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当代艺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千高原艺术空间:走过成都当代艺术的十年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当代艺术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8

《千高原艺术空间:走过成都当代艺术的十年》

该文是当代艺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跟高原和走过和艺术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2007年是中国画廊业的一个蓬勃发展期,大量的本土画廊在2007年成立,千高原艺术空间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年里,刘杰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开出了两个画廊空间,但很快关闭了北京的空间而专心扎根成都,除了极为个人的原因之外,彼时的成都着实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片沃土.大量耀眼的明星艺术家聚居成都,2001年便开始举办的成都双年展也为其带来了极为活跃的艺术气氛,甚至到2013年,成都还被称为“当代艺术第三城”.

每隔一段时间,艺术的当代性就会被重新提问和讨论;它是公众最大的疑惑和兴趣所在,也是千高原艺术空间所立足的港湾.“审美”不再是艺术的同义词,对“美”的追求在当代艺术领域变成了形而上的行为方式,它包含了千百种路径,而千高原尊重其中每一步真诚的探索.从历史来看,成都孕育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无论是大众更加熟知的绘画,还是更为新兴的媒介如装置、摄影、录像艺术等,成都和整个西南地区都有值得尊敬的脉络和成就.由此,作为一项原则性的重要工作,千高原艺术空间一直通过展览和学术研究,来追踪和整理本地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尊重这种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也一直以中国和国际前沿的视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帮助艺术家,并参与国内国际具备最严格标准的博览会和艺术讨论活动.

千高原艺术空间作为一家展示并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专业性画廊,设有艺术作品展示厅,影像资料收藏和放映室,主要研究、展示和推出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和实验性主体项目,并发现和推动新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迄今主要代理和合作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超过20位.

除了在超过1000平方米的画廊空间的展览项目,千高原艺术空间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艺术博览会,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Art Basel HK)、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今日亚洲 | 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 (Asia Now | Paris Asian Art Fair)、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Shanghai)、西班牙路普艺术节(Festival LOOP)等等.通过展览、博览会、学术讨论活动、出版等方式,致力于构架艺术家和社会、机构、收藏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提供包括艺术作品销售、量身的艺术项目、收藏品咨询管理、艺术教育项目以及展览策划.

“千高原”这个名字是一个开放式的陈述,来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表达,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中的高原.它鼓励从个案的角度梳理社会及艺术家个人的历史,并积极地发现其中关乎当代艺术的质量与发展性的元素.从个人视角的相对性着手艺术的问题,它可能是对一切既有标准的挑衅,也意味着更加踏实和长远的工作方式.

2017年,千高原艺术空间迎来了它成立以来的第十个周年.在当年的10月27日,推出了一场与机构同名的特别展:“千高原——十周年展”.这是一次对十年来工作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以及一次对所有关心和支持它的朋友的答谢.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千高原”一直是全球当代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成长.十周年展览就是这些工作的综合呈现,参展艺术家包括毕蓉蓉,陈亮洁,陈秋林,陈萧伊,冯冰伊,冯立,何工,黎朗,刘传宏,漆澜,沈晓彤,王川,王俊,熊文韵,熊宇,杨冕,杨述,余果,张晓,翟倞,邹思妗等二十一人.

转眼进入2018年,回看成都,在那特画廊去年年初宣告暂时关闭空间之后,千高原似乎成为了成都硕果仅存的一家长期活跃的当代艺术画廊.千高原的十年,个中甘苦在刘杰的多次采访中略知一二,而作为成都画廊的个案,或许也能代表成都的当代艺术十年.

Grace对话千高原艺术总监刘杰

Grace:是否统计过十年做了多少个展览?

刘:我们做了一个十周年的短片,把十年的项目用影像的方式串起来,统计了画廊空间的展览还包括博览会等,得有一百多个,当然也包括部分艺术家在美术馆的个展.但这还没有包括艺术家在外参加的各种群展,也不包括各种研讨会、讲座、活动.

Grace:这一百多个里面有没有印象非常深刻的?

刘:开幕展还是印象很深刻的,成都的空间是2007年9月12日开幕的,当时做的展览叫“回响:成都新视觉艺术文献展1989-2007”.这个展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四个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包括陈秋林、戴光郁、余极、周斌;另外一部分是文献,简单梳理了一下近二十年的、主要发生在成都的、绘画以外艺术媒介的主要项目和活动,其中最多的是行为艺术.

Grace:最初对空间的预想在十年后的今天实现了多少,又有多少偏差?

刘:我从1984年开始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慢慢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和真正运作空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核心”这样一个平台,它的核心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拓展,包括学术专业层面和商业层面.没有真正开始做之前,对画廊基于商业层面运作(包括成本、资金的使用、节奏的安排、建立和健全你的代理艺术家的团队)的理解完全不够,更多是坚持在理想层面和对艺术的学术认知层面,所以其实这十年下来,理想和对艺术的学术要求是坚持下来了,但必然更多的东西在实践当中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Grace:画廊合作最长时间的艺术家是谁?最新开始合作的又是谁?

刘:我不好说合作最久的是谁,因为在画廊业刚开始的几年这种代理制也不算健全,整体上中国画廊对代理制的健全是近五、六年的事情.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合作时间都比较长,合作五年以上的艺术家超过一半,最长的从画廊一开始就代理了.Grace:合作艺术家的定位在十年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刘:没太多变化,因为我们一直觉得画廊不可能只做某一类型的艺术家.我们合作的艺术家除了年龄结构以外,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作品面貌的丰富性也很高.我觉得艺术家做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尽可能去找到最优秀的艺术家,任何媒介、任何观念或学术方向,只要他是这个领域里面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

Grace:在年轻艺术家或者新的艺术家纳入方面有什么规划?

刘:我们清楚知道,要不断地补充一些年轻的、优秀的艺术家进来,但不会有非常量化的计划,而是根据所发现的、或者说能够双方沟通好的艺术家资源来推进的.但实际上你在选择的时候,因为你的艺术认知或者学术底色在那儿,你很快就会发现什么是你感兴趣的,什么不是你当下要做的.

Grace:千高原一直在做一些研究性的讲座和项目,在你看来,学术对画廊的重要性在哪儿?

刘:首先是我们有兴趣做,其次我们认为学术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厘清空间方向上的很多思路,另一方面其实对我们的艺术家团队以及我们试图要去沟通并达成影响的人来说,也是解决他们认知疑问的很好方式.

Grace:画廊的展览有没有一条自己的学术线索?

刘:不能叫一条,就像我们十周年展览前言里表述的一样,我们尊重艺术的多元性并且在多方向上同时着力,因为今天整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去中心化的,它变得非常多Grace:对画廊的盈利来讲,空间和艺博会相比哪个比较好?

刘:艺博会这几年其实比原来要好很多,甚至可以说现在全球都到了一个博览会空前活跃甚至泛滥的时代,但是空间的工作一定是画廊最重要的.对艺术家工作的诠释,对艺术家作品的理想呈现,一定是在空间发生,而不是在艺博会.

Grace:在今天来说地域本身还会是画廊的局限吗?

刘:我觉得今天跟过去不一样了.今天的信息流通、交流、资讯的掌握变得越来越容易和频繁,导致整个艺术的生产方式不像过去那么地域化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来说,我觉得画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没那么大,或者说不是根本性的影响.

Grace:但为什么成都的画廊还是越来越少?

刘:我觉得也是一些偶然的原因.当然除了艺术机构,还需要包括收藏家、艺术家在内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对当代艺术有所认知.这个认知方向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是多方向,但一定是专业的.

Grace:千高原的藏家成都的比重有多大?

刘:不小,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虽然我们并没去统计过它到底占多少.但是,我认为成都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时又是当代艺术比较活跃的城市,整个系统的建设,包括藏家队伍人群,购买力,远远不应该只是现在这样子.

Grace:那画廊是盈利的吗?

刘: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盈不盈利,不好说.首先画廊是全世界利润最微薄的一个行业,其次有一部分利润可能转化为了作品,这个价值很难估量.

Grace:近两年,成都的消费力向艺术的转化表现如何?

刘:不只是在成都,在整个中国,对现代主义以来的文化认知都是非常差的.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人做,第二得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准,第三还得有足够时间的坚持.

Grace:从画廊创办之初到现在,成都的当代艺术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千高原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

刘杰:1980年代伊始,成都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最活跃的城市和地区.当然当我们谈论1980年代以来的成都文化时,其实也包括更广泛的重庆、昆明等整个西南地区.这个区域的整体活跃,受益于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工作,也得力于许多机构的工作推动,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近十年来千高原艺术空间的工作.作为一间致力于现当代艺术的专业画廊,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在自身的一些学术取向范畴内,建立健全专业的市场机制,帮助艺术家职业生涯的推进,引导和提升更广泛的人群增进对当代文化艺术的认知.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展一些类似非营利机构的工作.

Grace:作为当代艺术的重镇之一,成都自然有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你认为成都的当代艺术特征是什么?

刘杰: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没法概括性地总结成都当代艺术的特征.尤其在今天这种全球一体化成为既成事实的时代,地区差异日渐消融,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常态,艺术家们的跨区域流动也日渐平凡了.如果把时间放早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特征,相较于当代艺术早期的其他地区艺术家,这边的艺术家更感性,更重视个体生存经验,对生存环境的反应尤其敏锐,甚至直接.就绘画来说,这边的艺术家也特别重视语言的书写性和个人语感.

Grace:千高原艺术空间也是基于这种特性来选择代理艺术家?

刘杰:我们主要代理合作的艺术家在成渝两市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并不限于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艺术家,有的也生活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我们尊重和认同艺术的多元性,当然也特别珍视艺术家感性的个人特质和个体生存经验与工作的关系.Grace: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他们身上哪些品质特征、艺术风格、创作方式吸引你?

刘杰: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特别吸引人,虽然精彩之处各不相同,我相信如果足够深入了解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是很棒的个案.千高原代理的艺术家超过20位,年龄跨度包括了出生于1950-1990年代,实在很复杂,除了天赋、执着、热爱等等共有的特质,我们可以挂一漏万地谈谈几位艺术家的一些特点.王川是1950年代出生的老一辈艺术家,1980年即以《再见吧,小路》一画成名,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艺术家而被载入史册,难得的是1985年他即放弃业已成熟的写实绘画,毅然决然地开始非具象绘画的探索.事实上,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早自觉进行抽象绘画实践的艺术家之一,其间的各种学习、实验、纠结很难与外人道,只有研究他的作品年表方能窥知其中三味;1990年代末他的罹患重疾以及治疗、康复,使他对生命和艺术产生全新的体悟,尤其2000初他皈依藏传佛教后,对生命、哲学产生新的认知,这些都在他的作品里有明显的体现,我甚至认为近十年来他的作品除了纯粹抽象绘画语言的精进,同时具有明显的自愈特征.这样的案例我们无论在过去中国的八大山人还是西方的梵高等等艺术家经历中都能看到.再比如杨述,他20来岁即以极具天赋的绘画成名,其后30年来持续不断地推进自身独具特质的绘画语言,了解不深的读者更多看到杨述绘画里面的表现主义、涂鸦等特征,但是如果你了解他50年来生活的重庆黄桷坪这个四川美术学院所在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混乱现实,或许你能够更多读懂他的绘画,当然这也远远不是全部.

Grace:近年来,千高原艺术空间也不遗余力地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广泛的展览机会.在你看来,他们又具有怎样的艺术面貌?

刘杰:陈秋林从2001年开始,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持续在她的故乡重庆万州市拍摄,她的作品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疯狂城市化的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族群的迁移,时间的改变,记忆的丢失,情感的旁落……这些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在她的录像、摄影,或者雕塑和装置作品里面找到.相比之下,刘传宏更像一位隐者,身居山林,阅读、游历、研究,纵情想象,构筑个人的故事系统,而这个系统中又恰当地镶嵌进去了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甚至少年的游侠梦想.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更多的是基于阅读、思考,然后构建自己的艺术系统,比如翟倞,前期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和叙事性,但是近期更多转向绘画语言的研究.

Grace:很多人习惯于用标签化思维来理解艺术家,从你的描述中,似乎更多的有一种你刚敢于总结的“成都特征”——感性的、经验性的,以及个人的.

刘杰:或许如此.我的这些所谓概括也许远不精准,至少是远远不够,他们每一位都比我谈到的远为复杂和精彩.今天的艺术圈空前活跃,大家也空前忙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慢下来,稍微古典一点.更多地去深入每一个艺术家,你才会发现他们的价值和精彩,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和标签化的符号话语.

Grace:整个10年,千高原走得都很扎实.关于未来10年,目前有什么规划?对于艺术家的合作,藏家的拓展,学术或是商业方面的战略又是什么?

刘杰:没有,让您失望了,我们没有所谓的几年规划,什么战略等等,对我们来说,永远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项目、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位藏家和任何一位对艺术有兴趣的人士.可以确定的是,会有新的艺术家加入千高原的代理合作队伍,同样,我们会进一步拓展工作的学术范畴,期待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合作,期待大家更多关注成都,这是一个你的艺术行程中不可缺少的城市.

当代艺术论文参考资料:

艺术当代杂志

当代青年投稿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艺术期刊

该文评论:此文是大学硕士与当代艺术本科当代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原和走过和艺术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