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心雕龙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文心雕龙通变》语词释义辨疑四则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心雕龙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19

《《文心雕龙通变》语词释义辨疑四则》

该文是文心雕龙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语词和《文心雕龙通变》和释义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 殷守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摘 要]针对学者关于《文心雕龙·通变》“名理相因”、“酌于新声”、“练青濯绛”、“摄契”释义的诸多分歧意见,从词义训诂及文意理解两个方面对之加以详细辨析,在此基础上,或对其是非正误做出正确抉择,或提出新的更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文心雕龙;通变;名理相因;酌于新声;练青濯绛;摄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1-0038-07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1.007

目前学界对《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在宏观的主旨、结构辨析与微观的字词训释两方面都存在不少意见分歧和争论.其中有些则属于久悬未决的疑难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今试就其字词、文句的训释和理解,择要辨析数条如下.

一、名理相因

《文心雕龙·通变》云:“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对于其中“名理相因”的理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如: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各体文的名称和写作理论历代相因袭,这是有一定的.”[1]33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名称和写作的道理都有所继承.”[2]385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名指各种文章体裁的名称,理指各种体裁所以然之理,即其所具有的思想艺术的特性.”[3]1080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体裁和体要是古今相承的”.[4]368-369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名理犹言名实,谓诗赋等文体之名,相因不变.”[5]260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所有诗、赋、书、记等的名称和规格,都有其继承性.”[6]266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名称和写作原则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7]348

虽然各家对“名理”之“理”的具体理解和注、译用词不尽相同,但认为“名”指诗赋书记等文体的名称,“因”指“因袭、继承、不变”,则是一致的.此外,于“名”和“因”之释义,则又见有两种别解.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曹魏张揖《广雅》:‘名,成也.’本书《知音》曰‘成篇’之‘成’,言旧也.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西晋晋灼《集注》:‘理,法也.’‘名理’,旧法,即以上文‘体’之一成不变,世代相传,故又谓之‘旧规’(《风骨》)或‘旧式’(《定势》).”[8]340王运熙先生认为:“所谓‘名理相因’,是指根据各体文章的名目来规定写作之理.”[9]130杨明先生认为:“名理相因,亦即名实相符.”[10]141

今按,吴先生释“名”为“成”,谓其意指“旧”,实不合文意.考《文心雕龙》全书“名”凡53见,全部都是用为“名称”、“名号”、“名声”、“称名”等基本常见义,无有一例用为所谓“名,成也”之僻义.而且,《广雅》释“名”为“成”,其义乃指动词“形成”.汉扬雄《法言·五百》:“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法言》:“李以名爲‘名誉’之‘名’,非也.名者,成也.言或性或彊,及成,则一也.”“名”之此义绝不可以“名,成也”、“成,旧也”之方式辗转为释而得出“名”指“旧”、“名理”指“旧法”的结论.吴先生所释可以说违反了基本的训诂原则和逻辑,其结论自然不能成立.其实此文“名”、“理”之义显而易见,实即如上引诸家所释,乃指“诗赋书记”等文体之名称及其理则、原理,无须刻意求深求异,以致穿凿附会.

至于王运熙先生、杨明先生对“名理相因”的解释,亦非正解.考《文心雕龙》全书“因”凡28见,要有三义,即“因为”、“依据”、“凭借”,或“因袭”、“因循”,及“因而,因此”.“名理相因”之“相因”并非指“名”和“理”的相互凭借,而只能是相因循、相因袭之义.本篇后文“自兹厥后,循环相因”及“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因”、“循”同义,“相因”、“相循”同义.又《封禅》篇“虽复道极数殚,终然相袭”,“相袭”亦与此“相因”、“相循”同义.故可组成双音节同义复合词“因循”、“因袭”.因此,认为“名理相因”即“名实相符”或“根据各体文章的名目来规定写作之理”,与“相因”的意义和用法不相符合.实际上此文“名理相因”的“相”所连接的并不是“名”和“理”,并非指“名”和“理”二者的“相因”,此观其前后文可知.“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文章开头即从“相因”与“通变”两个方面展开对比论述,“设文之体”与“变文之数”、“诗赋书记”与“文辞气力”、“相因”与“通变”、“有常之体”与“无方之数”分别相对.其意指诗赋书记等“名理有常”的文体,其历代作品在“名”和“理”这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因袭、继承的;而在具体的“文辞气力”方面则又是有所通变,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的.

总之,唯有如此理解,方符合文章原意.又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译为“在名目和写作之理方面,后人对前人的作品都有因袭继承”[11]145,则为得之.

二、酌于新声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此乃紧接上文所作出的推导.一方面,正因为“诗赋书记”等“设文之体”“有常”,其“名理相因”,所以作文须“资于故实”;另一方面,又因为“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其“通变”之数“无方”,所以为文又须“酌于新声”.对于此文大意,不同学者基本上都是作上述理解,无可非议.不过,关于“酌于新声”的具体解释,则尚须略加辨析.

各家理解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一、释“酌”为“采取”,意指独创新声.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文辞文情既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创作要独创新声.”[4]369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作文的方法必须创新.”[12]360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酌,取也,与‘资’义同,避重而变.”“文辞应该随时变通而不固定,就得像音乐那样采取新颖的声调.”[10]341二、释“酌”为“参考”,意指参考新的作品,并认为“酌新声”指创新,与“资故实”指继承为相对关系.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各种体裁的名称及其所以然之理,是有常规可循的,各种体裁的规格要求必须从古人的作品里取得借鉴;而文章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写作方法要参考新兴的作品.这就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108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斟酌于新篇,即参考新的作品.”[1]332穆克宏《文心雕龙选》:“方法上必须参考新的作品.”[13]94三、释“酌”为“斟酌”,意指参酌、研究新的作品.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酌:斟酌.”“推陈出新就无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2]384-385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酌:参酌.新声:当代的新变之作.”“通变方法一定要参酌当代的新作.”[11]145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酌:斟酌,推敲.新声:指新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要斟酌、参考新的为文之法.”[7]348-349

今按,第一、第二种观点释“酌”为“采取”或“参考”,认为“酌于新声”与“资于故实”分别指创新和继承,不仅释义不准确,而且其理解亦与文意不合.至于第三种理解,认为“酌”指“斟酌”,释义可称允当,不过对“酌于新声”的解释则失之模糊,未能明确揭示其真实内涵.

实则此文“酌”并非指单纯的参考、酌取,“酌于新声”亦非指创造新声或仅通过参考新声以获得通变创新的方法.“酌”之义即“斟酌”,而斟酌则必有分辨、取舍.《辨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坠其实”之“酌奇”及《序志》篇“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之“酌乎纬”,即指对《楚辞》与纬书加以斟酌取舍,所谓“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坠其实”,“芟夷谲诡,采其雕蔚”,而不是毫无分别地全盘吸收.此文“酌于新声”同样是指对“新声”,即新近的作品加以斟酌取舍,以求正确地通变创新.确切地说,此文所谓的“新声”,实际上主要是指南朝宋、齐时代的新兴作品.刘勰对其时的这种“新声”明显是不满的,后文所谓“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即是对其文风的概括和批评.而且他认为这种“新声”的形成,其原因乃在于“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是由其为文“近附而远疏”的不良态度和风气所导致的.所以他才极力主张“还宗经诰”以“翻讹矫浅”,也就是说,对于“新声”要加以斟酌取舍,对其“讹”与“浅”要予以摒弃和改变.

《通变》所谓“宋初讹而新”之“讹”,其义即为《史传》篇“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与《序志》篇“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之“讹滥”,实指文风之讹滥.至于其具体表现,则有多个方面.《颂赞》:“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定势》:“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声律》:“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又,“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字》:“至于经典隐暧,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或以音讹,或以文变.”《指瑕》:“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据此可知,“讹”之所指可包括“讹体”、“讹势”、“讹意”、“讹韵”、“讹音”、“情讹”等多个方面.换言之,这种讹滥文风的形成,是由文章思想内容到文辞字句形式的“情”、“意”、“体”、“势”、“韵”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所以刘勰在相应各篇之中,都有针对性地对之作了批评,并提出具体的避免、改正之方.

总之,“酌于新声”意指因为“变文之数无方”,即文章写作之新变既可能是合理的、健康的,又可能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所以必须对新近的、新兴的作品加以斟酌取舍,对其讹滥而新奇的文风予以摒弃或加以控制.“酌于新声”与“资于故实”并不是相对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而是指正确的通变既必须“资于故实”,又必须“酌于新声”,只有二者兼顾,文章写作才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本篇末尾赞语云:“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所谓“望今制奇”,并不是指“出奇制胜”,创作出新奇的作品,而是指对“今”时即刘勰所处之齐代的才颖之士的诡讹奇异的文风加以制约、控制,实与正文之“酌于新声”同意.笔者所见的近三十种《文心雕龙》注、译本对“望今制奇”都未能做出正确解释,对此因已另有专文论述,兹不赘.

三、练青濯绛

刘勰在指出“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存在“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的弊病之后,随即提出其补救、改变的方法在于“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翻讹矫浅,还宗经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方“可与言通变”.对于其中“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的理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詹瑛《文心雕龙义证》:“《急就篇》注:‘练者,煮缣而熟之也.’‘练’、‘濯’,皆有染意.‘必归蓝蒨’,必须归靠蓝草和蒨草.”[3]109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练青:提炼青色.濯绛:提炼绛色;濯,洗涤,作提炼解.”[1]334《文心雕龙今译》:“要提炼青赤颜色,一定要用蓝草茜草.”[14]27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练:煮丝使白,这里指提炼.濯:洗,也是提炼的意思.”“所以提炼青色和赤色,一定离不开蓝草和茜草.”[2]387-388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所以煮青和染绛,离不开蓝草和蒨草.”[4]37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练:煮丝使白,此处意为染色.濯:洗,也指染色.”“所以染青色、赤色,必定取自蓝草、茜草.”[11]146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提取、濯染青色和绛色,离不开蓝草和茜草.”[7]351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练青濯绛:即提练青、绛.濯,通‘擢’,提炼出.”[15]505

上引诸家之说虽于“练”、“濯”的释义互有异同,但于句意的理解则无分歧.杨明先生则于此另有别解.“意谓洗汰、除去青绛之色,必定就回归蓝草、蒨草之原色.喻矫正、改变浅讹的文风,必须以经诰为宗.与上文‘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相承,上文云青色生于蓝草,绛色生于蒨草,其色虽超过原来的草色,但已到达极点,不能再向前变化.意谓自黄唐至晋宋,文章沿着由质趋文的方向,变化已穷.言外之意,应当返本.故此云‘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练、濯二字,往往被释为提炼或染的意思,不确.因为上文说青、绛之色‘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是含有否定意味的.如果将‘练青濯绛,必归蓝蒨’释为‘提炼或染青、绛之色,必定要用蓝草、蒨草’,则与那种否定意味无法呼应承接.之所以那样解释,是由于对‘练’字理解不确.按:此处练也是洗濯、淘汰之意.《战国策·秦策一》‘简练以为揣摩’,高诱注:‘简,汰也.练,濯.’又《文选·七发》‘洒练五藏’,李善注:‘练,犹汰也.’蔡邕《释诲》:‘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其‘练’字亦洗濯意.”[10]144

今按,杨先生所释一则与文意不合,二则于“练”、“濯”之释义亦非确诂,故其新说实不可从.首先,“练青濯绛,必归蓝蒨”并非指“洗汰、除去青绛之色,必定就回归蓝草、蒨草之原色”.上文明确指出,“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在此段文字中,青、绛比喻“宋集”、“新进丽文”、“古今备阅”之“今”及“近附而远疏”之“近”,蓝、蒨比喻“经诰”、“汉篇”、“刘、扬言辞”、“古今备阅”之“古”及“近附而远疏”之“远”.其意谓从青、绛色本身不能再提炼出新的青、绛色,欲提炼出新的青、绛色必须回归到青、绛色所从出的蓝草、蒨草.比喻作文如果只一味地“师范宋集”、“近附而远疏”,必定不能写出新的更好的作品,亦即不能正确地通变;而如果要正确地通变,写出新的更好的作品,则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附远而疏今,去“还宗经诰”,师范汉篇.后文“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正指此意.其前后文呼应承接十分紧密,并不存在杨先生所谓“无法呼应承接”的情况.因此,所谓“必归蓝蒨”、“应当返本”,并非指“洗汰、除去青绛之色”,使之“回归蓝草、蒨草之原色”,“还宗经诰”也并非要复古,要求写出和“经诰”一模一样的文章.“必归蓝蒨”、“还宗经诰”的目的乃是要以“蓝蒨”、“经诰”为本,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通变创新,也就是要从“蓝蒨”、“经诰”那里提炼出新的“青”、“绛”,写出符合通变原则的新创作品.

至于释“练”、“濯”为洗濯、淘汰,亦属可商.所谓“练青濯绛”实指从蓝草、蒨草之中提炼出青色和绛色.这种提炼工艺必然包含对蓝草、蒨草进行拣选、洗濯等程序以去除杂质,提高其纯净度,因此,此文“练”和“濯”乃是以某一程序的具体动作指代其整个的提炼工艺,实即“提炼”之意.这种借代用法在古汉语中屡见不鲜.“濯”为“洗濯、洗涤”义甚明,与“擢”之拔取、抽引义了不相涉,“濯”既无烦假借为“擢”,且古籍文献中实亦未见二者假借通用之例.“练”乃挑拣、提炼义,释为“染”或“煮丝使白”均非是.“拣”、“炼”、“练”三者并为声符相同之形声字,实为同源词,含有相同的语源义“挑拣、提炼”,故彼此可通用.拣,选择,挑选.《逸周书·酆保》:“十败……五,比党不拣.”孔晁注:“不拣,不知所择也.”炼,冶炼,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汉王充《论衡·谈天》:“女祸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练,煮熟生丝或生丝织品,使之柔软洁白.《周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练,夏纁玄.”郑玄注:“暴练,练其素而暴之.”“炼”、“练”均有挑拣、提炼以去除杂质使之变纯、变净之意.故练与炼、拣可通用.《列子·汤问》:“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文选·谢庄〈月赋〉》:“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李善注引《埤苍》:“练,择也,练与拣音义同.”又洗濯、洗涤亦为去除污垢杂质以使纯净之意,故练、濯义亦可相通.杨先生所举之例,简、练同义,故“简”可释为“汰”,“练”可释为“濯”或“汰”.然此文“练青濯绛”乃是指以“练”、“濯”这种工艺程序从蓝草、蒨草中提炼青色、绛色,而非指对青色和绛色本身加以简汰、洗濯.

四、摄契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此为《通变》的最后一段,乃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不过,对其中某些字词及其文意的理解,则多意见歧出,显得五花八门.兹仅就其中“摄契”之释义对诸家之说略作辨析.诸家释义,要有四种:

1.以“摄”为动词,“契”为名词,“摄契”为动宾结构词组,其意为抓住要领、要害.如: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首先广泛地浏览和精细地阅读历代佳作,抓住其中的要领.”[2]390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抓住它的纲领而掌握其要害.”[4]375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摄契:统摄要领.”[16]554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摄契:抓住要点.”[11]147

2.释“契”为契券.如: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摄:持取,掌握.契:约券,即操胜筭的筭.把握住此券,即可使构思中的作品有把握地实现.”[15]508

3.释“摄”为“统摄”,“契”为“契合”、“取用”、“吸收”等.如: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摄:统摄,包括.契:契合.”[14]274《文心雕龙注释》:“总纲纪而摄契:掌握大纲而取合命意.”[1]334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首先广泛地浏览,精细地阅读,掌握它的大纲细目,加以吸收.”[6]268张灯《文心雕龙译注疏辨》:“总纲纪:总领纲要.摄:取.契:通‘挈’,也就是取用的意思.摄契谓吸收采取而化为己用.”[17]268

4.释“契”为“雕刻”,“摄契”比喻写作.詹瑛《文心雕龙义证》:“‘摄契’,从事雕刻,喻写作.”[3]1103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摄契,从事雕刻,喻进行修辞.”[8]350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摄契’,进行意匠经营.”[18]276李明高《文心雕龙译读》:“首先要广博地阅读,进而精读,掌握纲领而后从事雕刻.”[19]303

今按,如果孤立地看,上述各家对“契”的解释大多数都有其词义训诂及文献用例依据,但在此文中,则并非各种解释都适用,须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对其确切含义做出合理抉择.实际上,此段内容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与文章第一段紧相呼应.《通变》篇首段云:“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刘勰首先指出,文章写作有常有变,诗赋书记等文体各自有其具体体制、规格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其“名理”历代相因,作者在写作时必须“体资故实”,遵循其原则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在“文辞气力”方面的“通变则久”,否则就会因“通变之术疏”而导致“讹体”、“失体成怪”等弊病.文章末段正与之首尾照应.“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意谓规划文章的纲领,首先应该重视其大的方面,从其宏大的方面而不是从其细节加以考虑,这就必须从其“大体”即文章的体制着眼.“大体”之“体”即指首段所谓“诗赋书记”等文章体制之“体”.至于诗赋书记等文体在体制、规格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刘勰在《明诗》至《书记》的文体论各篇之中已经“敷理以举统”,对之作了相应的具体论述,故《通变》篇没有就此多加论述.诚如王运熙先生所言:“这个‘大体’,在《文心雕龙》中有时称为‘体’、‘体制’、‘要’、‘大要’、‘纲领之要’等等.”[9]127“所谓‘大体’、‘体’等等,即文章的体制,也就是各体文章基本的体制特色和规格要求.因为它是基本的要求,很重要,所以刘勰把它称为‘纲领之要’;而‘大体’、‘大要’等名称中的‘大’字,实际也是‘纲领’的意思.这个‘大体’,包括了思想感情和文辞形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由这两方面综合而成的风格特征.”“体制是情志、事义、辞采、宫商诸因素的综合表现,也就是思想和艺术的综合表现.”[9]128“刘勰认为,各种样式文章的体制或‘大体’,有其一定的规格要求,相沿日久,必须遵循.”[9]30而要掌握这个“大体”,则必须“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博览以精阅”即对诗赋书记等各种体制的文章既要广博地浏览,又要精细地阅读,其目的正是为了掌握其“大体”,即掌握其各自的体制特征和规格要求,即下文的“总纲纪”.“总纲纪”意谓在对各种体制文章加以博览精阅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其纲领.所谓“纲纪”即指诗赋书记各式文体在思想内容、文辞形式和风格特征等方面的总的原则和要求.“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这四句话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紧密,可谓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上述关于“摄契”的第三、第四两种观点,不仅与文意完全不符,而且还存在词义训诂错误.释“摄”为“统摄”,“契”为“契合”、“取用”、“吸收”等,则“摄契”为并列式的复合动词,如此解释,固无论其是否有生造词语之嫌,即“掌握大纲而取合命意”、“掌握它的大纲细目,加以吸收”及“吸收采取而化为己用”等释义亦显得含糊不清,欠缺通顺.释“契”为“雕刻”,谓“摄契”比喻修辞、写作,则既不合文意,释义亦有误.如前所言,“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指的是在进入具体写作之前通过博览精阅,以掌握各种体制文章的规格要求.这四句话并没有涉及正式的写作过程;后文“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才是对正式进入写作过程的论述.刘勰用“然后”连接前后文,正说明了其各自的内容所指及其间的逻辑关系.而且,释“契”为“契刻”,虽非无据,但在此文中,“摄”、“契”连文,如“契”指“契刻”,则“摄”字何义?“摄”、“契”连文,二者关系及其结构如何?论者均未予明确解释,实则适足以表明其解释缺乏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因而不能成立.

至于第一种解释,释“契”为“要领”、“要点”、“要害”,亦欠准确.“契”之初始义指动词契刻;符契乃以刀类工具契刻而成,故“契”又引申指符契;符契本由当事者双方各执其半,需要时则出以相合,故“契”又由符契义引申指契合.实则“契”并无所谓“要领”、“要点”、“要害”之直接引申义.考《文心雕龙》全书“契”凡19例,除指专有人名“契”外,其余均不出“符契”、“书契”、“契刻”、“契合”四义范围.而且此文“总纲纪而摄契”,如将“摄契”释为“抓住要领”、“要害”、“要点”,则在文意上与“总纲纪”重复,因为“纲纪”即所谓“要领”、“要害”、“要点”,“总纲纪”即所谓“抓住要领”、“要害”、“要点”.因此,此文“契”只能是“符契”之义.上述第二种解释谓“摄”指“持取,掌握”,“契”指“约券”,可谓得之.但谓其意指“把握住此券,即可使构思中的作品有把握地实现”,则不准确,与前后文缺乏相应的逻辑联系,不符合文意.如上文所言,此段开头四句话并未涉及文章的构思和写作过程,而是指在文章写作之前必须先通过博览和精阅以掌握各体文章的写作原则和规格要求,即所谓的“大体”和“纲纪”.“总纲纪而摄契”,以“而”字连接的“总纲纪”与“摄契”二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因果关系,其意乃指掌握了各体文章的“大体”、“纲纪”,就等于拿到了文章写作和通变的“符契”、“符券”,“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开始正式的文章写作,积极、正确地通变创新,从而写出符合“通变之数”的“颖脱之文”,而不至于出现文章第一段所谓的因“通变之术疏”而导致的“衔渴”、“辍塗”现象.

【 参 考 文 献 】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齐鲁书社,1995.

[3]詹瑛.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漓江出版社,1982.

[7]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2012.

[8]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9]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杨明.文心雕龙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3]穆克宏.文心雕龙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1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

[15]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M].凤凰出版社,2015.

[16]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17]张灯.文心雕龙译注疏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8]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9]李明高.文心雕龙译读[M].齐鲁书社,2009.

Interpretation Discrimination on Four Words Extracted from Wenxin Diaolong·Tongbian

Yin Shouy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many disagreements among scholar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words “ming li xiang yin (明理相因)” “zhuo yu xin sheng (酌于新声)” “lian qing zhuo jiang (练青濯绛)” “she qi (摄契)” referred to in Wenxin Diaolong·Tongbian,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on the foundation of word-scholium and context-understanding, therefore leading to either distinguishing the right from wrong or putting forward new and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Key words: Wenxin Diaolong·Tongbian;ming li xiang yin;zhuo yu xin sheng;lian qing zhuo jiang;she qi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资料: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政论文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语词和《文心雕龙通变》和释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心雕龙本科毕业论文文心雕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