发出写作的.

回忆中的亮色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重赴北平任师大教授,他在自南向北的路上亲临千年古渡茅津渡,想起梁启超的演讲中引用的《箜篌引》《桃花扇》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三文一篇写丧夫,一篇写亡国,一篇写光复,三文正好切合了时局.可见梁实秋在产生作文的念头之时,思绪着实把梁启超的演讲与国家兴衰交缠在一起,此文就不仅是简单的怀念梁启超了.

仕途上的沉浮

从人生经历看,梁实秋是和梁启超一样满怀政治情怀的.晚年的梁实秋曾经说“: 我对政治没有野心,但却不能不问国事,因此我创办了《自由评论》周刊.”实际上,早在1937年时,梁实秋就由于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而进入日本侦缉队的稽查名单中,后来他在天津、南京与重庆各地,都曾经对人说过“: 远赴国难,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梁实秋在茅津渡有所感悟时,年龄已四十又几.在此之前,他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主持翻译委员会,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抗战胜利后,他没有继续从政而选择去师大教书.1949年6月,梁实秋来到台湾,从政一年后辞职,而后出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直至退休.显然,他是热衷政治的,只是后来绝意仕途.

学问家的自信

此文开头,梁实秋就明确写道:“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梁启超何尝不是先从政再治学.梁实秋却有意忽视梁启超闻名于世的政治上的身份,却突出他的次要身份,也就是文人学者.为了凸显这点,梁实秋甚至嘲讽道“: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往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渡河人的命运

不论梁实秋还是梁启超,都怀着政治情怀,言语中却以文人学者的身份而骄傲的,可以说两人有着价值观上的共鸣.而抗战胜利后梁实秋的年龄与受邀来到清华大学演讲的49岁的梁启超相仿,一场演讲与二十多年后的感悟,又将两人像极《箜篌引》的命运重叠起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自古中国文人就抱有经世致用的理想,但文人从政,已然是一出“公无渡河”的悲剧.在“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之后,在政治抱负的失败和各种流言蜚语偏见误解后,他们理所当然极其珍视自己作为文人学者的身份.《箜篌引》只有短短十六个字,却道尽了两位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1922年,梁启超任教于清华大学,学生梁实秋聆听了这次演讲.也是这一年,梁启超赴东南大学讲学,黄伯易结识了梁启超,写下了《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一文:我在旧制中学曾读过康有为、梁启超不少文章,随着时代转移,思想也起着变化,然而对这两位在近代史上曾起过启蒙作用的大师始终怀着敬仰之情.1921年,我在南京进了东南大学.听说梁启超受聘清华、燕京作教授,住在清华园,闭门看书,不问政治,我心想他真是无比清高.1922 年夏初,我一到学校就听到梁启超、杜威、胡适受聘到南京讲学的消息了.

我第一次见到梁启超,是在暑期学校的欢迎大会上.大会开完,同学们挤到食堂,对大师们的仪表品头论足.有人说想不到杜威不过是一个瘦老头,并给江亢虎的高和胡适的矬起了外号,说胡适不像一个学者,倒像花牌楼的商人.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对梁启超却具有较好的印象——首先是他的谦虚态度,不似胡适等人讲话那样目空一切.有人学着他夹带云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梁启超一定要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攻错.”梁先生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连续几个星期日,我同几个听课的同学到成贤街宿舍看梁先生.他治学勤恳,连星期天也有一定日课(工作计划),不稍休息.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有时一面在写,一面又在答复同学的问题.当他写完一张,敲一下桌面,让他的助手到另室取华文打字机的打印稿,一篇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了.无怪梁启超是一个多产作家.其实还不止此,他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还得摘录必要材料.每天固定要读的日文和中文书籍纵在百忙中也全不偷懒.他好像善于五官并用,不但不致令人感觉冷漠,反而从他的一颦一笑的问答中流露出热情.他经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来勉励同学.在勤恳治学方面,梁先生确是做到了以身作则的.

梁启超在南京第一次专题讲座,讲题是《为学的兴趣》.在这次讲演时,听众挤满了一字房会场,超逾预期的效果,不是偶然的.在他讲词的结构上,直接采用了古文《七启》《七发》的谋篇布局——从批判一切生活烦琐,最后表达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有人说吃酒有兴趣,醉了怎么样?又有人说赌钱有兴趣,输了怎么样?……把我梁启超烧成灰来做化学分析——也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

两文的作者不同,写文章的出发点也不同,但是笔下的梁启超还是那个梁启超,那个在不谈政治、只谈学问的梁启超.黄伯易听说梁启超“闭门看书,不问政治”.梁启超在一次讲座中说自己“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但是,我们如果“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从这篇《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中也能体会到梁启超的政治情怀.黄伯易在文中提到,梁启超“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梁启超如果要完全摒绝政治,大可不看日报和杂志,而去“钞古碑”的.

可见,我们要理解人物形象(无论是作品中的,还是作者),必得仔细品味人物的“言”(梁文中的三篇韵文)“行”(黄文中的日报杂志),并进一步挖掘文章主题的深层意蕴.

政治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本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梁任公和政治情怀和情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政治本科毕业论文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