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历史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留在记忆中的古老风情一刘骏娇诗中的历史情结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历史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6

《留在记忆中的古老风情一刘骏娇诗中的历史情结》

本文是历史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刘骏娇诗和历史情结和古老风情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刘骏娇毕业于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当代贵州》杂志社聘用.

她的求学生活游走在贵州与武汉两地之间.

武汉是依偎在长江岸边的繁华城市,清镇市是在云贵高原的黔中腹地苗岭山脉北坡的县级市.她对家乡的山地、丘陵、花草树木、父老乡亲是熟悉的,这是很好的写作资源.她去武汉读大学拓宽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在文学创作上是素材的积累.她理应把创作着落点放在贵州家乡的自然风貌、乡土人情上,也可涉及在武汉的城市景观,市民生活中,然而她的文学触角既没放在武汉的城市生活,也没落在云贵高原的自然风貌上,而是延伸到了与自己生活不着边际,飘渺的历史风情中.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知道写熟悉的生活,或写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作品,相对而言是比较好写的.作者对熟知的创作素材能把握得恰到好处,在艺术修饰运用上能游刃有余.如果写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干或陌生素材,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作品结构难以驾驭.

刘骏娇选择了知难而上.她在写历史建筑与文化传承.虽然她对这些久远年代保留下的建筑物陌生,但能把感觉融入其中,文思游走其间,诗文写得自如随意.

我感觉她的思想超出了年龄界线.这与她的年龄不匹配.

我读过一些大学生写的诗,多数作品是有时代感的,或写虚幻的,写历史方面的比较少,更不用说写出沉稳而幽静的诗作了.

当然,这是正常现象,年轻本身就是处在人生中的浮躁期.

可是,刘骏娇的诗没有青春气息,没有虚幻,而是沉实的.她在《夕照寺》这首诗中写道:

红日在长街西沉

拖着长裙

追赶夕阳

街帝古树参差

向风轻轻挥手

撒下一片星光

青砖灰瓦的记忆

承载着丝丝柔情

幽幽古寺中传来

久绝的渺渺琴音

消散了离愁悲欢

远离繁华的夕照寺

少了车水马龙的喧嚣

多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心存一方净土

传送古朴温情

历史伴随岁月流逝

文人墨客

英雄豪杰

诗与田园

佳话传颂

夕照寺的每个角落

留着记忆古老风情

我读《夕照寺》这首诗时,没读出现代生活的感觉,而是感觉到了深沉与幽静.诗如画面,但看不见现代生活中的喧嚣与车水马龙,而面对的如同古时的恬静生活.

实际上我在读《夕照寺》这首诗之前,对诗中写的地方不了解.神州大地广阔,寺庙繁多,名称相似的多,以为她是写贵州某处寺庙景观,或有重名之地,不能确定.我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知道她是写北京的夕照寺.

北京的夕照寺我是知道的.

夕照寺原为南城大寺,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可能始建于元末或明朝前期的正统与景泰年间.寺院坐北朝南,由山门、大雄宝殿、大悲殿、方丈院、后院砖塔等建筑物组成,其山门殿上有石额,上题“古迹夕照寺”.山门前曾立有大红影壁,在夕阳西沉时,光线折射使大红影壁红光闪闪,因此得名“夕照寺”.

寺内最负盛名的是大悲殿壁画,在大悲殿左壁上有大兴王安昆题写的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在右壁上有画家陈菘所画的《古松图》,双壁上的书画是夕照寺文物珍宝.

明正统年间,爱国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曾多次到访夕照寺,寺僧普朗请于谦为古拙俊禅师所作的《中塔图》题诗,于谦的诗收录在乾隆年间《三希堂石渠宝帖》38卷中.

在初步了解夕照寺资料后,再读刘骏娇的《夕照寺》诗作就比较好理解了.

虽然这首诗是写夕照寺,但在第一节中没提夕照寺,如同夕照寺与诗无关,只是写景色.这节诗文对景观描写得沉实,是在写黄昏时的景象,这是对太阳将要落下时的描写.太阳落下,余晖如同长裙,追赶夕阳,夕阳是由太阳转化过来的,这里是形象性衬托.拖着长裙,指的是太阳运行过后的余光.街边古老的树枝在风中摆动,如同在迎接星光到来,砖瓦的建筑物沉寂在那儿,印证了历史,记载了岁月的痕迹.

读过这段诗句能感觉到深沉的美.

美中的情.

情中的意.

诗中的意境是双重性的,意境的感觉大于直观.

这首诗的第二小节虽然提到了寺庙,可依然没写寺庙内的场景.诗中写:幽幽古寺中传来/久绝的渺渺琴音/消散了离愁悲欢……从诗句中能看出作者处在的位置.既然是从寺庙内传出的声音,那么显然是在寺庙外,也许与寺庙之间稍微有些距离,但不算远.四周非常安静,不然感受不到寺庙的幽静.作者的思维广阔,不只限定在寺庙周围,而是想到了远方.

诗中接着写:远离繁华的夕照寺/少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多了来自远方的问候/心存一方净土/传送古朴温情.寺庙处在远离城市繁华地方,较为偏僻,相对安静,容易被遗忘.虽然寺庙没在主街上,却没被人们遗忘,各地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很多,而这里呈现给人们的是古朴的风情.

寺庙在用古朴风情迎接八方来客.

八方来客到这里是对寺庙的探寻与关切.

这一节里的诗文是思想的扩展,也是艺术的延伸.

诗的第三节是在写夕照寺的历史价值,也在回溯远古时期的生活场景,这段诗文体现出了作者的想象与寄托.从前的夕照寺是什么样作者没见过.诗中对先辈们留下的多数是想象,那时的生活环境跟现在截然不同,相同的应该是自然环境.

古时的环境应该更原始,更荒凉.

我在刘骏娇的《夕照寺》这首诗中没找到一丝学生的稚嫩与轻飘,感觉思想过于成熟了.虽然诗的行文有不足之处,但已经比较老练了.

如凭《夕照寺》这首诗给作者的文风下结论早了,那么不妨读一读作者的《长城》这首诗.

刘骏娇在《长城》这首诗中写道:

墨黑青石斑驳的碎影

有多少心酸孤独

蜿蜒纵横万里

相承古老印记

在风雨飘摇时光里

观烽火征战的岁月

叱咤风云的英雄

已化作缥缈青烟

昔日的嘹望褪去

长城内外往事如风

驻足回首

高山串起层层思恋

行囊里背上赤诚的决心

英雄一比高下

无情年月的伤痕

褪去繁华与风霜

化为睿智与沉淀的风骨

当我们提到万里长城时,就会不自主地萌生起民族气节.特别是在1984年香港电视剧《霍元甲》播出后,剧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主题歌,那高昂,的歌声,对民族精神起到了渲染作用.

这是一种英雄似的豪情壮志.

这是一种民族精神.

刘骏娇写的《长城》这首诗中有着忧伤与怀念.如果单指忧伤与怀念是诗的主题,也不完全是,怀念与忧伤只是诗的情.诗中有着历史情绪,有着感慨与抒情.比如:墨黑青石斑驳的碎影/有多少心酸孤独/蜿蜒纵横万里/相承古老印记/在风雨飘摇时光里/观烽火征战的岁月.这几行诗文是描写如今万里长城的现状与经历过的风雨岁月.而接着写:叱咤风云的英雄/已化作缥缈青烟/昔日的嘹望褪去/长城内外往事如风.这几句诗文写的是不管多么英勇的历史人物,最终都将离世,如同青烟悠远而去.现在长城的作用跟从前不同了,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验证与记载,成为了一种景观.

人的生命在岁月中会消失,留下的是如风往事.

诗文接着写:驻足回首/高山串起层层思恋/行囊里背上赤诚的决心/英雄一比高下/无情年月的伤痕/褪去繁华与风霜/化为睿智与沉淀的风骨.这几行诗文写出了两种意思,其一是说明了作者身份,如同旅行者,到此地,见物情动,引发了思想变化.其二是广泛用意,这种情感可以放在所有人身上.虽然人会老去,但业绩会保留下来,成为生命的延续.

我在读过《长城》和《夕照寺》两首诗后陷入了深思.我思考的不是诗的艺术性,而是作者写诗的出发点是从哪来的.

虽然作者年轻,生活经历不多,阅历不深,可是,显然受到了良好艺术熏陶,有着很好的文学写作感觉.

我认为一是天赋,二是与生活环境有关.

她可能继承了父亲的写作基因.她父亲是位文学爱好者,虽然文学成绩不突出,但这种基因是存在的.

生活环境也影响了创作思维.

刘骏娇是在武汉读的大学.武汉是湖北省城,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城中.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作者在读大学的几年里是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她的文学创作思维应该是在这时渐渐形成的.

作者成长在云贵高原的清镇市,这里生活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民族的多样,有着历史渊源文化,作者年幼时便被历史环境浸染着.

从作者的成长环境和读书环境来看,跨越地区比较大,异地生活的差异性融合,转化成了思想……这或许是形成了历史情结因素.

我在读刘骏娇的诗时,不禁想到了张艺谋拍摄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历史电影.张艺谋的电影能成功,不只是故事特别,而画面的唯美也是因素之一.

那种美安静,情真,能触动心弦.

我喜欢那种美.

我认为刘骏娇写的《长城》和《夕照寺》这两首诗跟张艺谋拍摄的历史电影有相似之处,异曲同工.这种夹带历史情结的诗有艺术深度,好读,如同留在记忆中的古老风情,在诗界慢慢流传.

本栏编辑 韩学会

历史论文参考资料: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上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刘骏娇诗和历史情结和古老风情方面的历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