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季羡林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老爷子季羡林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季羡林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9

《老爷子季羡林》

本文是季羡林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老爷子季羡林和季羡林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罗敏

他是现代中国仅有的吐火罗语专家,亦是国际梵文巴利文学界为数不多的一流学者.然而,96岁的他在《病榻杂记》中提出“三辞”——辞“国学大师”、辞“学术泰斗”、辞“国宝”.“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背对着累牍的作品,他语气平淡.

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季羡林仍坚持每天写作.岁月已老,风云犹在.六十多年前他的梵文研究成果依然是国际学界讨论不已的话题.1983年,季羡林所释读的吐火罗语文献《弥勒会见记》,成为目前最完整的吐火罗语出土文献.

长者与少者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2009年7月11日逝世.钱文忠1984年考进北大时,他已是一个古稀老人,“在二十多年前的北大,人们已经称他为‘季老’.只有我们这些门下弟子有时调皮,称他‘老爷子’‘老师’”.

北大历来出长寿之人.1990年,北大刚经历一场变故,1月30日,季羡林让钱文忠陪同到燕南园向朱光潜、冯友兰、陈岱孙三位老先生拜年.“季先生没有带司机,因为下雪,也没有骑车.天气非常寒冷,一路上,季先生用非常平静而又深情的语调对我说三位老先生的为人和学问.”

先到了朱光潜家,只有夫人在家.“季先生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一角,毕恭毕敬地向朱先生的夫人拜年.”然后去冯友兰着名的三松堂,冯先生也不在,只有女儿宗璞和女婿在,“季先生依然身板笔直地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毕恭毕敬地向宗璞先生拜年.”最后,季羡林来到已九十高龄的陈岱孙家,陈岱孙根本没想到季羡林会来拜年,非常高兴.“季先生还是同一个姿势,还是身板笔直地坐在旧沙发的一角,还是毕恭毕敬地给陈先生拜年.”当时正逢陈岱孙两卷本文集出版,他从屋内取书签上名字,双手递给季羡林,季羡林站起身,鞠躬双手接过来.“冬天的阳光很温暖也很无力,透过燕南园残破的老窗,照在两位老者的白发上.”钱文忠说,这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对长辈如此,季羡林对小辈的态度则是“喜爱、尊重、提拔、扶植”.某天,钱文忠陪季羡林散步时,行至北大办公楼,恰逢中文系的裘锡圭低着头,在前面很慢地走,大概在思考问题.“季先生拖着我的手,放慢脚步,对我说:‘前面这位,裘先生,古文字专家,了不起!’还跷起大拇指轻轻地晃.当时裘先生四十多岁,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压了季先生一路.”

九十岁以前,季羡林在北大朗润园的住所是一直敞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轻轻敲开他的家门.他的朴实、谦逊、宽容也赢得了同事、学生甚至校内司机的尊敬.每年大年初一,季羡林一推开窗门,面前白皑皑的雪地上,就会有北大各系学生用树枝画满的各种各样的问候、祝福,布满方圆几百米.

十年一剑锤炼《罗摩衍那》

“他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他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李敖对季羡林“发话”,认为季羡林“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都不合格,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我想他连评论季先生学问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老实讲,季羡林这门学问他看也看不懂.”钱文忠认为李敖评论季羡林,就如同一个不懂英文的人与一个专业学者谈论莎士比亚,“有意思吗?”他反问道.

但钱文忠也承认,大众多从散文随笔等作品了解季羡林作为学者的一面,“其实远未搔到痒处”.“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他的看家本领是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混合梵文在内的各种俗语,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历史上的重大问题.”钱文忠简单概括道.

1935年,二十四岁的季羡林赴德留学.与一些学者在国外以国学研究拿学位、国内以西学研究得名利的“两头唬”做法不同,他以一个山东人的倔强,执意选择与中国无关的学术题目.“他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吠陀文、吐火罗语、阿拉伯语;辅修英国语言文学和斯拉夫文学,学古英语和南斯拉夫语、俄语,与汉学和中国学毫无关系.”

寒窗十年,在外国人具有重大优势的印欧语言研究领域中,季羡林利用梵文语尾语法形式变化研究经典的年代问题,作出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贡献,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1945 年,季羡林放弃德国的教职,拒绝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回国.有段时间,季羡林两次被人放到平板车上推到太平间,别人都认为他已经了,他却自己爬了回去.

终于得到喘息后,季羡林被派到学生宿舍打铃、扫地收信.那段时间,每天临出门前,季羡林都在小本上抄几段梵文,值班时偷偷翻译.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1984年,那就是煌煌八大本、一百多万字的《罗摩衍那》.

因为工程过于浩大,全世界至今只有三种《罗摩衍那》译本.英语和日语译本都由几十位学者集体合作完成,只有汉语译本是由一人译成,且是季羡林在多年的岁月中,孤身一人、积年累月、偷偷摸摸完成的.

整个北大,早晨亮起的第一盏灯总是季羡林家中的;数十年来,他都是清晨四点起床,伏案研究.1983年,在中断吐火罗语研究几十年后,他用十年时间释读新疆出土的《弥勒会见记》残卷,再次轰动世界学界.“从季先生学习吐火罗语开始,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有资格出现在这一学科领域前沿的唯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一把花生接人待客

季羡林的节俭北大人所皆知.他对自己苛刻到惊人,“连家里拖地的水都是从湖里打上来的.”钱文忠经手过不少季羡林的事情,他认为,其实季羡林也是个很慷慨的人,可惜这点很少有人知道.

“至今为止,北大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来自季羡林先生.”钱文忠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季羡林是一级教授,工资、各项补贴加稿费,每月收入约有千元,他用来买了很多古字画.后来,他把收藏全部捐赠北大,“仅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都在十幅以上,此外还包括大量古砚、寿山石田黄、田白、善本、自己所用家具、毕生积蓄的稿费,甚至,他捐到连自己的图章也捐掉了.”钱文忠感慨地说,这些古董,价值难以计数.有人说季羡林是个炒作自己、追逐名利的人,“知道这些,不知他们将作何感想?”

相比较学术和人格上达到的高度,季羡林的生活则简单得乏善可陈.“季先生对很多事情无知到惊人的地步.他大概到七十多岁才学会开煤气,有很多事情是他永远也想不明白的.”钱文忠接触过很多老一辈学者,“他们执着,他们那一代人真正相信人只有一种命运,不会心有旁骛,不会奢望什么都拥有.”那种命运,就是他所要成为的人.留德回来以后,季羡林就认定自己是做学问的人的命.

“ 季先生唯一吃的零食是花生,他拿个布口袋把花生挂在写字台上.他坚定地相信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是花生.所以任何人去,都是一把花生.”季羡林还喜欢养猫,养的方式与养老虎差不多,“他出去散步,猫也跟着去散步,这是北大很有名的一景”.

“他还喜欢种花.他会在某一个晚上揣一把莲子,到朗润湖一把撒下去,第二年,莲花会长出来,他说‘文忠,看,我种花了’.”

北大有一个童话般的说法:未名湖的荷花,都是季羡林种的.

“他没有什么爱好,他的情感都在文字中.”对钱文忠而言,如果要用什么词概括恩师,最合适的就是“纯粹”与“平淡”.“作为一个从各种运动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保持了人生的清白坦荡.该守望的、该坚持的,季先生一样也没有放弃.”

季羡林论文参考资料:

意林杂志怎么样

意林投稿要求

意林期刊

意林杂志

意林杂志订阅

意林投稿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老爷子季羡林和季羡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季羡林本科毕业论文季羡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