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民国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广州大典》民国文献搜集整理之*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国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9

《《广州大典》民国文献搜集整理之*》

本文是民国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广州大典》和搜集整理和民国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曾展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510405)

关键词:《广州大典》;民国时期;文献;搜集整理

摘 要:文章从《广州大典》民国文献的收录时间、范围、内容及编目、数字化建设、文献保护等方面探讨了《广州大典》二期民国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9-0110-02

收稿日期:2017-08-10

作者简介:曾展鹏(1974—),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

* 本文系2012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古医籍目录网络数据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YB30.

2015年4月《广州大典》一期编纂工作全部完成,收藏了1911年之前有关广州的地方文献或广州籍人士的著作3,000多部[1].目前,《广州大典》二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业已启动,主要是以民国时期广州文献为主.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学东渐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和各种思潮的碰撞,依托出版业和印刷业的飞速发展,文献出版量规模很大.对这一时期文献的搜集整理,既能及时抢救保护文献,又可使之服务于学界,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1收录时间

民国文献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泛指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广州大典》一期的“时间范围是以1911年为下限,个别门类延至民国”.考虑到文献的历史背景、著者的成书时间、出版周期、出版形式等,笔者认为,在搜集过程中可适当扩大年限,将上限延至清末,下限延至1949年年底.

2地域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要遵循地理区域原则.乔好勤认为:“地域范围的界定以现时地域行政区划为基础.”[2]广州,秦为南海郡治,东汉末为交州治,三国吴为广州治(吕岱以“海东四郡为广州”,广州所以为名),元以后为广州路、府治.1918年设广州市政公所,1921年改设市政厅,1925年正式设市,为广东省会.1930年1月改置特别市,同年8月降为广东省辖市,1947年6月升为院辖市,1949年10月为民国“”直辖市,1954年降为广东省辖市.可见,广州不仅地名历经变更,在民国时期地域区划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在收藏文献时只是依据年代确定地域,势必给文献的搜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建议延续《广州大典》一期的文献搜集地域范围,即“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3].这样既能使文献的搜集有延续性,又便于开展搜集工作.

3文献调查

民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其文献数量庞大,且史料价值高.从1986年起出版的大型回溯性国家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以下简称《总书目》),收录1911年到1949年9月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约10万种,但该书目是以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且不包括线装书、期刊、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及外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印行的图书.目前,据陈晓莉、严向东统计,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就收藏有民国文献25万册、四川省图书馆15万册、南京图书馆70万册[4].保守估计,《总书目》收书率约为60%[5].笔者认为,在文献的搜集过程中,要采取多渠道、多方法的搜集模式,要立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文化馆、博物馆等,同时还应与其他地区的文献收藏单位建立合作互补机制,广泛搜集各单位馆藏目录、联合目录,检索联机公共目录,搜索网上资源,充实书目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反映民国广州文献的现存状况.

4搜集范围

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曾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今天人们在文献搜集工作中理应遵循这一原则,广泛搜集广州民国时期的相关史料.

民国地方文献的搜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查阅1991年起陆续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该书收录广州、佛山、韶关、惠阳、梅县、汕头、海南、湛江、肇庆等地区清代、民国时期编纂的地方志109种;查阅《广州市志·人物志》《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广州史志丛书》以及《广州文献书目提要》《中医文献辞典》《中医人物词典》等,以此确定广州文献及广州地方人士;民国时期广州出版机构众多,如:广州石经堂、守经堂、凌宏道堂、开智书局等,这些出版机构先后出版了许多地方性刊物及各类图书,它们都是具有广州特色并对广州地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献.

5分类编目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他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因此,笔者建议对搜集到的民国广州地方文献可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等标准对其进行编目分类.在编目过程中,著录尽量详尽,应全方位揭示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以利于后续的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等工作的开展.著录内容要包括书名项(包括书名、异名、卷数、附录等)、著者项(主要著者和其他著者之朝代、姓名、字、号、别名及著作方式)、版本项(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本类别、附批校题跋)、稽核项(册数、图)、附注项(书名、著者、版本、稽核等项著录之补充说明)、收藏单位业务注记(收藏单位、索书号、分类标记)等.尤其是当时人名有字、有号,书名有各种异名的情况较为常见,对此,工作人员都要分别进行标引.同时,工作人员要做好文献查重工作,避免文献重复搜集或遗漏;对于不规范的出版物、零散资料可以按主题、时间归纳整理成册后再进行编目.编目系统应提供题名、责任者、主题、关键词等多种检索途径,同时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组织形成民国广州文献联合目录.

6文献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民国文献价值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加之民国文献的纸张酸化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使得民国文献的损坏、老化程度十分严重,文献保存整体状况堪忧.如:书籍变黄、酸化、字迹不清、破损等.詹福瑞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自然损坏程度将会更加严重,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因而,图书馆要以《广州大典》二期工程为契机,投入专项资金,制订统一的民国文献抢救和保护方案.有条件的收藏单位要逐步改善藏书环境,设立古籍独立库房,安装恒温、恒湿、避光、防尘及防虫等设备,为文献加装保护性书皮,配制专用函盒,切实做到改善民国文献的存放条件,延缓文献的老化速度;组织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对损毁严重的民国文献进行修复,以抢救濒临损毁的文献;采取新型载体保护文献内容,通过对原文献进行缩微、扫描、原书影印等,扩大文献的使用范围,便于读者研读,进一步提高民国文献的影响力.

7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在广泛搜集民国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建立《民国时期广州文献书目数据库》,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文献保护单位可根据自身特色创建特色数据库,如:《民国广州中医文献数据库》《民国广州方志数据库》《民国广州名人数据库》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献,使用户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民国文献资源,还需要对专题数据库进行深层次挖掘,对某些专题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汇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汇编,如《民国广州革命史料汇编》等;建立专题目录,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在线检索,提高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8结语

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在文献的搜集整理过程中,要统筹管理,相互配合,避免重复劳动,要建立优势互补的本地区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图书馆应利用《广州大典》二期工程摸清家底并进行文献保护与抢救,加强对民国广州文献的宣传报道,定期举办文献专题研讨会或文献展览,开发地方文献,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建设,充分发挥民国文献的价值,使民国广州文献更好地为社会所利用,确保《广州大典》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3]程焕文.历史文献传承与城市文化传播:《广州大典》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发掘[J].图书馆论坛,2013(6):51-55.

[2]乔好勤.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J].图书馆论坛,2007(6):86-90.

[4][5]陈晓莉,严向东.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问题研究[J].图书馆,2013(4):94-97.

(编校:马怀云)

民国论文参考资料:

民国期刊

该文汇总:这是适合《广州大典》和搜集整理和民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民国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