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改革开放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作为改革开放40年推动者和见证者的新闻力量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改革开放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7

《作为改革开放40年推动者和见证者的新闻力量》

本文是改革开放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见证者和改革和开放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新历程,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已经融入人民的生活,四十年的披荆斩棘与流光溢彩谱写下一卷令世人瞩目的不朽篇章.

媒介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新闻内容是对社会现实的构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新闻媒体一直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引导舆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沟通信息、瞭望社会、娱乐大众等功能.新闻信息的传播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体未曾倦怠,更未曾缺位,一个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以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新闻眼光、高超的新闻表现艺术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持续对国家及世界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关键节点、创新人物等进行报道,对一些人们普遍感到困惑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阐释,承担了“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重要角色,对改革开放的进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回顾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史上重要的新闻佳作,不仅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时代,更能深刻地感知到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作品研究”课题组选出的《报道改革开放40年40文》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新闻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体现了传播的魅力和新闻的力量.本文通过回顾、梳理、品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优秀作品,试图揭示我国的新闻作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全社会更好的认知新闻的功能提供帮助,也为新闻工作者从这些作品中获得营养和借鉴提供一个视角.

四十年来新闻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闻报道记录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各个精彩历史瞬间.这些精彩的新闻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也为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它们不仅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更是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作为历史引领者的新闻报道.历史,总是在重要节点勾起回忆和反思,传递精神和力量.在这四十年中,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历史的先声,不仅记录着历史,同时也在引导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所谓“先声既振,后殿载扬”,在四十篇佳作中,作为历史的先声,一些新闻报道向社会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正式开启了这一场讨论.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1978年4月上旬的一天,载有胡福明同志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样送到当时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同志手中.读完这篇报道,他立刻组织有关理论工作者对文章进行进一步修改,针对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上的一些混乱思想,作比较充分的论证,进一步触及影响拨乱反正、冲破禁区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宣言,强调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批评了“”对人民思想的禁锢.

20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苏联作为曾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在1991年12月轰然倒塌,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散时,人们不禁质疑社会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国际上有一种“历史终结论”,国内有些人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持下去持怀疑态度.国内外局势造成的惶恐不安笼罩在人们心头,有人要对改革开放进行所谓的“反思”,谁要是坚持提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就有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嫌,整个社会气氛压抑至极.此时,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关键历史节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于1992年发表了南方重要谈话,对引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向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92年3月26日,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出,全景式生动地记录了小平同志1992年1月19-23日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讲.及时记录了同志关于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为中国人民群众报道了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的内容,使同志的观点得以及时广泛传播.报道确定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当时存疑的社会问题给予回答,强调马克思主义富有生命力,高屋建瓴冲破姓“社”姓“资”的阴霾,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重新启动滚滚向前.《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发表成了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这篇影响深远的通讯,及时、客观报道了视察南方谈话的一些重要观点,使视察南方谈话时关乎中国命运、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观点得以向社会广泛传播,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中国新闻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17年10月8日,记者周天晓等人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绿色篇》的报道在《浙江日报》见报.该新闻报道记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这是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重要战略思想.报道充分表明,在很早就预见到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此篇文章生动地再现了高瞻远瞩、富有预见性地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等思想,指出我们应时刻注意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力求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是十八大之后“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萌芽.实践是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可以转变为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绿色篇》把主题报道宣传的新思想建立在新闻性上,以内容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它用以记录一段历史的方式在呼唤新观念的到来,从而找到了新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者的新闻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新闻媒体在这些重大事件中从未缺位.本文试将四十年体制改革的历程大致划分为“启动和探索(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初步确立框架(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2003年-2011年)”和“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诸多新闻佳作如实地记录了四十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为后人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真实、生动、优美的文字记录.读史使人明智,这些记录改革开放历史的名篇,能让我们回溯过去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使我们更加坚定当下的脚步,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无疑是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之一.一个推动中国历史大转折,开启国家新命运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举国期待中拉开帷幕.它作为改革开放启动和探索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将全党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等.《人民日报》在这关键的时刻发表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完整地记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全貌,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抉择传递给人民群众,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新的宪法孕育而生.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华社记者通过《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闻报道如实地记录这一过程.宪法的修订突显了我国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法治的要义在于牵制并驱策,使得权力的运行趋利避害,只有彻底地落实宪法治国,才能保证改革开发顺利地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适应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我国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五次修正,新闻报道始终如实地记录了宪法修订的过程,不断地为弘扬宪法精神战斗在传播的第一线.

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在初期主要突出体现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是从农村开始逐步再向城市推进.197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关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报道关于《农民为什么如此喜欢生产责任制——安徽农村见闻》的新闻,用生动的事实说明农村生产责任制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当时备受争议的农村生产责任制给予了旗帜鲜明的有力支持,为推动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使舆论向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方向发展,给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1984年7月6日,新华社记者谢石言等人报道《农民在愉快地转化为工人——苏南农民之路及其在世界经济史上的意义》的新闻报道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解决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称苏南农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在关于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的探索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重要的财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沿用至今,对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1984年,记者朱敏之、黄思贤在《瞭望》发表《一个意义重大的构想——同志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从“出发点、根据、主题、出路、可行性”五个维度对“一国两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此外,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提出的伟大构想还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新闻报道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在1983年1月于《人民日报》刊登《深圳特区见闻系列报道》,正确回答了关于特区性质的争论,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深圳特区发展并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绝不是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证明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发展正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正确性的直接体现,同时深圳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正是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证明,而这些关于它们的新闻报道无疑记录和见证了这些史无前例伟大历史构想的起源.同志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深厚爱戴.1984年10月2日新华社记者邵泉报道《“小平您好”——北大学生的心意》一文,记录了一群北大学子在天安门前的国庆游行中,拉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用最质朴的方式、亲切的字眼表达了人民对领袖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也表达了群众对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一篇篇新闻报道为我们定格了历史的瞬间,翻开这些佳作,好似过去的历史被重新唤醒,供我们重新细细体味.

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拉开了新的历史阶段的改革序幕.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于1992年9月29日在头版刊登《市场赋——写在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该文反映了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新闻报道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及时地记录了这一刻.我国的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不仅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同时要推进政治制度建设.2000年3月22日,《人民日报》记者崔士鑫发表关于推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报道《村民自治头一年》,正确地评价了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对初步构筑新型的农村基层治理新体制至关重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新华社刊登《多哈会议主席一槌敲开入世之门WTO:请进,中国2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代表登台发言表示祝贺》,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2005年12月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1958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从此,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新华社记者邹声文等人的新闻报道《农业税条例废止——2600年“皇粮国税”自2006年第一天起退出历史》,又在关键历史时刻记录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让世界看到一个多元化的中国.新华社以一篇《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欢聚北京奥运盛典展开“中国长卷”》报道了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让世界记住了2008年在中国北京的这个夏天.

党的十八大是我党在深化改革开放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2年11月,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后,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新华社12月4日立刻下发通稿《政治局会议审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这就是著名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从做起,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细化措施.这一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时代,2012年12月11日,新华社通稿关于《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报道见证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到来,在赴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并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回应了国内外对新一届领导人将带中国向何处去的关切.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也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建设伟大工程.《在三峡大坝建成的这一时刻》《、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等报道都对我国伟大工程建设进行再现场景,在报道中结合对伟大工程的概括,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具备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典型性又能够说明这四十年来我国不断发展的事实,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回过头去咀嚼这些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新闻佳作,感受新闻报道中历史层面的人物、场景、故事,更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改革行进的艰辛,看到社会转型的曲折,看到文化嬗变的复杂,看到思想浪潮的冲突,看到我们的历史如何在大浪淘沙中奔涌向前!

作为社会观念的塑造者的新闻报道.改革开放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四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也曾出现一些质疑和反对之声.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对混乱思想进行澄清,对社会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新闻报道对于主要的社会观点具有型塑功能,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在塑造着社会观念、引导着社会思潮走向.

计划与市场关系之争由来已久,“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标签根深蒂固、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理论界对二者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直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争论才算告一段落.1991年,皇甫平相继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四篇关乎改革方向的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新思想.四篇系列性文章相互呼应重谈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防止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强调改革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明确地指出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皇甫平论改革开放系列文章一石击破水中天,在1991年引发了社会上不同观点的讨论,是继真理标准的讨论后的又一场思想交锋,也对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

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也一直不断引发争议.四十年改革探索,中国民营经济破茧化蝶,笃志成城.从个体小规模经济到跨国大集团的发展,民营经济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公有制一统天下,对于个体私营经济,党内和社会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私营经济雇佣工人也引起了极大风波.1982年,《光明日报》关于《“傻子”和他的瓜子》的报道在对此类争议性的问题予以解答纠正.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说过“雇工不能超过7个,否则就存在剥削”,“七上八下”被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视为金科玉律.在今天看来,也许“傻子瓜子”这样的报道根本不算是新闻,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它不仅牵动着民众的神经,同时也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光明日报》记者金涛坚定实地调查采访,以个体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来展开对“傻子瓜子”这一经济现象的分析并予以肯定,及时纠正了社会上存在的错误观念.此后1984年的一次谈话中,同志特别提到,“‘傻子瓜子’的发展伤不到社会主义,可以‘放一放、看一看’”.这其实就是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充分肯定.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报道《“关广梅现象”深度报道》,立刻引发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讨论.关广梅原是辽宁一个企业的营业员,她1984年第一个承包商店,1985年第一个租赁商店,1987年组建中国第一个租赁商业集团.她是媒体眼中的商业租赁第一人.1987年,由“关广梅现象”引起的大讨论,实质是改革姓“社”还是姓“资”之争.由《经济日报》率先报道并发起的这场讨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记者庞廷福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这是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刚露头的事关大局的事态,提出人们都十分关心却不知怎么提或不敢提的问题,说出人们想说却不知如何说或不敢说的话,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新闻价值和新闻魅力所在”.新闻报道作为观念的塑造者,厘清社会群众对争议性问题的认知,推动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初期也受到了社会的争议与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贯彻,有群众就认为“乱了套”“过了头”,1979年,《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及时对基层展开调查,写出《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的报道,指出领导干部要对客观形势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估计,这是正确贯彻党的政策的前提.范敬宜在后来的回忆里说道:“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离基层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我只是如实地反映情况,根本没有想到正面、反面的轰动效应”.简单的几句话,可以看出范敬宜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令人敬佩的职业素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才使当时错误的倾向得到了及时的纠正,引领社会走向了正确的道路,推动了改革的顺利发展.

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股份制在中国有了生存的土壤,1996年以后,炒股已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股票市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关于股票的错误认识,《人民日报》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报道中,对股市中诸多的争议性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回答.这为增长民众市场经济知识,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1982年,为工厂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顾问韩琨却在一夜之间成了罪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关于韩琨事件,上海市领导专门下令:不许报道.为此,韩琨一案被搁置一旁,并渐渐被人们淡忘.但谢军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了作用,他舍弃了个人的利益,冒着巨大的风险对韩琨案进行调查,从而写出了《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在他的新闻报道的推动下,科技人员业余收取报酬的问题迎来了新的政策.

作为社会新变化的发现者的新闻报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现新生事物并及时向决策部门及社会上进行报道宣传,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新闻媒体作为新生事物的发现者,需要不断挖掘改革开放中的新鲜事、新气象和新成果,将这些新鲜事物变成生动的故事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决策者提供借鉴、给人民群众增强信心、为社会树立学习的榜样.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特别是华人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其实早在1978年我国的新闻记者王晨就对屠呦呦等科学家所取得的这项成就进行了报道.1978年《光明日报》的长篇报道《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的研制历程》对的研究过程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解读.该报道还原了制作的艰难过程,描述了我国科研人员是如何做到思想解放、勇于创新,以及科研人员以身试药等大量生动的事实.这些正能量的事迹经由记者王晨执笔,为我们还原了那样一个需要“前进”的时代,需要不断的前进方能实现国家复兴.1979年,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王选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我国的出版印刷事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新闻媒体在《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中,对王选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给予了详细报道,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该报道在当时也被评委全票通过评为“科技好新闻一等奖”.此外,其他领域中的创新成果也得到了当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使得中国人民群众的科学自信得到了极大鼓舞.

强化英雄模范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树立崇尚正义的良好社会风气.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关于英雄模范孔繁森的报道《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对孔繁森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刻画,弘扬了孔繁森在各种特定环境和各种人物关系中的先进事迹,把人物行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统一于人物性格的内在规定之中、统一于人物的成长过程之中,这种整体把握,有力地增强了对正面人物形象描述的力度.榜样是效仿的楷模,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楷模总是有爱有恨有血肉之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闻报道的主要价值取向

优秀的新闻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共通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价值取向的选择,得到全社会的共同认可,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时间的推敲,成就了他们的不朽.

优秀新闻作品必须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吹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1984年,《瞭望》周刊发表文章《一个意义重大的构想——同志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首次深刻阐释了“一国两制”构想,对指导海峡两岸关系改善,香港澳门回归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深圳特区报》刊登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同志在深圳纪实》,公开报道视察深圳的经过和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开放的步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次月,新华社发表文章《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我国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中继续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放点亮明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他们最鲜明的标志.

优秀新闻作品必须引领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经历了磨难艰辛,而新闻事业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为指引,肩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使命.优秀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即使是批评监督报道也是通过揭露负面事件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为改革发展清除障碍、开拓道路,是以舆论监督为手段,引领时代精神为目的,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氛围.1978年5月,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激起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创造了有力的舆论环境.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2006年,新华社发表文章《在三峡大坝建成的这一时刻》,2008年,新华社发表文章《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欢聚北京 奥运盛典展开“中国长卷”》,虽然不同的历史时刻,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同样都极大振奋了国人,为国骄傲、为民族自豪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个人,为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优秀新闻作品的作者必须理想崇高、业务精湛.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谱写着一段又一段激荡人心的旋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打动人心的事件和人物,新闻工作始终面临着无限的客观事实和有限的传播能力这一矛盾,而解决矛盾依靠的正是不断锤炼的新闻志向.回望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发现无论背景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小人物的命运变迁,都透露出背后恪守的职业道德、敏锐的新闻视角和不懈的调查研究.《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这篇报道的记者李家杰坚决抵制从所给的现成二手资料(王选事迹材料)中寻章摘句拼接成人物通讯,而坚持要拿到足够充分的第一手资料才能进行新闻报道,他说“用二手材料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经过他的深入调查,获得了二手资料中遗漏的许多重要事实,再由此形成了血肉丰满的人物通讯,技术自主创新故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单薄的主题立刻变得更加充实生动.《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作者范敬宜后来回忆,“这篇文章当时看起来是逆潮流而写的,但是却又实实在在地顺应了潮流的发展.因为事实是采访得到的,观点是调研中总结的,结论是老百姓得出的,因此并没有觉得需要太大的勇气”.所谓“铁肩担道义”是可贵的新闻理想,而“妙手著文章”则是优秀的业务能力,唯有理想崇高、业务精湛才能成就一篇篇影响深远的新闻佳作.

优秀新闻作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才能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才能真正产生深远的影响.审视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心系人民、讴歌人民、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既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报道,又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懂、能理解为目的进行写作,不居高临下,也不严肃说教,通过“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多数新闻报道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从每一个普通个体的身上反映出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抢财神——河南农村见闻》《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等,新闻报道走入人民群众,鲜活展现了改革的新面貌,同时又走向人民群众,以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让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浓厚情感和深刻立意.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这四十篇新闻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传播政策主张,反映社会现实,弘扬时代旋律,讴歌记录历史,引起了思想的碰撞,加速了社会变革的步伐,谱写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绚丽篇章.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改革开放论文参考资料:

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改革开放小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上文评论,上文是一篇关于见证者和改革和开放方面的改革开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