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民方面论文范文 跟《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一文商榷类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民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7

《《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一文商榷》

本文是关于农民相关论文范文跟《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和商榷和一文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余巧英

《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郑阿忠,《福建史志》,2007年02期

清代康熙六十年夏四月己酉(农历四月十九日,公元1721年5月14日),就在垂垂老矣的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热河行宫避暑途中[1],自明郑归入清朝版图不久的台湾,爆发了一场由养鸭农朱一贵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如熊熊之火,迅速燃遍台湾全境, 前后有30万人加入[2].台湾府城、诸罗县城、凤山县城,全被起义军攻陷.驻台清军手中,只剩淡水营一处,在陈策率领下,“以孤军守一隅”,苦苦支撑[3].清廷震惊之余,迅速派兵镇压.在时任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施琅之子)、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等人携手围剿下,起义之火被迅速扑灭.其后,朱一贵等人被押解回北京处死[4].

目前,学界关于朱一贵起义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笔者注意到,郑阿忠先生所撰《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一文(以下简称“郑文”),从朱一贵在福建长泰县的故居及其身世说起,对朱一贵的个人性格及起义过程等进行梳理,并重点分析了朱一贵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可是,鉴于有关朱一贵起义的史料现存较多,尤其朱一贵被俘之后,存有《朱一贵供词》《朱一贵谋反残件》[5]等史料, 郑先生似未过目.故笔者不揣冒昧,与郑文商榷如下.

一、起义原因

对于朱一贵起义的原因,在清廷史料中,多次提到以台湾知府王珍为首的驻台官员们,“苛税滥刑”“纵吏需索”[6],“征收苛刻,以风闻捕治(无辜百姓)”[7], “平日并不爱民、但知图利苛索”[8].但对官员们的具体罪行, 没有更详细的记录.

郑文不仅沿袭这类说法: “台湾知府王珍横征暴敛, 贪污残暴, 征粮苛刻,还向百姓无休止摊派各种苛捐杂税”,甚至用文学笔法,替代史学分析:“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怨声逐渐高涨,遂燃成腾冲霄汉的烈焰.”

如果说清廷笼统的记载,是为了掩盖统治集团内部的丑行,但郑文至今仍沿用那些泛泛之说,则有点奇怪.因为,朱一贵被捕后,在供词中详细谈到以王珍为代表的台湾官府的具体罪行.

朱一贵称,当时台湾府凤山县令出现空缺,暂摄县印的台湾知府王珍,居然不顾朝廷律令,私自让自己的次子去行使县令职权[9].在其次子协助下,王珍等人拼命压榨台湾百姓,主要表现在:1.百姓交纳粮食税时, 王珍强迫“每石要折银七钱二分”.

2.农业社会里, 耕牛是农民从事生产的重要工具与家庭财产,王珍私自加税,“每只(牛)给银三钱打印子,方许使唤,不给银即算私牛,不许使唤”.

3.台湾盛产甘蔗, 用甘蔗榨糖也是农民重要经济收入.可是,王珍强迫“每座糖磨铺要银七两二钱,方许开铺”.4.台湾多山,农民进山砍藤、砍竹,竟被王珍派吏“勒派抽分”,强行抽税;更将砍竹者抓了两三百人,横行勒索, “将给钱的放了,不给钱的责四十板子,俱逐过海,撵回原籍”.尤其是最后一招, 极为狠毒.闽省人多地少,百姓这才被迫渡台求生.“撵回原籍”,几乎将百姓推上绝境.

5.更糟糕的是, 台湾又遇上地震和海水泛滥,百姓生活无着,便筹钱唱戏酬神,祈求平安,竟被王珍次子捏造罪名,“拿了四十余人”.

王珍等人肆无忌惮、敲骨吸髓式地压榨台湾百姓, 致民怨甚深.朱一贵称:“地方官各种骚扰,百姓受不过.”[10]所以朱一贵起义,很快得到全台湾百姓响应,纷纷加入起义军.

二、朱一贵其人

在郑文中,完全用文学演义手法,将朱一贵描绘成一位藏身民间的豪杰形象: “朱一贵(?—1721年),小名祖,清康熙年间出生于长泰县方成里亭下社(今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旺亭村亭下社)……朱一贵从小就受到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 秉承勤劳、朴实、正直、勇敢、艰苦奋斗和爱国爱乡的传统美德…… (迁居台湾后) 朱一贵胸怀大志,侠义好客, 乐善好施, 豪放健谈,广交穷苦弟兄、地方豪杰,对贪官污吏尤为痛恨.他待人慷慨尚义,每当有客人来,就宰鸭煮酒,热情接待并谈论国事,说古道今,有时高谈阔论,有时悲伤感叹,深受远近穷苦弟兄的敬重,因此有‘小孟尝’的雅号.”

这种文学笔法, 出现在史学论文中,显然不够严谨.查王芸生《台湾史话》中,的确称朱一贵“有‘小孟尝’的雅号”[11];但朱一贵“胸怀大志” 的说法,未见其他史料提及.

将朱一贵拔高美化的做法,并非郑文始创.由于时值施琅收复台湾不久,朱一贵便在台湾以恢复明朝为口号,起义抗清.因此,早在连横《台湾通史》中,已将朱一贵美化为桀骜不驯的明郑遗民,称朱一贵“或言郑氏(郑成功集团)部将也.明亡后,居罗汉内门,饲鸭为生……所往来多故国遗民,草泽壮士,以至奇僧剑客,留宿其家,宰鸭煮酒,痛谭亡国事, 每至悲 不已.”[12]《民国长泰县志》中,也从民族革命的角度,称朱一贵“志抱复明”,为“郑成功之后继人”[13].

但是,综合《朱一贵供词》及相关史料来看,早年的朱一贵,仅是一位闽南乡下的贫苦孩子, 因生活所迫移居台湾.

朱一贵(公元1689—1721 年)[14],原名朱祖[15], 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一生未娶.他在家排行老二.其兄朱勤,其弟朱万,与其母亲李氏,俱在长泰县务农[16].

清代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朱一贵随父亲移居台湾,原想在台厦道衙门为役,不成,遂到台湾罗汉内门的母顶草地[17] (今台湾高雄县内门乡光兴村),靠养鸭为生[18].

《福建通志台湾府》的作者陈寿祺,直接将朱一贵归类为“游手无赖”;与朱一贵结交的朋友, 则被称为“奸匪”[19].参与平定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平台诸策,多由蓝鼎元佐之谋划”[20]的蓝鼎元,在其《平台纪略》中,也称朱一贵“游手无艺”, 喜好“结纳奸宄”[21].这当然是清廷对朱一贵形象的丑化记录.

而朱一贵本人, 在被俘后供述的《朱一贵供词》中,倒是老实承认,因他姓朱,对台湾官府不满的众人,于是便“声扬我是明朝后代”, 推他当头.起义之初,义军旗帜上,写的也是“大明重兴” “大元帅朱” 之类字样,也是为了广为号召[22].不过,起义过程中,朱一贵与另一位起义首领杜君英之间的内部矛盾与分裂,一直未能解决(详见下文).由此看来,未起义前朱一贵有些小威望、小人脉,起义时只因姓朱而被推为义军首领的看法,较为可信.

至于说朱一贵“胸怀大志”, 史料中倒是有相反的记录.《福建通志台湾府》载,攻湾府城后,起义军拥朱一贵为王, 急不可待地“以道署为王府,伪号‘永和’”,并分封了一系列官员,诸如“平台国公”“开基将军”“镇国将军” “巡街御史” 等名号,表现出底层百姓深受民间戏曲影响的痕迹,而非胸怀大志、深思熟虑的举动.起义军官员们的穿戴, 居然“皆取诸优伶”,甚至还有将“桌围椅帔有彩色者缀以为衣,以红绿绸里头, 出入炫耀于道”[23],也说明以朱一贵为首的义军首领,更像是一群好大喜功的草台班子.

三、仓促起义,意外胜利

郑文中称,朱一贵起义失败的教训之一,是起义获得初步胜利时,朱一贵不懂得及时扩大胜利成果, “竟滞留台湾府,忙于称王建元,封官授爵,坐失良机,置澎湖于不顾,徒为清军反扑留下跳板”.的确,朱一贵等人在胜利之初即不思进取,自己困守台湾府城,错失义军发展良机,固然是导致起义失败的一大原因,但分析史料,可以见出朱一贵起义只是一次仓促行动,并非有周密计划和严密组织的行为.因此,郑文期待义军领袖们把握战机,赢取更大胜利,显然高估了朱一贵及其所领导的起义军.

未起义前,朱一贵他们几个酒肉朋友,更多的是基于对台湾官府欺压百姓的义愤,在觥筹交错间,提议起义.但议事众人对起义发动时机、将领调配、作战谋略、未来走向、起义胜利成果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完整周密的思考与计划,属于走一步算一步的典型.

据蓝鼎元《平台纪略》记载,当年农历三月, 李勇、吴外、郑定瑞等人,到罗汉门与朱一贵相约起义.到农历四月十九日,李勇等52 人,与朱一贵在黄殿的庄子里, 焚表结盟, 这才分头“各招党羽数百人”, 宣布起义[24], 足见其仓促.

蓝鼎元的记载并非无中生有.这种仓促起义的记录,在几份《朱一贵谋反残件》中,俯拾即是(原文有阙,括号内为笔者所补):“问据江□□供:小的在南路淡水种蔗, (康熙) 六十年四月间,刘国基来约小的招人入伙,小的于二十四日在南淡水牛稠埔同戴穆竖旗”;“问据林曹□□□□ (供: 小的在) 南淡水耕田.(康熙) 六十年四月二十三日,□□□□招小的竖旗.小的于二十四日同胡君用、□□、林琏在新园竖旗”;“问据郑文远供:小的在阿猴社推牛车! (趁) 食(趁食: 闽南话, 以……为生).(康熙) 六十年四月间,□□ (杜君)英倡乱,江国论、王满来约小的招人.小的□□ (于二)十四日在阿猴社竖旗”;“问据林琏供:小的在笨港种蔗生理.(康熙)六十年四月内,小的同林骞往南路淡水支去讨银,被戴穆招去竖旗”; “问据陈国进即凶死郡供:小的在台佣工趁食, (康熙) 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小的到埤头去讨账,见贼人各处招人.二十六日,小的在埤头竖旗” ……[25]仅以上述诸人为例,原先种甘蔗的、种田的、推牛车的、讨账路过的、佣工见人竖旗跟着竖旗的,都在短短几天之内,在淡水、新园、阿猴社、笨港、埤头各地,一哄而起.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以台湾知府王珍为首的官员民愤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朱一贵起义的仓促与混乱.

《朱一贵供词》中也称,1721 年农历四月十九日起义之初, “我们人数虽众,兵器缺少”, 只能“砍竹为尖”作为武器.没想到,正因事起仓促,打得驻台清军一个措手不及,起义还算顺利.五月初一,朱一贵与杜君英所部义军会合后,已达数万人之众,但仍组织松散,管理无方.在春牛埔,义军与台湾镇总兵欧阳凯率领的驻台清军对阵时,只是仗着人多, “将总兵兵丁四下围住”[26].关键时刻,清军把总杨泰作为起义军内应,突然在阵前将欧阳凯一刺落马下,清军阵营登时大乱,起义军这才取得胜利[27], 占领台湾府城,进而几乎占领全台(除淡水营仍由清军守备陈策苦守外).

四、起义初期迅速发展的原因郑文中称,朱一贵起义后, “以中兴王名义布告中外,申述反清复明的宗旨,表示将率领三军,渡海北伐,会师燕京,饮马长城的决心”.因此“海峡两岸义军,桴鼓相应,起义达到.”此说显然过于理想化,且“会师燕京、饮马长城”之说,几近荒唐.

考之史料,起义初期,朱一贵起义军发展迅速,并非起义目标明确、或起义组织措施得当的结果,反而主要靠如下几个因素.

1.清廷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 虽将台湾纳入疆域版图内,但对台湾的战略重要性仍认识不足.台湾地理面积已达一省规模,但行政上仍只是隶属于福建省的一个府.清廷在台派驻的官兵人数有限,导致在台清军不足以应对台湾各地同时大规模兴起的起义军.

2.以台湾知府王珍为代表的清廷官员,敲诈勒索百姓,民愤极大,以致朱一贵领头起义之后,台湾各地立即响应.南路,有杜君英、杜会三父子攻陷凤山县; 北路, 有赖池攻陷诸罗县.“又有郭国正、翁义起草潭, 载穆、江国论起下埤头,林鲁、林骞、林琏起新园,王忠起小琉球,皆愿从(杜)君英攻(台湾)府,约(朱)一贵共事”[28].台湾各地几乎同时起义,令台湾官府顾此失彼.

3.起义之初,驻台清军举措乖张.清军右营游击周应龙,奉命率兵400人及新港、目加留湾、萧垄、麻豆四社的土番,前往镇压.可是,兵、番却沿途滥杀无辜,焚毁民舍,硬是将无辜百姓直接逼上反抗之路[29].《朱一贵供词》中称,周应龙此举,令“百姓惧怕,投顺我们有2万余人”.[30]

4.驻台清军中, 虽有忠勇之士,但更多的是色厉内荏、贪生怕死之辈.《清史稿·林亮传》载,朱一贵起义后,“(驻台)官吏渡澎湖,居民汹惧.将吏以孤岛难守,佥议撤归厦门,各遣家属登舟.”[31] 《福建通志台湾府》中也记载,台湾府城刚一陷落,驻台文武官员不是考虑如何收拾残局, 而是率先逃命: “游击周应龙走泉州,台协水师中营游击张彦贤、右营游击王鼎等率所领兵逃出澎湖,台厦道梁文煊、知府王珍以下各官皆从之.”[32]正因如此, 待到朱一贵起义被迅速平定后,康熙六十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公元1721年10月12日),康熙皇帝愤怒下谕,痛斥这些逃跑的驻台官员: “台湾府文职官员,平日并不爱民,但知图利苛索.及盗贼一发,又首先带领家口, 弃城退回澎湖,殊属可恶.道员以下文职官员,俱著提籋…… 会同审明, 即发往台湾正法.”逃跑的驻台武职官员,也被同时解任受审[33].当年12 月,原任台厦道梁文煊、台湾府同知王礼、台湾县知县吴观蒶、诸罗县知县朱夔、台湾右营游击周应龙、台湾协水师游击张彦贤等官员,俱被发往台湾处决;原任台湾知府王珍, 虽已亡故, 也被“棺剖枭尸示众”[34],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些欺下瞒上、贪生怕死的贪官污吏们的痛恨.

5.清军内部出现起义军内应.前文已述,在春牛埔战斗中,清军把总杨泰,临阵刺杀总兵欧阳凯, 致清军大败.《朱一贵供词》中也称(原文有阙,括号内为笔者所补): “总兵(欧阳凯)兵丁内乱, 一麾下外委把总□□ (杨泰),勇将总兵官杀死, 兵丁俱各奔散.”台湾府城随后陷落[35].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对此事讳莫如深.《康熙朝实录》载,据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折奏: “台湾奸民朱一贵等, 聚众倡乱.总兵官欧阳凯, 率兵往捕, 为贼杀害.”[36] 《清史稿·欧阳凯传》中的记录是,欧阳凯“力战”,与其他将领“没于阵,贼截凯首去”.[37]直到《福建通志台湾府》和《朱一贵供词》的出现,欧阳凯之死的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这些具体原因,在郑文中,几乎视若无睹, 反而只是用“起义军群情振奋,同仇敌忾,奋勇拼杀,先后攻占了凤山县、诸罗县……旋即,起义军势如破竹占领台湾全岛”之类文学概括性语言,一带而过,似不足为训.

五、起义军的内讧

早在1990 年,张莉在《论台湾朱一贵抗清起义的历史原因》一文中已明确指出:“正由于起义军并未经过较完备的组织准备过程,义军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故虽然一鼓而起,其势汹涌澎湃,亦易一击而溃,迅速四分五裂.”[38]

的确,综观整个起义过程,从康熙六十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公元1721 年5月14 日) 朱一贵起义,随后几乎攻占全台,到当年农历闰六月初七(公元1721年7月30日)朱一贵被俘[39] (郑文载为当年农历七月初六,误),整个起义时间,不过维持短短两个半月.即使算到当年农历九月(公元1721年10月)陈福寿、杜君英投降清廷[40], 起义时间前后也不过5个月左右.

对朱一贵起义军迅速溃败的原因,郑文中提到: “在起义初期,义军一哄而起,鱼龙混杂.朱一贵不能及时识破,更来不及彻底清除混进义军中的少数心怀不轨的分子,遂导致杜君英父子的公开分裂,也给清军以反扑的可乘之机.”其说是,可惜不够详细.

朱一贵起义军中首领之一的杜君英,在郑文中被称为“土豪出身”,在蔡东藩《清史演义》中,干脆被直斥为“南路奸民” “混账东西”[41].史料记载中的杜君英,也是一副专横、目光短浅的土豪形象.据《福建通志台湾府》记载:“先是(杜)君英入(台湾)府时,欲立其子杜会三为王”,众人不服,最后推举朱一贵为王.杜君英心怀不满,“每事骄蹇”,掠夺妇女在营房中,其中就有“吴外戚属者”.吴外,是朱一贵好友之一,也是起义军首领之一.吴外请求杜君英释放那个姑娘,遭到拒绝.朱一贵差人去问,杜君英竟连朱一贵的人都扣下[42].这一来, 朱一贵大怒,命李勇、郭国正等人围攻杜君英.杜君英不敌, “率粤人数万,北走虎尾溪,驻猫儿干”[43],造成起义军内部重大分裂,直接导致朱一贵起义被迅速扑灭.

六、清朝官员的应对

在郑文中, 虽然几处提到朱一贵“见不及此” “求胜心切” “身为义军统帅,已严重脱离群众”等缺点,但郑文专门强调: “总之,在300 年前,朱一贵是志士,是一位代表广大农民阶级利益的正面人物.” 大概因为这种立场先行的缘故,郑文对朱一贵起义被迅速平定的原因的探讨,只偏重起义军一方的分析,全然漠视清廷方面将帅一心、反应快速、谋略得当等因素.这不能不说是郑文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性缺陷.以平定朱一贵起义中清廷方面最重要的三位官员为例.

1.时任闽浙总督觉罗满保

康熙六十年农历四月十九日朱一贵起义发生后,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一接到消息,便于不久后的农历五月初十(公元1721年6月4日),立即从福州督兵出发,赶往渡台基地厦门.时值淫雨连绵,榕厦(福州—厦门) 间600 里路,途尽泥泞,觉罗满保不为所阻, “乘竹兜,从数骑, 行泥淖中.”[44]农历五月十五日(公元1721年6月9日),总督已督兵“驰至厦门”[45], 动作可谓神速,迅速起到坐镇后方、安定人心、与前方大将商议征讨方略、保障征台作战所需军粮供应等重大作用.

2.时任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

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为靖海侯施琅第六子,久历战阵,在军中素有“和易谦雅,治军严明”的美誉.接到军报后,施世骠的第一个反应是: “尽出家财以赏士”.他尽力招揽征台有才之人,“募敢死者、善没水者、能攀崖悬壁者,皆厚赀钩致之”,为征讨朱一贵做好准备[46].不过, 鉴于水师提督驻地厦门为海防重地,他不敢擅离,发信请总督莅厦坐镇,正与觉罗满保不谋而合.收到觉罗满保即将赶到厦门坐镇消息后,施世骠非常高兴, “重地有托,吾可以行矣”.农历五月十三日(公元1721年6月7 日),施世骠迅速率领部将从厦门出发[47], “进扼澎湖”,以澎湖为前进基地,准备征讨朱一贵.

在厦门、澎湖,施世骠在与总督书信及与众将讨论进军方略时,充分显示出他熟悉台澎水域情况、料敌如神的专长.施世骠认为,台湾南路的打狗港在台湾的正南面,“南风盛,不可泊”;北路的清风隙,却离台湾府城有百余里的距离,“运饷艰”;他预判,朱一贵起义军“必屯聚中路”[48].如果直捣中路鹿耳门, “破之必矣,成功且速”.于是,他在南、北港各埋伏了自己一小部分精锐部队,并命守备林亮为左先锋,游击林秀为右先锋,他自己率军直接攻击中路鹿耳门.

征讨方略确定、并报经批准后,康熙六十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公元1721年7 月7 日), 施世骠、蓝廷珍等人,率领由600 艘战舰组成的大军[49], 从澎湖向台湾府城进发.仅蓝廷珍所部,就有战舰400艘、各级军官120名、官兵12000 人[50].农历六月十六日(公元1721年7 月10 日),清军抵达台湾鹿耳门,展开进攻.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四散奔逃,但周围都是施世骠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起义军只好“扬帆直渡鲲身”.鲲身海域, 海水较浅, 底为海沙, 导致清军大船无法通过.此时,连老天爷都来帮忙.许多史料都专门提到, 是日, 海水突然骤涨八尺多高,清军战舰“乘风疾上, 遂克安平镇”.随后几天里,在几次击退朱一贵起义军反攻后,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1年7月17日),台湾府城收复;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721 年7 月19日),凤山县城收复;农历闰六月初七(公元1721 年7 月30 日),诸罗县城收复.同日,朱一贵被台湾当地土豪杨旭、杨雄等俘获.起义初步平定[51].

而施世骠自从出兵以来,就没有睡过一夜好觉.农历八月, 台风袭击台湾,“飓风大作”,施世骠“彻夜立风雨中,以镇军心”,并因此罹患急病, 病逝军中.

令人难忘的是, 由于此次出兵紧急,施世骠以个人名义借欠藩库银1万两,尚未报销.施世骠留下遗嘱: “近因剿贼,借藩库银一万两,容臣长子云南知府士冈、次子广东游击廷",变产交完.”直到病逝,他还惦记借欠公款、未及报销之事,准备让两个儿子变卖家产,替自己还账.仅此一事,足见施世骠行事果决、捍卫清廷国土的决心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康熙皇帝闻讯,大为感动,专门下谕“免其偿还”[52].

3.时任南澳镇总兵蓝廷珍

另一名参与征讨朱一贵起义的武将蓝廷珍,时任南澳总兵,积极配合施世骠的作战计划.蓝廷珍在族弟蓝鼎元协助下,擅长谋略,作战英勇,在沿海一带颇有名气,“海贼闻风者皆曰:避老蓝!”[53]

朱一贵起义爆发后,蓝廷珍立即写信给总督觉罗满保,敏锐指出朱一贵起义军最大软肋是“乌合”:“朱一贵以无赖子弟,偶尔乌合,尚未知战守纪律”,也无谋士协助.此时,军机刻不容缓,“宜即命将出师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起义军聚而歼之.他还主动请缨:“愿速假某水陆万军,舳舻四百,当为执事一鼓平之.”从接到消息到奏报上司,在极短时间内,蓝廷珍就分析好对方形势及清军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方式,可见其足智多谋、作战经验丰富.

出于爱民之心,蓝廷珍深谙分化瓦解敌手之道.对朱一贵等起义军领袖,蓝廷珍没有太放心上,认为那是乌合之众.但对参与起义的台湾30万民众,他主张区别对待, “请驰檄歼巨魁,余勿问”,则起义“可不血刃平也”.其后,施世骠接受蓝廷珍的建议.清军登陆台湾后,台湾人只要在家门上主动写上“‘大清良民’者,即免死.自是贼胁从者皆散”,对起义军起到了成功瓦解军心的作用,也避免了台湾百姓生灵涂炭.

清军收复安平镇以后,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公元1721 年7 月16 日) 黎明,蓝廷珍“率舟师五千五百人,夜渡西港仔…… 于竿寮乡登陆”.起义军望见清军旗帜, “大惊曰: ‘老蓝来矣!’遂溃.”蓝廷珍料事如神,算准了起义军晚上必来劫营,于是命令部下撤销行幄, “掩旗帜,伏蔗林中”.到了半夜,朱一贵等人果然来劫营,却一无所获.起义军惊顾之际,清军突出, “四面击之”“贼大乱,自相残杀”.随后,起义之火很快被扑灭[54].

值得一提的是,蓝廷珍的族弟蓝鼎元,跟随蓝廷珍征讨朱一贵,并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蓝廷珍平台诸策,多由蓝鼎元佐之谋划”.后来,蓝鼎元不仅著书记录这次征讨经过(即《平台纪略》[55]),并提出许多关于台湾善后处理的政策,比如“诸罗宜画地更设一县,总兵不可移驻澎湖”.这些建议后来均被采纳.如今台湾彰化县,便出自蓝鼎元的建议而设立[56].

七、大胆信任,起用台、澎籍人士

如前所述,由于郑文立场先行的态度,郑文根本未能注意到,在平定朱一贵之乱时,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等人, 充分信任和重用台、澎籍人士, 对顺利剿灭朱一贵起义,也起到积极作用.

1721年农历五月中旬, 施世骠到达澎湖后,就在澎湖当地,招募熟悉台湾水道者,为进兵台湾做准备.澎湖人洪就、洪选、颜得庆、杨彬等人前来应聘.施世骠量才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他任命洪就、洪选为随征千总,负责清港道、树航标;任命颜得庆、杨彬为守标千总,守护航标安全,从而保证大军出征顺利.除这几位外,澎湖籍人士在平定朱一贵起义一役中, “以平台功加都司签书衔者, 许翰冲、许元吉、张启?;授守备衔者,许郑胜、许顺、蔡王文; 授千总职者, 许荣、陈志;又有张希文,受职不受官”[57].

此外,台湾人林黄彩,主动向总督觉罗满保“陈平台策”, 并“随军征剿”;台湾人陈友, “先驾小舟于鹿耳门,插标为向导”,立下军功; 台湾人陈致远,曾随施琅攻克澎湖,这次又不顾年高,“随征朱一贵”;台湾府凤山县人侯观德,在朱一贵起义时,在本庄树起“大清义民”旗,大败起义军;台湾府台湾县人刘魁才,也为平定朱一贵起义立功……[58]

八、简短的小结

整体来看,郑文站在传统的肯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 赞扬朱一贵“是志士,是一位代表广大农民阶级利益的正面人物”,并惋惜“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没有发展成反清的”.这个说法,既无视朱一贵起义的史实, 又任意拔高朱一贵个人的形象,实在有悖史家传统.

正如本文所分析,综观1721 年在台湾爆发的这场朱一贵起义,显然是在以台湾知府王珍为代表的清廷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之下, 台湾人民不甘忍受暴政,揭竿而起的一场仓促的起义.朱一贵等人所率领的起义军, 虽然人数众多,义军遍地,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有效组织.起义之初, 因起事突然,加之清廷驻台文武官员的腐败、懦弱、举措乖张,起义发展迅速,一度几乎占领全台.但起义军缺乏实际作战经验、缺乏谋士,缺乏长远战略、战术眼光,且内部矛盾重重.朱一贵等起义首领,目光短浅,稍有成就,便在台湾府城内称王封官,不思进取.等到清军登陆,又企图以乌合之众,与训练有素的清军一战决胜负,遂致大败.加上义军内讧、分裂,起义军实力更大受削弱.相比之下,清军上下,将帅齐心,出兵迅速,有勇有谋,不仅成功实施对起义军的分化、瓦解政策,且敢于大胆信任,起用台、澎籍人士.因此,在清军猛烈攻击下,曾经形势大好的朱一贵起义军,被清军“七日而克之”[59],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释

[1]《康熙朝实录》,卷292,康熙六十年夏四月己酉条:“己酉.上驻跸怀柔县.”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84 《蓝廷珍传》: “(蓝)廷珍至澎湖,言于世骠曰:‘贼皆乌合,不足忧,惟胁从至三十万人,请檄示止歼渠魁,余勿问.’” 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34册,第10191—10192页.又: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六月癸卯条:“(蓝)廷珍言于世骠曰:‘群盗皆乌合, 畏死胁从, 一攻即靡, 但其众至三十万,不可胜诛……’”

[3]陈寿祺纂: 《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陈策传》.又: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卷284 《觉罗满保传》:“(满保)寻疏言:‘贼起,惟守备陈策鼓励兵民, 坚守汛地, 待大兵进援,奋力效忠.’ 命擢台湾总兵.” 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 册,第10187 页.又: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84 《施世骠传》:“时台地诸将吏皆退次澎湖,惟淡水守备陈策坚守汛地.世骠遣游击张鎑等赴援.” 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册,第10190页.

[4]参见以下文献: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卷284 《觉罗满保传》, 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册,第10187—10189页;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夏四月乙酉条-雍正元年夏四月条;连横: 《台湾通史》,卷30 《朱一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版,下册,第569—576 页.

王芸生: 《台湾史话》, “朱一贵起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年版, 第38—39 页.左秀灵、廖惠美编:《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朱一贵”条, [台北] 名山出版社1989 年版, 第709页.

[5] 《朱一贵供词》,见中国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 《明清史料戊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107—108 页.《朱一贵供词》,并见沈云龙主编: 《台案汇录己集》,卷1,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1 年版,第2—4页.又: 《朱一贵谋反残件》2 件、《台匪朱一贵案残件》,见沈云龙主编: 《台案汇录己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1 年版,第4—31页.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84 《觉罗满保传》, 中华书局1994 年版, 第34 册,第10188页.

[7]陈寿祺纂: 《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 康熙六十年夏四月乙酉条.http://www.guoxue123.com/tw/02/084/index.htm.[8]《康熙朝实录》,卷294,康熙六十年八月庚辰条.

[9]《朱一贵供词》中,此段文字有阙(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补):“去年知□□□□□□(府王珍暂摄凤)山县事务,他不曾去,令伊次子□□□□□□ (王某某屡向民) 间要粮,每石要拆银七钱二分.” 见沈云龙主编: 《台案汇录己集》, 卷1,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参见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夏四月乙酉条:“是年,凤山令缺,郡守王珍摄县篆,委政次子,征收苛刻.”

[10]同[9],《朱一贵供词》,第2—4页.

[11]王芸生: 《台湾史话》, “朱一贵起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38页.

[12]连横: 《台湾通史》, 卷30 《朱一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版,下册,第569页.

[13]《民国长泰县志》,卷21 《勇烈传·朱一贵传》: “朱一贵,邑之亭下社人.志抱复明…… 功虽不就, 然论民族革命之义举,咸许为郑成功之后继人云.” 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32册,第644页上.

[14]《朱一贵供词》中称: “我系漳州府长泰县人, 今年33 岁”.旧时所言为虚岁,据此推算,朱一贵出生于公元1689年.以往研究者似未注意到这一点.同[9],第2页.[15]同[12],《台湾通史》,下册,第569页.又:左秀灵、廖惠美编: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朱一贵”条:“福建长泰人,小名祖.”见[台北]名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页.

[16]同[9],《朱一贵供词》,第2页.

[17] “母顶草地” 一说, 见《民国长泰县志》,卷21 《勇烈传·朱一贵传》.同[13],第644页上.

[18]同[9],《朱一贵供词》,第2页.

[19]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60年夏4月乙酉条.

[20]同[6], 《清史稿》卷284, 《蓝廷珍传附蓝鼎元传》,第34册,10192页.

[21]蓝鼎元: 《平台纪略》.见蓝鼎元:《鹿洲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下册,第818页.

[22]同[9],《朱一贵供词》,第2—3页.

[23]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五月辛酉条.

[24]同[21], 《平台纪略》, 下册, 第818页.

[25]《朱一贵谋反残件》.分别见沈云龙主编: 《台案汇录己集》,卷1,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第5页、第7页、第9页.

[26] 同[9], 《朱一贵供词》, 第3—4页.

[27]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60年5 月辛酉条: “把总杨泰通贼为内应,刺凯坠马,群贼交刃,斫其首而去.”

[28]同[7],分别见于《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四月辛亥条; 四月丁巳条;五月癸亥条.

[29] 《康熙朝实录》,卷294,康熙六十年八月庚辰条:“游击周应龙,带领营兵、及土番赴剿.土番杀无辜数人,焚毁道旁庐舍.

贼遂逼胁庄民,随从拒敌.” 又: 《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四月辛亥条: “辛亥,警报至郡.总兵官欧阳凯集将弁议出兵……令周应龙领兵四百人, 调新港、目加留湾、萧垄、麻豆四社土番随之.” 康熙六十年四月癸丑条:“(台湾右营游击周应龙) 应龙收兵驻二滥, 传令杀贼一名赏银三两, 杀贼目一名赏五两.兵番妄杀平民邀赏, 纵焚房屋,应龙不禁.由是各乡树帜应贼, 贼势益振.”

[30]同[9],《朱一贵供词》,第3页.

[31]同[6], 《清史稿》,卷284 《林亮传》,第34册,第10193页.

[32]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五月辛酉朔条.

[33] 同[8], 《康熙朝实录》,卷294,康熙六十年八月庚辰条.

[34]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十二月条.

[35]同[9],《朱一贵供词》,第3—4页.

[36] 《康熙朝实录》,卷293,康熙六十年六月癸巳条.

[37]同[6], 《清史稿》,卷284 《欧阳凯传》,第34册,第10196页.

[38]张莉: 《论台湾朱一贵抗清起义的历史原因》, 《历史档案》1990 年第4 期,第93页.

[39]同[12], 《台湾通史》, 下册, 第574页.又:《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闰六月丙寅条: “闰六月丙寅,朱一贵等就擒,械送京师.”同[7].

[40] 陈寿祺纂: 《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九月条: “九月,贼渠陈福寿、杜君英及其子会三皆降.”同[7].

[41]参见蔡东藩: 《清史演义》, 第29回《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第30回《畅春园圣祖宾天, 乾清宫世宗立嗣》.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0000/qs/029.htm;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0000/qs/030.htm.

[42]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五月乙亥条.

[43]同[12], 《台湾通史》, 下册, 第572页.

[44]同[6], 《清史稿》,卷284 《觉罗满保传》,第34册,第10188页.

[45]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五月庚午条;康熙六十年五月乙亥条.

[46] 陈寿祺纂: 《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施世骠传》.

[47] 《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五月乙亥条: “乙亥, (觉罗满保) 至厦门,则世骠已登舟出港两日矣.” 据此推算,则施世骠率军从厦门出发,时间为康熙六十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同[7].

[48]同[6], 《清史稿》,卷284 《施世骠传》,第34册,第10190页.

[49]《清史稿》,卷138 《兵志九·海防》:“康熙60年, 朱一贵之叛, 施世骠由厦门率水师六百艘进攻,七日而克之.”同[6],第14册,4114页.又: 《清史稿》,卷135 《兵志六·水师》: “施世骠之平朱一贵,用大小战船六百馀艘.”同[6],第14册,3997页.

[50]同[6], 《清史稿》,卷284 《蓝廷珍传》,第34册,第10191页.

[51]综合参见以下史料: 《清史稿》,卷284 《施世骠传》, 同[6], 第34 册, 第10189—10190页.《清史稿》, 卷284 《蓝廷珍传》,同[6], 第34 册, 第10191—10192页.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施世骠传》.同[7].陈寿祺纂: 《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六月癸卯条; 康熙六十年六月癸丑条; 康熙六十年六月乙卯条;康熙六十年闰六月丙寅条.同[7].

[52]同[7], 《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施世骠传》.

[53]同[7], 《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蓝廷珍传》.

[54]综合参见以下史料: 《清史稿》,卷284 《施世骠传》, 同[6], 第34 册, 第10189—10190页.《清史稿》, 卷284 《蓝廷珍传》,同[6], 第34 册, 第10191—10192页.《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蓝廷珍传》.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杂录》,康熙六十年六月癸卯条;康熙六十年六月癸丑条; 康熙六十年六月壬子条;康熙六十年六月乙卯条.

同[7].

[55]同[21], 《平台纪略》, 下册, 第818—842页.

[56]同[6], 《清史稿》,卷477 《蓝鼎元传》,第43册,第13011页.

[57]同[7],《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洪就传》.

[58]综合参见以下史料: 《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传》之《陈致远传》; 《陈友传》; 《林黄彩传》;《刘魁才传》;《侯观德传》.同[7].

[59]《清史稿》,卷138 《兵志九·海防》,同[6],第14 册,4114 页.又: 《清史稿》,卷284 《觉罗满保传》:“是役,自出师迄事平凡七日.”同[6],第34册,第10188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

(责任编辑魏建宇)

农民论文参考资料: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

回顾述说,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军首领:朱一贵》和商榷和一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农民本科毕业论文农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