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积极心理学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积极心理学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

本文是积极心理学方面论文例文与积极心理学和视域和帮扶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他们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群体.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帮扶政策减缓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现有的经济资助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但尚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当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上的“贫困”,滞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精神扶贫,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神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8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力度,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解决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经济困难等问题,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他们在心理上也存在着“贫困”.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资助政策,保障了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这种偏重经济的资助模式难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心理贫困”滞碍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并养成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是高校工作者面临的育人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帮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研究显示,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呈负性变化,他们除了承受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也面对着来自人际、环境、学业等各方面的挑战.李小青等发现湖南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6个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1].黄秋莲对某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占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焦虑和苦闷、自卑敏感、思维单一、认知偏激、正性情绪少等心理问题[2].李明对革命老区某高校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敌对性等6个因子上与全国青年组常模存在差异[3].韩力争等对南京某高校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比如生活满意度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4].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学业就业、人格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偏执认识中常伴有负向心态,表现为不适应、脆弱、自卑、焦虑、追求虚荣、产生嫉妒、自我封闭等心理;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遇到挫折极易受到伤害或打击,在人际沟通上不积极、不主动,敏感而多疑,在对问题的认知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的看法,时常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容易压抑自己,缺乏主观幸福感等.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受到社会大的环境和家庭养育方式的影响外,还有个体应对社会方式、人格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拮据,一户贫困家庭每年要为子女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生活和学业费用,无疑是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一些贫困家庭“因灾致贫”和“因疾致贫”等情况致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遇到巨大经济压力.另外,因贫困家庭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法,家长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能正确地引导,使得孩子处于散养状态.这也使得来到充满竞争的开放环境中的他们极易变得敏感和迷茫,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或改变,处于大多经济条件优于自己的同龄群体之中,与同学之间难免有衣着、饮食及消费等方面差距.若不能正确看待差距,心理容易失衡而产生自卑.当他们在学业上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发现自己擅长的地方也不占任何优势时,往往会产生焦虑,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和困惑,难以继续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在个体因素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容易产生迷茫感,否定自我,自我效能感缺失.受到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的束缚,他们可能对某一问题产生片面性的、不公正的看法,持续的心理不平衡使他们产生抱怨,排斥甚至嫉妒他人,自卑心理被强化,人际关系变得敏感和多疑;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较在意他人的评价,受到赞扬时沾沾自喜,受到伤害时情绪化明显;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遇到现实性问题时,不善于寻求帮助,有糟糕至极的心态,也极易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也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把“贫困”当作资本,安于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或补贴,经济资助体系对他们的帮扶没有调动其努力自我变革的内生性动力,使他们形成“等、靠、要”思想.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诸多“心理贫困”问题的产生,与他们抵制不了物质生活的诱惑,难以找到满足自我价值目标密切相关.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心理压力和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失去了发展兴趣和挖掘自我潜能的动力.

二、“心理贫困”的内涵与精神帮扶的积极心理学审视

(一)“心理贫困”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对贫穷进行了研究,发现贫困者听天由命而非思变,不愿参与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活动,这种亚文化对其成员和社区产生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影响[5].李炳全通过对中国人的心理研究,指出贫困者具有力避失败而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及安于现状等“心贫”表现[6].瞿明丽从文化因素、家庭背景和能力竞争三个方面对“心理贫困”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使个体容易形成腼腆、矜持的“内向型”民族特性,阻碍了个体的情绪宣泄;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经济条件的欠缺等因素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因能力竞争中处于弱势而造成“心理贫困”[7].心理贫困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的一种缺乏状况,其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增多、人际关系不良、社会参与受限等[8].心理贫困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消极的认知偏离,表现为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9],是一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但尚未构成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

从具身认知理论来看,生成心智的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和交互性,心智是身体活动的内化或内部运行[10].家庭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贫困”形成的诱因,贫困文化观念、缺失的教育引导等环境也是导致“心理贫困”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贫困”能产生焦虑、自卑、抑郁、敏感、保守、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是个体不合理信念引起的消极心理反应,使他们思维模式化,也极易造成偏执的心理和人格的不健全,这些都会映射到他们的学习、交往、情感和人格等各个方面.

(二)精神帮扶的积极心理学审视

积极心理学是关注幸福与动力的学问,它主张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的能够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上.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积极一面,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倡导个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并能通过问题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心理贫困”是消极的,与积极心理要素组成的心理资本是相悖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力趋回避、防御自我,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11].当消极地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时,结果往往使事情办得更糟糕,而当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时,问题往往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要用一种更为开放的、积极向上的、肯定的眼光去关注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升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和勇气,使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更加乐观,并充分挖掘其潜能,更加主动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虽存在“心理贫困”问题,但他们也具备积极的心态.比如,他们也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要,也有获得别人认可的需要,也有通过沟通获取友谊、友爱与情感的需要,这都是精神层面的需要.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交往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与不和谐人际关系之间产生极大的心理矛盾.他人不经意的言行会被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联想为瞧不起自己,进而引起偏激认知,甚至产生过激行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有虚荣倾向,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强烈的现实物质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的自卑、敏感和焦虑等心理极易被强化,使得他们更多地选择封闭的方式逃避伤害.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消极心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培育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他们也有自身的一些优点,比如节俭、学习刻苦、乐于帮助他人,富有情感等.培育和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会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地支配和管理好自己面对各种问题,并最大化地发挥其人格优势.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日益暴露出当前社会侧重物质资助体系的片面性、短期化、单一化等特征,缺乏对他们精神需要的关注.大学阶段是个性形成、性格稳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趋于成熟,但因受到各种文化思潮和不良思想的侵蚀,极易使他们形成消极的思维方式,放大并强化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的发展.

三、精神帮扶助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资助体系的实践路径

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更为重要和基础性的是重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心理贫困”.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一)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这是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保障.首先,为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对上述课程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优秀教案设计、课程理论研究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带着情感开展教学活动,以人格魅力影响、感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和价值选择;其次,要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群体特征和心理需求,结合他们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平台,以案例分析、小组交流等形式,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形成对人生理想、学业、就业的良好心理认知;最后,扩充课堂教学的外延,依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和带动他们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如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交谊舞协会、英语交际协会、书法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志愿者服务社团、义教工作服务队等协会或社团,让他们在积极的交际和社会实践体验中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创新资助模式,突出精神帮扶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全体教职工的职责.在现有经济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切实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突出精神帮扶.

首先,资助管理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突出人文关怀,加强对其思想引导.比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召开专题励志会议,使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到贫困是外在的、暂时的,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以身边的优秀校友和历史名人为榜样,激励他们产生改变自身现状的动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创新勤工助学岗位育人模式,把严格管理和情感关注有机结合起来,对他们工作过程定期跟踪,加强引导,建立动态管理档案,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爱护、激励,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既能他们肯定自身的价值,又能激发他们的精神力量,培养自强能力.

其次,在资助管理过程中,形成动态化帮扶方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和现实特征,实行分类帮扶.针对大一贫困生适应问题,通过开展班级团体辅导,使其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逐渐学会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沟通能力,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和谈心谈话交流,促进他们走出自我思想束缚,学会沟通和展现自己;针对面临毕业有着焦虑和压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走访、信息沟通等形式给予学生心理安抚,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开导,使其勇于面对竞争,敢于抉择;在“自强之星”“巾帼之星”“自律达人”等系列评选中,除了给予“胜出者”必要的奖励和表彰外,也需要关注“被淘汰者”,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使其明白,通过努力可以证明自己更优秀.

最后,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筛查出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和认识个人心理的秘密和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显性和隐性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功能,为他们良好心理品格的形成提供环境支持;建立家校沟通渠道,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共同关注他们的成长等.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脱贫”,不仅是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精神帮扶不仅要消除他们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还要向他们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才会拥有彻底摆脱“贫困心理”的禁锢,才会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宋传颖.湖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调查及提升

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2]黄秋莲.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

2015,(12).

[3]李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成长训练营”模

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7,(3).

[4]韩力争,贺张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

生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6).

[5]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域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1).

[6]李炳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密[M].广州:广东教育出

版社,2016:2.

[7]瞿明丽.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探析[J].科协论坛,2008,(3).

[8]同雪莉.高校心理贫困的度量与福利提供[J].教育评论,

2014,(11).

[9]武晓东.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3,(1).

[10]李炳全,张旭东.具身认知科学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元理

论突破[J].2014,(6).

[11]庞丽.能力本位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

培育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资料:

管理心理学论文3000字

犯罪心理学论文3000字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言而总之:上文是关于积极心理学和视域和帮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积极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积极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