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间舞蹈类论文范文例文 和捱婆的故事东北地区和河北地区民间舞蹈人物老捱的演变和传承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间舞蹈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7

《捱婆的故事东北地区和河北地区民间舞蹈人物老捱的演变和传承》

本文是民间舞蹈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跟民间舞蹈和故事东北地区和演变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本文以对比的方式,从河北地区民间舞蹈人物“老擓”入手,梳理出“老擓”角色的类别、服装、道具以及舞蹈基本动作;又从东北地区“老擓”着手,在人物造型、动态动律及表演、道具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两个地域中“老擓”人物形象的相互影响及融汇.在传承发展“老擓”这一民间舞蹈人物形象过程中,如何推陈出新、适应时展并挖掘民间舞蹈人物的文化本质,是我们研究“老擓”民间舞蹈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老擓;民俗文化;艺术共性;演变;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26-02

“老擓”这一人物形象在汉族秧歌表演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她源于河北冀东秧歌,后流传发展到东北得以演变传承.在民间秧歌表演中她时而观望“上装”“下装”表情洋溢、悠然灵气,时而发现“上装”“下装”亲密舞动,就会悄然突袭用棒槌或者烟袋挑开破坏“上装”“下装”的互动对舞,其逗趣幽默、泼辣凌厉的表演特色及“丑中见美”的独特风格让观众既爱又恨,在众多人物角色中深深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一、汉族民间秧歌中的婆婆形象——“老擓”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汉民族生活区域广阔,凡是有汉族生活的区域就少不了各种形式的秧歌表演,在秧歌表演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里,“老擓”是最鲜活的人物形象.

(一)河北地区秧歌中的“老擓”

河北地区中的“擓”分为“文擓”和“武擓”,“文擓”在河北传统地秧歌中属灵巧诙谐的“老婆婆”一类人物.她们身穿大襟袄,肥腿裤,舞蹈中在“妞”与“公子”之间起媒介或制约的作用.以蒲扇和烟袋为道具,其动作特点是“扇要活”、“烟袋转”,颈部前后措双肩.眼传神,步伐缓,神态自如脚不乱.“文擓”与扇子相关的基本功动作有:片拉扇、小展翅扇、虎口扇、肩扛扇、双圈扇、扣点扇、插腰扇、扇子花转扇等等.烟袋花有大摆臂花、单耸肩烟袋花、单头下花、转花等.步伐有后退步、横挪步、别腿步等.而“武擓”在河北传统地秧歌中属于健壮、泼辣的“婆婆”一类人物,服装上与“文擓”大体相似.动律上要比“文擓”动作大,具有粗犷的性格,以棒槌为主要道具,其特点是全身摆腰、“眼要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恨起来咬牙切齿,乐起来前仰后合.其棒槌花基本动作有:交棒花、平花、小展臂棒花、大展臂棒花、击响四棒花、双螺旋棒花、小绕扣棒花等等.步伐有点地云单、圆场步、别腿步、碾步、跺子步等.

大多数“文擓”使用的道具是烟袋与蒲扇.地秧歌中,烟袋和蒲扇相配合的各种造型,表现了过去的中年女性开朗、幽默的形象,特别是经民间艺人创造加工后,烟袋的旋转,蒲扇的滚动,更生动地刻画出老妇人喜悦、风趣、热情的性格风貌,生活的气息十分浓郁.

在地秧歌中,一些表现十分泼辣的“武擓”也运用棒槌.棒槌是旧时代妇人们用来捶打衣服,清洁衣服的工具.棒槌使“武擓”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泼辣、豪放、粗犷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棒槌的使用,是“老擓”人物动作、动态的突出亮点.

“老擓”由男扮女装的这种扮相,至今在河北秧歌的老擓中仍有流传.表现了其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和喜剧色彩.

(二)东北地区秧歌中的“老擓”

“老擓”是东北秧歌中极具代表性和表演特色的舞蹈人物形象,不论是以“辽南高跷”闻名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还是主要流传在抚顺、辽阳和沈阳一带的“地秧歌”,在秧歌队表演中都有“老擓”那幽默风趣、泼辣夸张的舞蹈形象.

1.抚顺地秧歌中的“老擓”.在抚顺地秧歌中,每个舞队无论其人物形象繁简如何,人数多寡,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代表节目之一有“棒槌老擓”参加的《铁弓缘·混场》.这个节目自戏曲折子戏中演变而来,多为小旦、丑公子和茶婆(老擓别称)三人组合,体现惩恶扬善的生活内容,极富生活情趣.其中茶婆这一角色,多年来又以“棒槌老擓”的形象成为秧歌队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抚顺地秧歌中的老擓既继承了河北冀东秧歌的特色,又广泛吸收东北抚顺艺人之长,潜心实践、发展创造,逐步形成了抚顺地秧歌中“老擓”的独特风格.

其一是人物上形神兼备.不仅注意“老擓”外貌扮相上的形象造型,追求温善慈祥,而且强调内在的幽默风趣和婆婆情肠,一扫某些只是挥舞棒槌到处追逐嬉笑的表面噱头,使人物具有可爱的亲切感和表演深度.

其二是造型上动静有相.在完成舞蹈动作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走、停、动、静都善于运用凝练的面部表情并在恰当的节奏中,形成霎那间的亮相和形体造型,时而嗔怒,时而嬉笑,时而用棒槌示意,时而用眼睛传情,整个形体动作都具有一定的造型性和雕塑感.

其三是动律上的抖颤自如.在一整套“老擓”舞蹈动作中,“老擓”舞汇极度丰富,既有河北冀东秧歌所普遍特有的抖肩、摇膀、晃胯,以膝盖为动力和双脚的抖颤,甚至有时仿佛要顺拐倾倒,但身体仍然在抖颤之中,同时又接受了抚顺地区的“别步”、“蹉步”等步式,形成“老擓”舞蹈动作动势上特有的流动感和连续感.

其四是表演中的应变敏捷,这主要是由于“老擓”这一人物在表演场地上,不只在《混场》中独自显露身手,充分显示其逗、扭、挥、舞的过程中还要眼观六路,纵览全场,发现哪一对上下装调情时,要立刻悄悄赶到,背后一击,呈现喜剧效果.“老擓”的反应之快,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给全场表演增添了欢乐火爆的整体气氛.

其五是棒槌花样变化多端.“老擓”一双棒槌的道具运用,不单随人物的喜怒哀乐挥洒自若、得心应手,艺人丁树屏更创造了许多棒槌花样,如围绕周身的“鸳鸯花”、“缠身花”,行进中的“反正花”、“上下花”,逗趣时的“击棒花”、“左甩花”、“右甩花”等等,都极富审美价值,形成独特的体态动律.

2.营口高跷秧歌中的“老擓”.在辽南高跷秧歌中“老擓”是特定的喜剧人物.如《铁弓缘》中的邱氏,《王婆骂鸡》中的王氏,《傻柱子接媳妇》中的老妈子等.她们是高跷秧歌“四梁四柱”之一,都是个性突出的人物.从服装、化妆、道具、舞汇等方面来看,都以夸张的表现方式突出了“老擓”的特征,是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物,颇为人们所喜爱.

“老擓”在逗场中,手执长烟袋,握着手绢,头挽疙瘩鬏,身着花边大围裙,脚下踩高跷,迈着富有个性的“哏”、“流”步法,甩臂挽花,扭腰动胯,耸肩吊膀,挤眉弄眼等一系列动作的密切配合,把“老擓”丑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其步伐有摇踏步、夹臂流步、抽烟哏步;鼓相动作有单指相、双指相、打相、踩相、羞相等等.

二、“老擓”的个性与融合

“老擓”在秧歌中是一个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其发展也有百年历史,随着秧歌的发展,其人物形象及动作至今在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动律风格,其特有的艺术形象更如烂漫山花,渲染着各地方秧歌的风采特色.一方面,因为各地的区域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均有所不同,势必对当地的秧歌艺术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决定着各区域“老擓”流派的表演风格,使得各地老擓形成了“我有你无,各显千秋,风格迥异”的表演特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同根同源,“老擓”老是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无论哪个地方的“老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独树一帜.无论是舞蹈动律、扮相着装,还是表演形式,都明显存在着“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彼此融汇”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共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老擓”在民间舞蹈秧歌中有着鲜明强烈的独特性,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我们应尽快着手研究从而传承,并加以保护.同时我们应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入其它艺术形式的养分,逐步形成地域性、群体性和民俗性鲜明的“老擓”人物形象.通过对“老擓”人物动态的审美研究,进而反映出汉民族文化积极乐观、灵活变通的精神内核.

民间舞蹈论文参考资料:

舞蹈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民间故事杂志

舞蹈毕业论文

关于舞蹈的论文

舞蹈毕业论文题目

民间文献

此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民间舞蹈专业范文可作为民间舞蹈和故事东北地区和演变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间舞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