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心雕龙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评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心雕龙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2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评述》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文心雕龙》和评述和研究有关论文例文。

作为一部传统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颇为引人关注.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蔚为大观,最终成为一门显学,号称“龙学”[1].对于近年这些“龙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总结的必要,又有归纳的需求.因此,本文拟以2001年作为研究的起点,对学术界至今的重要成就进行如下的综述.并以期达到对这特定时间段内,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经历与研究结果进行宏观层面的总结与归纳.

一、研究焦点的转化

随着“龙学”的出现,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焦点在2001年后出现了转化的趋势.而且,这种研究焦点的转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原著与研究者之间的转化.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由于其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无论是对于文学的创作而言,还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而言,其作者刘勰都有精辟的论述.因此,对其相关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对《文心雕龙》的文本为对象的理论探索.但随着“龙学”的显现,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历代研究者及其研究结论的分析与探究.对此,张连科曾经对其20世纪的“龙学”研究进行了如下的归纳: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骄人的业绩[2].进而又在这样总结的基础上,列举了宏观研究的代表人物——牟世金和微观的研究代表人物——黄侃等人.即,对《文心雕龙》作者生平思想的研究、对其版本的校勘等都属于对其原著的研究;对于后者而言,在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研究主要是指从文学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对《文心雕龙》的说明.例如,王运熙等人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李泽原等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等学术作品都以大量的篇幅对其原著与相关历代的研究成果都进行了客观地说明.这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的变迁.既有研究者对其原著文本内涵的挖掘,又有研究者对其传统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尤其在后者的研究体系里,既有研究者对传统结论的列举式说明,又有研究者对传统研究结论的再细化式分析.

其次,研究结果的重新审视.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历程中,不仅出现了研究焦点由“文本”为研究对象向以“研究者”为研究对象的转化趋势,而且这种研究趋势还逐渐出现了两者并重的研究局面.例如,周勋初的《〈文心雕龙〉书名辨》一文就是论述了自己对于《文心雕龙》书名的思考.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还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给予骈文的重视.从而得出了《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从构思与美文两个层面上探讨相关的文学问题.再如,在2005年时,王小盾题为《〈文心雕龙〉风格理论的〈易〉学渊源——为王运熙老师80华诞而作》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详细论及了《文心雕龙》的风格理论体系及具体范畴,而且还结合《周易》的具体内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王运熙老师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此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戚良德的研究文章《〈周易〉:〈文心雕龙〉的思想之本》等.尤其在后者的研究中,它不仅涉及到对传统易学研究成果的审视,而且还在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易学给予《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术专著的诞生,都不能脱离其作者的学术背景.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文心雕龙》的相关研究中得到确证.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作为《文心雕龙》的创作者,刘勰的理论视野也不可能局限于文学理论的范围之内.因此,探讨其传统易学给予其创作的影响,既是对其创作实践的一种关注,也是对其作者知识理论体系的一种挖掘.

再次,总结性概述给予研究新的方向.任何一项理论研究,都可以基于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视角进行探析,对于《文心雕龙》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再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微观层面的研究具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从宏观层面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总结则更能在发现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中存在的缺欠.从而为弥补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可能.因此,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综述性文章时见各大理论期刊.而且这类综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上,它是指更具宏观性的,以《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综述.例如,潘玲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题为《近五年〈文心雕龙〉研究综述》;在第二个方面,它是指针对《文心雕龙》某一特定内容而进行研究性综述.例如,张敬雅发表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题为《〈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的文章;陈亦桥发表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文心雕龙〉“通变”释义研究综述》等.第三个方面的研究综述为针对某些学术会议的综述.例如:陶礼天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题为《〈文心雕龙〉研究与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平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题为《2009〈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仔细阅读这些研究性综述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些研究综述虽然详细总结了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其确定的时间段稍显短小.特别是以“五年”作为时间标准进行综述性分析,似乎过于简略.第二个问题,以上诸多内容的研究综述确实为当时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那些以学术会议为研究对象的综述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探索范围的拓展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焦点的转化带来的第一个学术影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有关《文心雕龙》“探索范围的拓展”.在这里,“探索范围的拓展”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上进行客观地分析:

首先,“研究”的再“研究”拓展了传统探索的范围.众所周知,当《文心雕龙》的研究历程中出现“文本研究与‘研究’的研究并重”的局面后,对于传统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既更正了传统研究中的错误,又深化了传统研究的范围.因此,这个层面上的“拓展”是一种基于“深入研究”而表现出来的“范围性拓展”.例如,针对《文心雕龙》中的第三十六篇“比兴”的研究历程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众所周知,比兴是古代诗歌的重要创作方法,因此它也就成了刘勰创作论的核心内容.在近年的研究中,有关“比兴”的研究经历了如下的变化: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3].所以说,这种通过“深入研究”而表现出来的范围拓展在细化有关“比兴”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传统有关“比兴”的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文本的阅读一样,不同的研究者因其所持学术观点的不同,因其研究者的理论视野的不同,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文心雕龙》的“研究”进行再“研究”,既是对其传统研究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传统研究实践的客观拓展.

其次,另一种“研究范围拓展”是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对有关《文心雕龙》研究问题的阐释.即,通过新的视角挖掘《文心雕龙》与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傅炜莉基于认知理论对《文心雕龙》相关术语的分析.其研究结论集中于《〈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一文之中.再如,王晓军基于语用学理论对《文心雕龙》相关语用问题分析的《〈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一文等.虽然不能在此穷尽与此相关的其它研究性文章,但是,以上两个简单的列举却非个案.因为,这足以代表一种这样的观点:近年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在其研究范围的层面上表现扩大化的趋势.无论是对《文心雕龙》传统文本研究结论的细化,还是对其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其客观的结果都表现出了范围的拓展.

三、审视视野的更新

研究焦点的转化与探索范围的拓展都会为《文心雕龙》的相关研究带来审视视野的更新.这里所谓“审视视野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研究理论的参与更新了传统的研究视野.例如,语言学理论的参与.作为一种语言作品,《文心雕龙》的研究课题一定会涉及到语言学的理论.因此,在《〈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一文中,作者就从语言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文心雕龙》中核心术语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其文言韵语中存在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作用的阐释;包括对这种语言兼有的审美与认知双重价值的挖掘.所以,对此次研究的目的似乎可以这样总结:这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传统训诂学的研究,以《文心雕龙》为个案,对相关术语的语言学问题进行重新分析.特别是对概念、术语隐喻的分析,既深化了《文心雕龙》的传统研究,又丰富了现代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其次,核心问题的多维解读需要多维的理论视角.《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美学问题.对于其美学问题的解读也需要新的理论视野.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谓,在此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但对其美学问题的分析需要哲学的视角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仔细分析《文心雕龙》的创作,读者就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即影响《文心雕龙》的哲学思想又是颇为复杂的.从这篇文学理论著作之中,既可以发现传统哲学著作《周易》的影响,又可以从中发现荀子哲学理论的客观身影.甚至还有魏晋玄学和外来佛教理论的影响.这还只是从《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层面进行的分析.

再次,《文心雕龙》的传播需要更新传统的研究视角.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心雕龙》的翻译问题逐渐进入近年的研究实践之中.特别是对《文心雕龙》的英译进行的分析,无疑更能在比较研究的层面上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例如,刘颖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上的《从〈文心雕龙〉“风骨”英译及阐释看关键词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建立》一文;钟明国的《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等文章都是对其传播问题进行的客观分析.虽然这些传播问题似乎与其文本内涵的研究无关,但在实质上,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制约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国外研究者而言,翻译质量决定着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从另一个层面上,翻译的质量是其针对《文心雕龙》所有问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忠诚于原著的翻译,国外一切针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都无从谈起.没有对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译作介绍,国外研究者就不可能了解到国内研究现状.

总之,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实践出现了诸多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焦点的转化、探索范围的拓展和审视视野的更新.

——————————

参考文献:

〔1〕潘玲.近五年《文心雕龙》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张连科.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3〕成尧.《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当代研究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资料: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政论文

归纳上述,该文是一篇适合《文心雕龙》和评述和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心雕龙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心雕龙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