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脑梗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脑梗死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7

《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该文是脑梗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脑梗死和ABCD3-I和缺血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目的:研究ABCD3-I 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及较长期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10 例颈内动脉系统TIA 患者进行ABCD2、ABCD3、ABCD3-I 评分,并对其在TIA发生后的7 天、30 天、90 天的是否发生脑梗死进行评估及回顾性分析;以ABCD3-I 的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上三个时间点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ABCD3-I 评分的ROC 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ABCD3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BCD3-I 评分与7 天、30 天、90 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41、0.43、0.45,P均小于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是30 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MR-DWI 高信号、颈动脉狭窄及年龄大于60 岁是90 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ABCD3-I 评分对TIA 继发脑梗死的短期及较长期预测价值均优于ABCD2 及ABCD3-I.其中,颈动脉狭窄、年龄、MR-DWI 高信号是其较长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3-I;预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 TIA)是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患者预后不好,不良预后包括反复发生或脑梗死.如果对TIA 患者能够早期给予评估及选择恰当的治疗,不仅能制止反复发作甚至避免继发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减少国家相关的医药支出.

本研究对210 例TI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来评价这种评分系统对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1 年7 月-2015 年5 月于我院治疗的210 例颈内动脉系统TIA 患者,其中男性146 例,女性64 例,年龄36-89 岁,平均年龄66.37&plun;9.37 岁.

入选标准[1]:

(1)突然出现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 小时内完全缓解;

(2)头CT 和(或)MRI 检查证实未发现出血、占位及其它可以解释症状的责任病灶.

排除标准:

(1)排除局灶性癫痫、梅尼埃病等发作性疾病;

(2)严重的心、肝、肾及呼吸功能衰竭者.

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缺血性脑脑卒中诊治指南,临床症状与头CT 或MRI 相符,并且均为新发脑梗死灶,除外颅内动脉炎、烟雾病等.

1.2 评分标准根据以下评分表标准对入选患者进行评分

见表1.

双重TIA 是指基准TIA(入院后由神经专科医生评定的最近一次TIA)与其前一次TIA 的发作间期不超过7 天.卒中风险分层标准:ABCD3-I 得分:0-3 分为低危,4-7 分为中危,8-13 分为高危.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24 小时内接受头颅核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核磁血管成像检查,及双侧颈动脉、椎动脉+ 锁骨下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MRI 为3.0T 双梯度超导设备,DWI 发现高信号且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责任血管相对应即为DWI 异常.颈动脉狭窄程度采用狭窄率等于(1- 颈动脉最远处的血流宽度/ 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动脉宽度)*100%.

1.4 治疗及评估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他汀及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治疗,在TIA发生后的7 天、30 天、90 天内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及回顾分析,根据脑梗死诊断标准分类出脑梗死患者.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ABCD3-I 评分与TIA 预后的关系;以该评分系统的各指标为自变量,对7 天、30 天、90 天脑梗死发生与否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评测方法的预测价值比较

ABCD2、ABCD3、ABCD3-I 评分对应的7 天、30 天、90 天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如表2 所示.ABCD3-I 优于ABCD2 评分方法,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3-I 优于ABCD3 评分方法,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天时ABCD2 与ABCD3-I 比较,Z等于2.14,P等于0.02<0.05;ABCD3 与ABCD3-I 比较,Z等于1.34,P等于0.09>0.05.30 天时ABCD2 与ABCD3-I比较,Z等于2.52,P等于0.006<0.01;ABCD3 与ABCD3-I 比较,Z等于1.56,P等于0.06>0.05.90天时ABCD2 与ABCD3-I 比较,Z等于2.84,P等于0.002<0.05;ABCD3 与ABCD3-I 比较,Z等于1.64,P等于0.0504>0.05.

2.2 ABCD3-I 与TIA 患者7 天、30 天、90天发展成脑梗死的关系

根据ABCD3-I 评分,210 例TIA 患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人数分别为56 例、103 例、51 例.7 天内进展成脑梗死的患者共24 例(11.42%),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0 例、5 例(4.85%),19 例(37.25%).30 天内发展成脑梗死的患者共30 例(14.76%),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0 例、8 例(7.77%),22 例(45.10%).90 天内发展成脑梗死的患者共34 例(16.19%),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0 例、10 例(8.74%),24 例(49.02%).Spearman 相关分析发现ABCD3-I 评分与7 天、30 天、90 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41、0.43、0.45,P 均小于0.01).

2.3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ABCD3-I 的各个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以TIA 发生后的7 天,30 天及90天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其中颈动脉狭窄是30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OR等于6.63,95%CI (2.47,17.78),P等于0.00],MRDWI高信号、颈动脉狭窄及年龄大于60 岁是90 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等于11.71,95%CI (3.81,35.97),P等于0.00;OR等于5.58,95%CI (2.17,14.37), P等于0.00;OR等于2.63,95%CI (1.05,6.59),P等于0.04].

3 讨论

TIA 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对TIA 进行简单且有效的评估进而筛选出高危人群,不仅能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发展有更直观的认识,而且能减少相关的医药支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210 例TIA 患者,7 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1.90%,30 天内发生率为14.76%,90 天内为16.19%.国外研究指出7 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为5-10.5%[2],产生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对象为住院患者,病情相对严重,且足以引起的患者及首诊医生重视收住院.但是,7 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人数占90 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24/34等于70.59%),这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

总之,ABCD3-I 较ABCD2 评分对TIA 的预后价值更高,早期对TIA 患者进行评估,预测预后,能够更好指导医疗实践.并且颈动脉狭窄及头DWI 高信号对TIA 较远期内发生脑梗死的意义更大.ABCD3-I 评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对于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70% 以上的民众生活在农村或较为不发达的地方,医疗条件有限,不能及时进行MRI 共振检查或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但是及早进行相关影像检查对TIA 的预后评估更有价值.

脑梗死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脑梗死和ABCD3-I和缺血方面的脑梗死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脑梗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